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接到母親想見她的信,為何她沒有滿足這一要求

姐姐在才情上遺傳了我父親的文學素養與我母親的藝術造詣。但在相貌上她長得較像父親:眼睛細小,長身玉立。我則較像母親:濃眉大眼,身材中等。不過在性格上又反過來:我遺傳了父親的與世無爭,近於懦弱,姐姐則遺傳了母親湖南女子的剛烈,十分強悍,她“要的東西定規要,不要的定規不要”。

這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對於他們一家四口的描述。的確,從目前可查閱的資料來看,張愛玲的長相更像她父親張志沂,性格則較為接近她的母親黃逸梵。

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接到母親想見她的信,為何她沒有滿足這一要求

黃逸梵


張愛玲的童年、少女時代,與父親相處的時間更多。母親黃逸梵在她四五歲時就與小姑張茂淵一同出洋留學,到她八歲時才回國,與張愛玲、張子靜姐弟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

黃逸梵和張志沂離婚後再度出國,張愛玲則在上海聖瑪利亞女中讀書,平時住讀,週末還是要回家,跟父親與後母相處。

張愛玲與母親相處得最多的日子有兩個時期,一個是她八歲到十歲之間,一個是在她逃出父親家投奔母親,準備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招生考試的那一陣子。但是,母親帶給她的影響,卻遠遠超過她的父親。

從小她就特別喜歡母親帶給全家的生活方式,比如在《私語》中寫有這樣一段:

“我們搬到一所花園洋房裡,有狗,有花,有童話書,家裡陡然添了許多蘊藉華美的親戚朋友。我母親和一個胖伯母並坐在鋼琴凳上模仿一出電影裡的戀愛表演,我坐在地上看著,大笑起來,在狼皮褥子上滾來滾去。”

這樣的描述,算是張愛玲童年生活中少有的、特別快樂與美麗的畫面,刻在了她的記憶中,終生難忘。

而對她父親的家,張愛玲毫不客氣地表示“那裡什麼我都看不起”。

張愛玲的童年,缺少母親的陪伴,也缺少父愛,但她不愛父親,只愛母親。母親的生活給了她憧憬和希望,而父親的一切都意味著過去與無望。

張愛玲的母親堅持讓她去學校唸書,先是去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後來更是把讓她去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唸書寫在離婚協議中,為女兒爭取到了接受最好教育的機會。

也是因為母親的支持,張愛玲才能夠報考倫敦大學(因歐戰轉而去港大讀書)。

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金錢打底。張愛玲的母親雖然在世界各地旅行、遊學,卻依然是靠祖產生活的女人,在坐吃山空的恐懼下,額外負擔本該由前夫負責的女兒的高額學費,著實不容易。

張愛玲一直想賺錢,賺很多很多錢,把錢還給母親,也是知道自己確實給母親帶來了經濟和精神上的壓力。

但是張愛玲和母親的關係卻在她去港大讀書期間產生了齟齬。她看得很重的獎學金被母親隨手就輸掉了,這是其一;她靠自己努力得的獎,母親卻多問了一句,擔心這個獎來路不夠純正。這種不信任深深傷害了敏感、驕傲的張愛玲。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張愛玲距離畢業還有一年,港大停課,她只能中斷學業回到上海,與姑姑張茂淵同住,開始寫稿賺錢。通過《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打響後,張愛玲一口氣寫了很多小說,成為1943、1944年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

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接到母親想見她的信,為何她沒有滿足這一要求

張愛玲和姑姑


這時候張愛玲心心念唸的還是要把黃逸梵為她花的錢還給她。由此可見,張愛玲沒有諒解母親的那些做法。

黃逸梵是環球旅行家,來來去去的,很少固定呆在一個地方。張愛玲離開上海去了香港,後來又去了美國,而她的母親在抗戰時期多數時間在南洋新加坡等地,在她到了美國後,黃逸梵身在英國。

母女倆始終保持著通信聯繫,卻已近十年沒有見過面了。

1957年,張愛玲在寫給好友鄺文美的信中提到她的母親。

她進醫院後曾經叫我到英國去一趟,我沒法去,只能多寫信,寄了點錢去,把你與《文學雜誌》上的關於我的文章都寄了去,希望她看了或者得到一星星安慰。後來她有個朋友來信說她看了很快樂。

不久後,也就是1957年9月,黃逸梵在倫敦去世,給女兒留下了一箱子古董的遺產。

張愛玲為什麼沒有去英國看望母親,沒見母親最後一面?她仍未諒解母親嗎?

不是的。張愛玲沒有滿足母親最後的心意,原因只有一個,沒有錢。

1955年秋,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從香港經日本到美國,1956年2月入住麥道偉文藝營,認識賴雅,同年8月14日結婚。

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接到母親想見她的信,為何她沒有滿足這一要求

張愛玲和賴雅


但是張愛玲和賴雅婚後的經濟情況都不好,賴雅在跟她結婚前就曾多次中風,身體很差,而且是一名早已過氣的作家,不再有前途。張愛玲在美國用英文寫作,也很難得到出版的機會。儘管在此之前她用英文寫的《秧歌》已在美國出版,但總體來說,她的境況就如一名新人一樣。

張愛玲那時的經濟收入,還要依靠與香港電影公司的聯絡,撰寫劇本換取稿費。

在這種情況下,張愛玲連買一張飛倫敦的機票都很困難,自然沒法去看望母親。

一代才女,雖然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但她也曾經歷過很多次經濟上的窘境,令人聞之心酸。

然而有人曾以這件事為例,批評張愛玲連母親最後的要求都不予滿足,只寄了一張百元美鈔,如何如何冷漠、絕情。這種說法偏離事實太遠,令人不可忍。

參考書目:

《私語》(張愛玲)

《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 宋淇 鄺文美等)

  • 書看完了容易忘,做點筆記記得牢。書裡書外,都是人生。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本賬號持續更新讀書筆記,歡迎收藏、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