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信托周报第9期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上周金融圈内最大的新闻算是华信证券被证监会取消了所有的业务资格,被国泰君安托管。立案查明,华信证券存在以下违法事实:一是将自有资金为股东提供融资;二是以购买租赁房产名义向股东关联方划款;三是以证券资产管理客户的资产为股东提供融资。总结一下,华信证券已经成为实控人华信国际集团的金融融资平台。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此次证监会重拳出击,一次性取消所有营业许可,在此前是极为少见的措施,此招一出可以说整个民营金融圈都在瑟瑟发抖。为什么?因为此次惩冶的力度,结合近一年多的事情,未来民营金融企业要面对的“海啸”才只刚刚开始。按照行业规律和历史经验,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

要想说明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都“不得善终”,先从民营金融企业的特性说起。

一、理解金融行业的特性

1.金融,融是关键!金即黄金,贵金属拥有天然的货币属性,这是经济学最基础的知识。融即通融,通是渠道,融是流动。合在一起金融的本质就是金钱通过渠道进行流通,例如资本通过股市进行IPO,钱就通过股市流入到上市公司手中,例如你找银行贷款并付相应的利息,钱就在银行渠道之间流转。金融机构,只是一种金融流动渠道,金融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金钱的流动游戏,钱去哪了是永恒不变的主线。

2.金融行业是万业之母,不变之道!社会在不断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百业变化,但唯有一个行业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金融行业。金融是百业之母,所以在刘邦进咸阳时约法三章中第二章即是欠债还钱。二战中犹太人之所以被欧洲各族迫害,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几百年从事最重要的行业就是放高利贷。时至今日互联网吹嘘他们多优秀,也纯属扯淡,他们不变的依然是对金融行业的偏爱,控制了金融意味着控制了百业之母,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族群整体进入更上层,你所熟知的投资大师、金融巨子大多都是犹太人。

目前信息化社会,各类互联网公司背后都是各类资本在推动,社会形态无论如何变化,最终都是围绕着钱在转。

3.金融行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牌照是唯一可靠资产。

古代盐与铁都是国家专卖,因为自汉以来形成大一统王朝,中央都需要雄厚财力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盐铁都是刚需中的刚需,所以国家专卖。演化到现代社会同样有三样刚需之品,也自然成为专卖,分别是土地、烟草、金融牌照,前两者很容易理解,只需要看看每年财政收入构成即可,但为什么说金融牌照也是特许经营行业呢?

因为金融是百业之母,控制着钱的流动也就控制了所有的经济活动。同时金融本身也是一项无本起利的暴利行业,中国500强企业的利润之和也不敌国有银行利润。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这些年金融行业的放开是针对两方面的,一是对外资放开,一个是对民营放开,因为这个行业需要更强的竟争力。对外开放的程度是国家之间的角力谈判,对民营则是社会发展需要及权利寻租的综合影响。这一点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当财经媒体报道某民营资本系的实控人时,都要强调他与某大型金融央企业总经理之间的亲戚关系,而很多民营金融企业实控人的突然倒塌又多会牵扯到官员贪腐问题上。

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金融是一个特许经营行业,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牌照!而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都在争夺金融牌照,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版图只有加上金融才算完美,整个业务集团才会到达上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百度、小米、国美、腾讯等各行各业的大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

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讲解金融行业特性是,为了更好的回答最关键性的问题。

二、中国民营企业为什么做不好金融行业

1.个人威权

民营企业与国企最大的区别当然是一个是私产,一个是公产。在民营企业里实控人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人都要围绕着老板的思维来运作。当老板雄心万丈时,同时又看对了方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例如地产公司中目前销售榜前三恒大、碧桂园、融创都是私营企业,明明融资成本比万科、保利、龙湖等国企要高得多,可是都在极短的时间里挤前TOP5,因为老板们敢拼,中国房地产也确实牛了二十年。可是当方向错了,面临的则是突然倒塌,例如两年前还是信托行业的前5存在的安信信托,一夜之间就从各种信托榜单排名前五跌到了最后一名,这也是一个笑话。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至于国企,我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企小型项目的招标会,在做招标陈述与问答时,这个国企老总问了一个我们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他要求自建数据库。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费时费钱又不实用,可是回答完从他的眼睛中我明白这单子黄了。因为花钱是公司的事,出了问题,是他的事。多花一点钱,多一点麻烦,即使无用,也不用担心背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国企管理者最大的通病。可是这一点放在金融企业恰恰是最大优点。其它的行业民营总体的优势肯定要比国企业强,可是在金融这个门类,我恰恰认为国企比民营要好。因为其它行业倒闭,倒霉的是企业主,金融类公司倒闭了,倒霉的是投资者。

原因有三:

(1)金融机构做的都是无本起利的事,亏损的钱大多数并不是自有资金,而是投资者的。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是储户的,还不回来、倒闭了是储户承担最终损失。信托放出去的钱是投资者的,收不回来从法理上来说信托公司是不承担责任的。

(2)个人民营金融机构存在居心不良的问题,前几年放开了互联网金融、私募的口子,大量牛鬼蛇神涌入,带来的就是各种跑路、自守,不变的是钱最后都不知所踪,而国营企业存在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低得多,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3)国营金融公司虽然一把手有很大的权威,日常管理上可以是一言堂,但是在权力交接与重大决策上,还是受多方制衡的。民营金融企业却不存在这种问题,只要老板下定了决心,就算是万丈悬崖也得跳,公司出了问题大可以像安信信托高管一样,全部离职,投靠新的老板即可。

2.资本是嗜血的,金钱有成本

民营金融企业发行的投资理财产品都有两个同性,即投资收益高、资金池产品多。在我国,民营金融企业总体信用要比国营企业差很多,为了吸引投资者只能给出更高的投资收益。这一点不难理解,难的是为什么喜欢发行资金池产品。

我们以某系之下的信托公司为例,XX信托公司整体的资金池规模在业内一直都流传着各种版本,但是比较统一的口径是第一资金池规模在千亿以上,第二是从未有过违约情况,第三钱主要用在各种并购投资上。就在11月19号今天这家信托公司背后民营资本还在A股收购了一家垃圾上市公司,取得了实际控制权。

发行资金池产品,多少与自融有关,本文开篇提到的华信证券处罚原因之一就是为大股东违规提供融资,这样的事情在民营金融业很普遍,已经出事的网信就是用的自融模式,网络平台公司那就更多了。

为什么民营金融企业大多“不得善终”(上)

为什么民营金融平台喜欢发行资金池项目,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原因。

主观:

(1)我可以取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相对于国企的管理者,民营企业的实控人往往要激进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民营企业实控人是老板,而国企负责人只是经理人的原因。如果用褒义词来讲这种激进是敢拼敢闯,但是这种大但又自信的精神用在金融领域并不合适,他们想要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而且想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实现,于是首先就想到了设立资金池。

(2)我可以更加快速的成功

想要快速成功,同样是激进的表现。民营企业与国企的一个典型不同就是高效与低效,积累自有资金太慢,还是用别的钱来赚钱来的快,典型的借鸡生蛋理念,自己不用付出什么,只想不劳而获。

(3)花钱的感觉很爽

投资其实就是花钱,对于民营金融企业来讲,他们认为只做中间业务没意思,收益有限,而如果自己来花这些钱肯定会不一样,自己花和纯粹当中介是两码事,自己花那是投资,当中介只是做资金的撮合,当然自己花钱感觉更爽。

客观:

(1)钱放贷出去,并不安全

虽然拿了金融牌照,但是很多民营金融企业其实并不放心将钱借给别人,他们更相信自己,他们自信只有自己不会出事。客观来讲在整个金融环境都不是很好的前提下,如果放贷就等于亏损,那还不如把钱就攥在自己手里。

(2)刚兑与高息承诺客观存在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刚兑一直是个抹不去的话题,虽然资管一再规定不准刚兑,但是金融企业为了长久发展还是会偷偷或者变相进行刚兑,而且为了吸引投资者,有些金融企业还会许下高息承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同时,刚兑又是隐藏风险的利器,一些信托公司多年按时兑付表面上一切顺利,但是当其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时候,风险才会如洪水猛兽搬泄露出来。另外,某信托公司竟然发行单笔投资金额30万元以下的资金池项目,承诺收益非常高,收益越高门槛越低其实就说明这家信托公司资金窟窿有多大。

(3)资金池项目操作起来更方便

拿到金融牌照就可以“合法”设立资金池了,这可比去外面融资简单得多,凡事追求方便快捷的民营企业当然爱不释手,但是一用就不发收拾了。

3.暴富时代后遗症

如果月收入达到5000元,你就战胜了全国90%的人,这是国家统计数据给我们的答案。我们自身的感受是男人如果月收入1万,活得连狗都不如。这是为什么?因为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形成了东中西经济阶梯、城乡二元制、社会阶层多层多结构等特点。大家屁股所处的位子不同,视角也就不同。但是在金融这个行业里,视角却出奇的统一。例如,如果你买得起私募、信托、股权等理财产品就说明你战胜了98%以上的人,如果你是股民,帐户资产也在30万-40万之间,那你也不绝对不算穷人。

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即使是月收入只有几千的证券经纪人、银行柜员,他们每天都在跟钱、有钱人打交道,看到钱的单位大多也是百万、亿、数十亿等。想想底层从业人员都是如此,作为一个民营金融企业的老板,脑子里天天都在想什么?肯定是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只用回看过去十年里民营金融企业绝大多数人都在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通过金融平台进行融资,到处收购各类资产,最终成为XX资本系。

同时投资这些平台的投资者也会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反过来刺激这些企业在资产管理风格上更加激进。

4.红顶商人:说起红顶商人,历史最有名的就是胡雪岩,二品顶戴,背靠左宗棠。有人说他是被李鸿章给整垮的,但是他自己在重大决策上出现大问题也是关键。到底哪一个是根本原因呢?这种思维是只求后果,不问前因。经商投资犯错是必然的,问题是在容错率。红顶商人可以借道权利通道,容错率高,所以一往无前,把把可以全押。可是当背后权利真空后,还用过去的方法经营,结果是一次错就是全错。这时我想起鹿鼎记中韦小宝所说:“为什么过去我总是如有神助,现在会不灵了呢?”林回答到:“过去有皇上给你撑腰,你当然如有神助!现在皇上改撑冯锡范,你当然不灵了!”

金融是一个特许经营行业,每一个有含金量的牌照的申请过程,都是一言难尽!同时当神不在了,过于激进的民营企业容错率大幅下降时,就容易出大问题。

5.国外民营金融一样问题多

我们知道欧美是私有制,包括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都是私有制,可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特性与国内金融出奇的相似。

国内是公权控制金融体系核心,从而控制整体经济。美国是私营金融机构控制政冶,反过来再控制经济,华尔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只不过无论哪种形式,两者之间的融合都是非常高的,而欧美民营金融公司依然存在着国内相关企业相同的问题:实控人过余激进、沉迷于各种并购游戏中、烂用投资者资金等。

现代金融业产生几百年来发生的故事核心从来没有改变过,这里发生的都是过去的重复,因为人性不会变。听起来有一点点虚无,用接地气的话说:您觉得你可以玩好钱,但是钱最终玩死了你。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发出,以上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将针对民营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该如何投资进行分析,这些金融机构具体包括金控集团、电商金融、银行、信托、证券资管、私募投资、阳光私募、综合私募、p2p等,下文将逐一进行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