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永州章氏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你说这二十几个儿子没有争夺太子位的想法,那是假的。朱元璋的儿子们,都各有才能,各有千秋。比如说三子晋王朱棡,最受朱元璋喜欢,文武双全,而且人长得还特别帅,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也特别好,无人不称赞他。还比如四子燕王朱棣,军事才能优秀,有雄才大略,在众多儿子中,秉性和才能与朱元璋十分相似。成年后在燕京(现在的北京)多次击败元军势力,为明朝的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康熙皇帝的儿子们要争储呢?当时的清王朝,皇子们最少形成了四大帮派,分别是大爷帮、太子帮、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我们看到的《雍正王朝》就是根据九子夺嫡的故事改编的。《红楼梦》也影射了这一事件。

康熙皇帝和明太祖都算是伟大的君主了,他们的儿子们都有优秀者,为什么一个朝代的皇子们要多皇位,而另一个朝代的皇子们确选择了隐忍呢?这恐怕要看以下四点:



第一、明王朝建立之后,老爷爷朱元璋把各个皇子都封为藩王,让他们镇守边疆,保卫中央。但这样会造成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于是朱元璋做了以下安排,不准藩王们互相串通,不准随便离开封地进京,就算进京都得错开时间。 另外,朱元璋对藩王们的军队人数也进行了限制,他规定每个藩王不能超过2万人部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藩王的实力,他们基本上不可能与中央抗衡。



第二、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本身就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和核心影响力。皇子们即便再有野心、再有能力,对这个皇帝也是非常害怕,老皇帝在位时,他们绝对不敢轻举妄动。朱棣造反,也是朱元璋去世四年以后的事。



第四、可能史书记载有所偏差。我们知道,朱棣即位后,对史书进行了删减,他甚至在史书中将朱允炆和主标进行了摸黑,表示自己起兵造反其实是为了自保,而且写了其它兄弟的坏话,意思就是朱元璋其实也是想传位给自己的。这次史书编辑可能也删减了诸王夺嫡的情节,就像雍正即位后删减九子夺位的事一样。



清王朝建国后,吸取了明朝藩王造反的教训,把诸皇子集中在京城,避免了皇子们尾大不掉的情况,但也造成了党争的现象,这种情况直到雍正设立秘密建储制度之后才解决。皇家内部争斗是没有了,但皇位没有了竞争,皇子们也丧失了紧迫感,丧失了领导力。也可以说,清朝后期皇帝们的无能也和秘密建储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