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澶渊之盟深刻地影响了宋辽两朝的政治格局,使11世纪东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形成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均势。但细究澶渊之盟背后的历史,则会发现这种均势的形成是五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必然中,又存在着偶然,如意外射死辽军统帅,这些由小人物创造的偶然又促成了历史的必然。大人物与小人物,必然与偶然,共同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一、历史的必然:澶渊之盟前的南北对峙与军事均势

澶渊之盟的和平绝不是偶然,而是近100年间南北对峙的必然结果。讲到这里,就必须从五代十国割让燕云十六州开始。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进攻就是屡见不鲜。强盛如汉唐,则北逐匈奴,扬威大漠;混乱如南北朝,则中原地区生灵涂炭。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1、从儿皇帝到周世宗,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处于藩镇割据状态,各藩镇之间互相攻伐,无暇他顾,北方游牧民族便趁机开始了进攻中原的步伐,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北方游牧民族是占据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的。而到了后晋石敬瑭时期,这种优势到达了顶峰。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还认契丹皇帝当爹,当上了儿皇帝。

自此中原地区门户大开,从公元938年割让燕云十六州到951年后周建立这十几年间,契丹可以肆无忌惮地进入中原地区烧杀抢掠,甚至还能左右朝代更替,皇帝废立,由此也可见燕云地区对古代中原王朝的重要作用。情况到后周发生了改变,后周太祖郭威与世宗柴荣都称得上是有为之君,在他们手中,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进程。二者多次与契丹交手,都是互有胜败,算是维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均势,但后周多是被动防御,仍处于弱势一方。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2、从瓦桥关到灭北汉,攻守之势异也

到后周显德年间,经过数年生聚与整合,后周军力逐渐强盛,中原统一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契丹的均势优势地位已经不太明显。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契丹,收复了瀛州、莫州、宁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等地,共计三州十七县。因处于瓦桥关以南,时人称之为"关南之地"。这是20余年来第一次从契丹人手中夺回失去的土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意义重大,但对于当时不可一世的契丹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事实。所以在之后宋辽的100多年的外交史中,关南之地都是每次都要争执的问题之一。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有了关南之地做保障,中原王朝才能稍稍松一口气,所以赵匡胤才能大胆地谎称契丹入侵来夺取皇位。虽然这一时期后周略占优势,但双方军事上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攻守形势稍微发生了变化。契丹变成了防守一方,后周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中国,逐渐变成了进攻的一方。这种态势在北宋得以延续下去。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在北宋的统一进程中,宋辽双方的争夺重点从燕云十六州转移到了北汉。从地图上看,燕云地区是宋辽对峙的东线,北汉则是宋辽对峙的西线。在北宋建立初期,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将北汉作为宋辽之间的缓冲地带。但随着统一进程的加快,宋辽之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了。从宋太祖赵匡胤969年亲征北汉到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总共十余年。这十余年间,宋辽围绕北汉发生了多次战争,双方互有胜败,总体上仍然维持着平衡。宋朝虽然历经波折,但还是灭了北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北宋还是占了一些优势。

3、从高粱河兵败到雍熙北伐,攻守之势再异

北宋的优势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宋太宗本想趁着灭北汉之兵威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但其人本身就是拙于兵事,宋军又是师老兵乏。虽然暂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高粱河一役,宋军遭遇耶律休哥轻骑突进,十余万精兵仅存活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跑。这是从959年后周世宗柴荣收复关南之地以来,20年间宋军的第一次大败,这次大败也导致了宋朝的军事优势地位荡然无存,开始处于劣势地位。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986年,不甘心的宋太宗又一次发动了雍熙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如同几年前一样,宋军在取得短暂的胜利后又一次遭遇惨败,北宋开国以来南征北战的精兵锐卒损伤殆尽,使得宋辽双方在军事上态势产生重大变化,辽又重新取得了优势地位,开始由守转攻,双方攻守之势再异。

4、近百年的军事均势,澶渊之盟的必然

总得来看,从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1004年澶渊之盟,南北双方的攻守形势发生了几次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暂时的,双方都未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总体来说处于一种均势态势。这种均势态势在澶渊之战中延续了下来。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辽军虽然号称20万,但其一开始的打算就是以战促和。战争刚开始,辽就派王继忠致书表达了和谈的意思,到十月份,王继忠又再次公开上书言契丹请和。这种还没打就谈和的情况在契丹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而宋真宗也是闻弦而知雅意,派遣了曹利用前往辽磋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战争并未停止,辽先后攻击宋威虏军、顺安军、保州、定州等地,但都没打下来。为了达成以战促和的战略意图,辽军便绕开了这些地方,直接打到了澶州。

澶州在黄河边上,离开封府也就是一天的路程,从表面上看,辽军可谓是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可从双方实力对比上看,北宋依托澶州和黄河,集结了十多万人,而在定州,也有宋朝将领王超率领的十万兵团,辽军反而处在了孤军深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宋辽双方各有优劣,双方依然处于均势。在这种均势态势下,双方谁都承受不起失败的后果,辽军败则萧太后及辽圣宗都可能葬身宋境,燕云十六州也不可保;宋军败则首都开封将直面兵锋。和谈成为了双方的共同且唯一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澶渊之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二、历史的偶然: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大历史

在历史的必然中存在着一些偶然,正是这些偶然促成了历史的必然。在澶渊之盟中,就有这样的两个小人物,和两个偶然事件,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要知道和谈虽然是必然的选择,但战场上两边加起来超了40万大军,谁也不想先低头,这就需要一个契机。而战场上的两个小人物,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契机。

第一个叫张瑰,这是一个《宋史》上连名字都不愿意记的小人物。《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还是在《宋史·寇准传》中才记载"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张瑰是谁,是哪里人,生卒何时,战后得到了什么赏赐,宋史一概不记,其所担任的"威虎军头"放到现在也就相当于一个班长或者排长,可见真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了。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射死了辽军统帅,才加速了双方的和谈。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那么中弩箭到底是意外,还是宋军有意设的埋伏,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争议之处在于"伏弩"一词的解释。查资料可发现,"伏弩"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埋伏的弓箭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这里就是埋伏的弓箭手的意思。

二是隐蔽的弓箭,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讲古代墓葬时讲到墓中有"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这里讲的应该是触发式的机关;第三种则指暗箭,《明史·叶旺传》有"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其实三种意思有所相似之处,都是指藏于暗处,所以称之为"伏",但这里的"伏"都不是指有意的埋伏。在澶渊之战中,宋军处于守城一方,在暗处设置弩箭是应有之义,而不是指有意埋伏。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另从史料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宋史·真宗本纪》记载的是"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是"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可见分伏劲弩的目的是控扼要害,也就是守城用,而不是有意埋伏。萧挞览在出营督战或视察时中箭,应该只是一个意外。所以元人也忍不住感叹:"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第二个叫王继忠,其实这个人在当时不算一个小人物,但也算不上一个大人物,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澶渊之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算是宋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王继忠首先是宋臣,而且还是宋真宗潜邸旧臣,所以宋真宗当了皇帝之后,王继忠是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定州副都部署,相当于定州前线的副总指挥。但在1003年,王继忠不幸兵败被俘。宋朝当时以为他死了,还追赠他为节度使,还荫补了几个儿子当官,可见宋真宗对他还真是不错。但谁料到他并没有死,只是被俘虏了。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时有发生,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汉代的李陵,而宋朝历史上,这种乌龙出现的还不止一次。在之后和西夏作战的三川口战役中,宋军也是惨败,大将刘平和石元孙也被追赠为节度使,但哪知道其实人家也只是被俘虏了。

刘平还算有气节,最后不降而死,石元孙就没这么好运气,被西夏人给放回来了。这就尴尬了,于是有御史就说"元孙军败不死,辱国,请斩塞下。"虽然最后没被处斩,但也被流放了,算是给宋朝君臣挽回了一点颜面。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言归正传,王继忠被俘后发生了什么呢?《辽史·王继忠传》记载是"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这就有问题了,"贤"一般是指文臣,能治国安邦才谓之贤。王继忠不过一介武将,还是靠宋真宗潜邸旧臣的身份才爬上来的武将,怎么能称为"贤"呢?可见辽国萧太后必别有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很快在第二年的澶渊之战中就显示出来了。

《宋史》记载是王继忠代表辽朝多次上言求和,而《辽史》记载是宋朝方面通过王继忠求和。双方的记载不同,但也能理解,就像澶渊之战后,双方都说自己打了胜仗,谁先求和关系到面子问题,所以肯定要打打嘴炮,各说各的。到底是谁先求的和我们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继忠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真宗潜邸旧臣,宋真宗相信他,一方面已经在辽朝成家立业,辽朝也相信他。所以就充当了宋辽之间的中间人。正因为王继忠在澶渊之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出现了历史上都少有的《宋史》《辽史》为同一个人列传的情况。

澶渊之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澶渊之盟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个必然如何实现,则有赖于一些偶然的契机,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几个热血青年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刺杀了斐迪南大公,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宋辽双方的和平也需要一个契机,而张瑰与王继忠就因缘际会,提供了这样的契机。这也是历史的精彩与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宋史·真宗本纪》

《辽史·王继忠传》

《酉阳杂俎》

《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记·高祖本纪》

《明史·叶旺传》

《宋史·寇准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