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传艺玉华州

《西游记》唯一得到五星好评的国家

整篇《西游记》中,作者对沿路国王的态度没有一个好的,要不然是直接破口大骂昏君云云;要不然就冷嘲热讽,唯独对于玉华州的老王是持了完全褒扬的态度,赞叹他治内太平,物价稳定,礼贤下士,专敬僧道。而且开篇的时候,也有一处古怪:唐僧来到了玉华州附近,路上见到一位老者,他的反应煞是反常:慌得唐僧滚鞍下马,上前道个问讯。问个路罢了,他慌个啥子劲?下文也没有交代此老的来历。

忽见树丛里走出一个老者,手持竹杖,身着轻衣,足踏一对棕鞋,腰束一条扁带,慌得唐僧滚鞍下马,上前道个问讯。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蕲春风光

在玉华州,悟空等人还教了三个徒弟。关于玉华州老王过去有人做过考证,说就是吴承恩的上司--湖北蕲州的荆王,三个徒弟就是荆王的三个世子。但是对于路上遇到的这位老者却并没有过多的注意。

并且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九头狮子以及黄狮精、其他六只狮子精的来历做深入研究,他们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历史原型呢?也是有的。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就深入给大家掰扯掰扯。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陕西玉华宫

玉华州是什么州?玉华王是什么王?

文章开头,借老者的口,我们可以知道,玉华州的国主其实是皇族宗亲,在此地封王,这个玉华王非常贤明,“专敬僧道,重爱黎民”。文章中,一会称此处是玉华县,一会又称为玉华州,可见是州还是县是次要的,关键还在玉华二字上。

那老者闻言,口称:“有道禅师,我这敝处,乃天竺国下郡,地名玉华县。县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为玉华王。此王甚贤,专敬僧道,重爱黎民。老禅师若去相见,必有重敬。”

唐僧他们进到城内,看到一片繁华景象。这里本是西牛贺洲的地界,他却在此赞叹:果然是神州都邑。

过了吊桥,入城门内,又见那大街上酒楼歌馆,热闹繁华,果然是神州都邑。有诗为证,诗曰:

锦城铁瓮万年坚,临水依山色色鲜。百货通湖船入市,千家沽酒店垂帘。

楼台处处人烟广,巷陌朝朝客贾喧。不亚长安风景好,鸡鸣犬吠亦般般。

从诗赞,我们可以看出玉华州有城墙、瓮城、依山傍水;城中有一个湖,往来货物都是通过船来运输的;此处到处都有卖酒的酒家;商品贸易繁荣。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蕲州地图

这一点跟明朝时的蕲州非常吻合,蕲州就是现在的湖北蕲春,背靠大别山,南临长江,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有赤东湖、赤西湖、雨湖等等,水力资源丰富。

蕲春是李时珍的家乡,当地盛产药材,有常用药材400余种,当地会用这些药材制作药酒,加上毗邻长江,往来船只商贾众多,酒家自然也是遍地都是。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白米

接下来,吴承恩又反常地让唐僧打听了一下当地的物价水平:”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这里的四钱是指的四钱银子,不是四文钱,要是米贱到四文钱,农民就穷了。为了有个具体的印象,我们来比较一下明朝不同时期的米价。

据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出生的茅元仪(浙江人)记载,在他幼年时(万历中后期),一石白米是7钱银子。到了天启至崇祯年间,已经涨到每石超过1两银子。

明末清初人陆衡也记载了他幼年时白米是五六钱一石,万历三十六年大水灾时,米价涨到了1两三钱一石,出现了抢购风,之后米价就没降下来,一直在一两以上波动,崇祯十三年,涨到了1.6两一石,就发生了抢米,之后米价继续上涨到3.6两一石,于是“横民倡乱,抢掠纷起”

明朝陈绛的《金罍子》记载,嘉靖三十二年,京师大饥荒,米价暴涨到每石2.2两银子,穷人没钱买米。出现了人相食的事件。

这样我们看玉华州的米价是四钱一石可谓是非常便宜了,在这里生活,一点压力也没有。仅仅物价一项就能看出玉华州这个地方是个宜居之地,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就是对玉华王的最大的褒奖,老百姓生活无忧啊。

又借着唐僧的口赞叹:所为极乐世界,诚此之谓也。

唐僧他们走到了玉华王府,府门左右有长史府(长官正五品)、审理厅(长官正六品)、典膳所、待客馆,这些也都是大明藩王的府制。哪里是在讲天竺人物,分明是在言明朝宗亲啊。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86版的改编了,灭法国和玉华州合并了

老玉华王是谁?

后来,悟空三人的武器被盗,老玉华王又出来说:

“神师兵器,本不同凡,就有百十余人也禁挫不动;况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胆海口,孤也颇有个贤名在外,这城中军民匠作人等,也颇惧孤之法度,断是不敢欺心,望神师再思可矣。”

这里交代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位玉华王是第五代玉华王。这个跟现实有什么联系么?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明太祖朱元璋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给每个儿子二十个排辈字,起名时再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取偏旁,三代之后,名字都是两个字的。荆王是朱棣的后裔,所以他们的辈分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荆王一世是仁宗庶六子荆宪王朱瞻堈,往下是二代荆靖王朱祁镐。

三代荆王一开始是朱见潚,但是朱见潚这个人太混,用锤子打死了自己的亲弟弟都梁王朱见溥,霸占弟媳妇何氏;囚禁饿死母妃魏氏;杀了堂弟朱见潭,凌辱婶子马氏,霸占堂弟媳妇茆氏;又囚禁并活活饿死堂弟朱见滏、朱见淲。

他的三弟朱见澋是庶出,仅被封为樊山王(郡王,要低一级),看见朱见潚这么混蛋,怕有一天他也动手把自己干掉,就先下手向孝宗告发了朱见潚。孝宗调查起来,发现他居然还有谋反的迹象,令其自尽,荆世子被废为庶人。孝宗取了朱见溥的嫡长子

朱祐橺为四代荆和王,三代荆王也就追封了被打死的朱见溥。

第五代荆端王就是朱祐橺的嫡长子朱厚烇。但是我们看荆端王在嘉靖三十二年就薨了,嘉靖三十二年时,吴承恩在湖南新化古梅山呢,所以这一个肯定不会是文中的玉华王。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代目荆王并不是在蕲州建的府,他原来的藩地在建昌府,后来移到蕲州,那么蕲州的一代目从荆靖王开始算,还要找荆端王下一代荆庄王朱载墭,朱载墭无福比他爹还早死三年,虽然追封了荆王,但是也算不得一代。还要看朱载墭的嫡一子荆恭王朱翊钜,是三十四年袭封,隆庆四年薨,他去世的那一年,吴承恩就离开了荆王府,时间点正好对上,老玉华王正是荆恭王朱翊钜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三王子是最有福气的

三位王子的原型

荆恭王朱翊钜刚好有三个世子,而且史书上也有明确的记录。嫡长子朱常冷(荆恭王),也是就文中学了孙悟空金箍棒的那一位,实际上生性残暴,后来被废为庶人(推测这也是吴承恩离开荆王府的原因);老二朱常(荆敬王),万历三年袭封荆王,第二年就薨了;于是轮到了三世子朱常泴(荆康王),万历七年袭封,万历二十五年才薨。他们三个就是文中三个王子的原型。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玉华宫是一座道观

玉华州的名称来历

由于荆恭王朱翊钜素来崇信佛道,尤其是道教,在他府中就有一座玉华宫。现藏蕲春(古代的蕲州)的《荆藩家乘》中有一份蕲州朱氏族谱,其中“荆王宫殿考”载有七宫,之一即“玉华宫”,这也许就是玉华州名称的直接来历,而并非巧合。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明代玉带

神秘老者是谁?为何唐僧如此畏惧于他?

那个让唐僧慌忙滚鞍下马的老者究竟是谁呢?滚鞍下马这个词是正常的,就是一种下马的动作,而非是我们说的屁滚尿流的意思,但是让唐僧慌忙下马的人却不多,除非是菩萨神仙来了,他才这副做派。那么这个老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再来琢磨一下这位老者的打扮:手持竹杖,身着轻衣,足踏一对棕鞋,腰束一条扁带

大家若是不知典故,读上一万遍,也不觉得此处古怪。竹杖棕鞋这个词有一个来历的。唐朝刘得仁有一首诗:

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

白日只如哭,黄泉免恨无。

身闲甘旨下,白发太平人。

同游芳草寺,见示白云诗。

犹祈启金口,一为动文权。

深山寺路千层石,竹杖棕鞋便可登。

刘得仁是公主之子,所以说他说“外家虽是帝”也就是说他姥爷是皇帝,他的兄弟们具因亲贵而登庙堂,唯独他自己一无所成,所以有了出世的念头。但是别人写都是竹杖芒鞋,就刘得仁这首诗里面用了个竹杖棕鞋。对比刘得仁的身份,我们有充分理由怀疑:这位老者很有可能也是一位皇亲国戚。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只有官员才用扁带,但是形制有别,而且也不是束的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皇族才束玉带

轻衣是什么衣服啊?扁带是什么带啊?清波门外拥轻衣,这个轻衣一定是质量非常好的衣服,才能轻薄舒适,大家脑子里面光想着“

竹杖棕鞋”,以为这个老者是个乡老。他不但不是,穿着也并不一般。普通的老头腰里捆一根绳也就是了,顶多是条长布条,还束什么扁带!为何要做成扁带?什么带是扁带?是因为他的这条扁带是条玉带!你不镶玉做成扁的干嘛?先敬罗衫后敬人,唐僧一看此老穿戴不凡,又扎着玉带,定然是皇族宗亲,故而慌忙下马施礼,这样的情况就顺理成章了。

那问题来了,这个老头是谁?为何对玉华王这么熟悉?他必然是和玉华王是有关系的。

我们上面说了,第一位三代荆王朱见潚胡做非为他三弟朱见澋,也就是一代樊山王(郡王)告发了他。后来老二朱见溥的儿子朱祐橺袭了王位,这也算是他三叔给他报了父仇,所以荆王府和樊山王府关系极好,两家也时常走动。荆恭王朱翊钜

在位的时候,传到了他叔叔四代樊山王朱载坅这里,朱载坅“以文行称”,《四库全书提要》称赞朱载坅、朱翊(钅氐)父子说:“楚藩多强横,樊山一派其最文雅者也。”

这位樊山王是极聪明,他看到了宗室太强是取祸之路,犬马声色也是绝根之行,就教导子孙做学问。他时常进出荆王府,对于博学多才的吴承恩非常赏识,《西游记》也几乎就是在他的督促下写成的。由于嘉靖皇帝崇道,他们这些宗室就要在思想上靠近皇帝,平时也要装出一副热爱道教的样子。樊山王甚至会穿道家的服饰,有的时候会穿成隐士的样子,就像文中的老者一样“竹杖棕鞋”。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明朝王爷的玉带规制

但是他是宗亲,总有规制的,其中标志身份的重要物品就是玉带。明朝玉带的佩戴有严格规定,从鲁荒王、梁庄王等墓葬出土的玉带,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玉带标准的玉带板数量是二十块,材质、款式各按等级,故而唐僧一眼便看出是位老郡王。

因为吴承恩写成的《西游记》稿会给朱载坅看,所以此处他设计了一个角色,也有讨好老郡王的意思。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九灵元圣的妆有点失败,真有点公公的样子

九灵元圣是谁?太乙救苦天尊又是谁?为何狮子精会被分食?

有人说这一回的妖怪最惨,不但买东西要花钱,而且最后还被老百姓分着吃了。由于黄狮精的戏份很少,我们无从下手推断,就得另找根据。

第九十回末尾有一首奇怪的诗,说是奇怪,你不寻思也不奇怪,让我们来看一下。

缘因善庆遇神师,习何期动怪狮。扫荡群邪安社稷,皈依一体定边夷

九灵数合元阳理,四面精通道果之。授受心明遗万古玉华永乐太平时。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明武宗

原来一掠而过,不觉得什么,看后面两句里面嵌着“明遗万古、玉华永乐”,我就觉得这首诗不一般。逐步往前看,里面有这几个字眼:“神师”“武”“扫荡群邪”“定边夷”“九灵”“四面”,这些字眼感觉描述前三章的内容有些牵强,仅仅有点联系而已,并不是很合适,尤其

“定边夷”,文章始终也没说这是天竺的边境啊,何来“定边夷”?不就是抓了一窝狮子么?还扫荡群邪安社稷,太夸张了,这必然是另有所指。小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的庙号里有“武“,他曾经御驾亲征,和鞑靼作战,居然取得应州大捷,可谓”神师“;诛杀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可谓是扫荡群邪;武宗崇佛,自称“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这是皈依一体;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边境安宁,可谓是“定边夷”;正德九年,乾清宫大火,乾为元阳之首,被火而毁,此是九灵;正德十二年,建宣府,更名朱寿,自封镇国公,四年后驾崩,果然道通归天。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他居然被吃了

这首诗既然与明武宗有关系,那么九头狮子、黄狮精等也与明武宗有着必然联系。

有一个情节我的印象特别深,就是九灵元圣和太乙救苦天尊归天界之后,黄狮精、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七狮被擒,悟空找来屠夫,把他们都剥了皮,把肉安排受用。

殿下十分欢喜,即命杀了,把一个留在本府内外人用,一个与王府长史等官分用,把五个都剁做一二两重的块子,差校尉散给州城内外军民人等,各吃些须,一则尝尝滋味,二则押押惊恐。那些家家户户,无不瞻仰。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刘瑾

这个场景好熟悉,好似太监刘瑾死的时候。正德五年八月,刘瑾被判凌迟之刑,被刮了3357刀,分三天割完的,割下来的肉就卖给围观的群众吃掉,一文钱一块。这个情景和玉华州的群众吃狮子精多么相似啊。

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身边有“八虎”: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玉华州的狮子精:黄狮精、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加上九灵元圣,也是八只。这又是巧合?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刘瑾剧照

唯一不同的是,八只狮子中,跑了九灵元圣,剩下七只被碎尸,“八虎”的下场是颠倒过来,只有刘瑾一人被凌迟,其他人在武宗朝平安无事。但是嘉靖八年,剩下六人都被抄家的抄家,充军的充军,唯有

魏彬一人有战功,得以幸免,又和八狮的下场类似了。

刘瑾此人虽然专权跋扈,但也不全凭一己好恶行事,批奏章还是要经过内阁和首辅的。《明史·宦官传一·刘瑾》记载:“ 瑾不学,每批答章奏,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 、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辞率鄙冗,焦芳(内阁大学士)为润色之,东阳(首辅李东阳)頫首而已” 。这一点做事风格他还挺像黄狮精的,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李东阳

这个九灵元圣和其他七只狮子并不特别对应某一人,是一个象征,九灵元圣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太监也是皇帝的奴才;到底是不是太乙天尊有意放走九灵元圣,文中没有说,但是现实中,刘瑾能力压群臣,莫不是正德皇帝有意纵容。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太乙天尊白描

放也是他,收也是他,杀也是他,用了九灵元圣完成参与取经项目,和正德皇帝纵容刘瑾对抗文臣集团道理是一样的。悟空找上门来,让狮奴打九灵元圣一顿,和抓了刘瑾,凌迟处死又有什么两样?太监不过是给皇帝做事,做出篓子来,或贬、或罚、或打、或杀,都是由着皇帝来罢了。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太乙天尊

九灵元圣在狮子精面前是法力高强的翁祖,在太乙救苦天尊面前就是一个畜生,由着狮奴殴打,这不就是正德年间太监的写照?明武宗就是那个太乙救苦天尊,那些太监就是狮子精。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九灵元圣

竹节山九曲盘桓洞

刘瑾就是狮子精的原型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九灵元圣所居住的洞府。这个地方有些奇怪,叫竹节山九曲盘桓洞

刘瑾得势之后,在朝阳门外建了几百顷地的玄明宫,供奉玄天上帝。这座玄明宫修的“千门迷紫雾,十阁概玄穹”、“凿水规溟渤,为山象泰嵩”、“门掩宫河十里长,山藏陇树一千行”,宅内可谓是流水九曲盘桓之地。

建了玄明宫还不够,他还奏请了朝阳门外猫竹厂堆放竹木料的五十多顷地以供香火。为了霸占这块地方,刘瑾拆毁民房1900多间,挖掘坟墓2500余冢,一时间猫竹厂白骨抛洒遍地,这件事在刘瑾的简历中,说什么也避不开的。猫竹厂事件也许就是竹节山的来历。

这样解来,连九灵元圣的洞府名字也和刘瑾联系起来了。

冷眼看西游:唐僧为何怕路边的老头?九灵元圣的真身到底是何人?

狮奴殴打九灵元圣泄愤

结语

《西游记》八十八回、八十九回、九十回这三回,明着面上是讲玉华州收徒、失宝、收妖的事;浅显一点的道理是,孙悟空等人自己尚未成正果,就好为人师,而终遇狮,大道未修,而竟遇盗,这是为敷衍文狱的托词;熟悉的人一读,居然有自己和家人在里面,这是作者为讨好恩公对自己的照顾;作者真正想说的,也是藏的最深的意图,其实是明武宗旧事,他对明武宗的一些功绩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大家细细品味一下,里面还有着对于武宗任用太监、利用太监的一点批判。

一篇文章能写到这个程度也确实不易。文义层层交错,小孩看着有趣,可以当成儿童读物,大人看着惊心,可以当成史书来借鉴,宜深宜浅,不是胸中有大丘壑,何能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