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C02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幅上升,目前的气候变化已超预期,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了人类当前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C02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从二氧化碳的来源分析,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为工厂燃烧大量矿物燃料。以水泥生产为例,水泥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水泥熟料的生产过程。资料显示,生产1t熟料需0.161~0.296t煤,煤燃烧会产生0.383~0.704tC02,加上生成熟料时碳酸钙分解产生的C02,每生产1t水泥熟料会排放0.894~1.215tC02。这样大概计算得出,每生产1t水泥熟料就会排放约1tC02

另据统计,从1970年到2018年,全球水泥产量从5亿吨涨到了45亿吨,这就相当于2018年全球碳排放达45 亿吨。有研究显示,制造水泥这种建筑材料所排放的CO2就占了全球CO2

排放量的7%,而中国则包揽了全球近一半的水泥生产量和水泥生产中的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也是人类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地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节能与提高能效、发展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举措,我国碳强度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5.8%,提前完成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

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C02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节能和低碳也是水泥行业一直致力于积极解决的事情。

水泥行业如何减少碳排放?

1.生产端:通过优化水泥制备工艺,减少煅烧热耗和生产电耗;使用耗能少且稳定运行的设备,完善环保配套设施;联合行业人才加强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使用含有CaO但不产生或少产生CO2的物质作原料来改变原料种类或熟料化学成分等方式来减少生产端的二氧化碳排放。

2.使用端:用不同强度水泥满足不同施工部位的要求,通过对混合材以及外加剂的优化,利用更少的熟料使水泥强度达到施工要求。目前欧洲已经在大力研发低熟料水泥,未来用更少的熟料消耗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将是水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3.运输端

:水泥行业应该大力推动散装水泥的使用,减少水泥在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生产散装水泥37.42亿吨,可节约标准煤8600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7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684亿元。然而,2018年我国散装水泥使用率仅为66.92%,远低于欧美国家90%以上的水平。

另外,CO2捕集和贮存(CCS)技术也是二氧化碳减排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海螺集团为例,针对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充分履行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海螺集团积极行动,大胆作为,抽调精干力量,着手开展水泥窑碳捕集纯化工作。

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C02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海螺白马山水泥厂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球罐

2018年10月31日,海螺首车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从白马山水泥厂销售出厂,首日销量87.62吨,这一事件标志着海螺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投运,受到了行业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经了解,依托白马山水泥厂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兴建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年捕集纯化量达5万吨,可用于机械制造、食品添加剂、灭火制剂等行业,目前生产的工业级二氧化碳纯度已高达99.99%。

每生产1吨水泥就会产生1吨C02  二氧化碳的减排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海螺集团首车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顺利销售出厂

该示范线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实现产业化的先河,是海螺集团积极推进各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企业环保升级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引领意义。

当然,无论是碳排放权交易还是碳捕捉技术,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将自觉性减碳作为己任,让控制碳排放量成为自觉意识、责任和共鸣,共同推动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致力于创造一个更绿色环保的家园。

中国水泥网将于2019年10月29日-30日在安徽芜湖举行“2019第七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会议以“新工艺、新技术、新标杆”为主题展开讨论,同时会议也将从水泥行业碳捕捉新技术研讨、碳资产管理方面入手与现场嘉宾进行深入交流,并参观海螺水泥白马山水泥厂。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下载中国水泥网APP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