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康有为的书法怎么样?他对近现代流行书风有什么推进作用?

书法影响力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又迎来了新一批将要斩首的人,他们即将要葬身于鬼头刀下,然而这六个人毫无畏惧,面带从容,甚至发出了“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的呼声。只不过他们还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因此感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六个人正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当时清廷给他们定下来的罪名是蓄意谋反,因此无论是当时哪位朝中大臣,甚至李鸿章亲自出面,都没办法保住这几个人的性命。这六个人铁定是要被杀了。他们真正的罪因当然不是谋反,而是发动了维新变法,但是维新变法一事,还真就不能全把“功劳”算在这六位先生的头上,要说鼓吹变法呼声最高、动作最大的,还要南海先生康有为。

但是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之时,康有为这个“领导者”又在哪里呢?原来他早就听闻风声,准备逃到日本去了,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算是“逃”,因为他声称自己带着皇帝的“衣带诏”,自己只不过是奉行皇帝命令,到日本继续搞革新运动去了。但是这个说法非常牵强,也难以考证,所以,康有为在历史舞台上的一次大型表演,就这样以一种略带讽刺意味的结局而告终,至于其行为到底如何评价,我想公道自在人心。

但是,康有为在我们印象中,尤其是在其他领域,却有着另外一种形象,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在陈玉龙教授看来,康有为已经达到了和我们近现代熟知的书法大家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同样的地位和成就了,可见其艺术造诣的不浅薄。

那么到底康有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的为人思想又和他的书法理论主张有何联系?

康有为并不是出生在一个普通之家,而是一个传统氛围浓厚的大家庭,他在早年间接触西方思想,于1888年借赶考之际,向皇帝提出申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也是康有为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露面。

纵观康有为一生,有三件大事是可以总括他青年、中年、老年的。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组织公车上书;中年鼓吹维新变法;晚年与张勋一起鼓吹复辟。康有为一生的仕途演变轨迹就这样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你会很惊奇的发现,处在历史中的人总会显得那样矛盾,一方面康有为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洗礼,并且主张维新变法,按理说这是进步的表现,为什么到了后来,当世界上大部分君主制都已经废除殆尽之际,他们又开始鼓吹君主复辟了呢?

同样的矛盾,也可以在他的书法中得到印证。他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那本著名的《广艺舟双楫》。《艺舟双楫》这本书是清代包世臣所写的,但显然,康有为并不满意包世臣的做法,而是觉得包世臣涉猎太少,所以他又重新写了一本书,虽然也叫《艺舟双楫》,但明显比包世臣要“广”很多。

《广艺舟双楫》虽然看起来很“广”,但是他的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卑唐”,即贬低唐朝书法、贬低帖学书法,鼓吹碑学书法。

在这本书中,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旧式知识分子的矛盾和复杂。

在涉及到魏晋时期的书法家时,康有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他不言“钟张羲献”在帖学方面的开拓意义,也并没有一开始就把他们纳入帖学书法的范畴,而是对他们采取肯定的态度。

但是这种“肯定”,康有为侧重的点并不是对于他们“帖学”因素的肯定,而是对于其“碑学”方面的肯定,尤其是他们通过“学碑”之后书法的发展变化上。

比如这段对于王羲之学习经历的评价,就颇耐人寻味:

右军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又于从兄处见张昶《华岳碑》,遂改本师,于众碑学习焉。”右军所采之博,所师之古如此,今人未尝师右军之所师,岂能步趋右军也?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

这段话看起来是对王羲之的肯定,但是言谈之间却否定了王羲之。康有为所肯定的“王羲之”,是那个“于众碑学习焉”的王羲之,后面的描述也印证了这一点,而他否定的,是学习帖学书法的“王羲之”,是未能“改本师”的王羲之,这两点是康有为所摒弃的。

但是,这一情况一旦遇到了唐代书法家身上,就不会这么含蓄委婉的否定了。而是直接亮明否定的观点,比如在对欧阳询的评价上,康有为这样写道:

吾尝有诗曰:“欧体盛行无魏法,隋人变古有唐风。”

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其实可以知道很多信息。

第一,对于书法好坏的评价标准,康有为显然是以魏晋时期的书法为标准的,那么这也就从另外一个侧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康有为敢于否定唐朝书法,而不敢否定魏晋,因为魏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太特殊了,他否定不了,所以只能通过否定魏晋书法中书法家学习“帖学”的那一部分,然后间接的加以否定魏晋,就和我们前面说的否定王羲之的书法一样。

第二,对于唐风,他的态度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他对欧体、隋风的理解,来推测一下。

这句话里,前半部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欧体盛行无魏法”,就是在否定欧体,而欧体就是欧阳询。对于隋人书法,他认为有“唐风”,但是他对隋朝并不是很赞许:

何朝碑不足取,何独取于隋?隋碑无绝佳者,隋人无以书名冠世者,又何足取……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

这段话字里行间都是对隋朝书法的否定。可见,对唐朝书法的态度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通过对《广艺舟双楫》的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到康有为书法矛盾的一面,尤其是他对魏晋的态度上,魏晋本来就是帖学书法的源头,是帖学书法的代表,但是他为了显示自己“崇尚碑学”的理念,只能加以否定。

同样的心态,如果把这一点用来理解他对于社会制度的看法、他对君主制度的迷恋上,情况就很显然了。

康有为并非不是不想要使得社会发展、进而进行制度创新,而想要的创新,不是对旧制度的完全否定,而是加以改良,加以利用,既要保持其原有面貌,但是又不能完全抛弃旧的东西。

这看似非常合理的想法,实际上导致了他对君主制度畸形的迷恋,以至于后来清廷早就灭亡之后,他还要和张勋一起复辟,这也就让他越来越不合时宜,从一开始睁眼看世界、拥抱新事物的革新派,变成了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之人。

据《康南海自编年谱》称:“光绪十四年(1888年),乃发愤上书言,极言时危,及时变法……朝士大攻之……沈子培劝勿言国事,宜以金石陶遣。时居徙之汗漫舫,老树漫天,日以汉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自光绪十三年以前者,略尽睹矣。拟著一金石书,以人多为之者,及续包慎伯为《广艺舟双楫》焉。”

这段话跟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这是康有为年谱里面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他交代了自己创作整本《广艺舟双楫》的背景。公元1888年,正是他前往北京顺天府参加科举并且鼓动当时举子公车上书的时间。但显结果并不理想,所以一腔变革锐气的康有为只能把这股冲动带到书法界,以书法作为他变革的“试验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艺舟双楫》的创作,带有很明显的“抒泄”色彩,只是他政治理念的依托和变形,至于其中到底有多少艺术的考量、思辨,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但是对于后世而言,康有为到底是处于何种目的、何种意图来创作《广艺舟双楫》,已经显得不重要了,它带有创新色彩的崇碑理论,已经对我们现实的书法生态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成果的出土,越来越多的碑学书法被人们重新发现,碑学审美也一度成为书坛主流,尚奇崇怪也成为人们在书法中表现的风格,康有为书法理念带来的冲击感一直还在继续,但是这对于书法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贡献,是摧毁书法的利器,还是推进书法发展的良药,我们现在还无法得出一种确定的结论。

但是毫无疑问,书法的创新力和表现力正在因此而增强,传统帖学书法束缚下的馆阁审美也在逐步瓦解消散,这对于艺术创作自由度的拓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趋势吧。

但对于康有为而言,就在他决定发动公车上书的那一刻,他心里或许涌起千万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多多少少只是一种虚无的理想主义,而他失败的结局,早就在《广艺舟双楫》里面,在那些看似、非常矛盾的描述中注定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康有为的书法传统根基不牢,笔法缺失,字的结构布局不科学,属纯正的自由体,可与江湖体比拼。



康有为的书法属浮躁型的,都是随手而书之,用笔不入法,点画不精道,结字欠雅美,说他的书法对近代流行书风起推波助澜作用,是毫无道理的。康有为的心思根本不在写字上,因为他是个干“大事”的人。但作为文人的康有为,还是会写几笔字的。他的字里缺失的东西太多,首先缺的就是文化,缺的就是书法精神。

上图中的行书作品就是康有为写的的,各位网友可以看一看,笔法和字法哪里有传统的元素啊!都是他自创的啊!我认为,康有为学书法是极少临帖的。就康有为的书法来说,还真没法和当下书界的丑书比!当下写丑书的几个人,他们的书法都是有传统根基支撑的,可康有为的书法却没有。




从上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有很大的问题,线条软绵绵的,无力,无筋,无古意,不雅致,而且字法也不准,简直就是胡写乱划。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写过类似这样的字,最后被老师打了板子。如果我的小学老师见到康有为写的这些字,也会打他板子的。

我认为,近代的流行书风与康有为没一丁点儿关系,因为康有为的字根本就不配引领书风!

要让我给康有为的书法评分的话,我只能给他的书法评六十分。

康有为的书法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毫无收藏价值!我认为。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康有为书法怎么样?对现代行风有什么推动性?

一、浅识康有为书法,首先了解他的书论《广艺舟双楫》(书境)。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


从思想性上说,《广艺舟双楫》体现了康有弃陈习、另辟蹊径。


卷一、卷二是讲书体源流

卷三卷四是评论碑品

卷五卷六是讲用笔技巧、书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书写要求的。

二,再循康有为之书路

学问广博,著书立说,富有创见,十一岁暇辄弄笔,初临《乐毅论》,及欧赵,家无佳拓,久不能工。

到了青年时期,学于朱九江,始学执笔,后间及行草,遍诸帖之观,又追苏米。

久居京师,多游广肆,日购碑版,尽秦汉南北朝碑,泛滥唐宋从容玩索,于是穷尽碑体,而疏帖,从此笔翻然远于俗。自言:眼有神,腕有鬼。实为鬼笔,神目。自恃高强,非俗子所比。

康有为,确凿书入里,笔尽异禀之趣,一如麻绳拧紧,其貌体一改年轻时祟晋唐宋之绳墨。变入南北朝碑版之形体,而注入了自己的鬼才之笔意,将笔锋扎入纸阵,中锋挫之,细线圆融之点画,力显于精气神,非常人所析。精通碑体而书古拙,有丑貌状,弃妍之致,硬屈气息,是谓康有为独体也。从他的徒弟萧娴之笔,可见其笔之矩规。上有赵之谦同样碑版味道,而赵之谦之字非丑,而有韵之妍像,而康有为全然入己之个性,实为强烈,变体有也。

三,对后世,影响了他所处时代之人,一时清末,崇之趋鹜。

而对当今之启示,也有较大的影响,其《广艺舟双楫》,于日本兴热,一版再版。这部论书,对当今书法理证,大有所用。也是近代最为书学之考。理念,书唯变,才有进。

然康有为之字,始终未见临摹,其难有艰性,且有欣赏性上依然是少数人,对于鬼笔,人间焉知其味。形成此体,绝非偶然,康于变法失败,又保皇失败,一是声败名裂,于是在友劝规,写书而不言政。于是乎,产下这部书论。

其实,而今亦不可迷信这位神眼鬼笔之叫嚣,其尽法亦乃中华碑书河流中一滴,今人入碑,更怡更胜,仅仅是无人崇敬而已。

下面一幅湖南一位书碑体,一观可评,有圈有点。


狂喜淡墨a


康有为是近现代书法史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其著《广艺舟”双楫》对近现代有着重大影响。

康有为的书法个性鲜明。世称“康体”,其主要得力于《石门铭》融篆隶于行楷,笔力俊拔。字体笔划平长,横平竖直,长撇大捺,转折处圆浑苍厚。结字上紧下松,纵横奇宕,气势开张,干脆遒劲,具有浓郁的北魏笔意。

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主

张“尊碑抑贴”的书学理论,对晚清书坛产生了巨人的冲击力。他提出“书法于法治,势变略同”,打破了千百年来贴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他将《爨宝子》列为神品,并以此为范本,论述了其魏碑书法创作的取法标准和书法风格,将魏学的实践与理论推向一个高潮。其称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俊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骨肉丰美。正是康有为对魏碑的极力倡导,才给书坛带来了一缕清风,对近现代书风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康有为以后,又出现了梁启超、于佑任等魏碑大家。当代书法家孙伯祥先生也是在魏碑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








笔翰人生


说起康有为,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与梁启超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最后以一场闹剧收场,史称“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但是我们今天不谈百日维新,我们今天来谈一下康有为先生的书法作品。


康有为出生于官宦世家,乃是广东的名门望族,世代学习儒术,以理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一生主张改革儒家思想,推行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以适应当时国家的发展和实际情况。

而康有为也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一度力举碑字的文字先锋,将魏碑、北碑推行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他还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倡导北碑运动,对当时的书法文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打破了几千年来帖字占据书法界领军的位置,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现今书法碑派书法的主流。

康有为的书法史称“康体”,康有为的书法字体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让人眼花撩乱,书法字体在枯润、疏密、清浊中游离,又包含着紧张、膨胀与挣扎。


三分文说


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对中国书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个人。碑学的推崇者。


康有为的书法非常糟糕,却凭借着他超强的忽悠神功,楞是把他的乱麻绳体让世人顶礼膜拜。他多次科举不第。和他的书法有极大的关系。在馆阁体严谨的书写要求下,他的那手烂字想通过科举考试,是很困难的。

他作的一本名叫《广艺舟双楫》的书中,极力贬损唐碑,却把树立在山野一千多年无人问津的魏碑捧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为他的乱麻绳体寻找理论根据。说他是真正的丑书恶札之祖,一点不为过。在他的极为推动下,近代书掀起一股尊碑弃帖的热潮。把盛行了一千多年的帖学,受到了极大的重创。传统的笔法,被粗糙的用笔取代,妍丽秀美的结体,被简陋怒张的形体所取代。他的乱麻绳体,使一些不肯用功练习书法的人奉为至尊。对传统书法,他称之为俗媚。而他的乱麻绳体,却称之为高古。。他的余毒,一直延续至今。今天的丑书,和他不无关系。丑书家们正是以他作为样榜。



子衿书法


      康有为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书法上无疑获得了成功。康有为的书法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匾额、刻石及墨迹,而且愈到晚年,愈是精妙浑穆,可谓渐臻化境。

      康有为书法的意境是对于执笔、运笔、笔势、纸法、章法的研习,其中他在《广艺舟双辑》中论述,从文字书体开始,详细记叙了执笔、用笔,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专著,更全面更深刻的总结了碑学理论和实践,从而使碑学成为有系统的一个流派,并在书法史上牢牢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 康有为其书风之转变,大家都认为得力于魏碑,如《石门铭》、《张猛龙》等,这是显见的,但未免有些偏颇,他课徒刘海粟时就曾说过“学书最好学篆书”,在生活中他不但如此要求学生,自己也如此身体力行。可是比较遗憾的是,流传于世的篆书实在太少了!

    我们知道康有为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流亡生活在大概在1913年的时候结束,归国后定居上海。康有为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探索精神,他的革新意识,是他在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成功开拓。

康有为的书法在运笔时会迅起而急收,迟送而涩进,逆笔而藏锋,可见其腕下的功夫有多精深,其创作的作品中对联作品是最精彩的,完全的展现出一种开张的气势,以及大气的阳刚美来。在笔法上,其倡议用圆笔而反对用方笔,这些造成了其笔法显得比较单调,线条比较单一,缺少一定变化的特点。当然,我们需要学习康有为的创新精神,对其优点根据我们自身程度进行改进,对于有争议的用笔和线,我们再仔细斟酌就好!


三石美育


康有为的书法名气很大,他的书论有很有名,《广艺舟双楫》影响很大,所以康有为可以说是书界大佬了。但我一直觉得康有为字写得不好,松散无骨,了无气韵,但有很多人推崇康字,评价很高。如果我说不好,肯定会被众人喷死。我觉得自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但今天终于看到许多人对康有为的字有不同看法了。对于书法,本人是外行,对于康有为的书法,还是不能妄评,还是要好好学习,多看多听。


夕阳銜山


有清一代,吾于书法,尤敬完白山人和康南海!


魏武乡中一布衣


如果没有戊戌变法,可能就没有康有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