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為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河苦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英國。二戰爆發初期,大英帝國依舊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尤其是其海軍,堪稱可吊打世界所有海軍的巨無霸。因此,實力弱小的德國海軍無力與強大的皇家海軍爭奪制海權。而沒有制海權的強行登陸只會讓優秀的德意志士兵白白送死,這是希特勒的統帥部和民眾不願看到的,希特勒不敢冒險強攻英國。

其次,產生的影響不同。假如二戰德國僥倖在付出慘重代價後登陸英國,得到的是被轟炸過遍體鱗傷的英國,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不然,經過近20
多年的發展,蘇聯的經濟實力尤其是重工業發展神速,而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是蘇聯兩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政治經濟中心。一旦德國將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佔領,不僅可以快速的在當地補給,充分的利用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第三,兩國的國情不同。英國本身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如德國,除了海軍,陸軍和空軍與德國相比就是以卵擊石,但英國有一個國力巨大、且戰爭潛力巨大的“親戚”,也就是當時經濟世界第一的美國。二戰爆發後,德國雖然打的英國摸不著北,英軍更是被趕出了歐洲大陸,武器裝備損失嚴重,生活物資奇缺!但是,依靠強大海軍護航的英國,沒有被德國困死,反而在美國的援助下,愈戰愈強,英國人的戰爭意志越發堅強了!因此,兵力以及軍事資源有限的德國希特勒才不願以一己之力比拼美英!


而蘇聯則不然,要知道英美法德等國都因為社會意識形態而仇視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德國閃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時,作為盟友的英國和法國竟無動於衷,雖對德宣戰,卻只宣而不戰,甚至企圖將德國的戰爭槍口引向蘇聯,坐山觀虎鬥!德國也正是抓住美英兩國的心理,趁蘇聯備戰不足且無外援,發起突然襲擊。

沒有英美支援的蘇聯雖抗住了德國的凌厲攻勢,在付出數百萬軍隊的慘重代價後,將德國東征主力阻擊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重要城市,徹底挫敗了希特勒3個月解決蘇聯的陰謀!


獨舌視界


希特勒太想登陸英國了。並且為此制定了“海獅計劃”,集中了兵力準備征服英國。

1940年6月,德國控制了西歐和北歐,整個歐洲只剩下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堅持抵抗。希特勒先是對英國進行政治上的“誘降”,接連幾次向英國提出所謂的和平建議。但是,都被英國首相丘吉爾拒絕了。


德國見來軟的不行,就決定武力征服,德軍制定了“海獅計劃”。在英吉利海峽附近集中了大量的汽艇、駁船、拖船、運輸艦和軍隊,準備隨時跨國海峽進攻英國。

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無法通過海峽,德國海軍也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以,德國人決定先使用空軍優勢,奪取對英國的制空權,然後再渡海作戰。德國擁有各種軍用飛機2600多架,英國只有1200多架。

1940年7月,佔據極大優勢的德國空軍開始對英作戰。英國雖然空軍薄弱,但是英國構建了雷達預警系統。藉助預警系統,英國多次以少勝多,挫敗了德國的空中攻勢。

從8月13日開始,德國開始加大力度。動輒出動一兩千架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英國空軍損失慘重。機場設施被炸燬,多數無法使用。雷達預警系統也被摧毀,幾乎無法使用。英國空軍到了失敗的邊緣,制空權快要易手了。

但是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折。8月25日,一支英國轟炸機編隊轟炸了柏林。希特勒見首都被轟炸,勃然大怒。下令空軍不再以英國空軍為主要打擊對象,把倫敦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希特勒就這樣,再繼敦刻爾克之後,又一次幫了對手。

於是,倫敦開始遭到狂轟濫炸。但是,英國空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抓緊時間維修飛機,修復被炸燬的設施和雷達預警系統。不久後,就再次恢復對德國的空戰。

到9月17日,希特勒見無法取得對英制空權,就下令推遲“海獅計劃”。後來,因為德國發起了對蘇聯的戰爭,就徹底放棄了“海獅計劃”。

至於題主說的,希特勒為什麼不強攻英國。是因為,德國無法跨海作戰。

制海權在英國手裡,制空權德國又搶不到。這情況下,讓作戰能力不強的運輸船隻渡海,和送死沒什麼區別。退一步說,即使德軍渡海成功了,能登陸成功嗎?英國本土是有大量守軍的,只在敦刻爾克就撤回了幾十萬軍隊。鑑於此,德國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渡海是沒辦法成功的。


德全不畏


希特勒又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裡知道攻打蘇聯會付出380萬德軍官兵的生命,在他看來:“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塌下來”,哪怕在1942年初,他還認為蘇俄就快完蛋了。而對於入侵英國,按照軍史學家們的說法,德國人心中是隻有陸地沒有海洋,對於如何進行三軍聯合的登陸作戰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裡對龍德施泰特承認:“我在陸地上是英雄,但在水裡是懦夫”。



(希特勒和約德爾)

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是有點瘸腿的,對此包括希特勒在內的高層心知肚明。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比較強大的是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陸軍,戈林的空軍也具備相當的優勢,而海軍實力尤其是水面艦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噸位和戰力僅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國之前的北歐挪威之戰,讓德國最高統帥部心有餘悸。

在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動”中,參戰的德國海軍30艘艦船損失慘重,連旗艦“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也被擊沉,挪威軍隊在英法遠征軍的協助下重創德國陸海軍,德軍傷亡5700餘人(超過英法聯軍的5000人)。只是由於德軍裝甲部隊橫掃西歐,急劇惡化的法國戰局才迫使英法聯軍撤出挪威,德國人能夠最後取得勝利,還因為掌握了北歐地區的制空權。

(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


所以這次小型兩棲作戰極大影響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即德國空軍還算靠譜,而德國海軍根本無力保證大規模海上登陸作戰的安全。而若想登陸英國實施《海獅計劃》,德國陸軍再強大也無濟於事,渡過英吉利海峽必須依賴海軍,有鑑於挪威戰役的教訓,從希特勒到陸軍高層都有點心裡沒底。

僅就對手的陸軍實力而言是不足為懼的,德軍情報部門估算英國還有15到20個有一定戰鬥力的師,實際上英軍在1940年8月雖然有29個師的番號,其中具備“戰鬥價值”的只有6個師,嚴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國人高估了大約8到9個師,如果情報再準確點,希特勒也許真的會孤注一擲。但若想打垮預判中的十幾個師,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陸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德國人為第一波攻擊準備了13個精銳師)。



(無敵的德國陸軍)

如果德國軍隊能在陸地上抓住英國陸軍,那差不多一週時間就可以徹底擊潰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峽,他們顯得無能為力。不僅是陸軍總參謀部,德國海軍也被這個巨大的任務嚇住了,面對英國強大的海軍和仍然活躍的空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認為北海天氣不穩定、德國海軍運輸船隻不足、會遭遇英軍強有力的反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籌備。

雷德爾估算,他需要徵集1722艘駁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輪和155艘大型運輸船,他認為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整個德國的內河運輸將陷於癱瘓,並且寬大的進攻正面會使“德國海軍失去全部軍艦”,總而言之,現在不成,因此海軍方面認為:“從一切情況考慮,最有利的作戰時間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

但是以約德爾為代表的陸軍則認為,如果再給英國人八到十個月的時間,他們的陸軍將恢復到35個師的規模,都擺在有限的入侵區域,德國陸軍第一波次的登陸行動無異於自殺行為。在陸海軍不停的爭吵中,希特勒腦袋嗡嗡作響,最後習慣性採取了折衷辦法:“至於海獅行動是9月進行,還是推遲到1941年5月開始,將在空軍對英國南部進行一個星期的密集轟炸後決定,如果空襲的效果很好,敵人的空軍、港口和海軍等遭受重創,那麼入侵將在1940年進行”。

也就是說,陸海軍的爭論結果將完全取決於戈林空軍的戰果,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無限期擱置了《海獅計劃》,儘管他對佔領英國一度是認真的。另外他認為,只要粉碎了蘇俄,那麼英國將失去最後的希望從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才把目標轉向東方,於1940年12月18日下令籌備對蘇作戰計劃。

(戈林指揮空戰)

德軍總參謀部判斷蘇軍擁有大約200個師,他們將在150多個德國師的打擊下迅速崩潰,戰爭將在五個月內結束。儘管在戰後審判時這些將軍們失口否認,而實際上約德爾、哈爾德他們在醞釀和制訂對蘇聯的軍事冒險計劃時“充滿了熱情”,這種熱情源自於德軍在廣袤的陸地戰場上所擁有的自信。

從根本上說,德國終究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海權的認識和海戰的前景都比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國人還有一種想當然的判斷,也是個錯誤的估計,用裝甲軍團司令克萊斯特的話來說:“我們勝利的希望還在於,入侵必然使俄國發生政治混亂,我們把過高的希望放在這樣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敗,必然被國內人民推翻,這種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顧問們製造的”。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在嚴重低估蘇聯軍事和政治能力的情況下,德國盲目地陷進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並且最終被它所吞噬。

(丘吉爾和斯大林)


度度狼gg


希特勒在幾乎踏平歐洲之後,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是先滅了英吉利海峽對面的大英帝國,還是德國東邊的紅色政權——蘇聯。希特勒後來形容當時的處境時這樣說道:“對著兩個敵人,可是槍膛裡卻只剩下一粒子彈。”很顯然,希特勒‘槍膛’裡唯一一顆知道便是他的百萬大軍。面對這兩個強敵,他不可能分兵同時去東西開戰,最終他選擇了東邊的蘇聯。

之所以沒有選擇西邊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因為當時德軍滅了法國後,歐洲大陸幾乎都在德國的掌控之下,在之前的歐洲陸空之戰中,英國也受到了重創,英國猶如在海上漂泊,難以翻起什麼大風浪;再加上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還有東邊的蘇聯,一旦滅了蘇聯,英國便不攻自破。

和蘇聯相比,英國就好比一匹廋死的駱駝,蘇聯的油水要比英國的多,烏克蘭有糧食、高加索有石油,這些正是希特勒和德軍所需要的。希特勒選擇揮兵進攻蘇聯,還豪言要在1941年春天將蘇聯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抹掉。如果不是希特勒太看重油水,選擇直取莫斯科,或許就不有百萬德軍折戟莫斯科城下。

還有就是德國的海軍撐不起檯面,《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海軍只能保留6艘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艦艇;Z計劃雖然包括3艘航母、6艘興登堡級戰列艦、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和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等等。但對於長期技術、工人流失的德國來說:太難了。沒艦就不能跨過英吉利海峽,就不能和英國皇家海軍對壘啊!

如果希特勒當時選擇先攻下英國,或許就不會有日後的諾曼底登陸、兵敗莫斯科了


軍見


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的陸軍強國,他的周圍不只是有英國一個對手!

如果德國準備登陸英國的話,他首先要做到兩點:第一取得對英國的制空;第二防住蘇聯。

取得對英制空權

二戰開始後,德國人在戰場上發現了空軍的作用。

在1939年9月1號德軍突襲波蘭的時候發現,依靠德國空軍對波蘭大後方的轟炸能夠非常有效的阻擊波蘭後方軍隊和物資的運輸。前線波蘭軍隊經常會陷入到後繼無援的境地從而被德軍擊敗。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戰績,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認為僅僅依靠空軍就可以完成一次戰爭。所以在敦刻爾克戰役的時候,戈林說服希特勒僅靠空軍對敦刻爾克一帶的英法聯軍進行攻擊。當然空中力量確實極大殺傷了敵軍,但要想徹底獲得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有強大的地面部隊的配合,所以最終33萬英法聯軍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之下撤到了英吉利。

所以,德國空軍對波蘭的作戰證明了空軍在戰爭中的作用,而敦刻爾克戰役也說明空軍在戰爭的侷限性。

但是不管如何,德國如果想要征服英倫三島,必須取得對英的制空權,減輕德國陸軍登陸英倫三島的壓力。

所以,法國戰役之後,英德雙方進行了漫長的不列顛空戰,最終的結果就是德軍並沒有在英國上空取得絕對優勢。

當然以當時德國的力量,如果對英國進行奮力一擊的話,英國空軍依然不是德軍的對手。可是如此一來,德國的東線力量就會大大削弱,這也是希特勒要考慮到的一件事情,畢竟蘇德雙方一直處於一種緊張對峙的狀態,蘇聯也隨時有可能出動軍隊向德國發起攻擊。所以德國空軍在面對英格蘭空軍的時候,放不開手也很難取得絕對的優勢。

至於英國的海軍對吉利海峽的控制反而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德國的數百艘潛艇可以完成對英吉利海峽水下的封鎖,甚至威脅到海面的戰艦。只要德國空軍取得制空權,控制整個英吉利海峽的水面和空中,在這一地區的英國空軍還是海軍都無法對德國登陸部隊造成威脅。

防住蘇聯

就如上面所說,德國不得不考慮背後龐大的蘇軍。

當初,就在德國積極準備入侵蘇聯的時候,實際上斯大林也在整軍備戰,準備利用德軍攻打英國的時候,從背後捅上一刀。

不過,1941年蘇聯的整軍備戰計劃實行的並不樂觀,1941年春天,蘇聯打算組建20個機械化軍,但到開戰時也沒有建設完畢。軍隊也處於缺編狀態,當時蘇軍一個滿編師有1.4萬人,但戰前只有7000多人。

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有限,導致士兵缺少足夠武器,讓很多所謂的裝甲師實際上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但是假如給蘇軍足夠的時間,也必然會將西線的數百萬蘇軍完全武裝起來,到那個時候蘇軍必然會對德國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對峙,甚至是戰略攻擊。因為,蘇德戰爭爆發前,斯大林的戰略構想是在異國土地上進行戰爭。

假如那個時候希特勒正在將主力用來對付英國人,必然將會是使德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

法國戰役後,對英國的潛艇戰效果還不錯。

法國戰役後,德國雖然拿不出強大的海軍攻擊英國,但依靠潛艇襲擊大西洋航線,卻取得了輝煌戰果,導致英國運輸船隊損失慘重。

英國國內資源貧瘠,需要從海外進口各種物資,只要保持對英國的封鎖,那麼這個島嶼國家一定會陷入崩潰。

就是以上原因讓希特勒沒有派陸軍打英國而是進攻蘇聯!


歷史風暴


當不列顛空戰德國失敗之後,就預示著大英帝國安全了。

不列顛空戰爆發於1940年7月10日到1940年10月31日,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零21天。

這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空戰,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希特勒的對英國作戰計劃。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本土和法國之間僅隔著一道狹窄的英吉利海峽。

這道海峽最窄處只有34公里,德軍轟炸機只需幾分鐘就可以飛躍海峽來到英國上空。

但是,這道狹窄的海峽卻成為德軍不能逾越的鴻溝,因為希特勒想要把德國陸軍派往英國本土作戰,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必須要在德國人的手中。

否則,英國空軍將趁德軍渡海時肆意攻擊德軍艦船。

但是,經過3個多月的空戰,德軍卻始終沒能取得在這裡的制空權。

其實,早在1940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德國軍隊就嚐到了沒有制空權的惡果。

這兩天英國空軍對集結在沿海地區的德國船隻進行了空襲,擊沉擊傷了近百艘船隻,讓希特勒不得不命令沿海船隻停止集結。

試想,如果這些船隻在還未取得制空權的時候搭載德軍強行渡海,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所以,為了能夠取得對英作戰的制空權,德國軍隊發動了不列顛空戰。

在這場持續3個多月的空戰中,德軍損失了1887架飛機和2698名飛行員,而英國也有544名飛行員陣亡,1547架戰機損失。

雖說英國人的損失也很大,但是卻成功粉碎了德國人的轟炸,保住了英國本土。

除了沒有取得制空權讓希特勒停止攻打英國本土之外,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也很重要,這直接導致了他不願意繼續在英國方向加碼。

起初,對於英國這個國家希特勒並沒有完全吞併的計劃,所以在打敗法國之後,希特勒在1940年6月對英國首相丘吉爾發出簽訂和平協議的意向。

但是,該意向被丘吉爾斷然拒絕。

所以,希特勒才制定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而不列顛空戰就是海獅計劃執行的前奏。 決定希特勒沒有繼續攻擊英國本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的侵略重點不是在西方而在東方的蘇聯。



納粹黨的目標之一就是奪取土地為雅利安人擴張生存空間。

因此,地狹人稠連本土的幾千萬人都養不活的英國肯定就不是德國侵略的主要目標了。

蘇聯在背後虎視眈眈,希特勒不能把主力押到英國這裡。

數百萬德軍如果對英國強攻,以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是可以做成的。

可是不要忘了,這對德國來說極為不划算。 德國當時的主要目標在東方,他最大的對手蘇聯當時傭兵500萬,如果德軍在英國方面付出代價過大,無疑將會讓德國對蘇聯失去防備能力,很容易被抄了後路。

所以,這很難讓希特勒冒險把主力部隊投放到英國方面,所以當不列顛空戰使德軍損失了大批飛機和飛行員之後,希特勒果斷終止了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計劃,而是把寶貴的資源用來準備對蘇聯的入侵。

畢竟,蘇聯2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00多萬平方公里的肥沃耕地,無數礦藏才是德國人所急需的資源。

而在此時,大西洋海戰進入到了第一次快樂時光,英國岌岌可危!

德國並沒有放棄對英國的戰爭。

就在不列顛空戰開始的時候,大西洋海戰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1940年6月到10月,盟軍有270艘艦艇被擊沉。對英國這個嚴重依賴海外物資供應的國家來說,這比倫敦遭到德軍的轟炸還要可怕。

正如丘吉爾後來寫的那樣:戰爭中唯一讓我感到可怕的就是U型潛艇的襲擊。



(二戰期間,大西洋上的英國船隻)

到了1940年8月,意大利也派出了27艘潛艇前往大西洋襲擊英國船隻,無疑讓本來就脆弱的海上航線雪上加霜。

所以,對於希特勒來說,如果必須要和蘇聯發生戰爭,那麼使用數百萬軍隊攻打英國本土是最差的選項。

而且,只要德軍繼續在大西洋進行破交戰,那麼英國遲早會被拖垮。

德國沒想到的是美國出手了。。


遊者走天下


強攻莫斯科跟登陸英國是完全兩碼事,前者是1941年9月開打莫斯科戰役,後者的時間點很難說具體說,但1940年6月發起的不列顛之戰算是為此做的準備。

第一是希特勒根本沒打算登陸英國。首先是時間線上對不起來,40年4月開始法國戰役,7月就馬上發起不列顛空戰,不列顛之戰還在進行中的12月就批准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不列顛之戰是因為德國41年6月入侵蘇聯才結束的,要是希特勒真打算入侵英國,沒道理那麼快就打定主意去入侵蘇聯。其次是從戰略上,現在從頭看德國人在二戰初期的戰略,其實還是按照施裡芬計劃的思想來的,安撫住東面的蘇聯,先集中精力打擊法國,然後掉個頭來打毛子,這樣的話留給德國人在西線主動出擊的時間窗口本來就不長,更沒可能在英國身上花那麼多時間,甚至到了不列顛之戰後期,德國人還在堅持完全就是為了給入侵蘇聯打掩護。

第二是兩個行動面臨的風險相差太多了。蘇聯在東歐部分的鐵路多是經過莫斯科的,打下莫斯科基本上毛子基本就完蛋了,雖然代價會很慘重但還是可以接受,並且德國陸軍在那時候風頭正勁,也有強攻莫斯科的自信。至於登陸英國,德國陸軍能吊打英國陸軍我百分百的信,但說他們能登陸英國我百分之一萬的不信,一個是英國人跑路的時候肯定沒少捲走沿岸的船隻,德國人一時半會也弄不出那麼多運輸船;再一個德國人從頭到尾也沒解決英國空軍,英國南部的制空權都也拿到,到時候費勁千辛萬苦湊齊的登陸艦隊讓英國空軍空襲一波,德國陸軍得氣到吐血;還一個重要的力量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德國人敢跨海登陸,那麼英國皇家海軍襲擊登陸場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那時候德國人能用的船最多隻有一到兩艘俾斯麥級、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和最多三艘德意志級,而她們面對的是皇家海軍由一艘胡德、兩艘老衲級、兩艘聲望級和至少八艘的女王級+R級組成的龐大艦隊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碾壓(丹麥海峽之戰是41年五月份發生的)。說九死一生的任務軍人們可以奮不顧身的去赴死,但下達一個十死無生的活就是統帥智障的問題了,希特勒又不是日本人,怎麼可能這麼傻。

第三是收益問題。對於德國來說,英倫三島值錢的玩意就是工業設施和那支艦隊,打下來基本全是壞的,而且英國人還有那麼多海外殖民地和附屬國,卷著艦隊跑到加拿大從大西洋上繼續對抗更糟心,所以最佳的情況就是與英國人議和,解除西線的軍事壓力,稍差一些的選項就是重創英國讓其短時間內無力再戰,給對蘇作戰留下充足的時間。但蘇聯跟英國不一樣,首先是打下東歐可以獲得巨量的資源和人力來緩解德國資源緊張的局面,而且莫斯科作為首都,也是蘇聯的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可以說俄國人丟掉莫斯科以後,各個方向上的資源都沒辦法通過鐵路相互交換,而毛子家那個慘烈的道路條件不光坑德國人也坑自己人,公路運輸大宗貨物想都別想,沒了物質基礎,那蘇聯基本就是涼涼了。一邊是不值錢的幾個島,另一邊是擊潰蘇聯獲取豐富則自然資源,希特勒選強攻莫斯科不是一點毛病沒有麼。


海盜旗wyn


因為希特勒在當時沒有足夠的力量讓其強大的陸軍跨過英吉利海峽,只能動用海軍破交戰和空軍空襲來打擊英國。而莫斯科戰役就不同了,畢竟當時德軍佔據優勢,因此主攻方向自然選擇了蘇聯首都莫斯科。

一戰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幾乎被徹底毀滅,新生的魏瑪共和國軍力被嚴格限制,海軍更是遠遠不如英國法國等國。即使是到了納粹獲權開始大肆擴軍,由於產能有限、發展方向等原因,德國海軍的發展速度遠不及德國陸軍空軍。僅有4艘戰列艦為首的水面艦艇部隊以及大量潛艇,面對擁有強大海上力量的英國不足一提。 而敦刻爾克敗退後,英軍雖然喪失了大量重武器,但是有生力量得以保存。德國人縱有強大的陸軍,但是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起登陸英國這樣的戰略行動。登陸作戰需要海空軍的協助,海軍對登陸部隊提供全程掩護,但是德國海軍根本不可能沒有力量來完成這種任務。空軍則奪取制空權,掩護海軍及登陸部隊,同時對敵方縱深進行打擊,但是德國空軍的力量同樣不足以深入敵方空域來完成這樣的任務。
在當時,德國人連足夠的登陸艇都成問題,英國空軍幾次遠程突襲就讓德軍精心準備的作戰物資直接在港口被毀。後來希特勒開始轉而謀求利用空襲迫使英國屈服,結果經過不列顛之戰英國人並沒有屈服,而德國空軍反而損失慘重,希特勒最終下令推遲海獅計劃。


戰爭之王


二戰時期的德國和日本其實都是類似的情況,在軍事上這兩個國家其實都是瘸子。德國的陸軍很強,但是海軍就差了些意思。而日本呢?偏執的發展了多年的海軍,但是陸軍卻也相對來說要弱了些。



德國海軍不行,所以這就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難不成他還真的要命令他的士兵從英吉利海峽游過去不成?


英國是什麼國家。他們可是號稱是日不落帝國。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依舊是世界強國,尤其是當時還在二戰的時候,雖然說英國有些示弱,但是他們的總體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再者,英國的海軍更不是蓋的。二戰時期的英國海軍僅次於美國,就連日本和他們比起來都差了一些意思。而且在此期間,他們的巡洋艦,輔助艦更是一艘一艘的往水裡扔,就和下餃子一樣。論技術水平更是處在世界頂尖的位置。以德國的海軍實力完全無法和英國對抗。



英國海軍的無解困擾了德軍很長時間。但是他們毫無辦法,要不然到最後怎麼會連物資都運不進來了。


至於強行登陸,沒有實力強勁的船隻怎麼可能做得到?以德國的海軍實力,大概船漂到一半就會被擊沉的差不多了,到時候讓德國的那些人在海上漂著嗎?


是阿維啊


1940年5月,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入法國腹地,猶入無人之境。不到半年的時間,整個西歐都籠罩在德軍的鐵蹄之下。此時,德軍的前鋒部隊與英國最短的距離只有幾十海里。

在這樣的形勢下,希特勒對於英國也有過想法,那就是海獅計劃。在該計劃中,德國陸軍應在海軍和空軍的掩護下,強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從而迫使其徹底投降。

然而,登陸戰與閃擊戰還是有著極大的區別。在登陸作戰中,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尤其是制空權、制海權、以及後勤保障。在制空權方面,德國空軍實力強於英國,能夠完成跨海登陸掩護任務。而德國海軍實力就遠遠不如英國海軍。畢竟,英國曾經也是海上霸主,海軍一直都是它的強項。

由於缺乏制海權,以及相關的後勤準備尚未完成,希特勒只能放棄對於英國的登陸作戰。他退而求其次,希望通過強大的空軍部隊,迫使英國喪失抵抗的信心和意志,從而坐下來與德國進行談判。這樣,德國就能避免兩線作戰,將主要兵力和物資用於東線作戰。

事與願違,在德軍的轟炸下,英國軍民更加的團結,非但沒有失去贏得最後勝利的信心,反而堅定了抵抗的意志。在美國等國的援助下,英國空軍沉著應對,使得德國空軍損失慘重。

以1940年9月15日的空戰為例,德軍動用了200多架轟炸機,600多架戰鬥機對英國境內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轟炸。英國空軍在雷達等黑科技的支持下,以自身損失30多架戰機的代價,擊毀擊傷德軍180多架軍機。這樣的空戰成績,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

就這樣,希特勒不得不終止海獅計劃,將其往後延遲。他準備在解決東線的蘇聯以後,再來繼續實施該計劃,卻不知自己將會帶領德國陷入更大的漩渦之中,還將數百萬德軍填入無底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