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99節]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公元前300年前後數十年,是戰國曆史上的重要階段,也是合縱連橫最為活躍的時期,諸國的疆域也都轉向穩定。或者說,大家都在為將要到來的統一戰爭積極卡位,進行戰略擴張。而像中山國、宋國這樣的二流強國,也成為大國博弈最後的犧牲品。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說到“宋”這個國家,雖然我們在春秋之時也經常會涉及到,但其實並沒有對它的地緣結構作過詳細解讀。宋國最“輝煌”的時候,當然是在那個“仁義”的宋襄公時代,不管這個頗有仁者風範的君主,為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宋國在那時也的確風光過。

當我們將時光轉移到戰國中期時,我們會發現,相比於其他幾個老牌二流強國,宋國還算混得不錯的。最起碼在它的西面,那個死對頭“鄭”國,在公元前375年就被韓國滅了;北邊那個最好的衛國,也早已名存實亡了。衛人在河濟平原的土地只剩下個都城“濮陽”且來祭祀先人了。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至於說東面的魯國,早就對擴張不抱有幻想了,能夠保住都城曲阜周邊那一畝三分地,為周禮傳承薪火就不錯了。而宋國的地緣實力似乎並未見削弱,最起碼在戰國七雄相繼稱王之後,宋國也耐不住性子,開始稱王(公元前318年)。如果和其他“王”國相比,宋國和中山國的實力差不多,都是自認為有“五千乘”的實力(大國是“萬乘之國”)。以這種實力,勉強過把“王”癮倒也不錯,但要想在地緣博弈中佔得先機都太困難了。


很多朋友可能會奇怪,以宋國這種四戰之地的位置,為什麼反而在鄭、衛、魯、宋四個中部二流強國中混得最好,特別是與最先被滅掉的鄭國相比,宋鄭兩國的地緣位置是比較類似的,一東一西,佔據了中原地帶的兩端,而滅國時間卻相差了90年(宋國是在前286年為齊國所滅)。

實際上90年的時間放在歷史中並不是很長的時間,換句話說宋、鄭兩國被那些邊緣大國所滅,是遲早的事,誰先誰後並不會有質的區別。不過鄭國亡在前頭,也還是有地緣方面的原因的。

宋國的命運、最後過一把“王”癮

因為鄭的的位置,正處在中原的西部,無論是秦人還是晉人,如果想進入中原爭霸,都會將目標首先對準它。另一方面,從南陽盆地出“方城夏道”向中原滲透的楚人也是鄭國的主要對手。也就是說,鄭國的位置處在幾方博弈的焦點,承受的壓力也最大,以至於當晉國分裂為三個同等實力的強國時,率先被東進的三晉所滅。

而處在中原東端的宋國,所承受的壓力就要小得多了,無論是渭河平原的秦人,還是山西高原的晉人(包括後來的三晉),或者說江漢平原的楚人,核心區都離宋國較遠。齊國的核心區算是離宋國比較近的了,不過齊宋之間要想發生直接的地緣博弈,得先想辦法跨過魯、莒兩國。因此與諸大國的核心區相隔較遠,沒有處在地緣博弈的焦點上,為宋國的生存贏得了時間。

如果我們跳出地緣的角度,從“人”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為宋國的中興找到些許理由。因為在公元前350多年時,宋國也發生了和晉、齊、燕類似的事情,也就是說出現的君位易主的事情。不過宋國這次上位的“權臣”(或說家族)“戴氏”(名喜,字“子罕”),與宋國的國君算是遠親,往上數400多年,是春秋之時“宋戴公”的後代。

不管這種隔了數百年的親緣關係,已經出了多少服,在重視祖先崇拜的中央之國看來,還可以算是同宗。因此這起被後人稱之為“戴氏代宋”的事件,被史家定性為“曲沃代翼”一類的內部矛盾處理了,也沒有“田氏代齊”那般出名了。不管這件事怎麼定性,貴族階層和土地的重新洗牌都是再所難免的,而這種變化,雖然從戰略上看,無法改變一個國家的地緣條件,但在戰術上卻經常可以讓一個國家煥發出新的活力,宋國的稱“王”也可以算是這種變化的直接體現了。

不過宋國稱“王”也意味著它的末日即將到來了。這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在於宋國稱不稱王,而在於戰國中期各路諸侯紛紛稱王。這意味著地緣博弈的指導思維,已經從“稱霸”轉向“稱王”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稱王稱霸”一詞,以比喻那些強勢的人或者團體。但其實“霸”與“王”是存在質的區別的。前者所謀求的是在體系中的獨大;而後者則所追求的則上將整個體系歸於一家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說,在諸國相繼稱王之後,天下重歸一統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宋國稱不稱王已經不重要了,最後過一把“王”癮,也算對得起宋人商王族的出身了。


注:其實宋國的命運有點象1897年成立的“大韓帝國”的。雖然這只是日本用來將朝鮮半島從中國隔離出來,然後吞併的手段,並且只存在了13年(日本人等不了太長時間,1910年正式吞併“大韓帝國”),不過卻著實的讓他們過了一把“皇帝”癮。並且為現在的“大韓民國”找到了一個更為“高貴”的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