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鳳陽縣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時佔地約2萬餘畝,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薦號英陵,後改稱皇陵。

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鳳陽縣明皇陵


朱元璋父母死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當時因家貧,喪葬極為簡陋。後來,朱元璋棄僧從戎,"繼為王,終為帝"。明皇陵初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吳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修繕父母陵寢。在明皇陵的營建過程中,朱元璋先後三次前往謁陵,並一再命太子及諸王前往鳳陽祀陵。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在家鄉興建中都城,同時詔諭因舊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1375年),罷建中都,又用中都餘材,再次營建父母之陵。

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鳳陽縣明皇陵


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皇陵有三重城垣,裡為皇城,周長251米,四門紅土泥飾,中為磚城,周長約3公里,外為土城,周長14公里。總體佈局採用"三套方城",把陵園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將石刻列置於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後,享殿居皇城之中,華表置於石獸與石人石馬之間。由於陵向坐南朝北偏東,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物均是面對北向,且以外城北門為正門,明顯的斜向東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進土城正紅門,依次為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皇城金門、皇堂、皇城後紅門、墳丘、磚城南明樓、土城南門。在這條3.4公里長的中軸線兩旁,對稱的建有東角門和西角門,左右兩排石像生,皇陵碑和無字碑,東廡和西廡,東明樓和西明樓,東門和西門。陵垣內外的其他建築,也大體是東西對稱或南北對稱。

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鳳陽縣明皇陵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護。明朝末年,張獻忠起義軍攻佔鳳陽,火燒皇陵,享殿等建築為之塗炭,之後又屢遭毀壞。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大肆砍伐陵園松柏,使鬱鬱蔥蔥的陵園變成光禿禿的土堆,荒蕪不堪。

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的滁州鳳陽縣明皇陵


新中國成立後,中都城和皇陵設立了文物管理機構,使周圍的環境得到保護.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