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西安机遇!入围全球机场50强,挑战如影随形!

撰文=徐三刀


西安机遇!入围全球机场50强,挑战如影随形!


—壹—

机场对于很多城市是奢侈品,究竟建设与否,规划水平高低,是一些城市始终无法抉择的烦恼。

建设机场,好处明显,拉动基建,催熟商业,提高土地价值,还能打造临空经济,给区域谋一条国际化出路。理论上来说,机场地位还要比高铁还要重要

放眼国内,不少城市定位“东方孟菲斯”,打造航空物流枢纽,喊话的喊多,动作的很少。原因是什么?一般城市,规模不足,发改委不批;一些城市,目光不足,举棋不定。敢于投资临空经济的都是高增长城市,例如郑州、西安等城市,对于航空物流产业极为重视。

中国目前已有郑州、青岛、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贵阳、杭州、宁波、西安等12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还有郑州、西安两座城市争取到了“第五航权”,

所谓“第五航权”是什么?飞行,经停,卸载,转运,拉货,这一航权,是临空经济最实际的国际政策。

但大多数城市,只是将发展临空经济当做一个产业,或者是卖地的噱头,例如某西北城市,在沙漠里建造了一个空港新城,坑杀了两个地产项目。

因此,在畅谈临空经济对于城市影响的时候,一定是实事求是,如果没有把城市扩张与临空经济相融合,发展还是十分艰难的。如果只是一味求快,配套跟不上,最终导致烂尾,或者发展背离,负面影响都极大。

那对标国内一线城市,甚至于是强二线城市,西安临空经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尴尬?

—贰—

过去,机场与港口一直是基础建设的两大王牌,谁想要在国际化参与度更深,谁就必须修建港口和机场。

通俗一点来讲,机场与港口就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沿街旺铺”,从“海权时代”开始,谁拥有港口,谁的通商贸易地位就高,典型如上海;从“空权时代”,谁的航线密集,运载量高,机场地位就高,典型如虹桥。

在这个背景之下,全国大型城市纷纷翻新机场,增加航站楼,想要绕开地理劣势,直取经济核心。但目前的形势,却是机场吞吐量前十名,有六个机场位于东部,其它四个都位于西部。其中之一,便有西安机场。


2019年3月28日,Skytrax“2019年全球最佳机场奖”(World Airport Awards 2019)在英国伦敦揭晓,新加坡樟宜机场连续七年夺冠,在前十排名中,有五个机场来自亚洲,日本则有三家机场上榜,欧洲两家机场上榜,北美机场无一入选。

此外,除了世界排名第5的香港机场,中国还有台北桃园13,上海虹桥16,广州白云39,海口美兰41,西安咸阳44,深圳宝安65,北京首都72,成都双流75等城市入围全球100强。

这份榜单透露出两大重要信息,其一,西安成为整个中西部唯一进入世界50强的城市,实属难得。其二,志在打造中国最佳中转机场的西安,围绕航线布局和机场硬件两个方面,未来大有可为。

与深圳机场相比,西安机场赢在规模;与成都双利机场相比,西安机场多在航站楼,与兰州、银川、新疆、贵阳等机场相比,既赢在规模,又赢在品质。可以说,西安国际机场在“空权时代”算是一张王牌。

当然,这个评价只是说西安机场包括登机、进站、转机、购物、安全、入境、准点率,一直覆盖到出站,入选全球前50,与西安国际机场客流量等等无关,因此,可以说,西安国际机场品质“西部第一”。

西安机场的尴尬究竟是什么?是什么导致西安临空经济一直发展偏弱,始终没有赢跑西北?

—叁—

2019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

本期工程,将按照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59.5万架次的目标进行设计,包括机场工程、空管工程和供油工程三部分。项目总投资471.4亿元,其中机场工程443.2亿元、空管工程18.7亿元、供油工程9.5亿元。


西安机遇!入围全球机场50强,挑战如影随形!



大家一致释放的信息是,一旦机场三期拓建工程完工,西安机场或将力压成都、重庆、郑州,但实际上,不仅西安在发展,这些城市也在发展。

而西安国际机场与其他大型城市机场相比,发展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其一,轨道交通,发展较晚。且不说,北京、上海地铁链接机场早已实现,上海还将地铁、空港、高铁链为一体,形成超级枢纽。现在南昌、无锡、沈阳、合肥也要将地铁开进机场。但目前为止,西安地铁13号线只是一条城际轻轨,此外,规划的12/17号线遥遥无期。

其二,开发较晚,西安代管。在西咸新区国字头没有正式批复之前,西安便规划了空港新城,但从实际观察来看,空港新城只是五大组团之一。这与郑州航空港区大不相同,郑州属于独立发展,市府直接领导,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而西咸空港新城属于西安“代管”。

其三,产业稀缺,缺口较大。对比虹桥机场,西安缺少浦西开发这样的机遇;对比郑州机场,西安缺少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入驻。换而言之,西安既缺机遇,又缺时间。目前,盘踞在西安机场旁边的项目,多是药业、新材料、食品、仓储等等,与西安所要谋求的高精尖,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不要以为西安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就能高枕无忧,未来一个超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都将迎来航天吞吐量增加,机场数量将是衡量城市“硬核”标准之一。但如果连地级市、县级都在营建机场,“空权”时代其实没有一言堂。

典型如东京、巴黎、首尔都是双机场,连上海、北京也是双机场。换而言之,重庆、成都、贵阳都或许会建设两个机场,甚至于更多。当然,也有人纠结,北京南苑机场客流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又要补位。

与此同时,西安一直对标的成都市,成都的第二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预计将在2020年通航。此外,重庆已经启动建设第二座国际机场的前期规划。

可以说,西安无论是与成都相比,还是与重庆相比,都是任重道远。想要“追赶超越”,一定要依靠经营。

—肆—

目前,国内临空经济比较成熟的城市,也就是两个,一个是上海虹桥机场,一个是郑州新郑机场。

前者,是地铁、高铁、航空三大交通路网合一的“超级枢纽”,全国独一份,与浦东机场通过地铁2号线链接。还形成了虹桥CBD,今天的上海已形成陆家嘴、大虹桥、静安CBD的三足鼎立格局。


西安机遇!入围全球机场50强,挑战如影随形!

>备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实拍


后者,是富士康加持,形成了一片临空产业区。但除了上海、郑州之外,机场临空经济都没有发展起来。拥有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新城进出口产量额占据河南全省的60%以上。

可想而知,如果在上海、郑州诞生第二、第三座国际机场之后,能够催生的产能价值能有多大。尤其是,城市化继续发展,消费还要升级,郑州高铁分流客户群转入航空领域,西安临空经济的压力就更大了。

过去三十年,是工业化的三十年,借助WTO入市搞贸易,港口经济称霸;未来三十年,是科技+金融的三十年,想要赢跑,一定是借助机场,兴建临空经济。通过深入打造临空经济产业圈,实现临空经济实质性发展。

西安想要在临空经济上领跑西部,不仅要扩扩张规模,提升客流量,还要深化布局多机场,细分市场,将机场与商务深入融合,形成高纬度商务圈,甚至于是生活圈。


西安机遇!入围全球机场50强,挑战如影随形!


当然,前提还是轨道交通,通过TOD大盘向空港新城输入人才人流,打造优质就业岗位,实现人口、配套、产业、消费的聚集化!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悦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