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武旦名家宋德珠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武旦宋德珠的名氣,足可同今天的當紅影視明星媲美。這位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習期間就在北京《立言報》舉辦的評選活動中名列“四小名旦”,在戲校畢業後獨立挑班,曾幾次率他的劇社來滬演出,轟動上海。有論者謂:縱觀京劇歷史,以武旦挑大樑組班且在京、津、滬大紅大紫的,只有宋德珠一人。

武旦挑班第一人

1930年,時年12歲的宋德珠考入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成為該校第一期“德”字輩學生。剛進學校時,宋德珠先學老生,後學小生。一次代替他人演《二龍山》中的孫二孃,獲得戲校老師青睞,不久,令其救場出演《蟠桃會》中的豬婆龍,頗受讚譽,自此改學武旦。當時,戲校第一任校長焦菊隱對這位學生特別看重,為了培養這個頗有發展前途的武旦人才,他把當時所有的著名武旦、刀馬旦都請到學校來為宋德珠授課。在戲校8年的時間裡,宋德珠先後經7位名師調教,最初由武旦名宿十陣風(即張善亭)啟蒙,後來陸續得到餘玉琴、郭際湘、閻嵐秋、朱桂芳、朱玉康、諸茹香的傳授。他練功無論翻撲毯子功,還是把子功,尤其是蹺功,都極為刻苦,每日天不亮自加“私功”苦練。戲校曾安排少則4人,多至十數人,陪他練“對打”,由此使宋德珠打下非常堅實的武旦基礎。

1936年秋天,北京《立言報》為選拔優秀旦角演員,進行“四小名旦”評選活動。經過評選,宋德珠以得票3600張,名列第二,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京劇“四小名旦”之一,這使宋德珠在學校學習期間就盛名遠揚。

1938年5月,宋德珠從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畢業,得到王瑤卿的賞識,躋身於古瑁軒中弟子行列。此外,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筱翠花等名角都曾向宋德珠教授其代表作,梅蘭芳也曾多次指教他《霸王別姬》《鳳還巢》等戲的演出。

早在未離開戲校之時,宋德珠即有自己挑班唱大軸的想法。畢業後,他向王瑤卿說出自己的大膽設想,並徵求王瑤卿的意見,當即得到他的支持,王瑤卿說:“你大膽組班吧,你應該唱大軸,我堅決支持你,若有不明白的,不會的,隨時來找我!”宋德珠心中有了底。1939年元旦,宋德珠組建了穎光社,意為“珠光寶氣、脫穎飛行”之意,時年22歲。

京劇界歷來有個不成文的傳統,演員組織劇社,一般多由青衣、閨門旦或老生挑班,個別的也有淨行挑班,但沒有以武旦演員挑班的,因為武旦戲少劇情簡單,非妖即戰,不宜久演壓軸大戲,武旦戲技巧雖繁,但除了“出手”戲之外,不過是“擔子、撲水功夫”,所以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武旦敢獨自挑班的,但宋德珠已是“四小名旦”之一,武功紮實,故對此不以為然,毅然出面組建穎光社,開創了中國京劇史上武旦挑班之先例。

唱紅更新舞臺

1939年9月,宋德珠應黃金大戲院之聘,率穎光社到上海演出。這是宋德珠挑班組建穎光社後頭一次率劇社來上海,演員陣容相當強大。第一天,在楊寶森、裘盛戎、袁世海合演《失空斬》之後,宋德珠上演《金山寺》大軸戲,出手雷動,只一個“大刀下場”,硬蹺矗立臺上亮相5分鐘,如玉樹生根,紋絲不動,臺下觀眾的喝彩也長達5分鐘,有人竟大聲疾呼:“瞧哇!釘在臺板上了!”宋德珠因此被譽為“釘在臺上紋絲不動的白娘子”。

從9月20日至10月29日,一個多月的演出,宋德珠的武旦戲給上海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連著名演員周信芳、林樹森、趙如泉、蓋叫天、趙桐珊等,也對他推崇備至。

1942年暮春時節,上海更新舞臺經理董兆斌來京約聘穎光社赴滬演出,議定7月成行。七八月時的上海,酷熱如爐,京角冒暑來滬,勝券難操,宋德珠卻以“真金不怕火煉”的毅力,欲予一試。1942年7月中旬,他帶領穎光社到了上海;8月1日,《申報》上刊登了廣告:更新新角宋德珠、李和曾、王金璐等,已翩然蒞至,所攜配角如儲金鵬、關德鹹、王玉讓等,皆戲校老同學,人才濟濟,誠一時之盛會也。

8月3日,開始上演《蝶戀花》,這是穎光社成立後,富有經驗的編劇翁偶虹為宋德珠編寫的第一本戲,翁偶虹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介紹說:這出戏寫的是一個“叛逆”的巾幗英雄萬香友,為了爭取婚姻自由,與她那身為武職大員的父親萬鴻飛口角反目,拋家立寨,邂逅了意中人何玉郎,殺了他的仇家父子,萬鴻飛奉命剿山,萬香友改容戰父。

1942年9月5日開始,更新舞臺夜場開始上演宋德珠的另兩出重頭戲《花貓戲翠屏》和《楊排風》,這兩出戏的陣容浩大,為全班演員通力合作,全本佳作,一夜演全。

在此同時,宋德珠在更新舞臺上還演了兩個拿手劇目:重排《金山寺》和《花斷橋》。這兩出戏也是宋德珠班底這次來更新舞臺新排演的,是繼《蝶戀花》獲滬上觀眾狂熱追捧後,翁偶虹又一創新之筆——即在《金山寺》的結尾處加一個餘波《花斷橋》。翁偶虹回憶說:“這是遙擬川劇的《斷橋》而想象結構的。久聞川劇‘斷橋變臉’之名,但未寓目:想象中的花臉青蛇,一定是骨騰肉飛、大展身手,而襯托中的白娘子、許仙,也一定是有許多撲跌。這樣的白蛇,正適合於武旦表演,宋德珠是頗能勝任的。我在編寫這場戲時,已把一切身段、一切撲跌和三次變臉,想了個輪廓,由宋德珠演白蛇,王玉讓演青蛇,儲金鵬演許仙,每天夜戲結束,我們就在臺上排,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又把劇本充實昇華了許多,演出之日,又是一番盛況。”

就這樣,宋德珠帶著穎光社,憑藉著翁偶虹創編的三部新劇——《蝶戀花》《花貓戲翠屏》《花斷橋》,在更新舞臺演出賣了個滿堂紅,樹立了新劇的典範。

原定的演出日期結束後,更新舞臺又請宋德珠再續演半月。這時,天氣雖漸涼爽,但此時黃金大戲院約定了一個強大的陣容——蓋叫天、葉盛章、吳素秋,恰巧與穎光社對壘。此時,宋德珠的穎光社已是久疲之師,團員面有難色。宋德珠鼓勵大家說:“人家有虎,咱們有豹!至少戰個平手。況且我們還有翁先生的一出新戲《百鳥朝鳳》沒排呢!”於是連夜排出了翁偶虹新編的《百鳥朝鳳》。宋德珠在這出戏裡,前部的“贈釵”“殉缸”,顯示了花旦的念、做,中部“斗六神”,唱【風吹荷葉煞】曲子,顯示了水袖功夫,後部“鬥百鳥”,顯示了出手功夫。一劇之內,盡展所長,觀眾自然歡喜,也是連演連滿,半月續期下來,與黃金大戲院那邊平分秋色。

在此期間,還有一出小戲,也顯示了宋派的風格。那是一次演堂會戲,所定劇目,是兩個角色的小戲,有吳素秋與劉斌昆的《紡棉花》,宋德珠與葉盛章的《小放牛》。宋德珠為武旦之魁,葉盛章為武丑之首,兩英雄相遇,各展所長,前臺後臺,異口同聲地贊之為雙絕。翁偶虹回憶當年情景時說:“戲畢,我到後臺看望盛章,互道辛苦之後,他說:‘嗬!您這位學生,兩隻蹺,一條馬鞭,就像燕子一般地滿臺飛,趕落得我多出了兩身汗。他這出“放牛”,真是絕了!’”

1943年2月上旬,宋德珠又率全班人馬來更新舞臺演出,從2月5日開始,演至3月13日,《楊排風》《花斷橋》《金山寺》《百鳥朝鳳》依然是主要的劇目,此外另加了《鐵鏡公主》《平陽公主》《鴛鴦淚》《冰雪胭脂》等新戲,依然受到上海觀眾的熱捧。

1942年在上海演出期間,受上海戲劇學校聘請,宋德珠忙裡偷閒指導學生,他為張正芳專授了《楊排風》《扈家莊》《金山寺》《擂鼓戰金山》四齣戲,使她學到了這四齣戲的精華,尤其是《楊排風》,更成為張正芳的叫座戲,光在戲校期間就演了幾十場,好多年後,張正芳回憶說:“回想起來,宋德珠老師給我留下的經典劇目以及其中精彩的表演使我終身受益匪淺。”

在中國大戲院與馬連良雙掛頭牌

宋德珠和他的穎光社在半年時間裡兩次唱紅於上海更新舞臺,載譽雙歸。1943年舊曆年尾剛過,上海方面又來約宋德珠赴滬演出。這時,更新舞臺已由大來公司接辦,改名為“中國大戲院”,為了讓更名後的戲院有一個好的開端,公司約定了著名演員馬連良領銜的扶風社演於春節,鑑於宋德珠在更新舞臺是個紅底子,為了加強陣容,特約請宋德珠與馬連良雙掛頭牌,馬演大軸,宋演壓軸。

1944年2月上旬,那幾天的中國大戲院門前,上首高標“馬連良”,下首高標“宋德珠”,字體相同,平分秋色。馬、宋兩位著名演員合作,演出效果甚佳,戲院的營業自然興旺,因此一期演完,又續半期。就在半期續約剛剛開始的時候,在南京經營國際劇場的常玉卿遣人來約宋德珠,可見當時宋德珠之受歡迎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