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馬雲說未來3年將有1億人失業,你怎麼看?

用戶93763316562


未來 3 年有人失業這個是真的,但是說有 1 億人失業,這個說法過於牽強。

馬雲敢這麼大張旗鼓說未來 3 年會有 1 億人失業,無非是基於人工智能的普及的發展而言的,但是目前來看,並沒有任何的趨勢表明,人工智能 3 年內可以普及。

業內人士一直在透漏消息,說幾年的經濟大環境不好,工作難找,但是失業的人是一直有的,並沒有跡象表明有大批人失業。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分清楚說這個問題的語境,到底是全中國未來 3 年失業 1 億人,還是說全世界未來 3 年失業 1 億人。

就國內而言,我想未來 3 年要想失業 1 億人,要麼發生金融危機,要麼是人工智能突然得到普及,大舉發展,替代了大批的職業。

馬雲說過,未來的房子如蔥,這個說法的邏輯就是基於如今高的令人無法承受的房價。想北上廣深這種房價居高不下可以理解,但是十八線農村小城市的房價都上漲到了 8000 - 10000 一個方,這明顯就是炒高的房價。

當經濟面臨著房價不能在漲,但是降也不行的地步的時候,就意味著前幾年任由房價飄漲要出事了。為什麼說今年大環境經濟不好,房價就是原因之一。

大部分年輕人因為房價被套牢,特別是炒房族,手握十幾套房,但是沒有接盤俠,也就意味著大量現金被套在了讓人完全看不懂的房地產之中。


回到問題本身,不管是金融危機,還是人工智能,經濟不行,但人還是要發展要生活的,而我們能做的,還是努力提升自己,投資自己。因為機會再次出現的時候,我們需要能力才能抓住。

馬雲說的未來房子如蔥,你怎麼看呢?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馬雲的話有一大半是對的,未來有一億人失業。

電商現在非常火熱,實體店已一天不如一天,高房租引發高物價,很多實體店虧本只有關張。

幾個月前看了20年電視機壞了,去實體店看了一下,價格在2600左右,後來兒子在網上幫我買了一個,不到1500元。冬天到了我去雅戈爾實體店看長袖襯衣一件價格在1200元左右,嚇得我趕緊走怕別人罵我土鱉。

現在實體店生意不好做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慘淡經營,挺不下去的只有關門大吉。

但是電商也是一個永遠的痛,山寨產品充訢市場,質量糾紛問題日益突出,應了一句話便宜沒好貨,這個問題不解決,最後死的可能是電商。

在發達國家電商沒有我們這麼火,仍然實體店占主導地位,不然有那麼多水客國外掃貨代購?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2018年人社部公佈失業率為3.8%,如果馬雲讓一億人失業,對國家維穩是不允許的,一億人失業將增加10%失業率,所以馬雲說的話有點危言聳聽,國家絕對不允許他這麼幹。

任何事情發展都要關係國計民生,大批人口失業對國家對人民都不利,一個國家絕對不允許這樣事情發生。如果一億人口失業,將增加幾千萬貧困戶,如果馬雲讓一億人失業,可能最後會讓他自己失業。


王老歪49681976


馬雲說未來3年將有1億人失業,看起來是非常可怕的數據。1億元失業佔比中國總人口達到1/14。雖然從這一數據來看,有一些可怕,且有一些出乎預期,但實際上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模式下,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確實,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環境下,未來需要人工手動的行業越來越少,而機器化、電子化的程序下,會導致大量不懂得電腦、不懂得與時俱進的人失去工作。與此同時,在未來的大環境下,將會倒逼越來越多的人進行職業轉型,不懂得順應趨勢的,不懂得與時俱進的,往往難逃遭到淘汰的命運。雖然說馬雲的這一言論嚇倒了不少人,但社會發展潮流如此,也並非危言聳聽,反而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對部分傳統行業、鐵飯碗行業更是需要時刻敲響警鐘,做好轉型與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準備。


郭施亮


馬雲說未來3年將有1億人失業,這意味著,將佔中國總人口達到1/14的人口沒有工作,這顯然讓人難以置信,更是不好接受。就像馬雲之前曾預言,未來5年房價如蔥那樣,雖然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而且比喻略顯誇張,但這樣的提法,更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馬雲說將有1億人失業,並非沒有理論依據的:首先, 馬雲將來要發展人工智能,搞新零售業態,目前條件已經成熟。今年馬雲不是在杭州開出了無人超市,顧客只要在超市中拿了商品,到門口刷卡結賬,根本無需人工服務,就能將整個購買過程完成。以後,很多先進的超市都將是無人超市模式。

再者,加工廠配件工作將由機器人來做,使得很多崗位不需要大量工人,讓大量人工從繁雜而又重複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比如,讓富士康的機器人代替流水線上的工人操作,雖然精密的裝配工序還是離不開人工,但是絕大多數富士康的組裝工序未來都可以由機器人代工了,這就意味著大量工人要轉行。只要留下少數工程師管控整個生產流水線就可以了。

再次,這些年電商的出現,讓各條大街上的商鋪冷清不少,很多人喜歡在網上購物,在雙十一剁手,也不願意跑到附近實體商店去買東西,因為網上購物,有快遞員送到家,東西還便宜。所以,像馬雲這樣的電商平臺,使得很多同質化競爭嚴重,沒有什麼特色的實體商店關門歇業。傳統實體商店的日子不好過,大量裁員是肯定的。

此外,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馬雲曾叫嚷著:“若傳統銀行業不尋求改變自己,那就讓我們來改變你”。近年來,傳統銀行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來網點多、員工多,開支大的國有銀行,現在紛紛瘦身和觸網。現在傳統銀行都在網上有APP、各網點有ATM機,絕大部分業務都是靠人工智能和互聯網來解決了,銀行也不需要大量員工了,很多人技能單一的員工都離職轉崗了。

最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貿易摩擦加劇,儘管央行貨幣政策偏向寬鬆,但效果不彰。雖然,明年中國經濟還能保持在中位數增長,但與過去的兩位數高增長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今年底出現了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潮,因為實體經濟已經做不下去,很多工廠和單位讓部分工人提前回家過大年了。未來中國居民收入增長預期將大幅放緩,失業人數將不斷提升。

不過,我們認為,未來三年失業人口快速增長,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要說高達1億人,恐怕也有些誇張成份在內。一方面,中國現代服務業的快速崛起,新型的崗位為失業人口提供就業機會。比如,在電商興起的同時,快遞、外賣等更多的服務型職業需求都會湧現。

另一方面,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勞動密集型工作需求容易被替代,很多年輕人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們肯定會趕忙學習新技能、新的語言交際能力。而像房地產、電商等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恰恰在危機中,才能促使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都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這樣很多人和企業的生存能力比原來更強了,又何愁找不到更多的收入來源?


不執著財經


馬雲說未來3年將有1億人失業,就像大家說未來每年會有幾千萬人死去一樣,這原本就是時刻正在發生事實,並無什麼特別的。



當然,馬雲講這句話時還有特殊的語境,比如,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比如,因為貿易摩擦帶來的產業調整等。

事實上,由3億人從特定崗位失業,還會在新的崗位就業,只是從事的工作內容有所變化,這是產業變遷的必然結果。

比如,阿里系電商平臺的崛起,很多線下零售店面受到衝擊,但是,又創造了網店店主的角色。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需求多樣化的前提下,就業崗位供給是總體動態平衡的,只有經歷經濟危機,需求萎縮,才會真正意義上的就業崗位萎縮。

技術進步更多帶來的是,簡單重複性崗位消滅,同時催生了一些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崗位。

以人工智能為例,很多應用可能會取代一些傳統崗位,但是,也會出現新的崗位,比如,相應設備的維修或維護等等。

因此,未來每年多少人失業不重要,關鍵要看是什麼原因,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還是人類貪婪所造成的惡果,要做區分。

但不管這樣,有危機意識,不論對公司,還是個人,都是有必要的。


李俊慧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emmmm,這個問題真的好難說。因為中國14億人口多,除了學生和未成年的之外,沒有職業的成年人可能還真不夠一個億。

如果未來三年有一億人口失業,那麼很大可能是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按照目前的情況,最大的可能是什麼?那就是生產力劇增!

生產力劇增

大家可能不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掀起了圈地運動,養羊的利潤比種地還高。所以很多地主就不把土地承包給農民了,都去養羊了。

農民失業,大規模的湧入到城市中。這個時候剛好遇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失業的農民剛好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

你會發現,每一次生產力劇增,帶來社會的巨大變化,造成很多人失業。但是社會並沒有退步,反而養活了更多的人,因為生產效率提高了。

馬雲說,未來一億人失業,不一定是真的有這麼多人失業。他的意思是,中國社會的生產力會巨大增長,生產效率提高。因為人工智能和無人化時代逐漸靠近!

同時,你要相信國家,國家不會看著這麼多人失業的。必然會有應對的措施。

別擔心!你需要做的是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太平洋電腦網


未來的結局不在於誰說,而在於現在怎麼做,才不會有那樣的結局?

最近的七八年裡,經濟轉型和房地產畸形發展,大批門店關門大批工人失業,而馬雲說這是大勢所趨,沒有阿里巴巴也會如此發展,那麼未來一億失業大軍會造成什麼局面呢?這是整個社會都要思考和著手解決的問題 。

現在股市下跌,而美股繼續上漲,不光是美國,周邊國家的股市都是上漲的狀態,而我們總是跟跌不跟漲,假若美股開始調整,我們跟著又是一通調整!

現在問題是如何把資金從房地產抽離出來,有兩個辦法,一限制批地或者說引向農村地。二讓它預期不看漲,讓空房率有個大的降低。這些資金出來了才會投向實體經濟和發達經濟,國家只是戰略性的引導比如一帶一路和農業,就會出現一大批中小高智能的企業,來增添經濟的活力和解決就業大軍的問題。


從理論的角度馬雲說的還算保守,以現在的失業速度,兩億農民工,一億失業工人,還有一億啃老和未就業的學生們都是需要轉化的問題大軍!


黃蜂二師兄


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吧。就在近兩年,AlphaGo的出現讓我們見識到了AI的魅力,連敗無數的圍棋高手,讓人心服。更可怕的是它還在不斷的學習演算,而進步的速度遠超過人類。


AlphaGo的出現只是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的體現罷了。它向我們展現了先進的搜索算法、機器學習算法,以及深度神經網絡的功能。也許有人會說,AlphaGo代表不了所有的AI水平。是的,並不是所有的AI都具有那樣的能力,但是又有多少工作需要像是圍棋那樣擁有複雜的推演過程的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多少重複性、機械性的勞動是可以使用機器、使用人工智能來代替的呢。對於一些簡單但繁瑣的工作,機器人完全可以取代,甚至做的更好,因為理論上人會出錯,而機器是不會的。

人工智能近兩年來發展的迅猛。四大事務所中的德勤已經開始著手利用 AI 和分析技術進行審計,人工智能成本點的下降,完全可以讓更多的東西實現自動化。我們熟悉的電商平臺京東也有著自己的智慧物流體系,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這些都已經是真實存在並運作的。


當人工智能發展的完善的時候,人工智能的成本低於人力資源的時候,可能就是題目中所說的時刻。


簡族


對於馬雲的觀點,我認為可以做如下解讀:

1.智能機器取代大量的基礎工作

未來,是人工智能的時代,阿里無人超市、京東無人車……越來越多的基礎職位被人工智能代替,像快遞員、外賣小哥等門檻較低的工作,未來都會被取代。

2.人們退居二線,尋求精神快樂

馬雲自己就在事業巔峰時期選擇激流勇退,不僅不再擔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還已經主動放棄了阿里巴巴的實際控制權,僅剩持有阿里巴巴的股權數量。將來,很多人不是被動失業,而是主動選擇退居二線,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3.商業變化更快

馬雲稱,未來三十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所有人想象。近兩年出現了共享經濟、社群經濟、粉絲經濟,靠直播寫作業都能賺錢,未來的商業智慧變化的更快,並且快速甩下一批跟不上的人。

4.無核心技術的製造業倒閉

對於製造業來說,核心技術才是最值得被尊重的,但現在很多製造業人浮於事,不重視核心技術,卻過分重視營銷,這樣的企業也將是最先倒閉的。

你怎麼看呢?


北京豐臺《李合偉演講與口才培訓學院》

互動式遊戲加訓練的教學方式讓您:3小時解決上臺緊張!1天解決思維混亂!3天成為會銷大師。

聚會,社交,銷售,競聘,路演,領導演講……通通侃侃而談,魅力四射。

更多投資人,企業家人脈等你來結緣。私信我們,即可獲得199元當眾講話體驗課。


合偉說


不光是馬雲發表過這種觀點,去年李開復在綜藝節目《奇葩大會》上也說未來十年,大概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們人的時間就更多了。

但是未來三年、一億人總覺得二者要是同時實現未免太過誇張了,即便人工智能發展速度很快,但被大眾所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一億人有些誇張,可裁員的浪潮已經向我們襲來了,百度搜索“裁員”,出現了一千多萬相關結果。

人工智能現在有多麼強大已經不用多說了吧,人工智能的出現的確會取代很多職業,牛津大學大學研究員對世界上702個工種進行了調查研究,未來十年,大約有一百七十個職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電話銷售員、文檔管理員、裁縫、數學技術員、開戶櫃員、物流管理員、零件銷售、司機、法律秘書,律師助理、前臺、會計等多種職業被替代的概率都在99%以上。當然也有像工程師、分子生物學家等被取替概率極低的工種,但這些職業對個人能力和專業性要求非常高,也很少有人從事這些職業。

相信大家報考大學的時候都為自己報什麼專業糾結過,有些專業自己想學,但是家長學卻說這個專業沒有用,學得再好也找不到工作。那時候,甚至現在,學醫永遠是熱門專業,但是試想一下,等到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上手術檯,醫生會不會被取代呢?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人類不再需要這些職業,那我們還有學習相關知識的必要嗎?說不定我們現在課本里學的在未來都會被淘汰。這麼看來,還是抓緊學習AI相關技術才能保住自己的飯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