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哪些比做CT可以更早發現肺癌的診斷手段?

HONGYANGXI


之前和大家聊過一些關於惡性腫瘤的話題,我發現,大家對於肺癌和胃癌的關注度還是比較高的。這可能主要是因為肺癌和胃癌的發病率在我們國家確實比較高,尤其是肺癌。那麼,今天,張大夫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肺癌診斷的問題。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肺癌最常見的檢查方法是什麼?CT。這個目前是毫無爭議的。我們在進行健康體檢的時候,低劑量的肺部CT就是用來篩查肺部有沒有腫塊,胸部CT甚至能夠發現1mm大小的小結節。胸部CT能夠觀察到肺部結節或者腫塊的位置、形態、密度和與血管的關係、縱隔淋巴結等情況,能夠對肺部結節或者腫塊做出初步的判斷。但是,我一定要和大家說明的是,CT只是做一個初步的判斷,不能夠給出病理的診斷,也就是說,肺部CT給出的診斷只是初步的,不是最終的結論。其實還有一些其它的影像學檢查,例如PET/CT、MR等檢查,他們雖然都有各自的價值,但是確實也不能夠取代胸部CT。胸部CT作為肺部病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的地位,目前是不可動搖的。


第二,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血清的腫瘤標誌物。在肺癌中主要是指CEA、NSE、CY-211和SCCA。雖然並不是所有肺癌的患者都存在腫瘤標誌物的異常升高。但是,一個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或者影像科醫生,往往結合患者的胸部CT和腫瘤標誌物的結果,對肺部腫塊或者結節的性質給出比較準確的診斷。因此,應該重視腫瘤標誌物的價值。

第三,我想對大家說的是,肺癌最終的確診還是要依靠我們的病理學檢查,這是最終診斷,這是對病變進行定性的“金標準”。無論是對於氣管鏡活檢、穿刺活檢、脫落細胞學檢查還是手術切除以後的病理診斷,往往是我們臨床上最最關注的結果。

上面是張大夫想到的主要的一些肺癌的診斷手段。那麼像題目中說的,有哪些檢查可以比CT更早的診斷肺癌?這個問題,有兩個點需要跟你說,第一,CT一般不能診斷肺癌,只能是懷疑肺癌,診斷肺癌還需要病理學檢查的結果;第二,CT是目前發現肺部佔位或者結節的主要手段,別的方法暫時不能代替它。


張之瀛大夫


我是小影大夫,一名影像科醫生。對於肺結節,目前有胸片、CT檢查是最常用的,胸片看不到小結節。能最早發現肺小結節的檢查,目前也只有做CT。PET-CT不用於篩查早期肺癌,都是在做了CT後依然無法定性的,才建議做PET-CT來評價是良性還是惡性。

目前CT可以做到0.65mm一層的掃描,所以能發現1mm的結節,是發現肺癌最早期的一種檢查手段。一個胸部1mm的掃描,就有250-300多張圖像,想想影像科醫生的工作量得多大。常規的CT有些醫院是5mm一層,有些是2mm一層掃描。最薄層CT能看到的圖像都是1mm或者0.65mm。打印出來的膠片,只是在其中抽取的50-60張圖片,會損失一部分的信息。所以為什麼帶片子去會診的時候,有些醫生會說看不清,建議重新做,就是這個原因。


對於肺部的CT,對於<5mm以下的結節,不用過度治療,隨訪是最好的手段,隨訪過程不會造成腫瘤的轉移,建議一年後隨訪。有朋友說,為什麼不馬上做手術切除,因為這些結節大多數是良性的,如果一發現結節就切除,那麼有多少人會無故做多一次手術,只有影像上懷疑肺結節有癌變的可能,才建議手術治療。

CT是發現早期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片無法發現小結節,很多胸片能看到病灶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很多朋友問肺結節能不能做磁共振。不能!要想篩查早期肺結節,不能做磁共振。因為肺部有大量的氣體,磁共振對有氣體的器官顯示不好。胃腸道也一樣,不建議做磁共振。還有一個就是PET-CT,不用於常規體檢篩查癌症,更不用於常規體檢篩查肺癌,這種全身掃描輻射劑量高,對早期腫瘤的篩查意義不太大。只有在做了胸部CT後,懷疑是肺癌或者評估有沒有轉移的時候,可以做PET-CT檢查。

目前,能篩查最早期的肺癌,依然還是CT檢查。但是確診肺癌,金標準要做病理。影像學檢查只是看形態,來評估是不是肺癌,最後究竟是不是肺癌,需要直接看到有癌細胞,才能確診為肺癌。


小影大夫


目前,肺癌已成為威脅百姓健康的“超級殺手”,肺癌作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於首位的惡性腫瘤,讓許多人心生擔憂,害怕哪天肺癌細胞就在身體裡悄無聲息的生長起來。早期肺癌和晚期肺癌的治療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能早期發現肺癌,大約80%的患者都是可以治好的。肺癌不同於肝癌、胰腺癌等其他癌症,治療效果相對樂觀,早期發現再經過治療,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那麼,如何更早期的發現肺癌呢?除了胸部CT,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更早的發現肺癌呢。就目前來說,低劑量胸部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首選方式,越來越多的單位將胸部CT作為常規體檢項目。也正因為此,現在發現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沒有任何症狀,絕大多數都是在體檢中發現,其中一部分肺結節患者在多次隨訪之後確診為早期肺癌。胸部CT甚至能夠發現1mm的小結節,能夠看出結節的形態,位置,密度,與血管的關係,能夠初步判斷良惡性,所以沒有任何檢查手段能夠超越CT用來發現早期肺癌。對於大於8mm的胸部結節,如果胸部CT可疑惡性,但不能確定,而患者又比較焦急的話,可以考慮進行PET-CT檢查。PET-CT也是CT的一種,只是成像原理不同,靈敏度更高,但價格比較昂貴。

其他的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以及循環腫瘤細胞等檢查,對早期肺癌的作用微乎其微,在肺癌極早期,腫瘤標誌物基本都是正常的,即便是肺癌晚期,部分病人的肺癌相關腫瘤標誌物也是正常的。早期肺癌腫瘤細胞未進入血液循環,外周血中也無法找到循環腫瘤細胞。

低劑量螺旋CT對健康人群做肺癌的篩查,能早期發現肺癌,可以降低近20%的肺癌的死亡率。但肺癌的篩查不需要盲目的去做,一定是鎖定的高危人群,年齡45歲以上,有長期的吸菸史或者接觸二手菸,有長期工業粉塵、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接觸史,尤其是有肺癌腫瘤家族史的人,需要每年做一次胸部CT檢查。


胡洋


很遺憾地說,目前還真沒有比CT能更好發現肺癌的診斷手段,但是,CT也只是能早期發現肺部異常結節而已,確診肺癌還是得靠病理檢查。

那麼,就沒有其它手段能發現肺癌了嗎?當然不是了,接下來吳醫生就和大家聊聊還有哪些手段能夠幫助肺癌的診斷。

1.胸片:胸片是很常見的一個檢查手段,價格也很親民,很多早期的肺癌都是平時做體健拍胸片的時候偶然被發現的。但是胸片是將立體器官的影像投射在一水平面上,造成影像重疊,而CT則不一樣,CT能體現出被檢查部位的橫斷面圖像,避免了影像的互相重疊,也能發現更小的結節。所以,胸片除了價格相對親民一點,其它方面比CT遜色太多了。

2.腫瘤標誌物:抽血查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誌物對警惕肺癌有一定幫助,但是由於特異性不高,也有一定假陽性率,也只是僅供參考而已,如果發現腫瘤標誌物高,可以提個心眼,進一步完善其它相關檢查排查肺癌。

3.病理檢查:胸片、CT等檢查都只是能及早發現肺部結節而已,肺部結節不一定都是惡性的,像肺結核等疾病的結節就是良性的,至於結節是不是惡性的肺癌,也只有病理檢查才能確診。病理檢查的手段有很多,根據結節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選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CT引導下穿刺檢查、胸膜活檢等手段取得肺部組織去做病理檢查。

4.如果想評估肺癌有無轉移以及轉移的部位,還可以做PET-CT等檢查。

但目前來說,ct是篩查肺癌最理想的手段,國內外的臨床指南都推薦肺癌高危人群最好定期做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

我是全科醫師,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話為大家解釋有關疾病的知識,碼字不易,您的點贊、評論、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全科吳醫生


肺癌是一種讓人恐懼的惡性病,很多人發現時已屬晚期,失去了手術根治的時機,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體檢預防癌症,其實很多癌症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尤其是早期的肺癌,原位癌階段的病變,手術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所以要想治癒肺癌,早發現是一條重要方式。

有哪些方法可以發現早期肺癌呢?

1、胸部CT,CT是一種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也是目前醫學上常用的檢查方法,主要有兩個優點:看得清、費用低,一般情況下CT可以發現肺部5mm左右的病灶,有些高清CT甚至可以看清小至3mm左右的病灶,所以肺癌指南上建議把低劑量螺旋CT作為肺癌篩查的重要工具。

2、抽血驗癌,近幾年來市面上興起了一種抽血驗癌的體檢項目,說的是隻要抽一管血化驗,就可以知道體檢者身體上是否有癌,原理也很簡單:通過檢測血液中腫瘤脫落的DNA片段,判斷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看起來原理很科學,但實際運用上問題很多,比如特異性很低,很多結果與我們臨床觀察不符,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公立醫院還沒有這項檢查的原因。

3、胸部X線片,胸片也能篩查肺癌,醫院裡有的體檢項目套餐裡就有胸片檢查,雖然價格便宜、檢查方便,但分辨率差,胸片成像是一張平片,但人體肺部是三維立體的結構,所以很多細節無法看清,在臨床上,胸片對於1cm以下的病灶分辨不清。

4、氣管鏡檢查,氣管鏡也是檢查肺癌的一種方法,肺癌的全程是支氣管肺癌,是生長在支氣管表面的惡性腫瘤,氣管鏡可以進入支氣管內部檢查,所以,有些早期的肺也可以通過氣管鏡明確診斷。

雖然目前發現早期肺癌的檢查方法也有不少,但從可靠性、實用性來說,胸部CT是發現早期肺癌的重要方法,很多研究指出,如果將胸部CT作為肺癌篩查的常規項目,那麼晚期肺癌的發病率將會明顯降低。

我是醫心雕龍,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與轉發哦~

醫心雕龍


有哪些能比CT更早發現肺癌的診斷手段?以前有段時間傳得沸沸揚揚的一滴血驗癌症,其實也只是一個輔助的檢測,是明顯誇大了作用。目前胸部的檢查特別是肺癌篩查還是首選CT。相反,CT能發現其它診斷手段發現不了的早期肺癌。



胸部檢查有哪些方式

肺部的檢查,目前最常見而且也做得最多的是胸部平片(即胸片)跟胸部CT。胸片看到的是整個胸部重疊的影像。像正位胸片看到的就是胸部組織器官前後重疊的影像,側位胸片看到的就是胸部組織器官左右重疊的影像,這樣病變容易被某些組織遮擋住從而掩蓋了影像,比如病變恰好與肋骨或脊柱、心臟重疊了就很難發現,容易漏診。而胸部CT看到的是胸部某一個斷層的影像,不存在遮不遮住的問題,所以可以發現很多胸片發現不了的病變。



胸片是入院常規,住院的基本都要照,一般照正位跟側位,因為怕有的病變可能正位或側位會與正常組織器官重疊,兩個位都照有利於病變的檢出。而胸部CT一般是病情需要才會做,屬於進一步檢查。比如拍了胸片懷疑胸部有問題或是拍了胸片沒問題但臨床症狀懷疑肺部有問題,或是胸片發現病變但不能明確診斷需要CT再進一步診斷的,還有就是肺癌高危人群篩查。前幾天就又遇到一例,56歲男性,咳嗽咳了好久,拍了胸片沒什麼問題,吃了止咳藥後來還是一直咳嗽,做了胸部CT,發現是右上肺癌並縱隔淋巴結多發轉移(資料如下圖),因為腫瘤位於脊柱跟大血管旁,正側位都有重疊,胸片就很容易漏。



肺癌的症狀

早期肺癌大多沒有任何症狀,有的可能會有出現咳嗽咳痰或是咯血,但因為咳嗽咳痰只是人體很常見的症狀,即使出現了很多人也不會重視,往往都是等到症狀加重了或是出現新的症狀了才重視,比如出現胸痛、吞嚥困難、聲嘶、骨頭痛或是頭痛等,但到了這個時候代表腫瘤已經進一步侵犯周圍組織或出現遠處轉移了。



早期肺癌是怎麼發現的

實際工作中早期肺癌的檢檢出絕大部分都是偶然或是意外發現的,可能有的人是體檢發現,而有的人是因為身體其它方面的問題做的胸部CT。像這部分人其實都是幸運的,雖然說是肺癌,但早期的預後很好,根治的幾率很高。所以說肺癌高危人群有必要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CT今進行篩查。

我是 ,可關注瞭解更多相關醫學知識。


影醫C浩


早期肺癌診斷包括發現肺部結節確立癌症診斷兩步,前者是基礎。

一、在目前的檢查手段裡,CT對發現肺部小結節的優勢是最明顯的。

CT對於肺部檢查屬於橫斷面掃描,每隔一定的厚度掃描一個層面,普通平掃一般為間隔1cm,但薄掃的厚度為5mm以下,甚至是1-2mm,也就意味著肺部的一些微小結節也能被這種薄掃抓住,所以肺部結節在初期只有幾個毫米時就會被CT檢查掃描發現。

二、最終確立癌症的診斷依賴病理

早期的肺部微小結節取病理困難,而且PET-CT敏感性低,所以主要依賴定期複查。

一般6mm以下的小結節,定期複查增長緩慢或根本不增長的情況,絕大多數屬於良性結節。如果複查發現結節增大,外形不規則、邊緣模糊、磨玻璃樣或部分實性結節,就應該密切觀察隨訪,超過8mm或1cm以上的結節應該考慮做PET-CT檢查或肺穿活檢,進一步確定結節性質,形態學高度懷疑肺癌的也可以直接做微創手術切除。

所以,目前來看CT檢查是發現早期肺結節最簡單也最敏感的手段,至於結節是否最終被診斷肺癌,需要後續的進一步檢查確定。


深藍醫生


不論男女,肺癌都是最常見的腫瘤之一,肺癌發病率在男性患者中排第一,女性患者的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排名第二。為什麼肺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與吸菸,二手菸,三手煙,空氣汙染,PM2.5超標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早期肺癌的治療效果好,而晚期肺癌的治療效果很一般,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樣可以早期發現肺癌呢?根據國內外的大量研究,適合早期發現肺癌,可以用來篩查肺癌的手段,首選的是肺部高分辨的CT檢查。

低劑量高分辨的CT檢查,可以發現小到5個毫米的肺結節,很多早期癌症都可以發現。因為肺是含氣體的器官,彩超和核磁共振都不適合用來做肺部的檢查。除了胸部CT檢查,還有一個比較昂貴的檢查,PET/CT檢查,PET/CT檢查不僅可以檢查肺部,還可以篩查全身,看看全身其他的器官有沒有癌症,但是比較昂貴,做一次全身的PET/CT檢查,需要1萬塊錢,而且是全部自費,醫保不報銷。

有人問抽血查腫瘤標誌物靠不靠譜,很遺憾,非常不靠譜,很多人雖然得癌了,但是腫瘤標誌物並不會升高。即使升高,一般也是腫瘤的中晚期,早期癌症腫瘤標誌物很少升高。

對於長期吸菸、家族有肺癌的患者、長期接觸粉塵等人群,建議從40歲期,開始接受肺部CT的檢查,這是國際上公認的,最理想的篩查肺癌的辦法。


普外科曾醫生


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低劑量螺旋CT仍然是肺癌的首選檢查項目,它不僅可以探明直徑在1mm以上的肺部小結節,還能清楚的顯示出其結構形態和密度等具體內容,而且,必要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增強CT掃描了解病變周圍組織的詳細情況,比如縱膈淋巴結、肺內血管等;

雖然CT很重要,但它卻只能用作肺癌的初步診斷,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CT發現肺部存在類似癌變的情況,但其是否真的為癌卻不能依靠CT確診,所以,這裡便涉及到了另外一個概念——診斷癌症的"金標準"——組織病理學檢查,這才是確診癌變的最終手段;

如果患者通過CT初步檢查後被高度懷疑為肺癌時,我們便需要利用纖維支氣管鏡或CT引導下穿刺等手段取其活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進而通過判斷其組織學類型而達到確診或排除肺癌的目的。

其實,除了CT之外,還有一種叫做腫瘤標誌物的檢查項目比較適合用於肺癌的早期篩查工作,不過,其特異性並不是太高,存在一定的假陽性率,所以,該檢查結果僅適合作為參考,用作完善下一步相關檢查的主要依據,而並不適用於肺癌的最終診斷。


綜合內科張醫生


近年來,關於低劑量螺旋CT作為肺癌的早期篩查方式逐漸的被國內的醫生接受和普及,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群接受肺癌篩查。

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已經是國際共識,是肺癌目前最規範和最有效的篩查方式。但是CT畢竟是影像學手段,只有在形成病灶時才能發現。即使是靈敏度更高的PET-CT,也是有病灶才能能發現,更何況在病灶極小的情況下,所有CT都沒法發現。

雖然早期發現的結節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只要是病灶,總有肺癌的可能性。有沒有一種手段可以在CT發現病灶之前就能發現異常,並及時進行干預?

這個問題一直困惑我們,我們也一直在探索。記得2002年左右時候,國內颳起了一陣腫瘤基因風險檢測的風,我們稱“基因算命”(不久後國家叫停了)。那個時候有很多人拿著一些體檢報告(在日本和韓國做的居多)來看門診。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科一個大夫的親戚,說最近寢食難安,因為在韓國做了一個基因體檢(大概花了30萬),提示肺癌風險30%,後來我們查了沒有任何症狀,影像學也沒有什麼異常,據說“患者”最後拿著報告跑遍全國大醫院。去年我們還專門問了那個大夫,他親戚身體沒什麼事,錢比以前還多。

其實這種基因檢測現在還有,並且還很多,有的叫易感基因或遺傳性基因檢測,可能國家也放開了,我們覺得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是可以做一做,有些是比較明確的,但對於肺癌來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不建議拿這些作為肺癌風險輔助參考。

2008年左右,CTC(循環腫瘤細胞)一下子在臨床上火熱了,當時FDA批准在結直腸癌上的預後應用上(2004年批准在乳腺癌)。當時比較轟動的就是可以早於CT發現腫瘤的進展,這個對我們外科來說很重要,因為CTC是隻要有病灶,就可以從原發病灶或轉移病灶脫落進入到血液循環的,而這時候CT可能無法發現,但我們通過檢測CTC可以發現,這對早篩意義很大。



到目前,我們研究了10年,很可惜的是在早篩方面始終無法令人滿意。使用的技術已經是第二代,第三代了,但除了在確的肺癌預測復發,轉移和療效評估上有作用外(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應用價值),想早於影像學來提示肺癌還是不行。其實國際上也一樣,我們和國外很多專家也交流過,也沒有太好的結果。

其實從2015年開始,我們同時關注了cfDNA,這個倒是一個最有希望的手段。cfDNA是細胞凋亡或破碎後釋放一些DNA到血液中,相對比較穩定,如果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同樣可應用於肺癌早篩。我們和國內生物技術的專家一起合作了3年多,總算有一些初步成果。在國際上看,通過cfDNA的檢測,無論是甲基化還是表觀遺傳學手段,在鼻咽癌,肝癌的早篩已經有非常大的突破,肺癌也有一些報道。相信用不了多久,肯定有早於CT的方法來發現癌細胞,並及時進行干預,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抑制肺癌的發生。

在國內,腫瘤早篩是有很大需求的,然而由於資本利益驅動,市場上推出的篩查方式參差不齊,老百姓並不太明白,很多時候是白花錢。因此,希望各方努力,一方面推動人群中採用低劑量螺旋CT作為肺癌普篩,畢竟目前的國內篩查率不足20%,遠遠低於國外。另一方面,臨床醫生,大學,研究機構等也要相互協作,積極探索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積極嘗試,打破傳統認識,這樣才能有突破,始終相信這一天能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