03.03 怎麼樣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大熊貓的小蠻腰


現在家長都比較關心寶寶的吃飯問題,吃什麼,怎麼吃,照顧的非常精細,所以就會發現很多寶寶出現了“咀嚼能力差”的現象,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已經兩歲多了,但是他的食物依然是剁得特別碎的樣子,蔬菜、肉類是很小很小的顆粒,他媽媽說太大了怕嗆著孩子。

當你發現寶寶都1歲多了,偏愛喝湯類、一口吃的稍微有點多就乾嘔、吃到顆粒大一點的稍微硬一點的食物就吐出來不吃,那就需要考慮一下寶寶的咀嚼能力是不是偏弱了。

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是需要後天鍛鍊習得的能力

吃東西這個本領可不是寶寶天生就具有的,這項最基本的生存本領是需要後天慢慢鍛煉出來的,雖然寶寶天生就具有吸吮能力,能夠吸吮媽媽的乳汁,但是吞嚥能力卻不是一開始就是非常好的,剛出生的寶寶吃奶經常被媽媽的奶陣嗆到,無法從容應對奶水的流速,但隨著吃奶的次數越來越多,鍛鍊的時間的越來越長,寶寶的吞嚥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咕咚咕咚的大口吞嚥,越來越有節奏,不會很容易被奶水嗆到了。

咀嚼能力是需要將食物在口腔裡進行粉碎的能力,這個能力需要口腔肌肉、舌頭、牙齒一起配合完成,有的咀嚼能力強的寶寶1歲多就可以啃雞翅、啃排骨。

咀嚼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很多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咀嚼能力的發展,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牙,難以完成咀嚼,所以一直給孩子提供非常軟爛、細碎的食物,但是卻忽略了咀嚼能力的重要意義:

1、促進消化的關鍵步驟,減輕胃部消化負擔

我們消化食物的第一步是需要將食物在嘴裡咀嚼粉碎,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然後再吞進胃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食物的形狀必然會過渡到大人的食物模式,但是咀嚼能力沒有跟上來,孩子就會囫圇吞棗般的吞下食物,造成胃部消化任務過重,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2、促進乳牙的萌出

寶寶的出牙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是基本上在2歲左右乳牙就要全部萌出了,出牙的時候,乳牙需要頂破牙齦,這個時候就需要磨牙棒之類的幫助寶寶緩解出牙疼痛,除去磨牙棒之外,咀嚼食物同樣能夠達到摩擦牙齦的目的,促進乳牙的萌出。

3、影響語言發育能力

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咀嚼能力比較弱,長期吃軟爛細碎的食物,吃的非常精細。

咀嚼過程需要舌頭、口腔、牙齒、面部肌肉、嘴唇的參與配合,說話同樣也需要這些部件的配合,說話的時候需要不同的嘴型才能發出不同的詞語,要有一定的靈活度。

如果寶寶咀嚼能力跟不上,這些部件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吐字發音出現困難,難一點的詞語根本發不出音,對寶寶的語言發育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咀嚼能力的發育階段

很多人覺得咀嚼是因為有牙齒才能做出咀嚼的動作,或者認為只有長出磨牙了才能咀嚼,但其實,寶寶在沒牙的時候都能做出咀嚼的動作來,寶寶長出上下門牙時就會用門牙粉碎食物,看起來像“沒牙老太婆似的咀嚼”,寶寶也可以用牙齦粉碎食物。

所以說寶寶是先有咀嚼這個動作,才能達到咀嚼的效果。

一般來說,寶寶的咀嚼能力的發育隨著輔食添加的過程變化的,大致會經歷三個階段:

1、吞嚥期--6個月左右

2、蠕嚼期--7-9個月左右

3、細嚼期--10-12個月左右

4、咀嚼期--1週歲以上

也就是,1週歲以上的寶寶基本能吃大人的飯了,米飯麵條餃子包子這些都應該沒問題,蔬菜肉類水果,只要煮的不是特別硬,寶寶都能吃。

如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

1、在合適的月齡段提供合適的食物形狀

咀嚼能力的發展和食物形狀分不開,家長需要根據寶寶的月齡提供不同形狀的食物。

  • 吞嚥期

這個階段寶寶的輔食基本都是糊狀的,比如米粉和各種打碎的蔬菜肉類之類混起來的半流質,寶寶基本都是直接吞嚥下去。

這個階段的糊狀相對6個月之前的液體,就是一種進步,吞嚥液體和吞嚥糊狀的食物,對於寶寶來說,後者就是高階能力了。

  • 蠕嚼期

一般建議是在8個月的時候要給寶寶引入手指食物,比如切成條的煮好的南瓜、冬瓜、胡蘿蔔之類的,相對於糊狀食物,手指食物又提高了難度,需要寶寶做出咬斷蠕嚼的動作,也可以給寶寶吃磨牙餅乾。

  • 細嚼期


可以將手指食物過渡大顆粒的碎末狀食物,比如媽媽自己做的蝦糕、魚糕、山藥糕等,手指食物還是可以繼續添加,只不過可以稍微硬一些。

  • 咀嚼期

這個時候寶寶的磨牙基本都長出來了,就可以添加固體塊狀食物了,比如切成段的蔬菜、水果、麵條、米飯、小塊的餃子、餛飩,等到寶寶一歲半左右,完全可以切一片蘋果給他拿在手裡自己咬著吃。

2、家長堅持不懈的示範

寶寶習得一種技能需要家長的示範,每次餵飯的似時候家長要示範出如何慢慢咀嚼的動作,讓寶寶模仿。

關於這一點,我有個經驗可以分享:我家寶寶一直不願意用門牙咬斷食物,總是需要我們把食物掰成小塊,他才肯自己抓著吃,於是我從他最愛吃的香蕉入手,示範如何用牙齒咬斷香蕉,用各種小玩偶咬香蕉的遊戲引導他,引導了五六次終於張開嘴咬了第一口,後來又出現了倒退,我只能再引導,現在基本上能做到,自己拿一片桃子、蘋果之類咬著吃,前提是我每次都會讓他看我如何咬,和他一起吃。

這個引導的過程比較緩慢,但是總體來說,1歲多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也能溝通,引導起來不會太難。

3、設置咀嚼小遊戲

1歲多的寶寶最愛做遊戲,家長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孩子,比如我之前用過的:嚼一嚼遊戲,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擺成一排,然後拿著桃子片,開始說:麥昆吃桃子,咬一口嚼一嚼,然後有模有樣的給玩具車麥昆喂一口,接著說,媽媽吃桃子,咬一口嚼一嚼,然後我自己咬一口給孩子示範咀嚼,最後到孩子了,說寶寶咬一口,嚼一嚼,他就會開心的模仿了。

另外,也可以選一些咀嚼起來有聲音的食物,告訴孩子這些食物會發出咔嚓咔嚓聲,然後自己咀嚼讓孩子聽,把咀嚼食物變成有聲的遊戲,不同的食物咬碎的聲音對於孩子來說很有吸引力。

4、不要忽視功能性食物的引入

功能性食物是指超越當下孩子咀嚼能力的食物,比如有些不太容易嚼爛的菇類、肉絲,通常會在寶寶大便裡看到完整的沒有消化的食物,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就會覺得這些食物不好消化以後就打碎了給寶寶吃。

但其實,吃一點這種食物反而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

5、掌握正確的食物切割方法,注意食物食用安全

現在關於孩子被食物噎到失去生命的新聞太多了,所以很多家長心有餘悸,寧可吃細碎點也不願冒風險,但是,只要掌握正確的食物切割方法,是可以避免的。

  • 葡萄、藍莓這種圓形的食物,最好豎著切成長條狀,不要切成圓形的,這樣在吞嚥的時候會降低噎住的風險,千萬不要整顆讓寶寶吃。

  • 核桃、杏仁、瓜子、花生之類的堅果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太大塊,或者打成粉末加入食物中,也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如果謹慎點,可以暫時不吃。


題主的寶寶目前咀嚼能力較差,牙齒萌出的也不多,建議:

  • 先從條狀的比較軟的食物開始引入,比如麵條、桃子條、蘋果條、米飯、小塊的餛飩、讓寶寶建立咀嚼的自信,如果孩子覺得難度大,難嚼,就會排斥咀嚼,所以得循序漸進。

  • 營造一起吃飯的氛圍,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大家都咀嚼,孩子會去模仿。這個年齡段其實可以和成人吃的差不多了,建議不用額外單獨的做飯,而是把大人的飯改良一下,比如味道清淡、煮的稍微軟一些,和寶寶一起吃。
  • 還可以帶孩子和別的咀嚼能力強的小朋友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的模仿行為很有效。
  • 找一些條狀可以咀嚼出聲響的食物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進行引導。

墨仔媽媽育兒


怎麼樣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鄰居的一個女寶,她比我女兒小兩個月,在兩歲多的時候還不會吃塊狀的水果,她媽媽見她不會吃,就一直拿著勺子刮果泥來喂,給她煮的菜也會切得很碎,這孩子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那麼差,跟平時的餵養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不重視鍛鍊小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的危害

有些家長缺乏鍛鍊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的意識,認為食物切得大塊不利於寶寶吞嚥和消化,就一直給吃糊狀、泥狀或者剁碎的食物,這不僅會影響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的發展,還會影響寶寶牙齒的萌出,咀嚼肌得不到充分的鍛鍊,也不利於語言的發育,所以不重視鍛鍊小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會有一定的危害。

怎麼樣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我在給寶寶添加輔食之後,就開始對這個問題重視起來,堅持由細到粗的原則,根據寶寶的月齡及時調整食物的形狀,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真實經歷挑幾個關鍵點來談談怎麼樣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1.通過麵條、饅頭、餃子、雲吞來鍛鍊

我家寶寶6個月的時候吃的第一口輔食是米糊,適應了米糊之後,逐漸給她吃蔬菜泥、果泥、肉泥,7個月後給她吃嬰兒麵條,麵條比較好消化,且比糊狀、泥狀的食物有嚼勁,更利於鍛鍊小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剛開始的時候麵條會煮得軟爛一些,等寶寶適應後就不用特意煮爛。麵條雖然能鍛鍊寶寶咀嚼和吞嚥能力,但不是天天吃,一個星期吃四五次,因為我們是南方人,不是以麵食為主食,平時還會吃米糊或者用蔬菜和碎肉煮的粥。

等到寶寶1歲後就不喜歡吃米糊了,她的主食有粥、麵條和乾飯,有時候會吃饅頭或者餃子、雲吞,讓她在餐椅抓著吃,這對鍛鍊寶寶抓食物放嘴裡和咀嚼能力都很有益。

2.通過手指食物來鍛鍊

在寶寶8個月後就可以慢慢地通過手指食物來鍛鍊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比如把紅薯、土豆、胡蘿蔔、南瓜切成條,蒸熟了給寶寶抓著吃,這些食物蒸熟後很軟,不用擔心寶寶會噎著或者不好消化。在給寶寶吃水果的時候,不用一直喂果泥,做果泥好麻煩,我一般是將水果切成條狀、塊狀給寶寶抓住吃,比如香蕉、火龍果、草莓都比較軟,適合切成條狀、塊狀給小寶寶鍛鍊咀嚼和吞嚥能力。

3.按照由細到粗的原則,及時改變食物的形狀

我鄰居那個女寶兩歲多了還不會吃塊狀的水果,吃的菜也要切碎,這跟家人沒有及時調整食物形狀有很大的關係。在18個月後,我家寶寶吃的蔬菜瓜果慢慢的不會像之前切得那麼碎,因為肉比較難消化,還會切碎煮肉粥或者蒸肉餅,2歲之後就逐漸過渡到跟大人差不多的食物,兩歲半後吃的菜基本和大人的差不多。

只要看護人有規律地調整、有意識地引導,耐心地給寶寶示範大人是怎麼吃,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都不會差。您又是怎麼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的,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我是不斷學習、熱衷分享孕育知識的恩媽,期待您的關注,在育兒路上一起成長。


恩媽學堂


您好,我是高級孕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羊駝媽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寶寶的咀嚼能力是需要後天培養的,當寶寶從吃輔食開始就要慢慢的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逐漸的增加輔食是鍛鍊咀嚼能力的最好辦法。一般像寶寶在一歲左右他的咀嚼能力就已經慢慢的建立起來了,而且輔食情況也應該和成年人的食物差不多了。

鍛鍊一歲以上的寶寶的咀嚼能力也應該逐漸讓寶寶接觸一些稍微硬一點的食物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家長不妨試著在寶寶面前多咀嚼,然後讓寶寶跟著自己學起來,慢慢的讓寶寶習慣咀嚼,這樣的話可能會有些作用。

一歲以後的寶寶,寶媽完全不必太擔心寶寶會以為咀嚼能力弱,而給寶寶一些較軟的食物,如果把食物煮得太爛,反而會影響到寶寶的咀嚼能力。除了給寶寶做好示範以外,家長也可以在平時給寶寶一些刺激口腔的的玩具,這樣也有可能會對寶寶有所幫助。

像口哨可以讓寶寶對自己的口腔有所感知,慢慢的有利於寶寶咀嚼能力的培養。總之慢慢培養,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來面對這件事情,讓寶寶逐漸養成習慣就好了。讓吃東西成為孩子的一種樂趣,孩子就會更快的學會這件事。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羊駝媽媽】。

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羊駝媽媽


寶寶6個月以前,生長所需的營養來自於母乳或配方奶粉,這都是液態食物,通過吮吸就能達到吃飽的目的。

寶寶從六個月或者五個半月開始添加輔食,這樣做的目的有三方面:

第一、為寶寶提供更全面的營養

隨著寶寶活動能力的提升,母乳或配方奶粉提供的營養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需求,需要靠輔食來補充營養。

第二、鍛鍊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隨著寶寶的成長,牙齒的長出,舌頭功能的完善,已經具備進行咀嚼和吞嚥的基礎條件,通過吃輔食,可以讓寶寶不斷鍛鍊適應,從而掌握使用技巧,最終實現從液態食物到固態食物的過渡。

第三、讓寶寶適應各種食物的味道

這個時期的寶寶比較願意嘗試各種不同口味的食物,通過吃輔食,可以讓寶寶逐步適應各種口味,避免將來的挑食、偏食。

那麼如何鍛鍊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呢?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寶寶不間斷鍛鍊,直至寶寶成功掌握咀嚼和吞嚥技能。在輔食添加上必須遵循由稀到稠、反覆嘗試的原則。

我家孩子在添加輔食上很成功,不但身體長得結實,而且非常健康,在幼兒園基本出滿勤,我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步驟如下:

6個月 調得很稀的營養米粉、果蔬汁,每天1-2勺就可以了。

7個月 調得稍稠的營養米粉、粥、果泥、蔬菜泥、蛋黃泥,每天3-4勺就可以,分多次進食。

8個月 在前面的基礎上可以增加肉泥、肉湯,每天3-4勺就可以了,分多次進食。

9個月至10個月 蔬菜和肉切成碎末狀、營養米粉調成米糊狀、稠點的粥、蛋黃糊,每天5-6勺就可以了,分多次進食。

11個月至12個月 爛飯、篤爛面、肉丁、菜末,每天可以增加至1碗左右,分多次進食。

孩子在輔食的逐步變化中,會表現出不適應,拒絕進食,家長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反覆嘗試,通過調整進食時間、變換餐具等方式,刺激孩子進食的慾望,從而達到鍛鍊咀嚼吞嚥能力的目的。


陳老師初中數理化


很多人認為,寶寶與生俱來就會咀嚼和吞嚥,所以時間到了自然會懂得咀嚼和吞嚥,所以應該不需要特別注意什麼、不需要專門訓練孩子的這些能力,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

孩子的這些能力是需要鍛鍊的。

那要怎麼鍛鍊孩子的這些能力呢?

有兩個方面家長要多注意:

1 及時地改變輔食性狀。

孩子在4個月以後,已經能很熟練地掌握吸吮和吞嚥流質性的液體動作,所以在後續添加輔食(6-7月齡)之後最開始也是先從流質性的泥糊狀輔食開始,輔食形態大多為流質狀或者半流質狀。例如米糊、菜泥、果泥等;到8月齡之後,是鍛鍊咀嚼能力的關鍵時期。媽媽們更是要及時改變輔食的性狀,逐步在輔食內添加碎末狀—軟爛的細小顆粒(刀切的儘量細)—軟爛的小顆粒狀—較大的軟爛顆粒狀—軟爛的小塊狀。不同的輔食性狀對孩子的咀嚼能力鍛鍊是大有益處的,對寶寶的腸胃消化、營養吸收有積極作用。



2 大人的引導作用不容小覷。

每個寶寶都是聰明的寶寶,他們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所以在開始給他們添加輔食的時候,大人就要做好引導作用。

家長在給孩子餵食的時候,自己也可通過咀嚼口香糖或者食物來引導寶寶學習咀嚼。家長可以通過進行誇張的咀嚼動作表演作為誘導,多次表演之後,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進食非液體食物時需要先咀嚼再吞嚥。


以上這些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愛做輔食的喵嗚,歡迎關注,一起製作美味營養的健康輔食。


喵嗚做輔食


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很重要,父母不要忽視。如果不及時鍛鍊孩子的咀嚼和吞嚥能力對小寶寶,不僅對面部肌肉發育,口腔牙齒的發育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寶寶挑食,厭食,形成營養不良的情況。



鍛鍊寶寶吞嚥咀嚼能力,從小寶寶四個月開始,這個階段大多鍛鍊寶寶的吞嚥能力,可以給寶寶一些粥喝,用軟勺餵食,避免傷到寶寶。


到寶寶七到九個月時大多長出牙齒,這時可以適當讓孩子咀嚼一些食物,比如爛麵條,碎肉等。隨著寶寶慢慢長大父母根據不同的階段提供一些合適的食物。


媽媽育兒知識大全


怎麼樣鍛鍊小寶寶的咀嚼和吞嚥能力?

如果家長沒有積極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忽略提供各個階段不同的輔食,等寶寶過了1歲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寶寶因為沒有良好的咀嚼能力,而無法咀嚼較粗或較硬的食物,有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挑食、吞嚥困難等問題。

寶寶的口腔肌肉功能得不到鍛鍊,也會影響面部、口腔肌肉的發育,而牙齦和牙齒沒有適當地擠壓和鍛鍊,發育和排列也容易受影響,可能不牢固或者牙列擁擠,而且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的靈活性也會受到影響,阻礙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歲以上的寶寶如何訓練咀嚼能力?

過了1歲,寶寶已經慢慢可以處理成人化的食物,同時越來越善於利用牙齒,另外,這個階段寶寶也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家長不妨常常做示範動作,提醒寶寶要把食物咬一咬、嚼一嚼,讓寶寶能夠順利轉換到一般的正餐食物。提供寶寶長條的水果、煮過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餅乾,讓寶寶習慣吃固體的食物。

只要寶寶願意,可以提供大人化的食物給他,不過,還是要觀察一下寶寶的消化吸收反應。大概到寶寶1歲半左右就能完全提供和大人一樣的食物。提供寶寶比較統一舀或抓握的食物,最好讓寶寶學習自己進食。平時可提供寶寶一些訓練或刺激口腔動作的玩具,例如小喇叭、哨子等,也可以教寶寶吹紙片、泡泡等,有利於語言發育。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學漢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件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件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笨點點


我的寶寶也是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做一些一定要嚼才能吞下的東西,比如飯不要放在湯裡喂,寧願一口飯一口湯,水果切成小塊狀放在碗裡自己拿起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