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虽损失五艘舰艇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什么不准北洋舰队迎战?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记得在十几年前上学时学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甲午海战有这样一段记载,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水师虽然受到重大损失,但主力尚存,可此时的李鸿章为了保全实力下达了保船的命令,是一种导致北洋水师成为了一支龟缩在军港里的存在舰队,完全失去了主动性,最终在威海卫之战中,被动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围攻最终全军覆没。似乎在历史上,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结束后是有能力进行反击的,可实际上恐怕未必如此。



所谓的主力尚存,恐怕也只停留在字面上,在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实际上已经不具备了以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决战的能力。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一共损失五艘军舰,去掉并非主力军舰的,铁皮木壳军舰超勇号扬威号和广甲号,伤筋动骨的还是损失了致远号和经远号两艘钢铁巡洋舰,对于有8艘远字号钢铁巡洋舰在北洋水师来说,似乎算不上伤筋动骨,但如果看实际情况的话情况恐怕没有这么乐观。



北洋舰队虽然只损失两艘主力军舰,但其他六艘战舰的战斗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来远号由于军舰后部在战斗中因弹药爆炸引起大火,整个军舰后半部分木质建筑几乎一扫而光,剩下空壳,必须要返回造船厂重新修建才能恢复战斗力;北洋水师的核心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在海战中各负伤1000余处,八门让日军望而生畏的305mm主炮也有超过一半的数量在战斗中被日军摧毁或者故障;平远号由于清朝烂到极点的军工发展和后勤保障,即便在战争爆发前,主炮也没有配备上爆破弹,只能发射穿甲弹的平远号虽然曾经在海战中一度一鸣惊人,但也只能打出“高级抛石机”的效果;方伯谦的济远号更是设计缺陷,建造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爆破弹的发展,军舰各主炮位置竟然没有防护弹片的炮盾,而采取露天炮台的设计,结果在两次海战中被爆破弹的弹片引起了巨大杀伤,仅丰岛海战甲板上方的战斗官兵就伤亡殆尽,方伯谦更因为逃跑而被斩首,济远号更成了一艘只能壮声势的军舰。



可以说,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虽然还剩下六艘主力战舰,但根据战损和战场的验证,即便幸存了大部分军舰,多数军舰的战斗力也受到重大限制难以发挥作用,但比起战场上的损失,更危险的,恐怕还是战场后的返修和维护。

黄海海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境内只有旅顺一个造船厂可以提供大型军舰返修,并且只有一个干水船坞,北洋水师的所有军舰只能在这所军港内接受养护,但维修的效率极慢,比起日军利用多个船坞在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就将所有参战军舰返修完毕,效率对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即便在一个多月后日军兵临旅顺城下,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还没有完成维修,在战斗力还没有得到有效恢复的情况下,只能提前转往威海卫军港躲避,可偏偏这一躲,又坏了大事!

在开往威海卫军港门口的过程中,核心的主力铁甲舰镇远号竟然触礁造成吃水线以下八处受损,在已经失去了脱水船坞的情况下,镇远后丧失了维修的可能,更失去了出港作战的可能,镇远后事实上变成了一座浮水泡台,在北洋舰队几乎丧失了50%主力力量的情况下,无论是李鸿章,还是丁汝昌,也只能把保船方案提上了日程,北洋水师残余力量被动挨打的时间开始进入倒计时。


辽宁资深球迷


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经历了五个小时的中日海上大搏杀最终以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而告终。整个北洋舰队的十二艘军舰最终以沉二、焚二、逃二、伤二,官兵损伤八百余人结束了这场 海上搏杀,而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军舰未沉,仅仅只是以旗舰松岛为首的七艘战舰受到了重伤而已,官兵伤亡也区区二百九十余人。

显然,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是以惨败而告终。虽说日本联合舰队是七艘战舰遭受到不同层次的创伤,但凭借着日本国内优于清朝国内的船坞以及修理技术,以松岛为旗舰的几艘伤船在几日之后又重新驰骋在黄海的海域之内,力求找寻机会一举歼灭残存的北洋舰队。

众所周知,整个北洋舰队自成军以来,其建设就处于停滞时期,没有再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舰船,火炮装备引进也被相继停止,海军军费遭到挪用,最重要的一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迫使北洋海军的建设产生了严重制约,到甲午战争前期,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再反观黄海海战之后残存的北洋舰队,仅仅剩下两艘遭受重创的定远级铁甲舰以及靖远、来远、济远、平远、广丙等七艘主力主力战舰,且在黄海海战后,黄海的制海权就已经落入了日本联合舰队之手,中国本土也受到来自日本海陆两个方面的进攻威胁,单单靠北洋舰队残存的一己之力怕是根本阻挡不了日本海陆两方面的夹击。



况且在当时的清廷,清政府“重舰轻人”一味保船的巨大压力下迫使很多北洋海军的高级将领都立下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决心,在黄海海战之后清廷只看到了军舰的损失,却无视了这些海军将领的牺牲。倘若李鸿章不下御敌保船的方针,而是让残存的北洋舰队出海迎战,那么我个人认为在装备如此悬殊的境地之下又缺少了海军科班出身将领的指导,那么战争的结果肯定是北洋舰队惨败。


至于,李鸿章为何下令北洋舰队退缩在威海卫之中也是有其自己的原因,毕竟北洋舰队可是李鸿章一手创造出来的,若是没了北洋舰队,恐怕中堂大人在朝廷之上也难啊!

言归正传,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惨败的根本原因那还是清政府的昏庸腐朽顽固坚守封建守旧主义旧制度所造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北洋海军将领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

(原创不易,谢绝其他平台洗稿抄袭。)


宇泽历史


这个问题明显有错误,实际上李鸿章没有说过不准北洋水师迎敌,反而多次询问丁汝昌何时能出海作战。但是由于维修工程进度缓慢,加上炮弹补给工作一直没有完成,所以最终北洋水师没有再和日本舰队展开海上决战。

李鸿章并没有不准北洋水师迎敌

确实有很多著作提到过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采取了“避战保船”的战术,并认为这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没。不过对李鸿章的这一指责值得商榷。

在开战初期,李鸿章确实认为北洋水师实力不如日本,因此建议不要和日本海军决战,而是巡弋渤海湾,以牵制日本海军,同时避免日本海军进犯渤海湾。

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并不是单纯的为了“避战保船”,而是以海军作为存在舰队威慑日本。而且开战以后,李鸿章就意识到需要海军为海上运输线护航,因此下令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寻找战机和日本舰队作战。

统带铁甲各船,驰赴朝鲜洋面,相机迎击

而在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也多次催促丁汝昌尽快完成修理工作,带北洋水师出海,以避免日本意识到海防空虚,大举入侵。

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

而在旅顺失守以后,李鸿章要求丁汝昌严守威海,如果日本海军来犯,要和炮台一起配合作战。12月25日李鸿章接到报告成山一带有日本船只出现时,还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水师前去巡视,如果日本军舰不多,要设法驱逐。

很明显,李鸿章虽然有“保船”的念头,但是并非“避战”。而北洋水师最后决定困守威海,则是丁汝昌根据北洋水师海战后维修工作迟迟无法完成、弹药不足的现实情况做出的决定。

在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决定不和日本海军决战是出于现实考虑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另有“来远”受重伤,其他参战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北洋水师的维修基地是在旅顺船坞。

由于旅顺船坞原本只考虑了日常维护所需,规模很小,只有一个船坞。而需要维修的军舰有6艘,如果轮流入船坞修理耗费时间太长,因此只有受伤最重的“来远”入船坞修理,其他各舰直接停靠在码头上展开维修。

然而这么一来人手又成了问题。旅顺船坞鼎盛时期只有600多工人,此时一下子有6艘军舰需要进行修理,加上缺乏备件,所有的损坏部位都需要临时加工才能更换,工作量极大,人手严重不足。

为此丁汝昌一面抽调北洋水师里懂技术的水兵协助修理外,还和旅顺总办龚照玙一起给李鸿章写信,从天津机器局等处抽调工人来旅顺协助修理。不过各处都以战事临近,人手不足搪塞,最后只来了几十个工匠。

而且旅顺船坞附属的工厂只能加工小型配件,因此在缺乏工匠和配件的情况下,一切修理工作只能从简,重点修复了海战中被打坏的炮械。至于其他舰面设施只能拆除了事。像“平远”舰的桅杆中弹,修理时就是截去一半,把上半截和桅盘统统拆除。

即使只进行如此简单的维修,直到10月16日,黄海海战后一个月,北洋水师的“定远”等舰才蹒跚出海,前往威海补给弹药和煤炭,为下一步作战做准备。至于伤势严重的“来远”则只能继续爬在船坞里修理。

然而北洋水师的炮弹补给工作进行的更慢。由于海战中损耗了大量的炮弹,而炮弹储备不足,此时的北洋水师各舰普遍存在弹药不足的情况。所以天津机器局只能加班加点进行生产,然后一边生产一边调拨给北洋水师。大口径炮弹生产工艺复杂,天津机器局产量有限,因此直到11月,北洋水师才勉强完成补给,具备了日本海军一战的能力。

不过此时北洋水师能用于海上作战的军舰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济远”、“平远”、“广丙”6艘。而日本联合舰队除了“松岛”重伤回国修理外,其他各舰都继续战斗。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让丁汝昌明白只能采取依托炮台和日本海军战斗的战术,并将之上报李鸿章,得到了他的批准。

李鸿章和丁汝昌的威慑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李鸿章和丁汝昌采取以存在舰队威慑日本的战术上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在黄海海战以后,因为北洋水师尚有一战之力,日本虽然制订了在直隶登陆,直接攻击北洋的作战计划,但是却不敢立即执行,强调要消灭了北洋水师以后才可以执行。

为此,日本海军和陆军决定首先夺取旅顺和威海,全歼北洋水师。为了避免被北洋水师攻击登陆船队,这两次行动都是集结海军主力才展开。像日本登陆辽东半岛攻击旅顺时,为了避免遭到北洋水师袭击,日本海军出动了24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

这一方面表明北洋水师的巡海威慑战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以北洋水师区区6艘军舰,显然也不可能贸然去和日本海军主力决战,只能采取困守刘公岛,以海岸炮台为依托和对方交战的战术。

而在刘公岛保卫战期间,这一战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北洋水师多次击退日本海军的进攻,并打伤多艘日舰。只是最后因为援兵不到,才造成刘公岛失守。

结语

李鸿章虽然有“保船”的想法,但是他并不是单纯的避战,在战争期间也多次主张北洋水师主动出击,黄海海战以后也多次催促丁汝昌出海,所以这个“保船”更多的是战术需要。


不沉的经远


我觉得李鸿章出于两方面考虑,必须得这么做。

一,当时李鸿章在日本有三个洋行,由其子在日本打理,如果北洋舰队与日本开战,无论日本怎么强大,都难免有伤亡,这笔账日本人岂能干休,李鸿章的儿子和洋行将难以幸免于难,这是主要原因。

二,大家看甲午海战电影时,水兵发射炮弹不炸,打开一看,里面都是泥砂,抱弹大哭,这就李鸿章的杰作,李鸿章的外甥主持北洋舰队弹药购买事宜,为了弄钱,不惜以假充真,甲午海战已露了陷,如果继续与日寇大战,假炮弹之事,恐将大白于天下,就算慈禧太后再保避李鸿章,一担惹怒天下,也不好办,只有不战,北洋舰队归日本所有,日本人肯定会感激他,洋行可随便在日本赚钱,儿子也能得到东洋人的关照,在国内,虽请杀李鸿章声音再响,但有慈禧太后关照,别人也奈何不了他,照样升官发财。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关于甲午的战败,不是简单的海战失败,那是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还有西欧列强的身影。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即使能打,也不能挽救大清国的整体失败,因此断章取义是要不得的,不要替古人担心,总想着如果咋样,那么咋样。正如愤青们常嚷嚷的“打台湾他捐一个月的工资;打日本他捐一年的,打美国他捐一条命”那不是纯扯吗?台湾是我们的同胞兄弟,能打吗?至于打日本、美国,等你要是上前线的时候,战争早就结束几年了,想当炮灰估计你都没资格。所以说,还是省省口水吧,多琢磨琢磨咋把自己的口袋弄鼓些,让自己活的尊严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