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暗改圣旨,改“十”为“于”,揭秘雍正帝谋朝篡位的黑内幕

雍正帝是否矫诏夺位

康煕帝晚年,诸皇子之间嗣子之争异常激烈,清康熙六十ー年(1722)十ー月十三日晚,康熙帝死于北京西郊畅春园,皇四子胤禛于二十日登基即位,此即世宗(雍正皇帝)。雍正帝是如何得帝位的,成为清史上一大公案。

暗改圣旨,改“十”为“于”,揭秘雍正帝谋朝篡位的黑内幕

不少人认为,雍正帝是矫诏夺皇十四子允禵之位。在具体如何矫诏上,又有四种说法。一是改“十”为“于”说。胤禛在位时就有人说:“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大义觉迷录》)雍正帝由此登上龙座。二是改“祯”为“禛”说皇十四子允禵在康熙时叫胤祯,康熙帝遗诏传位给胤祯,胤禛改“祯”为“禛”,从而得天下。有学면者认为,以上两说难以成立,因为康煕帝遗诏应是用满文书写,用满语宣读,不可能被簒改。此外,按当时行文制度,在皇子称呼前一定有“皇”字,故在提到允禵时,应是“皇十四子…”改“十”为“于”则成“皇于四子显然弄巧成拙。且传位给谁,应用“於”字,“于”字在清代并不通用,在关系重大的遗诏中更不会用。还有,“被”与“禛”虽字形相近,但改被为禛,要不露痕迹恐亦非易事,雍正帝不会用这种诏书去骗人。第三种矫诏说法,是流传民间的去“十”字说,康熙帝临终前,想位给十四子允禵,但因说话时舌头蹇涩,当说到“十”字时时,停顿一会儿,方才说出“四四子”两字。这样,负责传旨的隆多(时任理藩院尚书,领步军统领事,为胤禛心腹)就有机可乘,故意大声说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四皇子见驾。”隆科多有意漏说“十”字,胤禛轻易继承了帝位。与此相似另有一说:康煕帝病笃时,胤禛与诸皇子在官门外问安,隆科多独受顾命于御榻前,康熙帝书“十四皇子”于掌心,俄而崩,隆科多抹去掌上“十”字,只留“四皇子”三字,胤禛得立。第四种矫诏说法是这样的:康煕帝病中降旨召允禵来京,谕旨为隆科多截隐,允禵不到,隆科多假造圣旨,立胤禛。第三、四种说法都与隆科多有关,有学者认为,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非兵部主管,由他一手遮天干成矫诏立胤禛这一重大事件是难以想象的。

暗改圣旨,改“十”为“于”,揭秘雍正帝谋朝篡位的黑内幕

除上述雍正帝矫诏夺位说外,还有雍正帝杀父得位的传闻,这于胤禛在位时已流传民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康熙帝垂危之际,只胤禎一人随侍在侧,康熙帝欲召见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但无一人近前,心知有变,气急败坏,取下手腕上一串玉念珠掷向胤禛,不久传出“龙驭上宾”的消息、。照此记载看,康熙帝弥留之际,与胤禛的关系已同水火,且令人自然联想到胤禛害父夺位一节。雍正朝文献大义党迷录》中记:圣祖皇帝(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雍正帝)就进一碗参汤,不知如如何,圣祖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有史家指出,当时皇十四子允禵将凯旋回朝,允禵即位几成定局,这就促使胤禛加紧夺位活动。康熙六十ー年十ー月初七日,康熙帝患轻感冒,于畅春园息养,服药数日后,已基本痊愈。这时,胤禛进掺毒参汤,也有说隆科多在御用食品中下毒药,康熙帝服食后,中毒不省人事。接着,隆科多一面以军队控制局面,一面传假遗诏,宣布康熙帝传位给胤禛,局势遂不可逆转,胤禛取得了皇位。有学者认为,康熙帝被毒死一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康熙帝一向怕被人暗算,戒备极严,且他对服人参本不感兴趣,他说: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康煕起居注》)。因而在参汤中下毒害他实是难事。康熙帝死因更可能是年老体弱,患感冒后引起其他疾病并发,不冶而死,故仍属寿终正寝。

暗改圣旨,改“十”为“于”,揭秘雍正帝谋朝篡位的黑内幕

另有许多学者认为,雍正帝是合法继承帝位的。胤禛自被封为亲王后,地位逐渐提高,康熙帝曾多次令他代办祭祀等重大活动,让他参与政务,还赐给圆明园和狮子园,并常去他花园内游玩。康熙帝特别喜欢胤禛之子弘历,说弘历之母是“有福之人”,暗示帝位将由胤禛传至弘历。康熙帝晚年决意以胤禛为皇太子,并为保证胤禛安全即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施。这些措施包括:在向朝臣公开保证选定可靠之人继位的同时,对皇太子为谁秘而不宣,防止胤禛成为倾陷对象;派允禵西征,明为重用,实则放逐,避免允禵夺嗣捣乱;留隆科多于身边朝夕共处,隆科多手握禁军,可为继承之人保驾。《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煕帝临终,将几位皇子和重臣召至御榻前说:“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萧奭《永宪录》记,康熙帝“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以示胤禛继位的合法性。因而说雍正帝夺允禵位是不成立的,若康熙帝真想将皇位传给允禵,那么他把允禵长期滯留西北之举,就令人费解了。

暗改圣旨,改“十”为“于”,揭秘雍正帝谋朝篡位的黑内幕

看来,在发现更确切真实的史料之前,人们们还是难以得知雍正帝嗣位内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