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

肾掉打下


和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迫不及待地抄了和珅的家,抄出了他的数亿两财产。

可见,“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语绝非虚言。

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皇帝突然决定禅位给儿子,此事还没有公开宣布,和珅便已经跑去将消息透露给了时为嘉亲王的嘉庆皇帝。

虽然嘉庆皇帝没有领情,给了和珅一个白眼,可是从中也可看出和珅此人有多受宠,嘉庆皇帝虽是乾隆皇帝的儿子,却远远不如和珅和乾隆皇帝亲近。

因为受宠,所以乾隆皇帝理所当然地喜欢对和珅委以重任,让他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比如赈灾。

这一年,清朝又遇上了灾荒,灾民没有饭吃,弄不好便可能会发生民变,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从兜里抠出了一点钱拿去赈灾。

乾隆派出了自己的宠臣和珅,让和珅一手主持所有赈灾事宜。

和珅收到乾隆的命令后,心里乐呵呵的,谁不知道当官的每逢灾年胖三斤?这可是发财的好机会呀!

所以,和珅笑呵呵地去赈灾了。

他看着一袋又一袋的米,突然有点心疼了,这么好的米,全给那帮面黄肌瘦的灾民了岂不可惜?可是,怎样才能截留一部分作为自己赈灾的“辛苦费”呢?

思来想去,和珅还真想出了一个妙计——何不在米中掺一些沙子?毕竟,米里面有沙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让谁来也挑不出毛病呀!

和珅也是说干就干,一声命令下去,便有无数的下人奴才帮他办好了截留一部分米,再在余下的米中掺入沙子的事。

于是,和珅心满意足地将米分发下去了,毕竟赈灾也不能让他亲历亲为呀,手下这么官员哪能让他们看戏?

好了,好了,米已经给你们了,拿去赈灾去吧。

那么,对于和珅往米中掺沙的行为,为何百官骂声一片,乾隆却拍手称快呢?

不论哪朝那代,尽人皆知的一个官场潜规则是每逢赈灾,这赈灾粮得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官员地刮削,落到灾民手里的赈灾粮能有一半便已经是幸事了。

和珅胃口太大,所以对于这批赈灾粮一口吞下了一半,不在米中掺沙,他怎么向乾隆交差?

这么一来,他是吃的满嘴流油了,可是底下的官员怎么办?底下的官员没得吃了,当然得闹一闹,虽说不会让和珅伤筋动骨,可好歹也算是给他提个醒,和大人,兄弟们也指望着喝一口汤呀,你可别把锅一块端了!

但不论怎样,和珅等于是掐断了底下官员动这批赈灾粮的念头。

和珅跑去和乾隆皇帝这么一解释,乾隆不仅没生气,反倒夸他聪明会办事,这也确实是一个防止官员贪污的办法。

果然,还是贪官更了解贪官。

当然,除了贪官怀着怨恨和珅吃干抹净的心思骂和珅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清官确实痛恨和珅掺沙以便贪污的行为。

可是,对于和珅和珅往米中掺沙的行为,明明吃不饱的灾民们却为何感恩戴德呢?

纵观历史,百姓之所以会造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因为家中揭不开锅了,没有饭吃了,所以才会造反抢饭吃。

但是,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只要还没有走到绝路,他们便会选择克制和忍受。

可是,即便他们被裹挟着造反了,他们就一定能够吃得饱吗?显然也不会,只是不至于会饿死罢了,也正是因为这一口饿不死的饭裹挟着他们不得不造反。

所以,当清朝站了出来,当和珅突然出现在灾民的眼前,并且告诉他们,他带着朝廷的赈灾粮来赈济他们的时候,灾民们心中绝对会欣喜若狂地闪过一个念头。

他们不用饿死了!

即便和珅给他们吃的只是一碗粥,一碗掺了沙的粥,可是好歹也能填一填饥肠辘辘的空腹,这对于他们是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所以,对于和珅,对于清朝所给他们的活命之恩,他们中的多数人肯定会因此心怀感恩,这是一群最容易被煽动,却也最容易满足和感动的人。

不过,也不会所有人都会如此,也肯定会有一部分不忿于和珅的贪腐,但也无能为力。


宁糊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历史,而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桥段,是虚构的。

众所周知,和珅是大清乾隆时代的非常有名的大贪官,金银堆积如山,富可敌国。这样一个人,正常来讲,肯定人人喊打,形象极其的负面。但是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和珅。

比如剧中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这一段,不由得让人思绪万千。

在乾隆年间,有一次闹了大饥荒,老百姓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人。乾隆就让和珅前去赈灾。不可否认,和珅是一个贪官,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让他去办事,往往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在赈灾的过程中,官员们发现,有一部分人本不是真正的灾民,而是些三教九流的人。他们过来吃朝廷的救济粮,和灾民们混在了一起。而官员们一时半会儿,又无法辨别谁是真正的灾民,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和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粥里撒了一些沙子。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觉得和珅是在糟蹋粮食!和珅解释了一下,如果是真正的灾民,即使粥里头有沙子,他们依旧会过来吃!但是那些投机分子就不一定了,他们看到粥里有沙子,就会退走了!

如此一来,虽然粥里有沙子,但排队领粥的人少了很多,每个人领的粥比原来多了,他们能吃顿饱饭了,至少比之前吃得饱。

能吃饱饭,百姓自然会对和珅感恩戴德。至于文武百官骂声一片,无非就是站在道德高度指责和珅丢沙子,你怎么能给灾民吃沙子呢?他们养尊处优,怎么知道灾民有多苦。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不可否认,和珅处理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好。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里,由于纪晓岚是主角,所以对纪晓岚的刻画有些美好,对于和珅,不能说丑化,而是有点弱化,其主要的作用还是衬托纪晓岚!当然了,王刚老师凭借自己的精湛演技,强行“抢戏”成功!

真实历史,和珅应该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喜剧,作为从小在“贵族学校”里成长,近侍于帝王身旁的八旗子弟,其一言一行,必然尧正经得多。

在历史上,和珅跟乾隆皇帝的关系非常好,而且是乾隆皇帝比较倚重的能臣,相比于纪晓岚,和珅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都要远远超过。而且他虽然会贪财,但是他很聪明,不会在不该伸手的时候伸手。比如说救灾时候的钱财、粮食,他虽然可能从中动手脚,但绝对不会触及乾隆底线。

做事情并不要过分,这是他在乾隆面前得生存之道。和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臣,很多时候,乾隆皇帝确实需要和珅的帮忙。比如当初乾隆下江南南巡,那可是十分费钱的,但和珅就是能够给乾隆张罗得好好的。由于和珅很会做事情又很会把握住分寸,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对和珅就适当的纵容了!



不过,和珅跟嘉庆皇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这位小皇帝嫉恶如仇啊,他可没有乾隆那般的帝王心术,其一心就想扳倒和珅。所以当乾隆皇帝崩逝了之后,嘉庆就找借口,把和珅杀掉了!


白话历史君


说到贪官不知道诸位读者脑海中第一时间会浮现出谁的身影?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和珅吧!的确,和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当初他倒台时被人从家中搜出大约十一亿两白银的财产,这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他的身家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和珅能够得势除了自身是个风流倜傥的大帅哥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拥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往往能将领导吩咐之事办得滴水不漏,因此他才能长期得到乾隆皇帝的宠信。而下面我们要说的赈灾一事同样凸显出和珅非同寻常的工作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能够存在得益于广大百姓的支持,因此历朝历代优秀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民生问题往往很上心,总会想方设法地解决百姓的问题。

而乾隆皇帝就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位期间他治理于改善民生,甚至时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次某个地区发生了很严重的蝗灾,大批的蝗虫肆意破坏着庄稼使得普通百姓一整年的努力全都化为乌有,一时间饿殍遍地、哀鸿遍野。

事情传到乾隆皇帝那,爱民如子的他同样也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为了控制灾情、减少损失他立刻下令拨款赈灾,并派遣身边最得力的干将和珅前往受灾地点主持救援工作。

得到乾隆皇帝旨意后和珅马上动身前去赈灾,起初一切工作都很顺利,可到后来和珅却故意往赈灾粥里加沙子,难道说和珅狼心狗肺故意用沙子来羞辱那些灾民吗?

实则不然,和珅这么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区分真假灾民

众所周知天意难测,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无法阻挡的天灾,为了安抚百姓中央政府自然会拨款赈灾,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搭建粥棚让那些受灾民众免费食用。

这种方法虽然最简单快捷却同样拥有很明显的缺陷——无法辨认前来领粥的人究竟是不是真的灾民。免费领取赈灾粥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装可怜就能免费吃一顿,不要说古人,恐怕就是在当代也会有不少人控制不住冲动前去混水摸鱼。

与此同时赈灾人员又不可能花费大量精力去调查一个前来领粥之人的身份,这使得他们的暴露的几率大大降低,基本上只要去了就能混上粥喝。

有句话说的好:“僧多粥少”,前来领粥的人一旦多了那些真正受灾的百姓就有可能填不饱肚子,甚至于晚来的人连一口粥都喝不上,如此一来这赈灾的效果将微乎其微。

而和珅在粥里撒了一把沙子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真正挨饿的百姓来说,粥里有没有沙子一点影响都没有,毕竟活着才是头等大事;可在那些冒充者看来这就有些无法接受了,加了沙子的粥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就好比嗟来之食那般充满了讽刺,他们本身就有能力活下去自然不会稀罕这种没格调的食物。

这样一来那些伪装成灾民前来领粥的人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不见,而真正有困难的灾民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救济。

二、为了防止灾民肠胃受损

对于挨饿已久的灾民来说,那些赈灾粥就如同“奇珍异宝”一样珍贵,恨不得将其全部吃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而我们知道,人在长期饥饿后,如果突然大量进食会使肠胃急性扩张,轻则造成消化不良,重则会使得肠胃破裂受损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


据传诗圣杜甫就是因此而死的。当时杜甫仕途失意一度穷困潦倒,山穷水尽之际他只能投奔亲戚,因为没钱他在路上几乎几天都没有进食。到达目的地之时恰巧有个官仰慕杜甫的才名,于是便给杜甫送了不少牛肉白酒,饿了好几天的杜甫看到这些东西眼睛都直了,立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结果因为吃得太急把自己给撑死了。

对此《旧唐书·杜甫传》这样记载: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同理和珅往赈灾粥里加入一把沙子也是让灾民们不那么凶猛地进食,从而防止被撑死这种情况发生。

善与恶往往并存,我们不能凭借第一印象就给一个人定性。

综上所述,尽管和珅是个人尽皆知的大贪官,但是不可否认他有着非凡的才能,而且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会肆意妄为,也算是良心未泯了。

世界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人,或许他们曾做过人神共愤的事情,可也许在他们心底同样有一份善良的坚守,这使得他们不会彻底堕入魔道。所以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一个人,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正确评价他,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执笔灬写史


这件事情并非有人说,而是真实的事件。乾隆年间河南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俨然到了一种易子而食的地步。为此乾隆爷打开京城粮仓,从京城由上至下发放粮草。这次拨粮官便是和珅,这次拨粮分为两次,然而在粥里丢沙子,这件事情受到了大部分百姓的好评。不过依旧有少数的“灾民”与朝政大臣将和珅骂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珅由于满足乾隆皇帝的“购物欲”,大肆对各级官员进行敲诈。为此在朝中的名声非常不好,也有非常多的政敌。所以和珅将沙子放到粥里这件事情,大多官员认为这是和珅在敛财,将大多数的粮食换成了沙子,不过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珅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河南当地的子民。

1、实地考察

和珅实地考察一番发现河南的确是热不可耐,大多百姓居无定所,易子而食。粮食根本没有收成,因此他请求了乾隆皇帝的第一个此拨粮,这次拨粮的是非常顺利的,可到达河南后,粮食明显与他请求的数量不同,由于情况紧急和珅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当即处理,而是让手下暗中查探。



这一查不要紧,他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由于从京城开始发放粮食,要从一层一层的官员手中发放,最终发放到现场。手下告诉和珅每一级的官员都有贪污的现象,这件事情是在抢河南子民的生命。对于这件事情和珅非常生气,并没有告诉乾隆,而是自己动手这是往粮食中放沙子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和珅我认为此人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最起码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像封疆大吏这种行为,并不是一次两次,不过在这次河南赈灾的事件上,他不能容忍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因此上书乾隆等第二批送粮食时派遣一位有责任心的官吏。乾隆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因此第二次在路上的粮食并没有“失踪”。

2、有钱人蹭赈灾粮

赈灾粮全部都应该是给路上连家都没有的河南子民,起初和珅并没有发现富人蹭吃蹭喝的行为,他知道后并未生气,反之是从路边抓起了一把沙子扔进了赈灾粥中。为此就是看出一些人的蹭吃蹭喝。有钱人并不饿只不过是装出一副饿极了的样子,与真正有需要的人去抢粮食。


不过等和珅将沙子扔进赈灾粥中,富人看到后大骂和珅这是为何呀?他不语。只见穷人早已上去抢有沙子的粥,这些人一下子傻了眼。他就是利用这种行为来看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穷人,需要帮助的人。穷人自然认为他这是在拯救自己,然有钱人对和珅自然是一阵厌恶。

和珅的能力很强, 并非是大部分人说的他是贪官,只顾自己的死活。不过经历这件事情大家还会认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吗?至于大官辱骂和珅无非不过一点,他们所认为的根本不会所看到的,他们认为和珅这种行为是在欺辱百姓。可不知和珅的真正用意,真可谓无知。


慕容鉴史


这个问题很好,再引申一下可以对当今的许多社会现象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就和珅往赈灾粥里丢沙子救济灾民一事,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是和珅有能力、有想法;二是和珅办事不拘一格、不迂腐。这件事,放在纪晓岚、刘罗锅等“贤臣”身上,不一定做得出来。

一、初看“往赈灾粥里丢沙子”不合理,但这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按常理,这“赈灾粥”是救济灾民所用,应该用到实处、真正让灾民吃到,而不是让“假灾民”浑水摸鱼混饭吃,但实际情况是来蹭饭、捣乱的“假灾民”不在少数,扰乱了正常的救济行为。

和珅的这个方法好就好在打中了“假灾民”的七寸:真正的灾民已经饿得两眼直冒金星,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哪管得上粥里有没有沙子;而“假灾民”因为饮食无忧,是断然忍受不了吃进嘴里的粥里有沙子的。

和珅的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办法就甄别出了“真假灾民”,保证了让真灾民吃饱肚子,圆满完成了济民工作。

二、这也说明和珅这个人办事不拘一格,不按常理出牌

按照常人的想法,和珅的“往赈灾粥里丢沙子”是“馊主意”、“下三滥”的手法,在正统儒家观点看来,出这种主意的人内心应该感到惭愧,甚至可能还会有监察御史会出来弹劾和珅:这中间有没有贪腐行为,为什么国家的救灾粥在和珅这里就成了掺沙子的粥?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如果不采用这个方法,粥是好了,可是真正的灾民就吃不上了,因为有这么多的“假灾民”在浑水摸鱼,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劣币驱逐良币,良币从市场上消失。

三、现在的社会需要不拘一格、需要不按部就班

大家可以联系一下我们的周边,是不是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事情和人,都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办事,升职、涨薪都要按资排辈,偶尔有些想干事创业的人,反而被种种规定制度绑的动弹不得,办事处理方式稍微激进一点,还往往被扣上违规的帽子,这就造成了大家都在一起混,你也不干我也不干,就像“赈灾粥”,大家都来混一口,真正需要吃的人却因为资历不足根本吃不上。

我们不需要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的和珅,这是社会的毒瘤、国家的蛀虫,我们需要的是不拘一格、破除迂腐,让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


晓东笔谈


  公元1776年,大清王朝正处在康乾盛世时期,在河南发生了历史以来严重的蝗灾,老百姓的田里几乎颗粒无收,一时之间饥民遍地、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起初,乾隆皇帝派了两拨人去负责赈灾,赈灾效果却都不理想,民愤有越演越烈之势,社会治安和民意很不稳定,此时的乾隆皇帝只好派出得力干将和珅去赈灾。

  和珅来到河南后便调查赈灾为什么没有成效,河南官员纷纷上报情况,说粮食太少,与原来赈灾的粮食有很大出入。和珅先是查阅了粮食的出入记录,回到住处和坤还真的动了脑筋,心想已经划拨两批粮食,为什么还是不够粮食, 赈灾的粮食是从国家粮库一级一级分发下来的,在分发过程中肯定存在层层截流情况,这样下去再多赈灾的粮食都会被官员私吞了,如何让赈灾的粮食发放到老百姓手中呢?

和坤明思苦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亲自来到赈灾粮仓,当着官员和灾民的面,叫人往赈灾粮食中掺沙后,没想到的是赈灾粮再也不缺,赈灾问题根本解决了。

有官员将此事向纪晓岚报告,纪晓岚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向乾隆皇帝奏明和坤赈灾粮食中掺沙子,乾隆皇帝听后也不生气,就笑眯眯地对纪晓岚说“粮食里虽有沙,总比没粮食强吧,起码灾民不会饿死”!和坤通过粮食掺沙来保障赈灾粮食的发放到位,这种方法有效防止层层截流现象,老百姓才能得到赈灾的粮食。

下面的官员没有“ 油水”捞,当然是对和坤咬牙切齿,百姓们得到粮食能不对和坤感激涕零吗?


国君自媒体


提起和珅,大家第一印象可能就是他非常有名的大贪官形象,他大肆贪污受贿,在乾隆一朝征敛了大量的财富,他被嘉庆抄家之后其财富相当于国库好几年的收入。

其实,和珅虽然在财富上比较贪心,但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也是不容小觑。有一年,清朝发生了很大的灾害,导致千万人流离失所、忍饥挨饿,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威胁。和珅在赈灾的时候,给灾民喝的粥里扔了沙子,这让很多官员都特别的生气,认为和珅贪污太过,连抢救灾民生命的粮食都要克扣。令人称奇的是,和珅的行为却让灾民们特别的感恩,为什么会在不同人群中造成相差如此悬殊的评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灾地区的人们虽然财产受到了损失,但一个地区的人民总是有贫有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因为灾害而面临丢掉生命的威胁。


有些人喜欢占小便宜,在施粥赈灾的时候,会假冒灾民的身份去领取粮食和白粥,这样就违背了朝廷赈灾的原则。和珅在粥里面扔进沙子,那些假灾民自然会嫌弃粥不干净而离开。而遭受饥饿的灾民们则不会在乎这些,只要能填饱肚子粥干净与否并不重要。所以,灾民们十分感激和珅。


第二,就像某个电视剧中和珅曾经说过的那样,赈灾和安抚人民等行为都需要各级官员进行工作。


尤其是发生灾害地区的官员,他们在工作之前要保证自己家的生命安全,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盘剥赈灾的钱款和粮食。这样的行为会引起清廉的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灾民的救命钱和粮食还受到贪官的收敛是令人很气愤的。因此,和珅首当其冲的就受到了清官们的唾弃。

针对和珅的做法我们要辩证的去看,他在粥里放沙子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真正的灾民能够领取到粮食,不至于因饥饿而死,他受到灾民的感恩也是合乎情理的。


渔经猎史小仙女


这个提问本身大大的有问题,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

整个问题我都看不下去了。

怕是事实上文武百官感恩戴德,而灾民们却骂声一片吧。

再说古代的时候赈灾,施粥的时候,都有这样的要求:插上筷子不倒、这样的粥才能让受灾的老百姓喝一碗能够顶几天。

而和珅却因为赈灾的粮食不够,往粥里丢沙子。

那我想问,这赈灾的粮食到哪里去了?

乾隆时,有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和珅更是富可敌国,家产百万,而《宰相刘罗锅》表示和珅的豪富时,这样体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c2b9b8d2d0e60163ed63261a4e51d97\

木子君的小屋


(^ ^)

、h


前进后退左右上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出自《铁齿铜牙纪晓岚》,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朝廷要赈灾施粥给灾民,和珅负责赈灾的事宜,但是和珅是巨贪啊,于是,粥就不够施的了。

然后呢,前来喝粥的灾民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假灾民,来混吃的。

于是呢,机智的和珅就想了个主意,往煮粥的米里掺入了沙子。

掺了沙子的粥施出来以后,那些假灾民吃到嘴里,磕了牙,自然骂声一片了,说朝廷赈灾的坏话。

但是那些真灾民呢,因为真的饿疯了,哪管粥里面有沙子还是有啥,只要粥里面有米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喝下去了。

再难吃的粥也比饿死好啊,大家说是不?

然后,剧情很奇葩的地方,就在于,在这些灾民中,还混入了从京城赶到河南灾区去混粥喝的官员。

这些官员当然是属于假灾民了。

于是乎,就出现了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感恩戴德的这奇怪一幕了。

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当不得真,虽然剧情有点扯,但是大家只要明白编剧想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

而和珅呢,凭借巧舌如簧,又一次博得了皇帝的欢心。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