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俄羅斯對領土如此看重,他有過放棄自己領土的案例嗎?

笑小小生


我們知道俄羅斯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嗜土地如命的國家在領土問題上一向是有進無出,因此俄羅斯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大肆擴張領土,但是即使是俄羅斯也有不得不放棄領土的時候!

實際上在沙俄帝國時期俄羅斯雖然大肆擴張可是也有吃癟的時候,比如在雅克薩戰役中被中國清王朝擊敗,於是不得不吐出部分被其侵佔的中國領土。


當然了等到中國衰弱的時候這些領土又被其盡數侵佔,而且中國還損失了更多的領土影響直到現在,試想這些領土還留在中國的話我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肯定會更好。

不過沙俄帝國吃過的最大虧不是雅克薩戰役而是克里米亞戰爭,由於沙俄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不得不歸還土耳其等國部分被佔領土不說還丟失了阿拉斯加州。


原來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後沙俄帝國非常害怕英國會出兵佔領其美洲殖民地,再加上當時其美洲殖民地還處於虧本經營時期,於是就將這塊殖民地以720萬美元的低價賣給了美國變成現在的阿拉斯加州。

這可以說是沙俄帝國乃至俄羅斯歷史上放棄的最大一塊土地在領土上吃的最大虧了,畢竟蘇俄在一戰時期將百萬平方公里核心領土割讓給德國的《佈列斯特和約》沒有兌現過,而蘇聯又並不完全等同於俄羅斯,因此蘇聯解體算不上俄羅斯在領土上吃了大虧。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通過佔領克里米亞等地區又擴張領土了,其他國家想要要回自己本來的領土卻是千難萬難,要知道日本要拿回北方四島的圖謀至今都沒戲,唯一從俄羅斯手中拿回部分失地的就是我們國家了,通過談判我們最終拿回了在中東路事件中失去的黑瞎子島等領土的一半!


執斧談史說事


俄羅斯從十五世紀開始,便開啟了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進程。到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已經是橫跨歐亞以及北美洲阿拉斯加的世界強國。所以俄羅斯給人的印象就是,一直在不停地擴張,從來沒有自己放棄過任何一寸土地。

事實卻並非如此,俄羅斯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放棄過屬於自己的領土。在開始詳細敘述之前,不妨先看看沙皇俄國全盛時期的領土,再看看如今俄羅斯聯邦的領土。

【圖一.沙俄疆域圖】

【圖二.俄羅斯聯邦疆域圖】


圖一中彩色部分都是沙俄疆域,通過對比可知,沙俄時期,東歐的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均在沙俄領土之內,而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也在沙俄的管轄之中。

因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沙俄的領土還是減少了許多。

沙俄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丟失土地,是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其對西亞地區,小亞細亞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掌控力越來越弱,沙皇俄國趁此機會將勢力滲透至奧斯曼帝國的領地。1853年,沙皇俄國要求奧斯曼帝國承認俄國對於巴爾幹半島上東正教地區的保護國地位。奧斯曼帝國拒絕。

英法兩國在中東地區各有其利益之所在,故在早先兩國已經與奧斯曼帝國,奧地利帝國簽訂了《四國同盟條約》。在奧斯曼帝國拒絕俄國之後,戰端則起。由於俄國軍隊等我裝備落後,且國內的農奴制大大制約了俄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故俄軍屢次被英法擊敗。最終,1858年,歷時五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國戰敗,此次戰敗的代價極大,沙皇因此自殺,同時俄國也割讓了不少土地,《巴黎合和》規定:

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俄羅斯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羅斯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

此役,俄國在小亞細亞,巴爾幹地區損失不少土地。

克里米亞戰爭的所引發的連鎖反應,還包括俄羅斯在海外的唯一一部分領土,阿拉斯加。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擔心英國通過對其阿拉斯加地區的入侵,再次損害其利益,另一方面,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國財政極度緊張,急需補充,於是,俄國以幾乎白送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一方面為了得到錢,另一方面為了讓美國遏制英國。

除此之外,俄國在十月革命之後,為了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得已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放棄了其對烏克蘭,芬蘭,波蘭等地的主權。在蘇聯建立後,烏克蘭又加入了聯盟。

以上,便是俄國曆史上大規模丟失土地的具體案例。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當然是有,而且還很多呢!

作為世界第一領土大國,俄羅斯多達170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絕對不是充話費送的,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憑自己的刀劍一寸一寸打出來的。

既然是戰爭,就一定會有成敗。既然戰勝後能夠獲得大片土地,那麼戰敗後就一定會有喪權失地。

作為歐洲人眼裡的亞洲國家和亞洲人眼裡的歐洲國家。尷尬的俄羅斯在矛盾中齟齬前行,發展水平一直不上不下。這使俄羅斯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比西歐強國不足,但比亞洲國家有餘。

而綜合國力一直大而不強的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勢必會遭遇慘痛的失敗,而且失敗還不止一次。

在15世紀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後,其噬土成性的特性暴露無遺,這使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與周邊幾乎所有鄰國都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而毫無疑問,領土擴張越劇烈,俄羅斯樹立的敵人就越多,戰敗的可能性就越大,付出的領土代價也會更加慘重。比如:

1、賣了阿拉斯加

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將顛覆拿破崙帝國的歐洲霸主沙俄徹底踢下神壇,戰敗後的沙俄雖然放棄了入侵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的企圖,且不允許在黑海擁有艦隊,在領土上損失不大,但沙俄卻因此出手了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作為北美的重要立足點,阿拉斯加對沙俄而言意義重大,但阿拉斯加的東部,是英國控制的加拿大。

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孱弱的沙俄不得不在遠東地區憂心忡忡,因為英國很可能以加拿大為跳板,入侵阿拉斯加,進而染指遠東地區,使沙俄腹背受敵。

出於保護遠東的考慮,沙俄決定棄車保帥,引入美國勢力充當沙俄在遠東地區的隔離牆。於是1867年,沙俄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保全了遠東地區。

阿拉斯加的出賣,使沙俄徹底失去了在北美的立足點,而且美國從此成為北極圈內國家,俄羅斯在北冰洋的優勢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二戰後美國成為和蘇聯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反而讓蘇聯變得更加危險。

2、失去了東北

當然,失去17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並不會做虧本生意,因為在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後,沙俄就從清朝手中找補了超過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這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不意味著沙俄在遠東方向擴張腳步的停止。

隨著清朝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沙俄也加緊了對東北、蒙古高原以及新疆地區侵略的腳步。19世紀末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臭名昭著的“黃俄羅斯”計劃,自新疆喬戈裡峰到海參崴之間畫一條直線,線北土地全部劃歸沙俄,這意味著長城以北的土地幾乎全部被沙俄佔有。

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沙俄出兵東北,將富饒的東北地區收入囊中。

不過沙俄的難看吃相受到其他列強的極端反對,於是西方列強支持日本挑戰沙俄,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迫使沙俄勢力全部退出東北。

而因為列強對沙俄的警惕和制約,沙俄對蒙古高原和新疆的吞併也不得不胎死腹中,蒙古最終成為橫在俄羅斯和東方大國之間的緩衝國。

3、割讓了東歐

因為綜合國力始終不強,但領土擴張的慾望一直很強烈,所以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學會了“豪賭”,即依靠其資源高度集中的獨裁性特點,在每一次戰爭中幾乎都傾盡全力。

所以沙俄的每一次對外戰爭,都是賭上所有國運的戰爭。勝,則領土大面積膨脹;敗,也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讓沙俄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戰爭。

雖然經歷了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但極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註定不可能讓沙俄脫胎換骨,追趕美德英法。所以在一戰爆發後,沙俄遭遇了更為慘重的失敗。

在英法德意打得最火熱時,沙俄已經行將崩潰,終於在1917年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後,列寧為穩固蘇維埃政權,力排眾議與德國簽訂了極為屈辱的《佈列斯特和約》,割讓土地323萬平方公里,賠款60億馬克。

雖然德國戰敗後,蘇俄立刻廢除此條約,但割讓的土地絕大部分未能收回。

4、失去東歐和中亞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改弦更張,在逐步建立斯大林模式後,又讓列寧極力反對的“大俄羅斯”主義死灰復燃,將俄羅斯利益凌駕於各加盟國之上,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號俄羅斯。

而繼承了俄羅斯噬土成性性格的蘇聯,在二戰爆發後陸續佔領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波羅的海三國、西白羅斯、西烏克蘭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狀態。

而且在二戰期間,蘇聯將面積近18萬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併入俄羅斯聯邦,又在二戰後奪去德國東普魯士北部,使蘇聯領土達到新的高峰。

但過猶不及,在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失去了東歐的波羅的海三國、白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以及中亞五國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加上1992年俄羅斯從蒙古撤軍,失去1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共失去超過6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004年,俄羅斯吐出黑瞎子島的一半,面積171平方公里。

不過,俄羅斯雖然經歷了多次重大挫折和失敗,但仍然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領土面積,這是俄羅斯成為世界大國的重要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當然有了,比如說阿拉斯加地區。相信很多人也都聽說過就是阿拉斯加是俄國人賣給美國的,但或許還不知道在這背後俄國深層次的考量,下面就由我來帶領大家重新瞭解這段歷史。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要全面的瞭解這一段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方——克里米亞地區,這是個一直以來都不缺少關注度的地方。

“我兩手空空,來到俄國,現在我終於給俄國帶來了我的嫁妝,就是克里米亞和波蘭。”這句話是葉卡捷琳娜女皇對自己功績的評價。從公元17世紀開始,為了爭奪克里米亞半島,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先後進行了九次戰爭,最終克里米亞半島被俄國收入囊中。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同時面對英、法、奧斯曼、撒丁王國聯軍,在戰爭中付出幾十萬人的傷亡,為了給前線減壓,沙俄政府在1867年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人——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沙俄政府為了應對財政上的拮据,而事實上這更多的應該是來自於地緣政治上的考慮。美英之間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視對方為潛在敵人,在二戰前的大部分時間裡,英軍一直是美國陸軍的假想敵,而讓美國得到阿拉斯加,則當時還是英國海外屬地的加拿大將處於美國的南北夾擊之中,安全形勢必然要全面惡化,也正是在1867年,為了拉攏加拿大人,英國簽署了《英屬北美法案》,承認了加拿大各殖民地所組成的聯邦國家。 那麼,克里米亞到底是一塊什麼樣的地方,能叫俄國人不惜鮮血乃至不惜一塊更廣袤的土地來換取呢?(克里米亞半島只有2.5萬平方公里,而阿拉斯加州面積為170多萬平方公里,且資源豐富。)

從地緣上說,如果拿中國或者說是拿東亞地區來比對的話,烏克蘭加上克里米亞半島對於俄羅斯的意義,大致相當於東北三省加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對於中國大陸的意義。 先來說克里米亞半島。從地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半島是唯一一塊延伸進黑海的陸地,位置幾乎位於黑海正中間,並且有足夠的面積。更妙的是這裡還與大陸陸路相連,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得食品、淡水以及工業設施方面的支持。從軍事角度看,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就意味著你只要控制住這裡,就可以控制整個黑海。對俄羅斯來說,如果控制了黑海,最低限度來看她的西南方向便可獲得堅實的安全保障——克里米亞半島距離莫斯科直線距離不過1000公里,距離索契只有500公里,而俄高加索則乾脆處於黑海沿岸,再繼續向東則是俄羅斯的烏拉爾工業區。二戰期間德軍為了攻佔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蘇聯黑海艦隊的母港),在這裡拖延了250多天,雖然最終塞城還是被德軍攻陷,但從全局而言這一戰役嚴重拖延了德軍的進展,進而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後德11集團軍無法支援。

於攻勢而言,黑海是俄羅斯在大部分時間裡所能觸及的唯一無須考慮結冰的溫水海域,由此向西南方向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便可進入地中海——以土耳其的實力,在戰時基本不可能擋得住俄國人。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蘇聯海軍就是沿這條路徑進入地中海,將各類戰爭物資運往埃及和敘利亞,同時與美國海軍展開海上對峙。 而於和平時期來說,早在蘇聯時代,蘇聯對外貿易的60%需要通過黑海走海運來完成。如今,歐盟是俄羅斯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等於誰掌握了貿易通道的控制權,誰便可以在貿易談判中佔據更多的主動。 克里米亞半島的這一系列價值,差不多就相當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對於中國的價值。

眾所周知,駐韓美軍與駐日美軍相互呼應,構成了“第一島鏈”中最堅固的一環,是戰時中國海軍進入西太平洋的主要障礙,也是目前中國解決東海海洋權益爭端的主要制約因素,而從更壞的角度看,部署在這裡的美國軍事力量,對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乃至京津政治中心,都始終是一個潛在威脅。 至於烏克蘭,則相當於俄羅斯的東北三省。從地緣上說,中國的東三省是華北地區在陸上的戰略屏障。”9·18"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華北順勢便危如累卵,日軍全面侵華便由此展開。與此類似,烏克蘭同樣作為戰略縱深,為莫斯科抵擋著來自西歐的軍事威脅。

不僅如此而從資源來論,烏克蘭同樣類似於我國東北地區,同時具備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工業資源——在赫魯曉夫時代之前,西烏克蘭一直是蘇聯最主要的小麥產區,而在東部,頓巴斯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巴庫則是著名的大油田,因此這裡既是國家最重要的農業基地,也是工業基地。在蘇聯時代,這裡孕育出來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黑海造船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設計門類包括航空、航天、核工業、造船、冶金、電子等。

因此以賣掉阿拉斯加的方式來拉攏住美國進而取得克里米亞地區穩定的統治對沙俄來說是相當划算的。



縱使廟宇坍塌


俄羅斯也曾放棄過到嘴的領土,而且不止一次。

第一,克里米亞戰爭後被迫割地

話說克里米亞這地方可不是現在這麼火,在1853年,歐洲列強圍繞巴爾幹半島控制權,爆發大戰,一方是奧斯曼帝國+英+法+撒丁王國(意大利前身),陣容豪華,另一方就慘點,就哥兒一個,沙皇俄國。

看著陣仗就知道結果了,對,結果就是俄羅斯敗了。然後俄羅斯被迫將把比薩拉比亞南部和多瑙河河口割讓給摩爾達維亞,位於高加索地區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可能不是第一次割地,但是俄羅斯丟人太大,從拿破崙帝國崩潰後的歐洲憲兵地位差不多給丟了。

第二,賣掉阿拉斯加

這事兒還和克里米亞戰爭有關係,俄羅斯與英國開戰,英國可是海權國家,在美洲勢力龐大,戰端一開,自己遠在美洲的阿拉斯加可就危險了,覺得肯定會丟。反正也是會丟掉,不如賣了還能換點錢花花。當時打完克里米亞戰爭後,俄羅斯真缺錢啊,勝了還能搶回來,但是敗了,還得倒貼錢。於是找到了美國,好說歹說,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不久之後的某年,阿拉斯加發現石油,俄羅斯腸子悔青....


第三,佈列斯特和約割波蘭等並放棄烏克蘭等大片土地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政權生存壓力巨大,欲與德國媾和退出一戰。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提出了把波蘭、波羅地海地區、白俄羅斯的全部割讓給德國,還要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俄國要立刻撤軍。蘇俄一咬牙,大部分都答應了,並在1918年3月3日簽署《佈列斯特和約》。

對該條約的主流評價是:為蘇俄生存換取了時間。後來,德國戰敗,蘇俄立刻宣佈條約無效。

俄羅斯放棄土地還不止這三次,歡迎補充~


北玄武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一貫以貪婪著稱的俄羅斯,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龐大的國土面積和對土地的無盡索取。沙俄自立國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止過對外侵略擴張。俄羅斯對土地的貪婪,幾乎印刻到了他們的骨子裡。猶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說:“俄羅斯的面積雖大,卻沒有一寸國土是多餘的”。


那麼,對土地如此看重的俄羅斯,有沒有放棄過自己領土的經歷呢?還真有,而且,老毛子對自己狠起來也絲毫不手軟。僅一個條約,當時的蘇俄就損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最精華的土地和近5000萬的居民。這個俄羅斯有史以來以來對自己最狠的割讓領土條約,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和約》。

1917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3個年頭,此時,交戰的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位於西方戰場的沙俄尤其嚴重。本來國內就矛盾重重的沙俄,經過慘烈的三年世界大戰,到1917年時已接近崩潰的邊緣。此時的沙俄,對德國的作戰不斷失敗,而國內則由於沙皇的殘酷統治和剝削,國內暴亂不斷。最終,內外矛盾激化之下,2月革命爆發,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


但是很快,由於內部的矛盾,俄國在俄歷10月再次爆發了10月革命,由列寧等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生的蘇俄政權成立之後,並非一勞永逸,而是面臨著內憂外患。在沙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蘇俄,不但因為戰爭和沙俄的盤剝國內經濟瀕臨崩潰,同時,還面臨著國內國外反動勢力的共同進攻。因此,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撲滅。

在這種局面之下,蘇聯又開始面臨一戰時期最大的敵人——德國的進攻。雖然蘇俄成立之後,就向德國提出了和平談判的要求,但是,同樣接近精疲力竭的德國,顯然不想就此放過蘇俄,他們急需蘇俄的賠償,以獲得喘息之機。


最開始談判時,德國提出了割讓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全部領土和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部分領土的要求,同時,德國要求獲得30億盧布的賠償金。但是顯然,德國的獅子大開口嚇到了新生政權的領導人們。他們誰也不願意做賣國者,因此,雖然列寧堅持同意德國要求,簽署合約,但由於內部一直未能統一意見,合約始終懸而未決。

在這種局面之下,德國再次開始了對蘇聯的進攻,德國的兵鋒已經威脅到了,當時的蘇俄首都彼得格勒,蘇聯面臨的局面愈發危急。迫於無奈之下,1918年2月24日,蘇俄政府再次重啟了談判。而這次,德國的胃口更加驚人,德國提出了蘇俄割讓100萬平方公里土地,賠償60億馬克的要求。在列寧的堅持之下,蘇俄政府最終同意了德國這一要求。


1918年3月3日,蘇俄和德國雙方正式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從簽字的那一刻起,意味著蘇聯失去了東歐地區芬蘭、烏克蘭、波蘭、立陶宛等經營了數百年的精華地帶。蘇俄經濟最發達、工業最先進、人口最密集但歐洲領土因此損失慘重。

條約簽訂之後,蘇俄喪失了全國煤炭開採量的90%、鐵礦的70%、工業的54%和鐵路的33%。可以說,自從這《佈列斯特和約》簽訂之後,蘇俄已經不是損失慘重可以形容的了,完全可以稱得上傷筋動骨。如果這一條約真正的付諸實施,意味著蘇聯雖然仍將是世界面積第一大國,但徹底失去了工業強國的地位。蘇聯從此之後只能成為一個歐洲二流國家。


不過,也許新生蘇俄政權的運氣真的無與倫比,也許列寧真的高瞻遠矚,敏銳的發現了國際矛盾,圓滿完成以時間換空間的外交策略,雖然這個割讓了高達323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條約最終簽訂,但卻並未付諸實施。

這個完全稱得上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合約》簽訂過後沒多久,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被迫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議。就在德國簽訂停戰協議的第2天,11月12號,蘇俄政府隨即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合約》。

這個堪稱俄羅斯歷史以來最大的賣國條約,從此成為一紙空文。而且,也正是這個條約的簽訂,使得德國停止了對於蘇聯的進攻,為蘇俄政府鞏固政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也為蘇俄政府最終擊敗國內反對勢力和列強的干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可以說蘇俄看似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但實際上,說我不帶,一寸土地沒少反而為自己贏得了千金不換的寶貴時間。蘇俄反倒成了受益最大的一方。


鳶飛九天2018


俄羅斯從一個小公國擴張到橫跨歐亞大陸最高2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武力征服是其最重要手段。勝佔地,敗失地,自然之理。

1771年《普魯特和約》,沙俄失去亞速

1853-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沙俄把多瑙河口、比薩拉比亞南部割給摩爾達維亞,把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土耳其

1904-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把庫頁島南部及附屬島嶼割給日本

一戰結束後,俄國失去芬蘭、波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及被羅馬尼亞佔去的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

1921年的《里加條約》,蘇俄失去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


歷史扒糞機


當然有啊,比如美國收購阿拉斯加的故事

阿拉斯加是美國現在最大的海外州,其地理位置在北美洲最西北處,四周被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鄰。由於阿拉斯加部分地區在北極圈內,這也使得美國可以在北極分一杯羹。不僅如此,阿拉斯加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礦藏給美國人創造了豐富的財富。

然而阿拉斯加並不是美國固有,它的前任主人是沙俄。

當年阿拉斯加是無主之地,美洲的印第安人對這裡沒有興趣,數百年前發源東歐的俄羅斯人來到了遠東,以此為基地部分哥薩克騎兵渡過白令海峽來到阿拉斯加。於是這裡成為了沙俄的屬地。

近代,出於帝國主義的矛盾沙俄和英國大戰起來,二者在中東和東歐打得不可開交,沙俄逐漸落入下風,沙皇為了聯合美國,同時也擔心英國會從其殖民地加拿大攻打沙俄後方,因此以低價將阿拉斯加出售給了美國

至於美國人當時為何覺得這筆買賣有點虧,理由很簡單。

因為那個時代還是蒸汽機主導工業,石油沒有被廣為開發,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花錢買來的阿拉斯加只能用毛皮和林柴來換取很少的收入。再者當時的美國剛剛獨立,數百萬美元可不是小數目,這也是美國人不開心的另一個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是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了嗎,但這種領土買賣也就美蘇之間才能做,因為誰也惹不起誰,一方肯給錢買地,另一方就拿錢賣地。這就好比非洲草原上的獅子不會去攻擊鱷魚一樣,因為誰都知道打起來就是同歸於盡。

其他一般國家如果跟俄羅斯做這樣的買賣是沒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好吧,他把那塊領土賣給你,你別的國家拿出一大筆錢,等會他錢花沒了又把領土搶回去了你怎麼辦,再拿出錢來跟他買嗎?所以說俄羅斯就算敢賣地你別的國家其實也不敢買。


混水摸魚2046


末代沙皇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