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没有外国势力入侵,按照大清炉火纯青的统治术,是否可以万年不倒?

谢鑫


万年不倒那是太夸张了。没有西方力量的到来,大清很大概率上能延续更长的时间。

下面凌烟阁为你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

一、大清都有哪些高超的统治智慧?

客观地说,大清长期稳定有效不间断地统治1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中国古代史上无出其右。大清是怎么做到的呢?

简单地说,就是以草原的武力控制中原、以中原的财富控制草原、以精神的力量控制高原。

大清统治下的中国疆域,包括中原、北方草原、西域、雪域高原这四个部分。

从性质上,可以把北方草原和西域统统划归“草原”力量,另一边就是中原,还剩下一个独特的雪域高原。

1、政治上,把地盘大但是人口少的满人、蒙古人地位抬得很高。

文官、低等官员按照满汉各半,而到了总督、巡抚这个位置,则满人居多。蒙古人里面封亲王的很多,汉人则一个也没有。

邹容在其《革命军》书中记录,内阁里面,满学士6个,汉学士4个;侍读学士里满蒙6个,汉2个;满蒙中书94,汉中书30,又如六部衙门,满郎中员外主事缺额约400名,其余各部堂主事皆满人,无一汉人。而汉郎中员外主事缺额不过162名。

另外,科举制主要对汉人,笼络汉人学子,满人则依靠出身另有门道当官。

2、满人以大可汗的身份控制蒙古,另外配套相关制度。

满蒙的武力是大清统治者防治中原的基础。但满族对蒙古族也是防备加控制。

在草原上,满清最高统治者的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现,统帅满族和蒙古族各部。大清用通婚等方式直接控制了内蒙古。同时大清则大力推动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信教则要定期到喇嘛庙里举行宗教活动,这样就把蒙古人基本固定下来了,蒙古人就丧失了机动性和游牧性,对大清的威胁就降低了。信教还让人有了慈悲心,不愿意打打杀杀。

对蒙古人里面最忠心的追随者,则封王封侯,用财富把他们收买控制起来。

3、在中原地区,大清最高统治者以皇帝身份出现,以配合中原传统的儒家秩序要求。

传统的君臣父子那一套礼教系统,在中原继续运作。同时,除了正常的科举之外,皇帝还会开一些特殊的恩科,以笼络更多的汉人。

4、在雪域高原,大清统治者以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出现。

藏人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转世,而大清皇帝则是文殊菩萨转世,这样两者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相当。对西藏除了世俗权力的控制以外,大清统治者对藏传佛教也有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控制力。

总之,大清在统御疆域内各个族群和地区的时候,把武力与财富、精神与世俗等手段全部以融合性的方式运用起来,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有效治理。

在大清内部,汉族人多财富多,但是政治影响力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满蒙回藏的人少但地盘大,但政治地位高。

大清统治者的身份特点是“多元一体”,平衡了国内各个族群和地区的关系,实现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局面。

胡汉融合这个过程,从最早的春秋战国开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终于在大清王朝实现了胡汉一体。

从疆域到民族,从政治到现实,可以说,大清就是古代中国的“完成态”。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信史所记录的各种政治智慧和统治技巧,最终在大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最终呈现。

二、人多地少的王朝末期综合症,大清能不能避免?

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王朝农业立国的逻辑看,大清也避免不了这个绝症。

在农业时代,马尔萨斯陷阱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清朝的人口与耕地变化统计表)

这个表中,随着时间推移,大清也毫无疑问地处于人均耕地下降的过程中。如果不大力发展工商业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在农业社会是无解的。

下表更能看出清朝后期的财政收入变化:

晚晴时,田赋收入绝对值变化极为缓慢,而厘金和关税两项则急速增长,占比攀升到总收入的接近一半。这是大清后期在自愿不自愿的情况下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马尔萨斯陷阱,古代农业社会无解,必须用现代的工商业才能破解,单位面积才能养活比原来多得多的人口。

三、既然无解,为什么说大清寿命可以延长?

大清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他有几块保留地。

从上表看,大清在1887年的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竟然上升了,这是古代其他王朝说没有的现象。为什么呢?

原来,大清当初幸运地入主中国,心理不踏实,他就保留了他发家的地盘不许别人往里面迁移。他大概想着万一哪天在中原待不下去了,还有退路。

这几块保留地,一是东北三省,二是察哈尔和绥远,三是台湾。前两块地方,不许汉人迁移进入,不许增加户口;台湾则不许大陆人私渡过去。

到了光绪末年,东三省和察哈尔绥远都解禁了,民众可以去垦荒,闯关东就是那时候。

还有新疆的土地,如果允许民众迁徙过去开发的话,又是大片良田。

所以,即使没有现代工商业,大清还有保留地可以增加耕地,容纳更多人口。

同时,还可能有一定的技术进步,把原来不能开垦的地方,也改成耕地,都有可能。

四、太平天国起义是怎么发生的?

这里就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说一下。

你知道吗,太平天国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鸦片战争。

逻辑是这样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对外贸易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都是要从内陆逐地运到广州的,那么江西、广东、广西的运输搬运工作就是很大的工作量,吸纳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当时人均耕地已经极低,好多家庭要靠其他收入补贴才能维持下去,还有不少人就是专门做搬运运输为生的。

鸦片战后改成了五口通商,那么很多产品就近就出口了,不用费劲高成本地运到广州,这下很多广西广东人就失业了。失业的同时,税收还增加了,最终无法维持生计,才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因此,如果没有西方力量的到来,那像太平天国这么大规模的起义,恐怕不会爆发。

如果大清再适时地放开禁地,那这个矛盾就不会这么早爆发。

结语:有庞大的疆域基础,还有适宜耕种的禁地;如果西方不来的话,那么大清很大概率上能延长寿命

大清把草原、西域和高原也纳入治下,因此大清不用像大明那样,花大钱养着军队用以防备草原。如果西方力量不来,那么大清也不会像明末那样加重税收。

有储备耕地可以拿出来,用以吸纳更多人口;技术有进步的话还可能在庞大疆域内增加更多耕地。有这些优势,足够让大清多活些年了。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交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