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侯景之乱时候景为何要灭王谢二族?

别人手牵手-我牵我的狗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侯景同江南两大名门望族王、谢家族的私人恩怨说起。


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士族的势力不断壮大,到东晋、南朝时期,更是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中,尤以王、谢两家的势力最强,在与外界通婚方面,也更看重血统和身份,非名门高第决不能入其“法眼”。这种情况曾让不少想跟他们攀结的名人感到羞辱,其中便包括南梁大将侯景。



侯景本是北魏、东魏大将,作为大军阀高欢的心腹,曾在北方战场屡建殊功,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统辖河南十余州。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接班,由于和侯景素来不和,引得后者的忧惧。侯景担心高澄会加害自己,便携带土地归顺南梁,被梁武帝封为河南王、大将军。


侯景投降后,考虑到自己的出身(塞外鲜卑化的羯人),很想攀结名门望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名声。于是在南渡后不久,侯景便向梁武帝上表,请求他赐婚,而且一定要在最高贵的王、谢两姓女子中进行挑选。然而侯景根本不了解江南的实际情况,漫说他一个胡虏杂种,就算皇室子弟都不一定能娶到王、谢两家的姑娘,原因无他,两家是百年名门望族,对身份、血统的认同非常严格,绝不肯让族中女子降格出嫁。



所以在看到侯景的奏表后,梁武帝一阵苦笑,然后对使者讲:“侯将军的提议朕知道了,可考虑到实际情况,王、谢两家的女子恐怕他是娶不起的,不如在门第稍微低一些的朱、张两姓女子中择选,如何?”使者将皇帝的话告知侯景,后者感觉自尊心严重受伤,愤怒之余立下毒誓,说今天他们看不上我,等我哪天上位后,必定要将江南女子全部发配给兵士当奴隶。


侯景的志向没过多久便得以实现。当年梁武帝之所以接纳侯景,看中的无非是他控制下土地,为接管这些州郡,武帝还特意派出侄儿萧渊明支援侯景。没成想侯景刚叛变,高澄便派兵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不仅把失地全部收回,还顺带俘虏了萧渊明,只有侯景率领少数残余,像丧家犬一般撤往江南。




梁武帝损兵折将、辛苦半天,到最后只得到一个无法安置的胡虏降将,心中大为不满。此时,高澄为得到侯景以明正典刑,便遣使到达江南,提议用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觉得建议不错,便遣使回访,以商定交换俘虏的时间和方式。不巧的是,这件事竟被侯景探知明细。侯景惊怒交加,在谋士王伟的建议下,决定举兵叛乱,时在梁太清元年(548年)八月。


侯景发动叛乱时,部众仅有八百人,可迎击、防御的梁将要么不懂军事,要么畏敌如虎,竟然让侯景一路上长驱直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便渡过长江,进逼建康城下。此时,侯景的部众已达十余万人。建康城坚兵广,侯景本来没能力攻取,但好在他有亲王萧正德做内应,所以没费吹灰之力便攻入京师。侯景进京后不久,便扶立萧正德做了傀儡皇帝。



次年初,侯景又率军攻破台城,拔掉建康城最后一个据点,由此彻底控制京城。侯景既然已拥立萧正德为帝,自然不能再让武帝活下去,但他又不想背上弑主的恶名,于是便对其采取断粮断水的方式,意图将其饿死了账。公元549年五月,梁武帝饿死于台城皇宫净居殿,享年85岁。


从侯景进入建康城的那一刻起,江南高门士族的厄运便接踵而至。侯景将当年被拒婚的羞辱全发泄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将王、谢两家的男子斩杀殆尽,女子全部配给士兵做奴隶,而且还对其他士族大开杀戒。经此浩劫,江南士族家庭基本上全被消灭,以至于大名士颜之推在事后不无沉痛地写道:“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见《观我生赋》自注。)



侯景先后扶立萧正德、萧纲、萧栋三位傀儡皇帝,后来又把他们全部杀死,自己僭位称帝,国号为汉。侯景祸乱江南5个年头,民众备受兵燹之苦,死于战火、饥荒、疾病之人难以计数,真可谓赤地千里、白骨累累。昔日繁华无比的江南,经过侯景这一番折腾,很多地方都变成无人区,惨景令人不忍描述(“生灵涂炭,宗社丘墟。”见《南史·侯景传》)。


公元552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围攻建康,失却民心的侯景一触即溃,仓皇间准备外逃,结果被部下杀死,就此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


文史砖家


侯景是乱华的五胡中最后的羯人,很多历史人物肖像都将侯景描绘的面目可憎,但是其实历史记载上:


景长不满七尺,而眉目疏秀。

虽然个头比较矮,但是其实还算是一个帅哥。侯景本来是跟着北齐的神武帝高欢打天下的,也算是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对高欢的儿子高澄一直看不起,曾经扬言说高欢在一日,自己就做一日的臣子,但是像太子(高澄)这样的,自己绝不可能对他屈膝。


后来高澄即位,侯景果然就反叛归顺了梁朝。梁武帝封他为河南王。侯景曾经向梁武帝求婚于琅琊王家、陈郡谢家,梁武帝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意思就是王谢门第太高了,你侯景配不上。

侯景就特别气愤,说:“会将吴儿女以配奴!” 也就是说,要把这些高门大姓的女子发给奴仆为妻!换成现代的句子就是“今天你爱理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后来,梁武帝想用侯景交换自己被北齐俘虏的侄子,侯景一怒之下反叛,也就是后世的侯景之乱。一路上势如破竹,攻入了南朝的首都建康,屠杀王谢两家最惨,几乎亡族,南朝的士族,也就此开始了衰败之路。

而后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就是形容的这件事情之后的王谢两家。


经史通义


按照现在的话就是,羡慕嫉妒恨。侯景出身塞在。虽然能打,但是没什么威望,再用一句现在的话,就是自卑。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希望能娶到南朝的达官贵人的女儿。于是向梁武帝提出向娶当时江南望族王谢的女儿。谁知道梁武帝不但拒绝了,而且还骂了他一番。用现在的话就是,你侯景什么东西,还想娶他们的女儿,你配吗。深深地伤害了侯景的自尊,从那时他就深深地发誓,以后有一天他一定要把江南的女的全部搭配给士兵做女仆。后来侯景果然如愿以偿。他攻下南京市如愿展开了久藏于心的报复。他虽然没有杀梁武帝,没他推到他的帝位,但是他杀了梁武帝的萧氏宗亲几十位,随后又把王谢二族杀的几乎一人不剩。


雨亦飘零666


南朝诸国,自刘宋起,都是武人建国,这些武将多是依靠军功而兴起的寒门人士。南朝的统治者们为了限制士族,维护自身的统治,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士族,如诛杀功臣,重用寒门人土等。南朝时期每次发生的内乱和改朝换代,都有大批士族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特别是南梁时发生的侯景之乱,对江南土族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侯景是羯族人,先是东魏将领,拥兵10万,镇守河南,后因内部矛盾投降南梁,梁武帝萧衍封其为河南王。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这时东魏乘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重新修好。昏庸的梁武帝竟然答应了这一要求,结果候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然后渡江,很快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次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围中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死前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侯景之乱,是南方的一次空前大浩劫,也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乱后,南朝在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为东魏、北齐所占;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归西魏所有。残暴的侯景军在江东地区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大破坏,“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门阀势力也在这次内乱中受到沉重打击。侯侯景入建康前,曾求婚于侨姓士族王、谢而受挫,心怀怨怒。及陷建康,对“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在战乱中死亡的门阀士族,更是不知其数。北齐颜之推说,两晋之际南下的百家士族在建康者,经过侯景之乱已“覆灭略尽”。

551年,侯景自立为帝,国号汉。次年,梁将王僧、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侯景之乱使东晋以来罕遭战火的江南腹地受到了严重摧残,许多江南士族因为多少年来未逢战事,有的人竟然连马都不会骑,只得坐等叛军杀戮。这场变乱使许多大族惨遭灭族之祸,江南的社会经济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王谢家族并没有全部被灭掉,而且侯景之乱不仅是针对王谢二族,而是江南整个门阀士族。


戴你看历史


侯景起兵夺取梁国都城建康,杀尽王、谢二族为代表的江东高门士族,直接原因是此前他投奔梁国时,请求和王、谢联姻,被梁武帝萧衍以其门第太低,毫不留情面拒绝,因此要报却旧恨。而根本原因,是梁国整个统治集团,自皇帝萧衍一直到维系国家的整个士族集团,早已腐朽堕落到了极致。这场被史家称为“侯景之乱”的浩劫,亦是历史大潮借侯景这个暴戾凶徒之手,将乌衣巷那些六朝高门世家,全部、统统扫进时代垃圾堆的一场大变革。

宇宙大将军:侯景

当时的梁国,皇帝萧衍年老怠政,更放纵王公亲贵贪腐纳贿,以赎买换取忠心。萧氏宗亲,多有横行不法,光天化日之闹市可以杀人,夜晚更明火执仗去抢掠,罪犯纷纷藏匿于王侯之家,相关法司知道其下落而不敢搜捕。

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在内的高门大族,远不是数百年前“永嘉南渡”过江之初,尚有王导、谢安、谢玄等人杰英才辈出的全盛景象,其腐朽早到了百无一用的地步。他们身着宽衣高冠,足踏高底鞋履,整天香料熏衣、剃面搽粉,面涂胭脂,出门便坐车轿,走路要人搀扶,而且于人情世事和国家政务全然不通,既不能理政,亦不能治家,每日便是高谈阔论,醉生梦死。


然而,萧衍却对这些高门大族的子弟甚为优待,让他们一生下来便注定有高官显爵,丰厚禄田,更分别授予国家要职。如有个叫王复的,生平不曾骑过马,见到马嘶鸣时竟吓得胆战心惊,坚称:「这是老虎,才会如此骇人,怎可能是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庸才都算不上的智障者,只因是王氏子弟,居然成为负责都城建康事务的主管官员。

这些名门士族,世世代代垄断高级官职,占有大片土地,役使大量奴隶佃客耕种,靠吸食广大普通民众的血肉为生,自己却一辈子也不曾见过一块田土,一株禾苗。

梁武帝萧衍毕生推崇佛教,鼓吹放宽刑律,然而,他的宽容却是对那些骄奢淫逸的萧氏王公、高门权贵、佛寺僧侣的,并不包括广大黎民百姓。

此时的梁国,一边是萧氏诸王即使谋逆叛国,也被萧衍无限宽纵,国家政刑弛紊,朝堂群奸当道;一边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单是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观宏丽,资产丰沃,另一边是平民百姓却动辄因小事被惩治,一人犯法而全家连坐,罚为苦役,虽老幼亦不得免。

梁国绝大部分地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时光,举国却不过五百万编户人口,大量的“隐户”都被王公权贵、高门士族占用。另一方面,因得罪权贵而被判刑责的百姓,每年竟达五千余人。不事生产、不交赋税的僧人,更高达十余万人。——可想而知,在萧衍的治下,民众的负担何等沉重。

萧衍确是博学多才之人,他亦以此为傲,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时发动对北方魏国的大规模进攻,却因多次用人失当,往往非但徒劳无功,更损耗大量人力物力,折损大批将士。因此,当东魏名将侯景兵败来投时,虽然有识见的朝臣纷纷反对接纳,萧衍却还是因贪得河南土地,引狼入室,给江南百姓带来一场地狱般的空前浩劫。

梁武帝:萧衍

侯景据说是五胡乱华时不曾被冉闵屠尽的后赵羯人后裔,其人精通骑射、狡诈有谋,拥兵十万,割据河南地区十四年。后因骄横跋扈,不容于东魏权臣高澄,先投西魏权臣宇文泰,向其求援无果,便改向萧衍称臣纳款。

萧衍妄图不战而得河南大片土地,便封侯景为河南王,更派侄子萧渊明率军十万北上,接应侯景。然而梁军以不知兵事的草包主帅统军,被东魏名将慕容绍宗打得全军覆没。侯景亦因粮尽,在和慕容绍宗对峙数月,先胜后败,全军溃散,只剩八百余亲随亡命南逃,以欺诈手段骗开城门,夺占梁国淮南重镇寿阳。

萧衍一意绥靖侯景,非但不出兵讨伐,反而封侯景南豫州刺史,认可他以合法名义割据淮南。可另一方面,当侯景提出自己家眷尽数被高澄所杀,求娶江东高门王、谢之仕女为偶时,却被萧衍以他门第太低不相匹配而回绝。

侯景本就是心胸狭隘、嚣张跋扈之徒,视此拒婚为奇耻大辱,同时对梁国和萧衍的色厉内荏,对庸才领军的梁军的不堪一击早已心知肚明。他又听说萧衍打算用他的人头去换回被东魏俘虏的萧渊明,走投无路之余,便搜罗八千兵马,起兵反梁。

此时的梁国,是个拥有数十万常备军的天下第一大国,侯景孤注一掷挑战这个庞然大物,为尽可能争取广大民众支持,便下令废除梁国繁重的市税和田租,所经之处更一路滥杀高门士族,抢掠其资产,解放那些长期被士族和权贵压迫的奴婢、佃户、部曲,给予他们良民身份,因此有无数被解放奴隶皆投身侯景军中,叛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与之相反,那些平素高谈阔论的士大夫们,临到逃命时却一个个体弱气虚,不堪奔走,不耐寒暑,或是被叛军杀死、或是自己得疫病而死,尸骨狼藉、死者无数。

侯景渡江后,在内应之助打开建康城门,围攻梁军坚守的建康内城(台城),并发布了《告台城军民书》,深刻揭露了梁国内部深刻的社会矛盾,将萧衍近五十年统治“盛世”假面,彻底扯得粉碎: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萧衍的诸多儿孙虽然掌握军权、分镇梁国四方,却完全没有半点骨肉之情,孝悌之心,而且一心盼望着借侯景之手,除掉老而不死的萧衍和皇太子萧纲。因此,他们虽然率领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却纷纷在建康城外滞留不前,甚至置酒高会,作壁上观。

而被叛军重重围困的台城内,众多出身名门的高官显贵,因为外援断绝,食物短缺,竟只能穿着绮罗锦绣,抱着金玉珍宝,却饿得“鸠形鹄面”,哀毁骨立,活活等死。

经过四个月艰苦围城战后,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城,攻破台城,俘虏萧衍,并在两个月后将其活活饿死。此后,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更进一步自称大汉皇帝,引兵攻略吴郡、会稽、江州、豫章等地,其兵锋所经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江南大地被杀得赤地千里,白骨成山,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江东侨姓门阀,近乎被斩尽杀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高门士族,伴随着他们的坞堡庄园,品官谱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侯景以八百亡虏南下,八千人马淮南起兵,到最终攻陷建康时已经拥兵10万,把萧衍和梁国一众王公亲贵都变成阶下囚,可不是因为他真有什么韩信白起之能,张良孔明之智,而正是因为他解放奴婢,杀戮士族的“吊民伐罪”行为,一定程度顺应当时民心民意,得到那些在正常体制下永无上升渠道的奴隶和底层平民们支持,才能在短短时间啸聚十万大军,一举颠覆拥有几十万常备军的萧梁帝国。

那些在王公权贵们重重压迫下不堪重负的平民百姓、那些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被高门士族欺压损害的坞堡部曲、庄园奴婢,

他们可没有空暇去欣赏那些高门士族的衣冠礼乐、玄谈精奥,

他们可没有闲情逸致去赞叹萧衍、萧纲父子的儒学释典、文采风流,

他们甚至抛下了国族之分,华夷之别,甘愿跟随一个残暴的胡人叛将,只为将此前压迫和剥削他们的整个阶级固化旧世界去疯狂地砸碎、毁灭。

侯景之乱屠尽江南王谢门阀,正如他的故主尔朱荣在“河阴之变”,将北方高门士族官员二千余人尽数斩杀一样,胡族武人大肆行凶,滥杀文官士大夫,当然是文明的悲剧与大倒退。

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

但其时魏晋士族门阀经过几百年家族氏垄断政治,由之而来必然的腐朽堕落,对华夏文明而言,已全无任何历史先进性可言。

因此尔朱荣和侯景这两个行事暴虐的契胡,沉重打击南北士族势力的狠厉做法,恰恰如一计虎狼之药,一把剐骨之刀,替华夏文明剐去了陈朽腐肉。

腐朽的门第论和血统论也自此衰落,崇尚能力、注重实务的新生士族如关陇集团逐渐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故此方能迎得政治相对简明的后三国政权(北周、北齐、南陈)的新生,进而归并为新生的华夏第二帝国:强盛辉煌的隋唐帝国。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孔尚任《桃花扇》

狐狸晨曦


侯景灭王谢二族是胡说八道。

侯景曾求婚于王谢,被梁武帝阻止,这件事让侯景十分扎心,私下里扬言将来要把“吴女去(门阀闺秀)们配了穷小子”,而且在王谢两家确实在乱后一蹶不振,但被侯景灭族则根本没有的事。

《琅琊榜》中梁武帝的扮相

自永嘉之乱以后,中原衣冠避难于江东,基本占据了偏安朝廷的大多要职,因中原望族身世显赫不同于土著豪门故号称侨姓。侨姓当中最显赫者为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等。梁武帝末年,北朝大乱,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在六镇叛军流民的进击之下轰然坍塌,叛军首领宇文泰、高欢分别拥立北魏皇族为傀儡皇帝,史称西、东魏。侯景出身羯人,本为东魏叛将,因与东魏权臣高澄(高欢子)争权失利而叛魏归梁,但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太清四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以八千人反乱,次年攻陷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此次叛乱,侯景确实曾经直接拿“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顶级门阀士族做靶子。侯景一方面煽动奴婢造反闹事打倒世家;另一方面又鼓动诸如夏侯譒这类在门第上低于王谢的士族去打倒类似王谢这样的一流世家。故于太清之乱,对王谢这样的世家大族下手最黑的是奴婢以及附逆士族。

梁武帝《异趣帖》

后人想象中的梁武帝

修陵,梁武帝饿死之后被葬于此。

但即使如此王谢门阀在侯景统治时期也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琅琊王氏,可以说是中古时期衣冠士族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从东汉以至唐末,琅琊王氏五品官以上人数第一,远超陈郡谢氏,更超以及北方士族大姓代表崔卢李郑,虽然即使在东晋一朝,琅琊王氏也不是一直占据士族顶点之位,比如庾、桓、谢氏也都盖过其锋芒,但琅琊王氏LiuX确实举世公认。比如桓玄篡晋之际,就由王导之孙子王谧传递玉玺;刘裕篡晋,由于王谧已死,便由谢安之孙谢澹传递玉玺;萧道成篡宋,王导五世孙王俭与褚渊一起传递玉玺;萧衍篡齐,王导五世孙王志和六世孙王亮传递玉玺;侯景乱平之后,陈霸先篡梁,也由王导七世孙王通跟八世孙王瑒传递玉玺。至于侯景乱梁僭号之时虽然没有明言谁是传递玺绶的人,但鉴于乱平之后,侯氏汉国伪朝廷百官出降,为首者为琅琊王氏子弟王克,王僧辩(乌丸王氏出身)跟他追问玉玺安在?并讥讽道:“王氏百世卿族,一朝而坠。”王克在侯景朝廷的身份是“太宰、侍中、录尚书事”,则极为可能他就是当初传递玉玺之人。

由侯景发动的太清之乱,不仅将繁华富丽的南朝核心区域再次遭受了类似于东晋末年“桓玄、卢循”之乱的浩劫,也使南朝侨姓世家遭受了一次类似于北魏河阴之乱的清算,导致侨姓世家在陈朝彻底衰落。

乌衣巷,三国时吴主于此驻兵,以士兵皆着乌衣而得名。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谢二族居于此地。


陳大舍


五胡乱华时期,羯族曾在战乱中被大肆屠杀,但仍有不少羯人逃回塞外,而侯景就是出生于塞外蒙古草原之上的羯族后裔!

公元547年,在东魏高欢手下担任吏部尚书的侯景叛逃梁朝,因为其在北方有不小的影响力,因而梁武帝想利用侯景进行北伐,遂给予其高官厚禄,封为豫州刺史!

东魏高澄遂派大军进攻侯景,但连同梁朝的援军一并被东魏打败,梁武帝选择与东魏议和,这时候侯景很害怕梁武帝为求和而弃车保帅,因此选择叛乱!

后来,侯景攻入健康城,梁武帝被其给饿死!事实上,不仅王,谢两家遭到侯景的摧残,侯景进入健康以后,悉数驱赶满朝文武,被杀者超过三千人!

那么侯景为何对王,谢等家族如此残忍呢?这其实就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说起!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层由于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社会经济和地位而形成门阀世家!

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僚体系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因此,世家大族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马共天下

东晋时期,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虽然当时的皇室是司马家,但作为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在东晋政治上的地位与皇室可以说是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

因此,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以琅琊王氏,以及谢氏为代表的门阀氏族进入极盛时期。


侯景妄图打破门阀制度

到了梁朝,任然是门阀氏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整个国家都得依靠各门阀氏族才能持续稳定的运转!

而侯景作为叛乱之人,他很了解当时的门阀制度,知道如果世家大族不支持自己,那么自己很难成功!

但很显然,世家大族是不会支持他的,那么,他想要叛乱成功,如果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那么就只能将其全部彻底摧毁!

在世家大族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利于自己的政治制度!

这就是为何侯景叛军进入健康后,要杀那么多朝廷官员的原因,但很显然,侯景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底蕴!

最终,侯景叛乱失败了,平叛的陈霸先崛起而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可以说侯景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而是梁家还是陈家来做皇帝对世家大族来说其实是无所谓的,因为无论二者谁当皇帝,都必须得继续依靠世家大族才能有效管理国家,世家大族的荣华富贵是不会丢失的!

侯景想要打破门阀制度,但一直到唐末农民起义,门阀制度才逐渐被摧毁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实,个人认为,门阀制度一直就没有被真正的消灭,任何时候,任何朝代,都存在门阀氏族,只是,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罢了!


Mr种茶家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作《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同学都知道:晋朝时期,谢安,王导代表的是当时最大的官僚士族。当时的皇室宗亲也以攀附王谢为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

但是这种神话被一个叫侯景的人打破了。

侯景是南北朝时群雄逐鹿中的一个“奸雄”。开始给尔朱荣做部将,后来跟着高欢推翻了尔朱荣。高欢有能力压制侯景,所以有高欢在,侯景狐狸尾巴一直夹着。但是,有句话说的好:“是疖子总会拱头儿”。高欢去世,高澄接替大丞相职位。侯景立马反了,被慕容绍宗打的走投无路时,投奔了南梁萧衍。萧衍正好想利用侯景支持北伐,两人一拍即合,各有所需。


但是萧衍以为自己请的是一尊佛,所以对侯景是又拨钱,又送粮。谁知自己请的是一个魔,侯景对钱粮是越要越多。更提出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要求:要娶王谢两大士族的女人为妻,目的要抬高自己卑微的出身。萧衍一口回绝,告诉侯景:你配不上王谢,甚至配不上朱张,在朱张以下找个媳妇,我可以为你做主。侯景恼羞成怒你们都给我等着瞧。

侯景精准地看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利用萧衍的绥靖政策,顺势反了,并且占领了首都建康。萧衍这个南梁皇帝被活活饿死了。为了争取下层人民的支持,侯景的口号虽然不是“平均地权”,但是他废除了世家大族的等级特权,借机又铲除了王谢两家给他带来的耻辱。强娶了多个世家大族的姑娘,其中还有萧衍年仅十四岁的潥阳公主。

侯景是一代奸雄,最后被陈霸先王僧辩打败,被杀。城中百姓争相食其肉,骨头烧成灰就酒而饮,下场非常凄惨。


小刘解读


侯景,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的边将。侯景是个鲜卑化的羯族人,原来是北魏边镇怀朔镇的普通镇兵,后来做了低级军官,在六镇起义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队伍投靠了尔朱荣,并结识了高欢。当高欢取代尔朱荣并渐渐势力大起来的时候侯景一步步做大了自己的势力。

北魏末年政局不稳,在洛阳掌控朝局的高欢与关中势力宇文泰夺权。北魏末帝孝武帝元修西出潼关投靠宇文泰,高欢另立新帝元善见迁都于邺城,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当时的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南北朝时期的后三国时代,北方有东魏、西魏,长江以南还有南梁。两魏之间的争夺非常白热化,以至于高欢再没有精力在东魏之内排除异己。于是不得不许以厚利以高官显爵维持着侯景以免他叛逃。这个问题留到了高欢去世之后。高欢的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爵位和职位掌握了东魏政权,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成为傀儡。这时侯侯景叛逃到了南梁。这个很难说是主动叛逃还是被高澄逼走的,但是因此给南梁引来了祸端。

当时北方多战乱,南梁相对安定。梁武帝在位时间长,以至于江南承平日久,十分繁华富足。侯景在南梁一边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一边从南梁的宗室高官中寻找内应,梁武帝则一味对侯景纵容。梁太清元年侯景起兵反梁,一度火烧大司马门,水淹台城,饿死梁武帝,杀死简文帝,最后自己篡位为帝,史称侯景之乱。侯景之乱被南梁陈霸先、王僧辩,东魏慕容绍宗等几方势力共同所灭。

如果说侯景和王、谢有什么恩怨,可能就是侯景想求娶王、谢家的女郎而被拒绝。《南史》说,侯景“请娶于王谢,帝曰: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要说侯景灭了王、谢二族,没有史书记录作为依据。再说当时王僧辩遣将入台城也剽掠民众,是不是也荼毒过王、谢就不好说了。


沅汰


首先我们要知道谁是候景吧,


候景其人是个很有军事能力的将领(这个我们都知道,不过你肯定不知道他长成啥样吧)身高七尺余(当时一尺大概二十三厘米),而且他还是个瘸子,因为左脚天生生有一颗肉瘤,所以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不过他很能带兵,善于骑射,刀术精湛,


奸雄高欢

本来他是东魏高欢手下的将领,但是他可不是那种忠君爱国的人,高欢在的时候,他不敢造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玩不过高欢,(至于高欢的事,以后再说吧),但是高欢死后没几天,他就举旗造反了,结果高欢早已留下锦囊妙计,(简直比诸葛亮还要诸葛亮),候景兵败如山倒,带着八百骑兵逃到了南朝梁


那时梁武帝是萧衍,因为候景造反的时候他出过,支持候景造反,想要捞一杯羹,结果候景兵败,只好逃到萧衍这里,候景到了江南,就和萧衍说,我候景一个粗人,这辈子就想娶个王家和谢家这样的大士族文化人家里的女人,(有点像土豪会找女大学生),结果萧衍说他配不上,因为这个时候候景兵败,不得势,加上他是个粗人,如果颜值高还好,那成想他颜值还低到,完全看不下去的地步,所以萧衍拒绝了,候景怀恨在心,(现在我寄人篱下,我忍)

后来南朝梁和东魏谈判,要将候景交给东魏,候景听到这个消息,当即起兵谋反,攻下了建康,杀了萧氏一族,同时也杀光了他配不上的王家和谢家

于是有了这样一句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