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瑜伽中什么是八支分法?

用户9642228059239


哈喽大家好我是邵梅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小课堂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瑜伽中什么是八支分法?

一、第一支为“制戒”制戒有五戒



1、非暴力--不强迫自己的身体,也不强迫自己去做能力不够的事情

2、不偷盗--不偷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偷盗别人的想法和思想,不试图控制别人

3、不说谎--不妄语,不狂言,不辩驳,也不对自己的身体说谎,对自己的内心说谎

4、不贪婪--不执著,要知足当下,知足自我,知足环境,不贪婪的人不会恐惧

5、不淫欲--忠于身边人,忠于情感,洁身方能自好!艾扬格大师把这一支比喻为树根,是生命修为的根基

二、瑜伽的第二支分法为“遵行”



有五遵:纯洁,知足,苦行,自我研习,热情奉献。保持自我纯洁的身体,饮食,心灵,从而知足喜悦得生活和修行,跟随“古鲁”或者经典学习,从而检验和修正自我,向天神奉献虔诚之心。艾扬格大师把这一支比喻为“修为树干”。

三、瑜伽的第三支分法为体式



就是我们现在练习的瑜伽体式,通过身体的练习,观察身体,在体验和观察中,培养自我觉知能力。所以瑜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而不说非要达到一个什么姿势而练习的,有些会员在上课的时候就是为了做到而做

举例说明一:例如瑜伽的三角式👇



1、站立到垫子上将双腿分开,吸气两臂侧平举打开

2、呼气身体向右侧倒,手指向地面

3、保持双手在一条直线

【注意事项】

这个姿势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手去抓脚,在带课的时候会员都是为了抓脚而改变身体的形状,其实是不对的

【正确的讲解】

1、先保持站立将髋部在一条直线,骨盆向前摆正将右腿尖向前👇

2、身体向右倒的时候推送左侧骨盆,让身体向伸展保持骨盆是不动的👇




3、可以的话身体侧方倒过来手是不能掌心落下去的,要将手放到脚踝或者指尖指向地面👇



在观察身体的时候,要修行正念、正知、正见,身正则心正,心正方不畏惧,不迷乱,不昏庸,不生妄念!我们的脊椎为“业脉”记录着平时的生活习惯和行动方式。

其实现在圆肩驼背的比较多,那么其实除了习惯的问题,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胸腔不开必定呼吸不稳定,伴随着急躁,从而导致脊柱的僵硬和带动肩膀灵活,所以瑜伽是教我们通过练习还回脊柱原本的弹性和伸展的支撑力

举例说明二、瑜伽的骆驼式👇



1、跪立到垫子上将双腿分开和肩膀同宽

2、双手放到腰部两侧,吸气顶髋向前

3、呼气身体向后倒,可以的话双手抓脚后跟的位置

【错误的图解】👇



1、不能腰部向后,髋部不向前顶出去

2、手抓脚心,肩膀也不打开

3、胸腔也没有向前、没有打开肩膀

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柔软脊柱,让我们得脊柱回到正常的位置的一个瑜伽体式了

四、瑜伽的第四支分法为调息例如瑜伽的腹部呼吸👇



吸气鼓肚子、呼气的时候瘪肚子,让呼吸深长而缓慢,通过呼吸来洞察自己的情绪,通过呼吸来感受当下感受自我,通过呼吸去推动气血,通过呼气让我们更加专注。这些都是在通过呼吸而达到身体和呼吸结合的状态



五、瑜伽的第五支分法为制感收摄感官



1、感官就是我们现在总容易因外界干扰,当上课的时候大家应该有感觉,我们在调息,突然有人来晚了,那么我们马上就睁开眼睛看看,或者说谁的手机响了,也会感觉到很厌烦的去看一眼,这种烦躁是动念所致。其实是头脑在生意念,抗拒外界的干扰。于是干扰就直接引起了心的波动。

2、瑜伽是向内收摄,把向外分散的意念收摄回当下自我之中。不应控制心念波动,因为控制会引起抗拒。而应顺应,顺应外界,顺应当下。以听去听,以看去看。水深方无声,方承载万物。所以瑜伽是让我们在觉知中学会敞开、圆融、豁达、自由、流动、通行无碍



3、这并不是理论说说,而是通过观察,而回归自我起心动念的本源,觉知自己为何会抗拒而烦躁。这样的练习成为自然,就如在生活中遇到烦躁,引起情绪难安的时候,我们不要抗拒和恐惧。这恰恰是一个契机,如同敲开心灵的门,去觉知自己不安静的原因。一切情绪的根源是恐惧,而恐惧多是自我起心动念,无明遮蔽了自我觉知的能力。

六、第六支为执持:持续的觉知,精进的收摄。



觉知的能力源源不断得汇集,形成连续的觉察和看到。如源源不断的河水正在汇入汪洋大海一样。又如千万光束正在汇集成阳光。

七、瑜伽的第七支分法为禅



不分辨,不抗拒,全然内敛,而生成“智慧之花”。智慧是不抵触,不辩驳,回归的宽容和圆融。如光照的智慧,在光照中,无明被去除,杂念渐渐隐退。

八、瑜伽的第八支分法为入定




1、梵我如一,合于万物。这是圆融的豁达,觉知的光芒照耀万物,普照大地。瑜伽八支是修行的整体,不要单独分开。

2、比如在你练习瑜伽体式的时候,要试着放下暴力之心,诚实对待自我身体,不贪婪求进,不攀比恐惧,这是“制戒”。保持内心正念正知正觉,从内纯洁,知足于当下身体的状况,诚实听从身体的感觉,在身体的答案里研习生命之书,让爱和虔诚在身体里生出自然光照,这是“执持”。



3、通过身体观呼吸,观意念,观当下,顺应呼吸的引导,有步骤,安全得伸展身体,不盲从,也不攀比。外界有干扰,不起心动念,能收摄感官。在源源不断的觉知中,身体都内在能量流动起来,而那觉知就如身体里流动起来的光明,从内在全然绽放,

4、智慧之光饱满而从容流动起来!瑜伽此时,你是存在于当下,存在自然,存在于自我的。这一刻,您无争无执,只做我自己!“我”是真实的,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思想里,不在思辨里。“我在这里”!


【总结】



瑜伽就是这样:当你接触到爱上它,你就会知道瑜伽会让我们感恩,会让我们虔诚,虔诚会让我们善待众生。所以瑜伽最终唤醒那颗易波动,易贪婪,易恐惧的心,把爱带进生命里。会爱的人是健康的,是喜悦的,是平静的

身体和心灵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博大精深的!我深信,不会爱自己的人,就不会爱别人,瑜伽是融于生活的修行,是从内而外在觉知中培养起来的爱的联接

瑜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去及时调整,学会在联接中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好

那今天的邵梅瑜伽小课堂就先分享到这,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我关注我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邵梅瑜伽小课堂


江南暮烟 Yoga Life

瑜伽 旅行 悦读 美食

Yoga is the way of life付出时间和坚持,

收获轻盈的身体和愉悦的自己。

烦请关注更多讯息,告知你的疑惑和需求

#我是生活家##瑜伽生活#

《瑜伽经》开篇讲: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动,还觉知者本来面目。如何控制心念波动?瑜伽经详解了瑜伽修行的八支分法 !

(1)持戒(梵yama)︰指谨守不杀生、真实(不妄语)、不偷盗、贞洁(梵行)、无所得等五大誓戒。

非暴力, 不说谎, 不偷窃, 不纵欲, 不贪婪

(2)劝制(梵niyama)︰指奉行洁斋、满足、苦行、学习、归依至上之神等预备行。

纯净, 满足, 苦行, 学习, 敬自在天,

(3)体位法(梵a^sana)︰指依规定保持坚固、安乐的坐姿。

舒适稳定的姿势,

(4)调息(梵pra^n!a^ya^ma)︰指调整呼吸。

对呼吸的调整和控制, 呼吸法

(5)制感(梵pratya^ha^ra)︰指制御感官,即制止感官与对境结 。

感官加以控制,

身体和思想都得到控池, 感官更加敏锐 ,

(6)执持(梵dha^ran!a^)︰指将心系于一处。

专注,意识高度集中

(7)禅定(梵dhya^na)︰又译作静虑,指观念的集中持续。

冥想, 超越时间的长与短,空间的内与外, 忘却自己身体的存在就进入冥想的状态,

(8)三摩地(梵sama^dhi)︰指主体进入空无的状态。

完美的冥想


江南暮烟YogaLife


帕坦伽利大师在《瑜伽经》的第二章节中提出了瑜伽的八分支。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非每一项都做得到,但是我们可以从Yama,Niyama开始,真正体会瑜伽的好处。

1、制戒 Yama,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不杀生,诚实,不偷盗,梵行和不执取。

2、内制 Niyama,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知足、苦行、诵习和敬仰自在天。

3、体式 Asana,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姿势状态。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4、调息 Pranayama,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 Pratyahara,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 Dharana,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 Dhyana,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入定 Samadhi,三摩地。在入定的阶段,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Surya爱瑜伽


八支分法瑜伽,也叫做ashtanga瑜伽。帕坦伽利大师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的八分支,也可以说是瑜伽修习的八个步骤。

1、制戒 Yama,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

2、内制 Niyama,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自足、自律、内省和向神的臣服。

3、体式 Asana,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身体姿势。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瑜伽的八支

4、呼吸控制 Pranayama,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 Pratyahara,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 Dharana,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 Dhyana,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入定 Samadhi ,在入定的阶段,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董师爷说


八支分法瑜伽,也叫做ashtanga瑜伽, 在距今2000多年前,古印度伟大的圣人和瑜伽行者帕坦伽利曾著书《瑜伽经》——它指引瑜伽者完成灵性的旅程,经书中着重于身心灵世界的探索,首次提出瑜伽是一种“抑制心念波动”的方法,并明确的指出瑜伽修行的八个步骤,清晰而系统,即八支分法。瑜伽经记载:瑜伽的修持方法分八个阶段进行:

1、制戒(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品德戒律。包罗服从戒律,不杀生、诚笃、不偷窃、净行、不贪

2、遵行(Niyamas):是指内涵控制,通过自律举行自我净化。寂静、满足、苦行、咏经、敬神。

3、体位(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调身。端正姿势,连结身材牢固自若

4、呼吸控制(Pranayama):是指有节律呼吸的,控制呼气。也称调息。控制呼吸。5、制感(Pratyahara):精力

6、专注(Dharana):会合细致,同心专心一意。精力会合,心注一处。

7、冥想(Dhyana):默坐冥想。精力连续于冥想的工具

8、三摩地(Samadhi):由冥想而来的超意识全部集中到灵魂中,和宇宙合二为一。入定,所谓心神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