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的武器裝備,人數和民國比哪個強?為什麼清朝打不過日本?

京東李達康


▲p1威海衛的中國軍官

1 清朝和民國的人口數量對比

▲P2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統計情況

▲p3《清實錄》統計清朝人口變化表

據史料記載,清末“同光中興”時期,中國固定人口已經突破4億。

在經歷了太平天國戰爭後,官方統計的全國人口總數從咸豐二年(1852年)的4.3億開始急劇下降到了3.3億,此後清朝官方統計中的每年人口數都僅是全國部份省區的統計,直到清朝滅亡;1901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官報》上發表了全國人口統計數字,為四億七千萬人。

到了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1928年全國戶口調查的結果,全國人口總數為474,787,386人。

1936年,內政部對1912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進行了修正與補充,發佈的人口總數為419,640,279人。

由此得出結論----

清末到民國中期生產力水平和醫療水平總體發展緩慢,加上戰亂等因素,民國人口增長幅度不大。

2 清朝和民國的武器裝備對比

請允許我帶著悲憤的情緒來看一看清末光緒年間清軍武器裝備----以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拱衛京師的清軍為例----

▲ P4

晚清新式陸軍

德國毛瑟M84 11毫米口徑栓動步槍(8發彈倉)

德國毛瑟M88 7.92毫米口徑連發栓動步槍(無煙火藥)

奧地利8毫米口徑曼利夏騎槍

斯潘塞步槍

▲p5諾頓菲爾德速射機槍

英制亨利馬蒂尼單發步槍

英制韋伯6發轉輪手槍

7、92毫米馬克辛重機槍

75毫米克虜伯步兵炮

57毫米加農炮....

講真,清軍新式陸軍的武器裝備,可稱得上是同時期國家中最先進的之一,甚至比大多數西方列強的遠征軍還要先進。

這都不得不讓我們感到好奇啊,這麼多人,這麼好的裝備,大清是怎麼把戰打敗的呢?

▲P6

20世紀初葉是武器工業爆發式發展的時代,民國時期的武器裝備必然是要比清末更加先進。

我們也來挑一隻火力最強的軍隊來對比----

張作霖的東北軍

▲P7

先來重裝備:

法國雷諾FT-17坦克 36輛

美國M1917輕型坦克

英國NC27坦克

以及近乎狂暴的鐵甲列車

▲P8

150毫米迫擊炮

80毫米迫擊炮

遼-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反坦克,反工事)

克虜伯75毫米加農炮

▲p9 試製了近乎狂暴的240毫米要塞重炮……

輕武器方面:

▲(p10)

仿製的勃朗寧.30口徑水冷重機槍(個人認為比馬克沁性能更勝一籌)

遼17式65輕機槍

遼13式79栓動步槍

遼13式79重機槍

▲p11圖為日軍在清點東北兵工廠的捷克式輕機槍

小結---武器裝備不明覺厲,但“九一八”卻一彈未放,皆喪敵手。

日軍

日軍作為這兩個時代中國軍隊的死敵,在裝備方面並不顯得特別出色,甚至沒有同時期的清軍新式陸軍先進。但日軍有一個清軍或者說民國中國軍隊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武器的標準化!

▲p12村田步槍

日軍的村田18年式步槍,雖然沒有彈倉,射速低於清軍,但是日軍全軍彈藥統一,而且可以自己生產!至於訓練和精神力上的差異.....呵呵呵呵呵呵

** 結論 **

終極問題回答----為什麼清朝打不過日本,而民國時期卻可與日寇一戰?

因為清軍是一支典型的封建國家軍隊,武器雖先進,訓練雖西式,官兵卻不知有其國,不知為何而戰,更不懂得中華雖廣,背後卻無可退之地。將士只知當兵拿響,軍隊沒有靈魂,自然打不了硬仗。

1945年9月3日,日本向中華民國政府遞交投降書

到了民國時期,民族意識被全面喚醒,人民心中有了國家概念,有了我是中國人的概念,有了利益共同體。這樣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軍隊,初步具備了近代軍隊的靈魂,主義、榮譽與紀律。所以在抗日戰爭這樣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中,才可以迸發出強大的韌性和至死不退的戰鬥意志!

希望這個問答對你有幫助

小昭/時拾史事

更多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清朝打不過日本是由於腐敗,而民國打不過日本是由於落後,自清末到民初之際,國家人數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而中國當時人口應該是四萬萬五千萬之眾,這一數字有可能在進入民國之後有過縮減,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軍閥之間的混戰。



在清政府下臺後,國家機器雖然成為了中華民國,但其實處於軍閥割據狀態,比較大的軍閥勢力有北洋奉直皖三系,還有東南沿海的各路軍閥以及川康、滇黔、兩廣等等割據勢力,而這些勢力並沒有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而趨於一統,反而比大清朝更亂,尤其是北方奉直皖三係數次大戰,而南方也從來沒有過太平,各路軍閥幾乎為了利益在不斷的衝突,從客觀因素上直接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而在日本對我國產生侵略威脅後,這一因素並沒有得到消亡,老蔣先是在中原大戰中集合六十多萬大軍,和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桂軍在中原地區展開了較量,直接造成了無數軍民流離失所、血流成河的悲劇。而在這種情況下,日寇才對我國有了侵略機會,利用軍閥之間的混戰,從而加緊軍備,先是奪我東北,最終展開了全面侵略。



而在這一過程中,清朝時期對日本的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其實是內部因素大於外部因素的,而民國卻不一樣,民國時期由於日本已經完成了徹徹底底的現代陸海空軍隊建設,而中國卻因為不斷的混戰消耗內力,直接和日本的軍事力量產生了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最終以無數無辜之人的鮮血來填充,實乃悲劇。


絕筆歷史


清朝武器最先進,與日本相比,也是失敗。1.清朝統治者根本不愛惜民眾,和平時對民眾盤敲剝榨,戰爭時獨顧自己逃命。造成“國不知有民,只知有奴才。民不肯為國,望這政權早消失”狀態。2.晚清的富裕是假象,財富均集中在旗人貴族手中。上層極度奢侈,下層衣不蔽體。民眾巴不得這政權早被打敗消失。3.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犧牲的官兵,不但沒有撫卹,活著的還會被判刑,這種政權如此冷漠,誰還會考服務。腐朽的晚清,不失敗沒有天理。4.民國後,隨著思想的解放,民眾接受了國家的概念。與日本戰爭,雖然勝少敗多,卻很頑強。因為民眾看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不去抗爭只有被屠殺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