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黃姜又俗稱火頭根,分佈的地域有限,但是聽這名,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黃姜切開後,裡面是黃澄澄的。種植1畝的黃姜需姜種250公斤,專用肥150公斤,架杆3000根,病蟲草害防治農藥等,成本總計1000元左右。黃姜兩年起挖畝產2000公斤,收購價2.5元/公斤,畝產值5000元,扣除成本1000餘元,畝純收入近4000元,平均每年畝純收入2000元。可見,黃姜的生產效益是比較高的,遠比種糧效益高。

黃姜耐旱、耐瘠薄,適應生長的範圍很廣,對經緯度、海拔高度、土壤質地及土壤pH值等條件要求不嚴,但就產品的品質(皂素含量、熔點)而言,也有特定的較為適宜的生長區域。一般認為,薯蕷藥源植物自然分佈的範圍內,適宜的土壤為沙質壤土,適宜的pH值為5.0~7.0。黃姜無性繁殖中多用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包括整地、施基肥、播種及密度控制和搭架管理等方面。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整地

整地可採用機械或牛耕。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兩犁兩耙,坡地要按等高線或等高撩壕方式進行。地整好後,可起好邊溝(約30釐米),最後進行清理工作,包括用鋤頭打碎未耙碎的硬土垡,揀出有可能影響田間勞作的石塊等雜物。整好的地塊,其基本標準是土層深厚、疏鬆、均勻平整(不因地勢起伏造成可能積水)。

施基肥

針對黃姜根狀莖多年生的特點,基肥的施用原則上以長效有機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畝施1000~2000千克腐熟農家肥,或施餅肥100~200千克,但應注意餅肥直接施用時,應拌入少量農藥,以免招引地下害蟲。通常的做法是將全部的有機肥、磷肥和50%~60%的氮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黃姜專用肥,可以用總量的60%~70%作基肥,另外再配合一定量的氮肥和鉀肥追施。如果是pH值偏高(>8.0)的土壤,可用適量的石膏(50~100千克),同其他基肥一起施入,以調節pH值近中性;若是pH值偏低(<5.0)的土壤,則必須施用石灰,每畝用量100~200千克,施用一次可2~4年有效。在肥料較少時,有的地方將基肥施在廂面或溝內,並在溝內墊放農作物秸稈後播種。

黃姜集中施化肥應適量,且不能和黃姜種直接接觸,以免化肥灼傷種姜;農作物秸稈不宜太多,以免春夏升溫後,微生物分解秸稈造成黃姜根系缺氧及生長不良。整地可進一步為黃姜生長創造良好、疏鬆的土壤環境。施基肥和整地同時進行,不僅節省勞力,而且還有利於基肥的深施和達到均勻一致的要求。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播種

在整好的地塊上,按一定的間隔距離用機械、犁鏵和鋤頭等器具開出寬窄適度的播種溝。分春、秋、冬三季播種。春播2月中旬至3月初,秋冬播為9月至第二年元月。實踐證明,秋冬播比春播效果要好。播種方法有單溝雙行播種和單溝單行播種。

其中單溝雙行播種,按67釐米(2尺)分廂,在廂面正中開出一條播種溝,溝深25釐米(7.5寸),溝寬34釐米(1尺),在播種溝內的兩側各擺放1行黃姜種,注意姜種芽頭向內(即指向溝中線)和不對稱放置。而單溝單行播種,以較窄的距離,通常是40釐米(1.2尺)分廂,在廂中間僅開1條播種溝,溝深25釐米(7.5寸),溝寬20釐米(6寸)溝內只放置1行黃姜種,姜種芽頭沿溝同向排放。3)多溝多行播種。在較寬(1米以上)的廂面上開出2條以上的播種溝,溝深20釐米(6寸),溝寬17釐米(5寸),在每條溝內各放置1行黃姜種,姜種自由排放。

在播種之後,用板鋤順分廂線起土將擺好的姜種蓋住成壟。多溝多行播種則可在掏播種溝的同時,依次蓋好已播好的黃姜種。起土成壟後,壟高25釐米,溝深20釐米,淺於邊溝,以利排水通暢。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種植密度

密度的大小,對於黃姜的正常生長及產量、含量十分重要。密度太小,雖能為每蔸黃姜創造充分的生長環境,但其產量低,經濟效益不佳,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也可能造成雜草發生嚴重,加大了除草難度。密度太大,雖可能獲得高產和抑制雜草大面積發生,但有可能造成光、溫、水、肥、氣相互制約,植株個體發育不良和病蟲害的普遍發生等,而且投入過高,經濟效益不理想。從集約經營的要求出發,黃姜適宜的播種密度應控制在8000~15000蔸/畝,密度控制應遵循寬行窄距的基本要求。

下面以單溝雙行方式12000蔸/畝為例,介紹密度的控制。按廂寬67釐米(2尺)分廂,則行距為33.5釐米(1尺),在廂中開播種溝後,擺放雙行姜種,每兩蔸相鄰的黃姜間距為17釐米(5寸),即株距為17釐米(5寸)。若是15000蔸的密度,則可保持行距不變,仍是33.5釐米(1尺)的行距,將株(蔸)距縮小至13釐米(4寸),以達到個體優勢和群體優勢的最佳結合,實現高產高效。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搭架

在自然條件下,植株利用其蔓性的特點,纏繞在其他小喬木或灌木上,取得一定的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照,在這樣的環境中,一般植株生長良好,莖藤粗壯,葉質較厚,開花結實率高,地下根狀莖粗大。早期試驗表明,搭架與不搭架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栽培時一定要搭架,才能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從含量測定結果來看,搭架的皂甙元含量較低,但由於其單位面積產量比不搭架的高出一倍以上,所以皂甙元總量仍以搭架的為高,而且架材以竹架為好,樹木雜材次之。

關於搭架高矮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一般搭架高度以不超過1.5米為好。產區姜農的通常做法是,砍伐或購買長度約2.3~2.6米的山竹,一截兩段,入土約10釐米,地上部分1~1.3米,每畝用量3000根左右,順播種行扦插,間距66釐米(2尺)左右,相鄰兩行3~4根綁在一起,以防風抗倒。搭架在黃姜出苗之前進行,以利莖蔓纏繞。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不少地區姜農嘗試了一種新的搭架方法,即在黃姜地中順壟向每隔一定距離打入高約1.5米的木樁,然後用繩索或鐵絲依次綁住木樁作黃姜藤蔓的攀緣物,替代常用的架杆,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增強了抗倒能力,保護了竹木資源,更有利於田間管理,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後期的除草和追肥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到了11月份,既是黃姜的收穫的季節,又是播種的季節。但其他季節如果黃姜市場行情好、價格高,也可及時起挖銷售,以保證既得利益不受損失。採收時,先撤除支架,割去藤蔓,再起挖根狀莖。起挖的根狀莖鮮姜可作原料出售,也可切成薄片曬乾或在通風處晾乾收藏。我是農人答農事,如果您有其它的見解或補充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黃姜畝產超2000公斤,根狀莖作種進行大田生產,遠比種糧效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