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預防ASF 丨養豬場生物安全4步走

生物安全是指將病原體隔離在農場之外(外部生物安全),並阻止農場內已有病原體的擴散(內部生物安全)。

養豬場生物安全

針對生物安全,預防往往是最有效的應對方法,健康管理不一定是採用高端的技術,將一般的常規常識應用到養殖場工作實踐中就是確保安全最強有力的措施,分析彙總建立養殖場生物安全的三個步驟如下:

1.明確養殖場的健康狀況

首先,綜合地域環境、流行病學和鄰近農場等因素,確定養殖場的健康狀況,如果可能的話,養殖場應該建在遠離豬群的地方,距離其他養豬單位至少6公里。

針對不同病原體的流行病學特徵,制定對應的防治措施。例如:❶傳播方式:由母體傳播的病原體(支原體、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放線桿菌胸膜肺炎等)必須予以消滅;❷傳播方式:一些病原體可以通過粉塵或空氣飛沫傳播,從幾米(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巴斯德菌、豬肺炎支原體和豬滑液囊支原體、嗜血桿菌以及鏈球菌),到3公里(SIV、PRCV)或5公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甚至到9公里(偽狂犬病病毒、口蹄疫病毒),所以在豬密度高的地區,空氣過濾是必不可少的;❸傳播時間:一些病原體可在豬體外存活4天至18個月(非洲豬瘟病毒),炭疽桿菌在地面上可以無限期地持續殘留。所以防治的重點應該轉移到生物安全計劃,以防止難以消除的感染。最後,應針對無法殺滅的病原體(大腸桿菌K88/F18、勞森菌、PCV-2、PRRSV、鏈球菌和嗜血桿菌等)實施強有力的疫苗接種計劃。

2.杜絕垂直傳播疾病和交叉感染

畜舍應該具有良好的設施,環境條件(通風、溫溼度),必須遵守密度等級(1㎡和1m³的容納量),實施全進全出系統管理,批次之間進行清潔和消毒;必須有病畜隔離間。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該有一個專門的更衣室,參觀者應洗澡,穿養殖場提供的衣服;進入養殖場的任何設備最好是新的,在進入前必須徹底清潔和消毒(紫外線輻射)。內部生物安全需要專門的人員、設備(桶、刷子、鏟子等)和針對不同階段(仔豬、母豬、保育和育肥)的可區分的衣服。動物通道和工作通道盡量分開,在離開工作區域和進入醫務室後,一定要更換或清潔靴子。

殺菌、消毒,消毒劑只能在清洗後使用,因為消毒劑很少同時兼有清潔劑的作用;有很多種類的消毒劑,氯基的、過氧的、未氯化的、氯化的、丙氧基化合物、碘伏、季銨鹽化合物或QAC,應該優先考慮最安全、最有效的產品。例如,過氧化合物可以作為氣溶膠安全地使用,它們是無腐蝕性的清潔劑,並且在有機物存在的情況下起作用,它們對細菌和病毒的作用迅速而有效,無殘留物,不染色,無毒或無刺激性,而且可以直接用於洗腳。

預防ASF 丨養豬場生物安全4步走


3.安排疫苗接種計劃

根據當地流行病學確定豬隻感染風險是安排疫苗接種計劃的基礎。疫苗可以選擇:❶直接保護母豬;❷通過初乳對仔豬進行刺激免疫(細小病毒、細螺旋體、豬丹毒、沙門氏菌、勞森菌、支原體等);❸直接提供給仔豬(SIV、大腸桿菌、魏氏梭菌類型A和C、輪狀病毒、支原體、PCV2等等)。時間的選擇取決於母體免疫系統的消失以及感染髮生或疾病症狀出現的時間。由於疫苗接種永遠無法提供100%的保護,生物安全和良好的管理實踐仍然至關重要。

預防ASF 丨養豬場生物安全4步走


非洲豬瘟的防治

最近,ASF在許多國家的暴發已引起整個養豬業的高度關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呼籲全球提高防範意識,強調養豬者可以採取的一般預防措施,以限制ASF的傳播風險。

(1)向相關部門申報任何可疑病例(死亡或活著);

(2)確保所有員工和訪客都瞭解養殖場生物安全規則;

(3)對進出的原料和設備進行清潔和消毒;

(4)防止與野豬直接或間接接觸,在養殖場實施新豬檢疫措施;

(5)不要飼餵豬隻未經處理的泔水或含有肉類的廚餘。

預防ASF 丨養豬場生物安全4步走

文章來源: HTTP://WWW.SUPROCHINA.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