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它包含了哪些处世的大智慧?

江湖夜雨92


“曲则全,枉则正”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老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说明这句话是当时流行的老话,除了老子外,先秦诸子中很多人都喜欢借此以明道,比如晏婴对曾子说:

“今夫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赢矣。故君子慎隐揉”。

荀子在《劝学》中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在本章中,老子是通过对比,来论述曲与全、枉与直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这个道理应该是工匠实践经验的总结。

老子通过对这句话的发挥,提出了为人处世基本准则: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旨在阐述其“不争”的思想。

圆就是满、盈、不曲;枉就是弯曲。匠人制作车轮时,需要把直木弯成一定弧度的曲体状,最后拼接成圆轮。若不用直木,加工成的车轮则会增加阻力。

枉即弯曲,若要获得一根可以做车轮的直木,就得借外力,比如火烤、刀砍等,将弯曲的部分予以矫正。成语“矫枉过正”即此意。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满的、残缺的,才能使它圆满和全面;弯曲、曲折的才能达到直的效果。意思是不要自满,自以为满,满则不能加益,就像一杯盛满了水的杯子;也不能过于刚直,刚直易折。最好的直,是柔性的,有弯度有弹性的,像江水东流,曲折迂回,避高趋低,绕过高岗,减少阻力,才能一路东下,直奔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绝非委曲求全之意,很多人都理解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以保全自己。这种解释不符合道家的自然要求,且有自降人格之辱。这里的“曲”不是委屈的“屈”,何必要曲意迎合别人呢?失去自我还谈什么“道”?

老子在此要告诉我们的是,谦虚不自见,才能广纳博取,成全自己;低调不自夸,才能彰显才华;守弱不炫耀,才是真的有功;处低不自矜,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

总之,老子是通过曲、全和枉、直等一组组对立面来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所以要善于谦卑处下,而不是张扬自矜。

所以,老子在本章左后总结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与之相争。古人所说的“不足的才能圆满”之类的话,难道不是真的吗?它确实正确,因而应该遵从它。


问道黄老


“曲则全,枉则直”这六个字的确包含着人生的大智慧,真正能做到的人,人生一定不会过的太差。

何谓“曲则全”?

一般人理解为:只有委屈,才能保全,做事不要硬来,硬来“死”得早。

本人认为这种理解似乎有点狭隘。


实际上,据《汉书》记载,我们知道“曲则全”应该是从《易经》中来的:“曲成万物而不遗”。意思是说:因为宇宙是弯曲的,所以才能把万事万物包容在其中。这既是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同时也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价值观。所以,“曲”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牺牲自己生养万物的责任和担当。


那么我们人类来说,“曲则全”则是告诉我们要有包容万物的胸怀,有面对得失的格局,能承担责任的情怀,这才是生命的大境界。如果仅仅把“曲则全”当作一种自我保护的处世方式,似乎显得有些功利和肤浅了。

何谓“枉则直”?

枉,就是弯曲、倾斜的意思。

就是说人一辈子走个弯路,吃点亏很正常,此路不通我们就换个路走,有的时候拐个弯,走个弯路反而能达到目的。


所以曹雪芹在《红楼梦》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就是告诫我们:人不要较劲,更不能认死理,该转弯就得转弯,世界上的事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再比如《三国演义》中所讲的吴国大都督周瑜,最大问题就是经常问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较劲。难道天下人唯有你周郎最聪明才对吗?健康的想法是,遇到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应该高兴,应该去研究他,分析他,应该借助大家的智慧,结合三国时代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较劲有什么用呢?最终也只能含恨而亡,这就是教训。

以上,就是本人对“曲则全,枉则直”的理解,权作抛砖引玉之说。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关注我,了解更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李清泉


李清泉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结合我的人生经历以及思考,我谈谈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处世的大智慧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上,你可以使用什么思维模型能很漂亮的把这件事情给做完。同时,你要结合人性以及当时事情所处的具体环境最后就是结合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这句话对今天很有警惕的作用,现在互联网时代增加了我们的焦虑,看见别人的光鲜亮丽的成就。开始一股脑的冲进去,也不管对不对浪不浪费自己的资源,最后失去了钱财和时间。这就是这句话对我们今天最大的智慧启示。

最快达到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快的人,有时候经历一些压迫或弯路反而能使我们更好的成长,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所有事情都是对立的,矛盾也有可能进行相互转化。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并不好理解,处世的大智慧也会随着自己经历增加而有所不同。一个道理运用到不同的事情上,极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句话如果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就要明白这句话的智慧涉及到三个方面。


第一个智慧就是从人性上的把控

为何江海可以容纳那么多的水,是因为它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才能让万川入海。曲则全,枉则直。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如果太容易把名利放在首位,一股脑的冲进去,因为人性中对名利的贪婪,你就会成为别人的靶子,尤其是一些小人会对你使坏。而你会为了摆平这些人耗尽自己的心力。



这就是需要我们聚焦于事情的本身,你是真正的热爱这件事情,而不是为了做成这件事所带来的利益,唯有这样去做事情,又可以做好又可以最终获取你所想要的东西。


第二个智慧是根据事情所处的具体环境而定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所拥有的资源和当时所处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如果不考虑当时的环境和手中的资源,冒昧的行动必定会遭受损失。这个时候,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紧盯着自己未来的目标,想清楚目前自己应该如何做,才能以最低的损失完成自己未来的目标。这就是适当的弯曲自己或者受到一些压力,反而能让自己在未来有所成就。



第三个智慧是尊崇社会上的一些自然规律

虽然有些事情在社会上我们看不惯,但是能维持到现在,说明都是大家默许的结果。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并不能扭转过来。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着这个规律,只要能做成自己想要的就行。也不用太在意这些社会上的挫折什么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智慧。要想让自己成功,经历一些弯路或者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经历这些反而能让我们更加认清这个世界,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强大,这就是曲则全。


总结

一件事情要想成功,既离不开对人性以及对当时所处环境的考虑,也离不开事物的规律。脱离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我想这就是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处世大智慧吧。

成长伴书行


“曲则全,枉则直”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思为委曲才能保全,弯曲的东西矫正一下,才能正直。这句话包含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呢?

这句话不是老子的独创,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哲语,《易经》中也有“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话。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日月星辰的运行都是曲线的,很少有直线运动的物体,高速公路也不能一味是直线,在一定路程之后,也要故意增加一个弯道,来减少司机的视觉疲劳,增加安全性。从下面的美女,我们也可以发现曲线之美。



委曲才能保全也包含着,为人处世不能一味直来直去,要暂时忍让,讲究方法,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委曲,不是苟且附和,而是找到更好的策略。

东方朔机智救人。《说苑》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汉武帝有个奶妈,一手把汉武帝带大,这个奶妈仗着汉武帝的权势,出了很多问题,汉武帝知道后,准备依法严办。奶妈没办法了,只好去求东方朔。东方朔讲,这事直接去说,只会把事情搞砸了,到时候,你走两步一回头就行,或许还有一点希望。不久,汉武帝处理召见奶妈说,你干了太多坏事,那就依法严办吧。让左右把她拉下去。奶妈听了,就照东方朔说的,走两步,一回头,眼泪汪汪的。东方朔站起来说,你这老太婆,神经了,皇帝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还不快滚。皇帝一听,心里也挺不好受到,就一挥手说,算了,就免你这一次吧。

刘秀委曲求自保。刘秀兄弟两人在起义的队伍中名声越来越大,受到当时被推举的更始帝的猜忌,便杀害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听说后,赶紧回到南阳,向更始弟谢罪,说我们兄弟两人没有听从你的旨意,才有今日,言辞恳切。更始帝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便没有为难刘秀。刘秀忍气吞声,没有为哥哥发丧,照常饮酒作乐,谈笑风生。后来,刘秀找到机会,在河北站稳脚跟,扫荡群雄。刘秀正是用了委曲求全的策略,才积蓄力量,获得成功。

《道德经》继承了《易经》的智慧,看问题总是能看到一阴一阳两个方面。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要直道而行,据理力争。正如郭沫若所说,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然而,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我们还是要走一走曲线,毕竟,声嘶力竭的吼叫,反而让事情更糟糕。多一些委婉,多一些迂回,就会少一分刻薄,少一分敌意。

怎样才能做到“曲则全,枉则直”呢?那就要坚持四不原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意思为,不自我表现,不到处露一鼻子,是明智的。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多听听别人的,才能出类拔萃。聪明如包公,还要经常问,展昭,你怎么看?不自我夸耀,才建立功劳。不骄傲,才能长久。

这才是为道日损的大智慧,你看看,我们平常人总是经常吹嘘,这才是前进的障碍。


江湖夜雨9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先把原文放这儿,曲则全的意思大家不要误解,并不是委屈求全的意思,也不是说要你绕着弯子说话办事儿,很多人读《道德经》搞出阴谋论来,这很不好。道是天下的公道,大道坦坦,人人用得,人人行得,就怕不识得。

这个“曲则全”比较重要,希望大家不要误读,个人总结下来大概有三点。

一、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就像你想把一件东西围起来,划个圆圈,当然要用曲线,而不能用直线。有个成语叫“万全之策”,什么意思啊?就是面面俱到,各方面的情况都想到了,算无遗策,没有漏洞。在《易经》中,爻一动,三分吉七分凶,按《易经》的道理,不能妄动,准备不充分,失败的几率很大,为什么?要做成一件事,只要有一个必要条件不具备就会失败,就算条件具备,只要有一个漏洞没有堵上,就会很轻易地被破坏掉。所以你要做成一件事情很难,而别人要坏你的事却很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冷静的头脑,去创造条件,堵住漏洞。没有什么事儿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别幻想,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去做,这就是曲则全的道理。

二、万物的化生都要借助它力,互相依存的关系,没有谁也没有那种事物是绝对独立的。一粒种子要发芽成长,要有水、土壤、适宜的温度,就是要具备条件,人事也是一样,就算你要喝杯水也要具备许多条件,不然你的目的就达不到。借用《阴符经》里的一句话,“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万物和人之间就是这么盗来盗去,说“盗”不好听,读书人不叫“盗”叫“借”。就是我们这个躯壳也是借来的,用个几十年就要还了。这个借的过程就叫“曲”,凡事没有直达的,要绕着圈子准备条件。学会了这个就厉害了,有智慧的人不直接冲着目标去,在外围做工作,条件具备了,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有些人不显山不露水,突然间就成功了,发财了,上位了,是他明白了这个曲则全的道理。所以有人把《道德经》当谋略来看也没错,却也辜负了老子著叙的原意。

三、第三点就有点儿难了,这个“曲”可以理解为大道运行的表相。万事万物只是现象和名词的积聚,都是假借来的,这里面没有其它的东西,都是“道”的演化。有个词叫“头头是道”,一切都是道啊,不过都是道的现象,《易经》里讲“曲成万物而不遗”,没有遗漏,举手投足,触目遇缘都是道的演化,这些现象不是“道”直接生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怎么来的?互相假借来的,有生于无,难成于易,长形于短,高倾于下,这后面有个老板,变来变去是一个东西,你们随便玩儿出不了这个圈。一座山铲平了,土石挪了个地方,现象变了,高的变低了,实质上没少什么东西,也没多什么东西,只是现象变了,不增不减的那个才是“道”。你持于一端只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太高的就会塌下来,坑挖的深了就会被填平。大道很公平,会有一个无形的界限在哪儿,超过了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演化。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这一段说明一个道理,现象是变化的,弯的会变成直的,洼地里能装满东西,旧的不抛弃新的不会来,没有的东西你才会去争取,多了以后你又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现象,而要看道的演化,要顺应这些变化。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要明白这个“道”的法则。什么时候该变,什么时候不变要心里有数。

这里说句题外话,有人讲“知足常乐”,知足不是一种态度,而是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知道什么是你该有的,什么是你不该有的,这是智慧。饭都吃不上,学人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清高得不得了,那不叫知足,那叫糊涂,叫不思进取。乐天知命,乐天是在知命的前提下。不知命你也乐不起来。所以不要拿知足当借口,知足得有那个本事。如何才能知足?要明白道的法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段儿就不多做解释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违背了道的法则,你所明白的正是障碍,你所认可的正是大害,你所得意的正是将来让你受到羞辱的。一动而分阴阳,事物一出现就有两面性,要明白它变化的趋势。所以老子讲“守弱”、“处下”,是因为它的变化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成长的状态。暂时就分享这么多吧,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夕魄腾辉


首先想学习《道德经》,应该先看帛书版的老子《德道经》。

1973年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德道经》给几千年来的老子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

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汉代以来老子被颠倒德篇与道篇的编排次序,以及被命名为《道德经》的事实真相大白。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12年,也就是公元前一六八年以前的书写,甲本的文字,于篆书隶书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字之讳,因此抄写年代应该在刘邦在位之前的秦末汉初之际。

本问题中的曲则直,枉则全在帛书中的《德道经》第67章执一篇。

在文中为:曲则金,枉则定。

解释:曲,不直也,弯曲委屈等意,也通屈服,金,五色金也,百炼不轻。

五行以土为母,五德中真信生金,金为至宝,在道为金丹,在俗为财宝。

我个人的理解:人在做事的时候,遭受到委屈,但却要用金子般的心境去面对人生,坚定人的本真,就像黄金一样,再变形,也不会减少其品质。

枉则定

解释:枉,有冤枉扭曲等意。定,会意从正。

我个人的理解:做人即使受到了冤枉,也要坚持心内的中正。


柒零说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节选

曲则全(圆滑迂回便会保全),

枉则直(弯曲才能得到伸展),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心思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思考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老子用连续的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一味求强、求盈,只会导致失败。

这世界无处不存在阴阳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趋势最终都是走向反方向。很多人觉得霸道强势即威武又能保护好自己,却忽略了你的霸道强势在别人眼里除了畏惧还有厌恶和痛恨。这世界最危险的事,莫过于被仇人惦记。所以,想要“全”,不能“强”,得“曲”。

老子要求人们在处事时不能急于求成,不可“妄为”,要静待时机以观其变,然后采取行动。事物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应该认识清楚,居安则思危,求福则防患。要具有开阔的视野,虚怀若谷,全面考虑事物。

要清晰地认识到那些安乐、美好、高贵中暗藏的种种危机。同样,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人处于危难之中时也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记着“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道理。静下心来,寻找时机来摆脱困境。要善于在“曲”中发现“直”,在“洼”中发现“盈”,在“少”中寻找“多”。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战略也好,思路也罢,只要顺“道”而行“曲”,谁能挡得住你的发展?怕就怕世人急功近利,舍“曲”而就直,来的容易,去的更快。

在人际交往中,越是急于表现,夸夸其谈,别人愈是讨厌。总是自我吹嘘,不如实事求是,诚恳如一。越谦虚,越有收获。越不想与别人争,越能有所得。每天削尖了脑袋,积极钻营,未必能得。

少则得,多则惠:少取的才会有收获,贪多只会导致惑乱。对于事物,有节制地索取才能细水长流。

其实古人说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就是人生的一大哲理!需感,需悟!


蜜蜂文学


这两句话出自道德经第22章,意思是能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能屈就才能伸展。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亏是福和能屈能伸。这是两句谁都明白,但是很少人能做到的话,尤其在当下。

一.曲则全。

承受委屈才能保全自己。如果有人这样劝你,你有什么样的反应?你下意识地会想,我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委屈自己换来的保全,我会心甘情愿吗?

但凡能做到曲则全的,若不是心胸宽广,就是城府极深。否则就算生硬的做到了,也会憋出内伤来,留下心理阴影。

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历卧薪尝胆,他们都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成功典范,被人们交口称赞,千古流传。但是他们的一生真的因此受益了吗?韩信当时就没有其它选择吗?打一架不就结了。复仇成功后的勾践心理不扭曲吗?

所以委曲求全,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话,是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做基础的。我觉得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手段来应用,而应该作为品质来培养,使我们谦逊礼让,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不然还不如对受欺负的孩子说,他怎么打你的,加倍地打回去。

王阳明: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委屈不委屈不重要,能不能求全也不重要,关键是不能为了委曲求全乱了心性。

二.枉则直。能屈就才能伸展。能伏低才能飞高。

《遥远的救世主》:你的手指只能攥拳,有病!只能伸展,有病!自如才正常。

人对于来自外界的干扰影响,得有弹性调节的能力。弹性空间越大,适应能力越强。

枉则直,就是人矫正自己的能力。


太尉读书


曲则全、枉则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若想准确理解其含义,建议最好先通读全章。

全章原文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希言自然。

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译解,供参考。

具有曲的特质容易保全,通过矫枉修正方可求直。低洼处可蓄水,旧破则新立。选择少易获得,选择多易迷惑。

所以圣人只用遵循规律这一法则来应对天下形势变化。不表现自我故能明见本质,不自以为是故能博采众长,不自我夸耀故能建功立业,不自骄自满故能长久发展。

正因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古圣先贤倡行的所谓曲则全的典型示例,绝非虚言!只要全面落实就能做到,这就是自然永恒之道。

此章老子所讲的道理,非常浅显直白,文字表述也几近于白话,强调的就是"抱一为天下式",即遵循道--时空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刘怯之


第二十二章详释详析

[原文]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⑤,多则惑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⑦:不自见,故明⑧;不自是,故彰⑨;不自伐,故有功⑩;不自矜,故能长⑪。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⑫。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⑬!诚全而归之⑭。

[通释]

忍受反会保全,弯曲反会伸直,低洼反会充盈,破旧反会更新,短缺反会获得,繁多反会迷惑,所以圣人坚守道做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显;不自以为是,所以扬名;不自我炫耀,所以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处人之上。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人说的“忍受可以保全”的话,难道是假话吗!(那些得到保全的事实)实在是全部地归功于它。

[注释]

①曲则全:受委屈反会保全。曲,委屈,用作动词,受委屈。全,用作动词,保全。则,副词,就,才会,反会。

②枉则直:被弯曲反会伸直。枉,弯曲,用作动词,被弯曲。直,用作动词,伸直。

③洼则盈:处低洼反会充盈。洼,低洼,用作动词,处低洼。盈,充盈。

④敝则新:破旧反会更新。敝,用作动词,达到破旧。新,用作动词,更新。

⑤少则得:短缺反会获得。少,缺少,短缺,用作动词,出现短缺。得,获得,得到。

⑥多则惑:繁多反会迷乱。多,繁多,用作动词,达到繁多,占有多。惑,迷乱。

⑦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圣人坚守道的原则做天下的楷模。抱一,坚守道。此“抱一”不同于第十章的“抱一”。抱,执,把握,坚守。一,即“道”。式,模式,楷模。

⑧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所以明显。自见,自我表现。见,音xiàn,同“现”,表现。明,显明,让人看重。

⑨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所以扬名。自是,自己认为如此,自以为是。是,原本为代词,这里用作动词,认为如此,认为对。彰,显扬,被人赞美,为众人所知。

⑩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炫耀,所以有功劳。自伐,自我炫耀。伐,夸耀自己的功劳。

⑪不自矜,故能长: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处人之上。自矜,自高自大。矜,音jīn,骄傲。能长,用作动词,能处高位,能做首领。王弼本“长”前无“能”,据帛书本补。

⑫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与人争持,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持。争,争夺,争持,与人争夺。莫,没有人,没有谁。之,他。

⑬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古人说的“忍受可以保全”的话,难道是假话吗。之,放在“古”与“所谓”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所谓,说的。岂,难道。虚言,假话,凭空编造的话。

⑭诚全而归之:实在全部地归功于它。诚,实在,确实。全,全部。而,连词,相当于“地”。归,归功。之,代词,它,指“曲则全”。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举例,强调“曲则全”,阐释不争的好处。全章分两层。

第一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列举自然事例和做人行事事例阐释不争的好处。

第二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得出“不争”就会“曲则全”的结论。

[解读与点评]

能忍受委曲才会保全,能承受弯曲才会伸直,低洼才会得到填充,破旧才会得到更新,缺少才能获得,繁多反会被迷惑,所以圣人始终按道去做,是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反而更为人看重;不自以为是,反而得以扬名;有成绩不自我炫耀,最终功劳不会被埋没;不自高自大,所以能当领袖。正因为他不与任何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争。古人说的“忍让可以保全”的话,难道是假话吗!实在是全部归功于它。

本章“曲则全”是中心,由“曲则全”领起,又由“曲则全”收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几组对立统一的现象,共同表达一个道理,正是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发展,是第三十六章的“微明、柔弱胜刚强”、第七十八章的“弱之胜强,柔之克刚”、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翻版。

从“曲则全”到“洼则盈”,言“相反相成”的道理。“少则得,多则惑”既言相反相成,又形成比较,强调不要贪多,犹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九章)。

“抱一为天下式”就是“把握住道给天下做个榜样”。圣人之“抱一”,乃一意于道也。“一”就是“道”,就是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中的“一”,也是第四十二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为什么要“抱一”呢?因为“少则得,多则惑”,“抱一”就是要“专一”于道,这样才可避免被迷惑,就可以“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

“故明”“故彰”应有区别:“明”是“受重视”,“彰”是“被宣扬”。四个“不自~”强调的都是做人要保持低调,四者互补。不自见,强调的是不要出风头;不自是,强调的是不要以为就自己行;不自伐,强调的是有了成就、功劳不用自我吹嘘;“不自矜”紧接“不自伐”而言,有了成就不可居功自傲、目空一切,而把自己与大众对立起来。为什么不自我表现,反而会受重视呢?因为众人惯于自我表现,所以“不自见”者才显明,才受重视。“自现”实则是自轻,不自我表现,所以显明——“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第七十二章);不自以为是,所以扬名;不自我炫耀,所以有功劳;不居功自傲,所以能当统领。谦让、忍让、退让实则是不争的外在表现,委屈求全是全身之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的表现,是“不争之德”(第六十八章)。“曲则全”是“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物我兼全”(苏辙语)之道。“全”由“保全”进而到“全部”,“全而归之”是全章的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