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髓颂sBeB4553


毫无疑问,是的!

宋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明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清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民国诗人,根本没想过超越唐诗,连试都没试一下!

现在诗人,阿猫阿狗也妄义超越,简直就特么是一个笑话!

连古人都越超不了唐诗,何况杜甫的巅峰之作?!

连古人都超越不了唐诗,何况不如古人的我们?!

别的且不必说,单说我们现在主打的是白话文,从宋朝开始,古人必读的那些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我们读了多少,那些典故奥义源渊笔记杂谈诗话,我们读了多少?

一个是对古代典藉都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一个是只知平仄格律粘对拗求,以自为是!

拿什么超越?

古人读唐诗,只要不是典奥如黄山谷的诗作,很少需要注释。而我们现在读唐诗,没有了注释和积累的古文典藉学识,毛都体会不到。

那些常识,对于我们来说是知识!

那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奥秘!

越来越远!

何况是无可争议的神作《登高》!

词词对偶,句句对仗,联联工对,偏偏还毫无雕琢之感,炼字更是臻入化境,绝无斧凿之痕。而乐感更是雄浑沉郁,横贯千古。颜色,声音,时间,空间,际遇,世事,家愁,国恨,孤独,悲愤,清冷,所有人间之不平都被灌在这五十六个字里。(爆笑,之前顺手打的是五十四个字,扑克坑人!抱歉,另有人指出对偶与对仗,与顺并改了,顺便感谢指出错误的人,谢谢!)

哪怕神如杜甫,恐怕也无法再写出和《登高》同等水准的作品!因为这一首七律是天地的精华,是整个大唐江山的灵气,是无数前后诗人灵魂中的悸动。

每一个字都是鬼斧神工,每一句都是天人合一!

空前绝后的古今七律之巅!


亦有所思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我们来赏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与如此高的赞誉是否相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重阳。765年,关照他的严武暴病离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恨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创作在这个诗意爆发,格律娴熟的点。

唐时的诗自然不是新韵,我们用平水韵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是发音变化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如今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时候,使用普通话读音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更加适合。但是作为一首律诗,押韵是硬性要求,我们知道当时的发音是押韵的就行了,并不妨碍现在的单句朗读。

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我们粗读此诗,首联、尾联好像没有对,中间两联也没有强行设对。但是认真细读,就能感觉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色,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纵横阖捭,千里孤行比起来,自是另外一种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写到这里,关于律诗样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计大家看过之后,就会清楚为什么在七言律诗中这首诗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关于诗意以及文法,我们还没开始领会。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登高见景,后四句抒发心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何风急?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是以风大闻名。“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鸟群迎风飞翔,来回盘旋,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景色环环相扣却又对仗呼应,实乃写景千古佳句。

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继续写景,在对仗的基础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绘,而是抓住神韵,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边是萧萧而下的落叶,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不绝,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自然生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汹涌悲怆。语义沉郁悲凉,对仗却十分工整,气势磅礴,如“百川归海”。实在是古今独步的绝佳诗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换明叙诗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对,也是有逻辑关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伤自然汹涌而至。写到这里,终于点出了“秋”、“登台”,为前面描写的景色做好注脚,同时“万里”、“百年”又与颌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萧条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互相结合,让诗意更加厚重深沉。这种写法,独一无二吧?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这种饮恨的心理实在难以纾解,诗是结句了,无限悲凉却溢于诗外。

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这样仔细分析下来,从格律、对仗、文法、构思、意象、境界各个方面来看,有哪一首律诗能超越它?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当下时代的环境和诗人,更加没有可能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律诗,也就是格律诗,所谓格律诗就是按照严格的固定格式创作的,格律诗的成熟也是在中唐杜甫时期,杜甫是律诗集大成者,这首《登高》也被誉为七律之冠,还是实至名归的!

杜甫与李白是唐诗上的两座巅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浑厚缥缈的气势是学不来的;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抑扬顿挫沉郁忧愁而又重视炼字。

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严格限制,不仅制定了固定的格律,就是字数、押韵、粘对等等上也与古体诗大相径庭。格律经过初唐和盛唐的沉淀完善到了中唐时期已经完备,标志就是杜甫律诗的大成。律诗分五律和七律,以每句字数为准,四联八句。

律诗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此联不做对仗要求。

颔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颔联大多数律诗追求对仗,也有不押韵的,不作严格要求。

颈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颈联必须严格对仗,也就是说颈联从整首诗中摘出来完全是一副合格的工对。

尾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尾联不要求对仗。

首先从格式上来说,《登高》四联八句每联都是工对,这在绝大多数律诗中都是很少见的,多数律诗只有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尾联并不对仗。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律诗的格律上来说《登高》便已经胜出了不少,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极精密、考究。当然一首合格的律诗也不是只要格律完备对仗工整就可以的。

《登高》虽然每句皆对,却没有格律束缚的痕迹,感情流畅自然,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南宫葭月


先来看看杜哥儿对七言律诗的贡献。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北朝,为何要以杜甫的诗来定七言律诗的标准呢?因为起时李白崔颢等虽然对七言律诗都有锤炼,但也是半古半律多有失误,而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真正打开自身的魅力。可以说是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把七言律诗提高到了古诗绝句之列。

既然杜哥的作品成了“样板间”,那就拿来给七言律诗的标准比一比。

来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何为七言律诗?

先说篇幅,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再说韵律,逢偶句押韵,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同韵。(为了易懂,先不说首韵入韵)。

再看对仗,三四五六句就是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对仗包含词语对仗和句子对仗,对仗则要看平仄,前后两句平仄要相反。

最后说意境,意境就不用多说了,作品夹杂着杜哥儿的思绪和情怀,读一下就了解,而好的诗词离不开意境。

这就是杜哥儿之所以引领七言律诗浪潮的真正原因,能不拜读?

当然老杜不只这一首,还有七言律诗标榜之作的秋兴八首,同样是格律的样板。

至于超越,千年来只有形式上的更改,哪有作品上的超越,只有同等,绝无超越。

杜哥儿就是杜哥儿,毕竟是被称作诗圣的存在。





好吃的蚊香片


问题: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前言:

我们评价古人的作品时很喜欢夸张,动不动就送上第一的桂冠,加上后人断章取义,往往把吃瓜群众搞得稀里糊涂。

例如七律第一不同的评论家就有不同意见。唐朝就有两首名篇分别被后人称之为七律第一,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宋朝人说崔颢黄鹤楼是七律第一

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明朝人说杜甫《登高》是七言律第一

到了明朝,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这个结论否定了南宋严羽对《黄鹤楼》的评价,那么这两首诗各有什么的特点让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诗更好一些,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这个桂冠呢?

三、依据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谁是第一?

1、《黄鹤楼》不得入为正声也”

格律样板这个词看着挺别扭,不过杜甫的这首七律比崔颢的而黄鹤楼工整得多。崔颢的黄鹤楼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所以严羽说这种律诗是”半古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也说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直接就把这一类诗(评价李白七律)称之为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2、《登高》的特点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

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三、什么是“格”?什么是“律”?

《文镜秘府论》中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后来我们个格律当作一个词使用,更倾向于声律规则,即平声押韵对仗黏连的要求,似乎和内容格调没有什么关系了。

杜甫这首诗如果从古人的“律”来评价,完美的表现。从“格”来说,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多是指诗的结尾,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结皆臃肿逗滞。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艺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结束语

从格律的严谨来说,《登高》自然可以打满分,不过八句都对仗未必就好,掌握不好往往显得雕刻痕迹太浓,所以作五七律尽量避免八句都对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也非常喜欢《登高》这首七律,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这并不是说,古往今来就再没有任何一首七律能与之比肩的了。当年,我们的老师讲七律的时候,还曾提到老杜的《秋兴八首》,以及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等。

无疑,《登高》这首七律,是诗圣晚年的代表作,诗意深沉厚重,用词无比凝练老辣,格律也极其严谨,堪称唐人七律中的典范。可是我们也应该多学习其他古人的律诗,像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如果他的诗不及盛唐诗人,就不会被尊为“小李杜”了。

学习七律,如果不学《登高》,自是未及这种诗体的巅峰。但是如果不学前面列出的那些首诗,是不是也有一些失之偏颇?


抱香楼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便是老杜的《登高》。是不是格律样板,不能凭一两个人定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此诗便不以为然。

什么经历境遇的人,就会说什么话,做什么诗。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名义上没干什么体面活儿养家糊口,实质上是一个会写诗的乞丐。所以他的诗,充满了哀怨凄苦,充满了希望天上掉馅儿饼的侥幸。这首诗便是前者的代表作。格律没有问题,格调却衰败不堪,不足以示范后人。

悲秋的人,在春天没有流汗。

为潦倒而哀叹的人,有没有问问自己,一生做了什么有意义有价值扭转困局的事??

只是搞了几首酸而臭的诗,恰好符合了一个利益阶层诅咒另一个利益阶层的替代语,便被捧上高台,可悲。他只是被发挥了。

诗才,他是有点的。但做样板,差一截子。学他,很容易穷魂蚀骨并以贫穷为骄傲。善意提醒学诗的人们。


当代诗词精品


我喜欢杜甫。

我不敢妄言《登高》会不会被超越。只想说杜甫在我心中从未被超越。

无边落木潇潇,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流下了苍凉的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流下了悲伤的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我流下了思乡的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让我悲壮的泪一场。

那么多首《梦李白》,又让我为他对李白的情意哭一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的心疼的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的每一首诗都让人潸然泪下。

曾经年少轻狂,喜欢李白的狂放洒脱,慢慢的喜欢上了杜甫,他的每首诗似乎都是史诗,读着读着就流泪了。



聊赠一枝春聊赠一枝春


《登高》载于《杜工部集》,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被后人盛赞为"唐人七律之冠",明人胡应麟在《诗薮》称其:"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

'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清代杨论在《杜诗镜铨》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从永明体开始创作律诗的诗人不计其数,但是要说律诗第一人,杜甫当之无愧,而杜甫的《登高》一诗又确实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其实在杜甫之前,有一首七律被誉已久,即崔颢的《黄鹤楼》,连诗仙李白都仿造其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学界对《登高》与《黄鹤楼》孰为第一也有过争议,但是大部分都认同"七律之冠"为《登高》,主要胜于格和律两个方面。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

一.形式声律上的顿挫起伏

从形式声律上来看,《登高》早在唐代就成为学习格律的标杆,几乎是标准之作,平仄、粘连、对仗、押韵均为规范,我们可以从标准格律检测的结果看到: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哀:十灰】 押韵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十灰】 押韵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来:十灰】 押韵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台:十灰】 押韵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杯:十灰】 押韵

--------------------检测结果(平水韵)---------------------

只有第五字的猿建议用仄,但是也是可平可仄的,完全符合仄起平收式的规则,此外,对仗不仅工整,而且雕刻痕迹并不厚重,虽句句有对,如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万里、百年、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艰难、潦倒等,但笔法错综加上情感的浑然一体,完全没有刻意矫造之感

二.内容格调上的沉郁浑融

从内容格调上看,这也是《登高》胜于《黄鹤楼》乃至所有格律诗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这首诗的情感是极为深沉厚重又融为一体的,此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依旧混乱,且国家经长期战乱后破落不堪,杜甫当时本入严武幕府,不过严武却病逝,彻底失去庇护,于是离开成都草堂南下,患有严重肺病,病魔缠身,处境落魄,兜兜转转几个月后才到夔州,身体每况愈下。诗歌开头四句以登高所见的凄凉景色入手,直入主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辅以急、高、哀、清、白、飞、无边、不尽等词修饰,描绘了一幅萧条深远的秋景图,但是首联到颔联也是有变化的,落木与长江虽萧瑟,但是加上无边与不尽更显境界的阔大,也更烘托出诗人的难酬之慨和眼光之远,为后四句对人生之叹的普遍情感抒发做铺垫,

颈联的十四个字尤其凝练了多层含意,道尽了自身全部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到家乡距离遥远,表现了自己的漂泊,"悲秋",又是从时节上衬托这种凄凉感,与前面的景色也相吻合呼应,"常作客"加强表明诗人多年的羁旅行役,居无定所,再加上自己还"百年多病",更体现了漂泊不定还要受尽百病缠身 的苦楚,一个"独"字写出形单影只,举目无亲的落寞 ,"登台"再次点明真题,仅这两句诗无疑已让后人难以跨越,无论是句意的高度凝练,还是情感的流畅浑融,都足令人折服尾联把这种情感推向更深层次,我们可以同国运艰难,仕途艰难,人生艰难联系在一起,"艰难"与"潦倒"又能同前面的"常做客"和"多病"联系在一起,因为身体原因连登高饮酒消愁也做不到,即便有万般愁绪无以排遣,实在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这种忧国伤时的情操即便过去千年我们也仍可以这简单的八句话中领悟得到,这是一首优秀诗歌的共同特点,即我们能从诗歌中感悟到一种普遍情感,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共鸣

,在杜甫这里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也是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至于以后能否还有诗可能超越杜甫,说永远不能似乎是过于武断,但至少可以说这首诗在格和律上的造诣是很难超越的,最起码目前还没有,而且文学本身就是不断继承又创新的过程,在一项艺术高踞巅峰的情况下,往往又会有一种新的创作出现,比如在李杜诗歌难以逾越的辉煌成就下,韩孟诗派独辟蹊径,往奇险上下功夫,而元白诗派往通俗平易的方向走,再比如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繁荣,这都是文学规律的一种体现所以与其说超越不超越这个问题,我更愿意说《登高》已踞高峰,我们应该去瞻仰与学习,同时我们也应该灵活创造一种新的形式,而不必恪守一个固定的模板、样板,文学需要传统力量,同时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两者皆不可抛


一往文学


杜甫工于格律,千古第一人,当然很难超越。不过,抱朴这首七律《郑相》,也不错,跟杜甫《蜀相》有一拼,开创了怀古诗篇的欢快豪迈风格,的确难能可贵。请看:

中华经典诗词模仿秀第13场

董卿一往情深,满面桃花,口吐莲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我们是富有诗教传统的民族。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编写了《诗经》,给我们留下了纯正的诗歌种子,开启了中国诗词的华美篇章。

经典养心,诗词安神。中国古典诗词将会给我们一双发现美和品味美的慧眼,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和审美。如果诗词能照亮你的心田,那么,您的一生将永远充满快乐和希望。

孔子还特别强调:“不学诗,无以言。”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学习经典诗词,一生口吐莲花吧。

我们的口号是:

诗词模仿秀,出彩你和她。

老少眉一笑,朱唇吐桂花。

请看大屏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康震声情并茂:

《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体,既感慨历史,又寓托现实,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郦波微微一笑: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感情沉郁,起伏不平,统领全篇。自古以来,柏树常年不凋,高大挺拔,象征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庄严肃穆,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浩然正气,不禁肃然起敬。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仗工整,字字珠玑,显示出诗圣锤字炼句的深厚功底。“自春色”和“空好音”,写得太好了,诗人将自己的悲愁融入自然景物,一语双关,非常高妙。

蒙曼莞尔一笑: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业,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赍志以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遗憾,使人潸然泪下。

  王立群拈花一笑: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波澜起伏,音律和谐,余味无穷。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董卿呵呵一笑:

下面,请看大屏幕,诗词模仿秀《郑相》:

郑相

抱朴

水有龙王水自灵,山无仙圣岭难名。

紫荆山上云亭笑,金水河边花鸟兴。

言论自由开万世,法规明确任千惊。

千秋惠爱流天地,宽猛相和济众生。

1.不毁乡校

2.铸造刑书

3.命名紫荆山

4.金水河来源

5.宽猛相济仁政

6.惠爱千秋题词

7.子产亭云中高耸

康震娓娓道来: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生有三大功绩名垂青史:不毁乡校、铸造刑书和宽猛相济。据《春秋》记载:

郑国人爱到乡校议论国家大事。高官然明打小报告,要求禁止言论自由。子产深明大义,高瞻远瞩,坚决广开言路。据说孔子听说了,会心一笑:

“谁说子产没仁心,我才不信呢。”

子产病重,对太叔说:

“我死了以后,您会执政。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以宽服民;不然,不如以猛服民。火性猛烈,百姓一见就怕,死在火里的人就少;水性柔弱,百姓不当回事,死在水里的人很多,所以,以宽服民,难啊。”

大叔执政,不忍心以猛服民,就以宽待民。结果,郑国强盗越来越多,居然占湖为王。太叔后悔不已,无奈只好派兵围攻并杀光强盗,才平息一时。

公元前536年,子产率先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影响深远。

郦波微微一笑:

“首联‘水有龙王水自灵,山无仙圣岭难名’,直抒胸臆,对仗工整,源自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颔联‘紫荆山上云亭笑,金水河边花鸟兴’,转入山水写景,引发人们自然联想,对仗工整,曲折有致。尤其‘笑’和‘兴’字的活用,非常传神。”

蒙曼莞尔一笑:

“颈联‘言论自由开万世,法规明确任千惊’,高度概括了郑相子产的雄韬伟略:不毁乡校和铸刑书。‘开’和‘任’用的很妙,艺术地表现了子产宰相的心胸和魄力。”

“尾联‘千秋惠爱流天地,宽猛相和济众生’,盛赞子产千秋惠爱和宽猛相济,‘流’和‘济’的妙用对比,让人回味无穷。绝对好诗,点赞!”

王立群拈花一笑:

“全诗先似潺潺溪流,欢畅明快;后如滚滚长江,气势磅礴。全诗充满了珍惜、眷恋、自豪、豪放、洒脱等美好情感,令人赏心悦目,心潮澎湃。《郑相》一改怀古伤今的沉郁哀婉格调,开启了中国怀古诗雄壮诗风的先河。”

董卿会心微笑:

真的太美了,简直就是行云流水,几乎达到了审美三大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现在,我荣幸地宣布,本场经典诗词模仿秀的冠军是:抱朴,恭喜抱朴。

观众朋友们,网友朋友们,请积极参与评选,留下你的美言,投出你真诚的一票。

观众朋友们,明天再见。

附注:

为弘扬传统诗歌文化,再现经典魅力,促进诗歌创作,董卿呼吁举办经典诗词模仿秀,以便再次掀起全国学诗词写诗词的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