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是如何為自己選擇陵墓的?

戀情聖子


南京中山風景區有一處著名的皇家陵墓,此陵墓的主人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此陵墓名叫明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原是開善寺寶公塔的舊址。寶公塔是南朝時期寶誌和尚所建,據傳,這個寶誌就是我們後來所稱的“濟公”的原型。獨龍阜確實是個難得的好地方,這裡陽光充足,和風冉冉,生機勃勃。再者,山勢平緩,地基堅實,易於施工,可長期保持建築物的乾燥,可謂“永垂千古”。明初為建明孝陵還將寶公塔遷往紫金山東麓。可令人疑惑的是,在劃定範圍內也還發現了孫權的墓葬,朱元璋卻並沒有將孫權墓移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朱元璋是個很注重風水的人,負責建造陵墓的官員也因此也極其小心,生怕壞了朱元璋墓葬的風水。後來在規劃範圍的過程中發現了孫權的墓葬,於是就小心翼翼的請示了朱元璋。本來,主持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向朱元璋進言,建議將位於孝陵南邊正對孝陵大門小山(梅花山)上的孫權墓移開,可朱元璋卻不準奏,據明人張岱《陶庵夢憶·鐘山》(卷一)記載,朱元璋當時說了這樣的話:“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讓東吳開國皇帝給另一位皇帝守門,這件事怕只有朱元璋才敢想了吧。因為這句話,孫權這位東吳第一皇帝,又有了“第一門將”名頭,皇帝為皇帝當“守門員”的事情,這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也的確是非常罕見的。

可朱元璋僅僅是想讓孫權當自己墓葬的守門人這麼簡單嗎?朱元璋實則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那便是風水。古代帝王大都迷信風水,朱元璋也不例外。起初,朱元璋回安徽鳳陽給父母修建陵墓的時候,作為建陵墓首要考慮的條件就是風水。據傳,朱元璋父母所在的墓葬風水十分的好,據說有能夠成龍的地脈。有人說朱元璋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就是受他父母墓葬的風水所影響。雖說朱元璋能夠當上皇帝是受到了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造就出風水這一說也並不奇怪。

從風水的角度來說,帝王陵都是風水聖地,後有祖山,前有案山、朝山。近為案,遠來朝。而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正是孝陵風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朱元璋將孫權的墓葬挖了,就等同於破壞了“案山”的風水,迷信的朱元璋肯定不會選擇這樣做,他真正的目的不僅是想讓孫權給他看門,還想讓孫權為他守住這塊風水寶地。

還有一點就是,梅花山一帶岩石眾多,地質學上稱之為礫岩、長石石英砂岩等,這些岩石質地都十分的堅硬,以當時的經濟實力、施工工具和手段,開鑿這些岩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也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實屬不易之事,最好的方法還是繞道。

目前,雖然歷經了六百餘年的歷史變遷,明孝陵保存的還算比較完好,因而國家已經把明孝陵也做為一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而且明孝陵是國家首批的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想而知明孝陵的重要性和地位。


鄧海春


朱元璋死後,他的子孫遵照他的遺囑,將他葬人鐘山明孝陵,和他 一生鍾情的馬皇后合葬。鐘山孝陵,是朱元璋生前就為自己選好的萬年 吉地。鐘山今稱紫金山,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歷史上最早稱金陵山,漢 代開始稱鐘山。鐘山上的岩石有一大半屬於紫紅色粉砂岩和頁岩,每當 旭日當空,陽光照耀,就有紫氣冉冉上升,甚至在山峰間也有紫氣飄蕩 瀰漫。紫金山由此而得名。紫氣象徵著王者之氣。翻開史籍,對紫金山的記載真可謂層出不窮。傳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有一次出 巡金陵,一個陪同的風水先生見到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便脫 口而出:“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 ”秦始皇聽了,大為不悅,立即命人 開鑿方山,使淮水流灌金陵,趨散金陵的王氣。這條引來的淮河水,就 是後來為無數文人墨客所詠歎的秦淮河。時光飄忽而逝。到三國之時,諸葛亮為聯吳抗曹,出使東吳。百忙 之餘,他登上石頭山(今清涼山),俯瞰金陵景色。他遙望鐘山,不禁 驚歎:“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因為有神機妙算的諸葛軍 師這一番讚歎,“龍盤虎踞”就成了金陵的象徵,鐘山也從此聞名遐邇。 文人們更禁不住對她百般謳歌,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鐘山龍盤走勢來, 秀色橫分歷陽樹。”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罷相後隱居鐘山,多次讚美鍾 山之景: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對坐終曰,一鳥不鳴山更幽。一首《鐘山即事》還不夠,在離開金陵赴鎮江的旅途中,王安石又 賦詩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鐘山如此令人陶醉,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當然也懂得附會風雅。 雖說他出身貧寒,但他很聰明,身邊又有一些如劉基、陶安等文壇人士 輔佐,自己也難免一時雅興,賦詩填詞了。據說有一次,朱元璋率領他 的四位輔臣:李善長、徐達、劉基、宋濂一起遊覽鐘山,那時,國家初 奠,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朱元璋躊躇滿志,隨興賦詩一首:踞龍蟠虎肇豪英,五色卿雲炫日明。王氣瑩然垂景象,民風樂而見昇平。山河百工金陵最,宇宙千秋帝業成。暗憶六朝興替事,福祥未盡又加補。_英雄帝業,國泰民也安,一派昇平氣象。想想六朝興亡的歷史,走 馬燈似的改朝換代,骨肉之間的相殘,這一切湧上心頭,讓他觸目驚 心。是啊,一定要讓他朱家天下永遠延續,才能避免悲劇的發生。想到 這裡,他更加感到挑選風水寶地的重要。他要為自己挑選一個吉利寶 地,在自己萬年之後,也可以看著他的子孫繼續他的統治,保佑他們朱 家的江山社稷。皇帝感慨萬千,善於詩情畫意的四位大臣想必也大大地議論一番, 讚揚皇帝的才氣,感嘆歷史的無常,祈禱大明王朝永續。洪武九年,選定墓址的事提上了日程。這是多麼大的事,可關係到 帝業的承嗣,馬虎不得啊!於是,皇帝再次與輔臣們商量。清人張岱所 著《陶庵夢憶》生動地記載了選定墓址的經過:“鐘山上有云氣,浮浮 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藏蛻焉。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 東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 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墓址就這樣定了下來。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在鐘山之 陽灑酒祭奠,開始了修建帝王陵的工程,這一年,他54歲。這是一項 十分浩大的工程,光陵園四周築成的城牆就有45裡,幾乎把鐘山全部 包括在內。朱元璋親自參與營造,一向不事奢華的他,花費巨資,徵調 軍工達10萬人,幾乎全國上下都被調動起來參加這一聲勢浩大的工程。 經過1年的突擊,洪武十五年,地下玄宮初步建成。這一年的九月,朱 元璋的結髮妻子皇后馬氏病故,朱元璋在悲痛之中將妻子葬人新建的陵 寢,因馬皇后諡號為“孝慈”,所以,這座營建中的陵墓就叫“孝陵”。10年以後,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不幸以38歲的壯年先朱元 璋而逝,八月下葬於孝陵的東側,名東陵。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懷著無比的不安和顧慮離開了人 世,埋葬在孝陵,和馬皇后合葬在一起。在孝陵墓園裡,還埋葬著朱元 璋的40多位妃嬪和宮女,她們中除了極個別人是在朱元璋生前就病逝的外,絕大多數是朱元璋的殉葬品。朱元璋死後不久,分封到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就以“清君側”為名, 開始了爭奪皇位的戰爭。這場戰爭完全打破了朱元璋生前的安排,這是 他絕沒有想到的事。而且,此後他的子孫們的陵墓也都建到了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