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臺愛信6AT成本才8千,為啥自主品牌非要研發雙離合變速箱?

瑣顏


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怕被人卡脖子,限制出口數量。

之前廣汽傳祺的愛信就被日本卡過產量,基本等於給你多少臺變速箱,就等於你最多有多少臺的產量。和手機CPU一個道理。

變速箱不像別的部件,這是一種替代成本很高的部件,換變速箱要跟著把車載電腦的換擋邏輯一併更換,那麼車輛前期做的大量測試就得重新來。

所以,別說他是8千,就算是8百,也最好要自己有能力生產。


骨榮血


首先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質疑,愛信6AT變速器成本8000?這個明顯是不正確的,現在愛信6AT變速器分為很多款,像卡羅拉6AT、凱美瑞6AT、漢蘭達也是使用6AT,首先這些車輛成本不相同,發動機更是千差萬別,其價格又怎麼能一樣呢?如果有知道這幾款變速器具體價格的,歡迎留言!另外,假設一臺愛信變速器成本8000元,但是這僅僅是買回來的價格,但如果我們自己生產製造,其價格成本甚至可以做到4000元,在拼性價比的汽車時代,1000元的價格直接導致汽車銷量走向,開發自己的變速器,也是為了進一步推動車輛價格戰。

其次,發展自己品牌變速器乃是大勢所趨,市場競爭就是這麼殘酷,不進則退,每個企業必要保證自己的品牌競爭力,積攢自己的企業技術。愛信變速器6AT雖然很厲害,但是這款變速器也逐漸被淘汰,像豐田本身的車輛,所應用的變速器已經逐漸向CVT變速器靠攏,面對這樣一款被淘汰的變速器,我們沒有理由一直堅持使用,這樣的話,國產品牌跟在合資車後面走,不要說彎道超車,跟都跟不上。

現在的發展勢頭乃是像雙離合變速器靠攏的勢頭,主要是由於雙離合變速器開發難道相對較小,工作原理和手動擋類似,加上雙離合變速器也是一款新興變速器,其專利技術並沒有被哪一個企業壟斷,作為國產企業,很容易可以入手雙離合變速器,這也是發展自己的變速器,使公司快速走向正規的最好的途徑。

另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問題,作為國產品牌車輛,如果堅持使用別人的變速器,這樣,企業的命運直接被被人遏制住。大眾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眾一直使用愛信6AT變速器,但是大眾汽車匹配6AT銷量非常好,直接威脅豐田汽車的利益,豐田汽車只有採取大招限制6AT愛信變速器供應,直接給大眾汽車迎頭一擊,所以,現在的大眾汽車,無論是多麼艱難,仍然開發自己的DSG雙離合變速器。

國產汽車,開發自己的變速器,乃是大勢所趨,關於這點,大家不要懷疑。“汽車概況”可以這樣說,變速器作為汽車三大件之一,沒有自己變速器的車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車企。


汽車概況


愛信掌握了at變速箱專利,想造at很難繞開專利。愛信躺著收錢。這就是國產為什麼要搞雙離合了。現在的國產雙離合,特別是溼式雙離合都很可以了,自己用過才知道。除了廣汽的雙離合不行。



波波145047257


歷史發展趨勢不可阻擋。

我現在不能判斷,燃油汽車還能活多少年。因為混動,純電已經來到,燃油車的市場也在被蠶食。

但我可以斷定,DCT(大眾叫做DSG)雙離合器變速箱在2.0T以下中小排量的市場上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有幾個主要的原因:

1,DCT傳動效率高,油耗低,提速快,駕駛感強,不像AT提速肉,油耗高。油耗低,提速快最能打動買家的心。

3,製造成本相對低。零部件容易採購。齒輪組自己可以生產,國內的齒輪廠就能生產。滑閥箱等控制模塊,包括離合器總成,博格華納等公司可以大量供應。

4,專利壁壘少。

5,經過多年的發展,雙離合器的技術也日趨成熟,材料也越來越可靠。看大眾2012年的DQ200乾式雙離合器,跑到現在15-20萬公里的比比皆是。這也給國產車廠很大的信心。

6,自己能掌握變速箱的供應,對於一個年產50萬輛以上的車廠尤其重要。你做過生意就明白了,自己能掌握供應鏈是多麼多麼的重要啊。

跨國公司:大眾,奧迪,奔馳,寶馬,保時捷,沃爾沃,都有車型在使用雙離合器;國產的,長城,比亞迪,吉利,奇瑞也在佈局雙離合器車型。

愛信6AT的成本8000元還少嗎?愛信能保證供應的數量和時間嗎?愛信願意再降低供貨價嗎?這些問題,我想國產車廠的高層都考慮過。

雙離合器:成本低,易生產,效率高,油耗低,為什麼不用呢?為什麼要在愛信一顆樹上吊S。

更多關於雙離合器的問題,請諮詢我,也請關注我,我研究雙離合器問題很多年,自己的車型也是雙離合器的車,大眾的途觀L。



藍色方向盤


首先是雙離合價格更便宜,大概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就是買愛信的變速箱受產能,甚至受競爭的影響,不一定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你會受制於人。自主品牌如果研發A T變速箱,由於專利技術壁壘技術的限制,還有技術與經驗目前研究不出來,怎麼只有研發技術簡單,容易上手的雙離合。




老檀說車


因為愛信六速At價格不貴,所以我們就不能研發自主的變速器?而是一直要依賴愛信麼?如果有一天愛信停止供貨、那麼自主車企又該怎麼辦?臨時找新的合作伙伴麼、並忍受對方的漫天要價?自主車企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自動變速器,而不能永遠依賴對外採購,技術掌握在對手的手裡,對自己而言永遠沒有好處!


至於愛信六速At要八千元?實際上這個說法也不正確,無論是幾速變速箱、都必然存在一個龐大的序列矩陣;比如愛信六速At,多大十幾款,有橫置的、有縱置的,橫置承受扭矩蔥小到大擁有五六款、縱置同樣如此;如下圖所示愛信橫置六速At、多達六款,所以愛信六速At只是個統稱、但凡六個檔位那麼就是六速At變速箱,但也能具體劃分三六九等,扭矩範圍在四五百牛米之間的產品、八千元買不到;扭矩範圍在兩百牛米以下的產品、八千元沒準能買倆!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自動變速器

用人家的變速器、與自己有是兩碼事,就像華為之前一直用高通的芯片、相安無事對吧?可有一天突然出現意外呢?高通若停止供應芯片了呢?這個道理容易理解吧,若高通停止芯片的供應、那麼華為用什麼?所以各行各業都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技術、專利,長時間依賴外國企業的技術、產品,短時間沒問題,不過從長遠上看無異於飲鴆止渴;所以類似變速箱這樣的大件,我們一定要能自己去造!

擺在各大自主車企面前就那麼幾條路,去自主研發At變速器、CVT、亦或者是DCT(雙離合變速器),相比較之下這三大自動變速器、最容易實現的還是雙離合變速器,實際上At變速器、CVT變速器對精加工能力要求太高,況且行星齒輪機構有專利限制(六速專利已經過期了),液力變矩器我們生產起來也費勁;反而生產雙離合更加容易,只要是能生產手動變速器的企業、都有加工雙離合主體的能力,之後購買格特拉克的雙離合模塊即可,所以這就是雙離合變速器低門檻的特性!


所以對於汽車工業依然薄弱的我們而言,一款最容易造出來的變速器才是最重要的、可行性最高的;雙離合變速器就是這樣,造好是不容易的、但門檻低,而At、CVT的穩定性要更高一些,但門檻也更高,不太適合那些小規模的自主車企;所以我們要搞自動變速器、突破口就是這雙離合,雖然造好、造頂級難,但容易造出來(具備實用價值的箱子),所以我們才會像如今這般豪賭雙離合,所以這就是個必須要做的事情,愛信箱子貴、我們要做,愛信箱子便宜、我們依然要做的事情!


非專業車評


大眾所有雙離合成本是高於6AT的,大眾低端品牌捷達就會用6AT。

如今國內外車企都在搞雙離合,並不是雙離合容易搞,而是雙離合潛力大,代表了未來的趨勢!AT哪有那麼複雜?通用能搞、福特能搞、豐田能搞、日產能搞、本田能搞、現代能搞、奔馳能搞、寶馬能搞(ZF與寶馬同屬匡特家族)、馬自達能搞,不知道法系能不能搞?總之世界5大車系內的4大系中絕大部分的品牌都能自主AT,但這些車企並不都能自主DCT,所以別再說研發不了AT的才去造雙離合,現在能造。無論是什麼變速箱MT、AT、CVT、DCT以及AMT、SMG都有好的、貴的,也都有低端便宜的,

大眾不是不給1.6L匹配雙離合,而是因為扭矩的問題根本匹配不上!至於成本嘛,可以很負責的說現在的6AT價格低廉,至少比大眾的DQ200便宜兩千元左右!有不信的?自己上某寶查去,省的總說找不到價格!自己一查就全明白了!

舍費勒、博格華納沒有給大眾提供適合扭矩更低的DSG而已,如果大眾真想給1.6L車型配DSG,也許會要求舍費勒給設計個更低端型號DQ150也不是沒可能?但目前來看沒那個必要,原因就是6AT很便宜,比DQ200便宜至少2000元!

不知從何時起,說到AT就是值錢、貴,說到雙離合就是便宜!AT貴在專利上,造在2000年的時候6速萊式行星齒輪結構就已經過期了,目前只是馬自達還握有兩項改良愛信6AT的專利權,而原裝的愛信6AT已經沒有專利使用費了!所以現在的6AT根本就是白菜價一樣,可別覺得自己的6AT有多高端了,要客觀理性的對待問題。再說雙離合,雙離合的確結構很簡單,兩套MT+雙離合模塊+換擋控制模塊+TCU電腦控制模塊,哇就是這麼簡單!可結構簡單的東西成本不一定就低,這一點不是搞機械加工的朋友可能不理解!雙離合對加工的精度、材質、與發動機的匹配都極其困難!它的生產難度遠高於AT,這就是雙離合模型與第一臺AT模型幾乎是同一年產生,而世界上第一臺AT變速箱Hydra-Matic在1940年就生產出來了,而同時期的雙離合理論卻沒辦法生產,因為加工技術、精度、後期的匹配都沒辦法完成,所以過了快40年,才搞出了應用在賽車上的雙離合,而這時AT已經普及了!雙離合的加工難度遠在AT之上,所以結構即使簡單,但也比AT值錢!再說句實話吧,DQ500的價格要比採埃孚、愛信的8AT還要貴。。。所以呢,我希望終結掉雙離合成本低的謠言!它要成本真低,30年前早就普及了。。。就是因為成本代價太高,才在最近這10年逐漸普及!連大眾的DQ500都比8AT貴,那麼保時捷的PDK或者傳說中的DCL750就更是天價了,貴到不是AT可以想提並論的程度!要說結構簡單,SMG序列式變速箱最簡單,可價格最貴!

這回搞清楚了吧?大眾給1.6L匹配6AT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就是目前的DQ系列匹配不上這個1.6L,其次就是6AT真心不值錢,6AT要成本比DQ200還貴,大眾早就搞DQ150了對吧?雙離合目前的確有很多需要改良的方方面面,但這不代表它就便宜。。所以別總說大眾降低成本,最喜歡控制成本的是豐田,6AT是不是想用到2080年?



老司機N1


自主車企一起搞雙離合,並不是完全是自己想去這樣搞,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動。

首先價格上來說,愛信6AT,不同型號的價格也不同,但是總體來說,價格上比雙離合貴不少的,採購零部件,有競爭者存在,成本上就必須有競爭力,成本是核心問題,連一個後排中央頭枕幾十元的成本都要簡配,何況差價數千元的變速箱呢,以大眾為例,中國年銷量400萬臺,這省下的成本相當可是幾十上億元!

那為什麼不自己造AT和CVT,首先可以明確的說,自主廠商是非常想造的,也一直在想辦法努力,才有了盛瑞8AT這些產品出現,但是現在的專利壁壘,At的專利基本上已經被幾家壟斷,專利費用又太高,繞開專利難度又大。AT是公認的穩定,可靠,承載功率扭矩也最大,現在的技術做出的AT在尺寸和重量上都沒有劣勢,豪華車幾乎都是搭載AT,唯一的缺點也就是貴,CVT平順省油,但承受範圍小,看似技術簡單,然而核心部件鋼帶卻是製造要求極高的產品,自主企業一來造不出,二來繞不開專利,奇瑞之前熱衷於CVT,可是目前也賣掉了這個公司,生產出來的CVT僅有250N/M的承受範圍,基本上只能匹配小排量機型,超過1.5T基本就超出範圍,現在奇瑞也投靠了雙離合

所以在內部和外部的推動下,雙離合走進了自主的視線,專利壁壘小,技術要求低,很多車企都可以自己搞出一套來,並且雙離合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效率高,換檔快,這些優點都直接的體現在了油耗和加速上面,既然雙離合有這麼直接的優點,又容易生產,再加上合資車一哥大眾都帶頭大量裝配,這種情況下沒有理由不跟進大眾,大量推廣雙離合。國內的上汽,長安,長城,吉利等都拿出了自己的雙離合變速箱,並且由於受到大眾乾式雙離合的影響,也幾乎都是做的溼式雙離合方案,穩定性也有提升,雖然在平順性方面確實有差距,但也在逐步優化,正是鑑於這些原因,雙離合逐漸的就成了自主車的第一選擇了。


大喵看車


技術壁壘才是真正的成本!汽車製造技術是一個國家工業綜合製造能力的表現,一個造不出質量可靠,技術性先進的汽車的國家,它的其他工業綜合製造水平也好不到哪裡去。

汽車製造包括精密機床技術,精密電子技術,高精尖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學,人體工程學,空氣動力學,聲學等等,造一輛合格的好汽車,所需要的學問不亞於製造一架合格的飛機。

變速箱是汽車三大件之一,一款可靠的自動變速箱製造技術甚至比發動機複雜,所以專利和技術壁壘對於成熟的變速箱製造廠家來說顯得至關重要。

愛信的AT變速箱不是其他人造不出來,而是不讓你造,只能買人家的。這裡材料和製造人工的成本非常低,但技術費用卻特別高,所以不要說成本只有八千!技術成本是無價的。

雙離合變速箱幾乎沒有技術壁壘,只要有手動變速箱製造能力,就能製造雙離合變速箱。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全自主研發有專利的自動變速箱(這裡還包括自動變速箱的電子控制單元)!




青海禽總


如今的國產車越來越多的開始採用雙離合變速箱,使用AT變速箱的新車越來越少,在很多消費者的眼中,這是車企為了節約成本的做法?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咱們就來嘮一嘮。



一直以來愛信的6AT變速箱被各大車評人過度吹捧,導致很多普通消費者覺得愛信的6AT是目前家用車中最好的自動變速箱,用上愛信6AT變速箱的車型就是良心產品!但其實愛信6AT變速箱的採購成本並不高,大概也就8000多元,對於整車的製造成本並不會有多大的影響!那為什麼國產車企不用呢?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第一是愛信變速箱的產能問題,第二是愛信精機對於其他車企的技術限制!

舉個例子,2016年廣汽傳祺GS8橫空出世,儘管售價超過20萬元天花板,但依舊暢銷,連續多月銷量破萬,甚至超越了當時中型SUV霸主的豐田漢蘭達!原本可以一路暢銷的GS8最終因為產能不足而中途折腰,其原因就是因為傳祺GS8採用了愛信的6AT變速箱,而愛信限制了傳祺GS8的採購,所以導致產能跟不上!


另外同樣是愛信6AT,裝在豐田車上就能調教的非常靈敏聰明,即便是早年的4AT,平順性能也相當好,但是裝載其他車型上卻始終差那麼一點意思!根本原因就是愛信精機並沒有為其他車企把數據調教好,這也屬於是一種技術上的封鎖!

國產車採用愛信6AT變速箱固然很好,但是產能以及價錢卻要看愛信的臉色,萬一有一天愛信不賣變速箱給國產車企了,那國產車該怎麼辦?

所以為了在技術上不受其他企業的控制,各大車企都在努力自行研發變速箱,因為雙離合變速箱目前並沒有太多的專利封鎖,加上研發門檻比較低,所以自然就成了各大國產車企所追捧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