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张小平这种高技术登月人才会被埋没?

5G大V


研究员,等于学校的教授,正高职,职称应该没有更高了。说什么小小的研究员,大概以为研究员是研究人员的缩写,大概认为司令员和司号员地位相当吧。如果评了正高还算被埋没,那么应该不是学术上的埋没了。

说研究员是底层,大概相当于说县官是七品芝麻官的意思吧。人家的底层比你家顶楼都高。

任何一个研究员(教授)的工作,如果离职以后都可以被他人无缝接管,那软件公司就不担心程序员离职了。项目进行中,哪怕最渣的程序员扔下半成品走了,也影响进度。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时代,一个公司里少了保洁员都是运行不下去的。美国的航母因为厕所故障提前返航也不是笑谈。认为自己在私人企业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等工作交接好,保密期过了再离职,也许更合规矩。

顺便说一下,有人觉得领导批他离职是看不上他赶他走,大概不了解军工。批准离职去私企才是帮你大忙好吧。要坑你,随便发你个文件,看一眼就是五年保密期,熬着吧。

我赞成给高科技人员更高待遇。不过提醒一下,高科技并不代表高利润,军工航天都是用你交的税养着。每个研究员给千万年薪好不好?你个人要掏多少钱自己算。

当年用情怀网住的工程师,教师,医生,一旦改为用收入激励,谁都用自己的知识拿你一把,怕你掏不起。教育,医疗,还不长记性吗?

所以我一直鼓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白衣天使,军工报国甘于奉献,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我尊敬英雄人物,歌颂见义勇为,支持军人优先,就是为了危难时有个被洗脑的小哥能舍命拉我一把。从最利己的角度都能推导出的有利结论,竟然有并非教师,医生,军工的人反对,什么脑子。

情怀,是为英雄和人才而设,用来保护庸碌如我之辈的。因为不谈情怀,即使我掏得起人才的工钱,也赔不起英雄的生命。


味冷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


张小平,1970年生,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在西北大学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8岁(2018年)离职时担任副研究员,年薪十二万,离职后加入蓝箭,年薪百万。

而张小平还曾经跟马斯克(1971年)抱有同样的梦想,他在2000年,30岁时候就发了第二篇编译文章《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到2017年,还写了一篇《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而航天六院的公文中提到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张小平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六十年代,美国研制了 680 吨级的 F-1 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土星 V”运载火箭,1969 年 7 月 20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当然50年后我们还在搞的480吨发动机,已经对标马斯克公司的500吨级发动机了。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我调研了航天行业的论文,发现这个技术和理念并不是跨时代的,早就有了,而马斯克却有足够的Power和财富支撑下去;而张小平,一直在系统内蹉跎到38岁,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7岁才评上副研究员,也说明航天系统不可能是副研究员遍地。想到我已经是个35岁的大叔,也在大型国企,刚评高级工程师,心中也颇为戚戚。


张小平都48岁了,也为伟大祖国奉献了23年最好的青春,48岁辞职,又有谁能怪他呢?发动机的研发预算占火箭整体的1/3,如此重要的岗位,二十三年的资历,真的只值十二万年薪么?这个责任是谁的?


任易


一大早朋友圈就被这件事刷屏了,笔者曾经也无限向往过体制内工作,无奈当时本科学历并不好,加之北京就业压力很大,优质学历的毕业生随处可见,获得面试机会并不容易,最后虽然拿到了一些国企单位的offer,依然没有去。

国企单位相对来说制度比较健全,通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养老的好去处,有人告诉我国企单位待久了会磨掉人的斗志。

曾经因为一个项目去过北京的一个国企单位,亲眼目睹他们的工作状态,上下班不需要打卡,下午四点班下班,中间可以离岗去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整体比较懒散,但是各方面待遇都还不错。

作为旁观者,我不做没有根据的判断。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中国一定是讲究人情的地方,国企单位和国企单位之间也可能有千差万别,有人不做事靠关系可以走到很高的职位,有人认真做事没有关系可能只是一个普通职工。

张小平事件让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人才。如果真的像文章里写得一样,那张所在单位的领导可能要寝食难安了。

另外还告诉我们打铁需要自身硬,只要你有能力和技术,在当下这个社会,总可以找到伯乐和用武之地。


学习考研帮


  • 在之前国企是铁饭碗,而且在国企混得好的人还有很多额外收入。现在这些额外收入也没有多少了。现在的国企基本上除了看得到的收入之外,没有其他的收入。特别是底层的员工。

  • 最近张小平事件炒得很热,说他在单位年薪只有十几万,而蓝箭直接百万年薪挖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之后,有人出来澄清,说张水平的年薪不止十几万,税后二十多万是有的。
  • 想想张小平现在也是48岁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航天六院十一所工作。也获得了博士学位,到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离职前担任副研究员。而如果真如传闻所说的那样,他一离职,工作一年可以抵上十年的薪资,任谁都会心动啊。看看任泽平之前的薪资也不高,到了恒大之后,现在是年薪千万级别的。

  • 不可否认,张小平也是有一定才华的。只不过国企的体系里面让他升迁的机会很少,离职是人之常情。而我们也有必要来思考一下,国企的制度是不是也要有所变化。让有能力的人拿到更高的薪水和升迁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 至于说张小平会影响登月,这个就有点夸张了。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分炒作吧。

股海重生2015


看到这事,也刚刚想起另一件事,说是某公立学校老师辞职去了南方某私立学校,在职时月薪3000,新职月薪两万。事情的妙处在于,该老师平时勤于思考,制作出很多教学课件,很有上进心(网络说的),对于其离职事件,褒贬不一。

体制,是很多人向往的,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呢?待遇好?稳定?无后顾之忧?真的是这样想的吗?貌似是真的,君不见,家长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最常用的一句话:好好学,上个好大学,将来考个公务员或进大型国企,你这辈子就有保障啦!还有人一听说你是体制内的,第一反应就是:稳当啊,旱涝保丰收。

全民共识!

极少会有人说:体制好啊,平台好,有你施展才华的空间。

关于机会,更多人会说:只要上边有人,升的也快,或者脑子活动点什么的。

这件事里,小平有没有那么重要,这是关键,就像一支球队,他是核心球员还是角色球员,如果是核心,你当人家是核心了吗?貌似没有,48岁的核心只有12万年薪(网传属实的话),扣除税费,不满是肯定的,如果是角色球员,走就走了呗,再找一个就是,核心不好培养,角色球员还是不缺的。闹成这样是哪出?只有一种可能,当核心球员用,给角色球员的待遇,还不放你走!

以国家的名义!

深层次的考虑,为什么现在提出了辞职?遇到了什么事?年薪12万肯定不止一年了,真有本事的话,也不会缺少机会,为什么是现在?

就怕单位因为某件事,逼的!

有人说体制适合混日子,稳定,有保障,升迁福利靠关系,有本事的,憋屈!想那个辞职的老师,精心钻研业务,研究教法,可能还不如一个善于钻营的老师受校长待见,所以,钻营是不是比钻研更吃香。

我想骂说这话的人不爱国,却吗不出口


军爷zsg


不谈阴谋论,简单的聊一下行业。

航天工程其实是一个“夕阳产业”。这个产业在中国兴起于阿姆斯特朗登月,说穿了,最早是大国之间比拼国力的工具。毕竟至少在银河系,不存在任何外星人是实锤;指望通过登月找到某种天外陨石回来铸剑、造炮也不现实。所以航空领域在相当多的时间里,和爽文的意义差不多。看着爽,然后特别费钱。

所以这些年为什么各国援助登月的消息逐步变少了?道理在于,至少在国家层面上,冷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更倾向于打金融战争,货币战争。航天工程更多的是面子货。

说到底,比起鲜花,馒头可能更加重要。

近些年,民企不断的发展,有关航空领域的民企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波新“风口“,本质在于,随着大家需求越来越高,比如无人机,AI机器人。这些东西民用完全没问题,以前航天工程的工程师研究的领域也用得上。换句话说,这些东西真的能赚钱啊!所以企业愿意给员工开高薪,只要有高薪,就不愁企业没钱赚。

但是,事业单位并不需要。事业单位本来就是靠拨款活着的。所以人才并没有那么重要。航天研究所不靠航天工程赚钱,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技术本身就不重要了。

所以技术人员只有在企业呆着,才能让自己不被埋没。因为在企业家眼里,他们真的是摇钱树!

但是放在国企里,有比技术重要的多的各种事情。技术本身反而就没那么重要了。


酒骑风


国企留不住人,这与职务和待遇满足不了个人要求有直接关系。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在什么领域里,只要个人利益与现实发生冲突,或者个人诉求长期得不到重视与回应,自然会让人心凉透顶,最后不得不放下曾经热爱的专业和工作,奔那些能满足自己个人利益需的单位而去。

像张小平这种专业技术人员,放在航天工程以外的单位,可能无足轻重,因为专业有着开放式的优势,但是在航天研究所里,则内部的专业流动性相对较小,就如一个萝卜一个坑,只要占上那个坑,就得默默地奉献和牺牲。但是当这个萝卜突然离了坑时,才被有关负责人发现,机器上那个重要的部件没了,不能正常运转了,这才惊呼——坏了,这个人还真缺不了!

当一个人长期被忽略时,那种职业的成就感很难体现出来,而国企内部很多人才恰就缺乏这种个人职业的成就感。特别像航天研究所因为带有保密性质,一般不被外人所知。缺乏职业成就感的人,突然发现外面的大世界还有可以让自己能显山能露水,能圆自己的梦想,能获得更好社会地位与待遇的单位时,自然就想着走了。这不正应了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

中国航天工程,是了不起的国家工程,通过张小平的出走,可能会引发业界内的不小地震。这场地震来的好,正好可以让上上下下都知道,重视人才,提高待遇,多储备人才,这样才不至于一颗螺丝钉坏了之后,没有可替换的新件。


寒石冷月


国企有很多优势,比如政策的扶持、倾斜,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优势,这让国企一度也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但是国企也有与生俱来的一些缺陷,而且这些缺陷是硬伤,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就好比一个巨人,力大无比,但是天生只有一只眼睛,这种事是无法挽救的,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避免独眼造成的不便。

具体到张小平这件事,其实也并非像媒体说的那样,航天计划缺少他就无法运转。说实话,这个地球离开了谁都照样运转,谁也别把自己看的太高。但是话虽如此,有些关键位置的关键任务确实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对于小到企业运营、大到国家的治理的事情中发挥巨大影响。那么张可能就起着这么一个作用,他的在职与否,在一定时期确实比较重要。但是,就这么一个重要人物,因为不受领导待见,不喜欢钻营人际关系,最终被穿小鞋,乃至被扫地出门,这是单位的负责人公报私仇,不顾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典型案例,这也是国营单位的重要弊端。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重要人才不被埋没呢?首先需要从制度加以改革与完善,国企的人员任命,不能由领导随便说了算。其次,要按实际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待遇。此外,要制定与完善人员的流失对策。其实,说句实话,张小平好歹还成为了副研究员,好歹冒出了半个头,最后还有跳槽的机会。有些人才可能一直不受重用,以至于连跳槽都不太可能。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真是人才就不会被埋没,是真金总会有发光,但是真有人压制和迫害你的时候,也许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有时候,官大一级压死人,真不是瞎说的。


令和史官


国企人才太多了!

国企里面像张小平这样的研究所,还是很多高学历人才的,但是真正干事业能干成的人才可能也不是很多的。很多虽然学历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天赋不见得就是很高,因此到底谁能把工作干好就是需要领导甄别了,这时领导水平的高低就很关键了。

好好干事业的真正的人才好多都很老实,一般不会表现,因此这些人有点贡献就会被别人握在手里去跟领导炫耀或者让领导认为是他做的。这样的邀功请赏的人哪个公司都会有的。因此,时间长了,像张小平这样的人才给的待遇就不是很好,可能贡献和位置收入严重不匹配。而且更可怕的是领导可能认为张小平不能干的。这估计就是张小平辞职顺利获得批准的原因了。


但是,张小平辞职后,这个单位的领导突然发现这个项目突然就瘫痪了,原来经常去邀功请赏的人也没有进展了。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是国家重点项目,耽误不得的了。因此,估计是私下联系不能请回张小平后,立刻打报告推卸责任的。

这就是领导水平不高,识人不准造成的恶果了,这个报告里面把张小平的位置和关键性说的非常之紧要,简直就是离开他这个项目就干不成了。那么原来怎么只给了一个副主任工程师的职务,这个职务说白了就是普通技术人员。哪有文件里面说的那么关键。

张小平如果是报告里面说的这么重要的话,他们也早就认识到的话,位置肯定会提升的,薪水也会高的多的。那么张小平还会走么?肯定不会的。因此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张小平平时的贡献没有被领导看到眼里,领导眼里肯定是其他经常来邀功请赏的人完成了这些任务的。

综上所述,国企留人还是应该加强的,国企如何识人可能更需要加上。张小平被埋没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如何让张小平这样的专家老实人如何得到更好的待遇才是国企识人留人的关键。


睿思天下


说到底,留不住人还是“待遇”二字。如果待遇好,张小平应该不会离职,毕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肯定是有感情的。



其实张小平离职也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离谱,比如关于张小平职称的问题,有人说它只是副主任设计师。但其实张小平职称是研究员,相当于大学教授,已经是有的人一辈子达不到的职称了。要知道,职称的晋升往往是非常难的,有的要很多论文甚至各种国家基金才行。而且得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一级一级往上升,且每一个大级别还有小分级,要在每一个大级别上做够时间才能申请晋升下一个职称。等晋升时,几乎都是很多人挣一个职位,堪比高考还残酷。有的二本学校的一个学院,也就三四个甚至一两个教授。张小平能够做到教授,说明他绝对是优秀的,有能力的!



副主任设计师是张小平的职位,虽然他在职称上几乎晋升到了顶级,但是职位上却没有,是个副主任设计师。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副主任设计师在他的原工作单位职位高不高,有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也有可能是像一些学校副院长之类的大职位。当然,如果真的职位很高,我觉得即便工资低点,张估计也不会离职。毕竟已经48岁了,已经不是再折腾的年龄了。



有报道说张入职民企之后年限高达百万,在原来单位只有约20万。这充分说明张绝对是有技术有能力的,民企也不傻,钱不可能乱给的。所以,国企留不住人才,确实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当然,触类旁击,除了国企,还有其它类似的单位也应该好好考虑,重视职工的期望,而不是只一味的讲究无私奉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