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真如有些臺灣、香港、澳門學者所說,大陸的簡體字真的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嗎?

記者去哪裡了


臺灣、香港、澳門學者所說的那樣簡體字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這個觀念要講,從道理上也講的過去,畢竟,中國文字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部,更不是核心!

漢字與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大約在於,她在表現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是一個交流工具,而中國大陸本來就沒有廢除繁體字,只是把這兩種功能分開來用罷了。

港澳臺的某些學者說簡體字不能代表中國文化,恐怕是心裡有些酸吧?看看他們的用詞,用中華而不用中國,這兩個詞都是古來就有的稱謂?一個在窮兄弟面前優越感存在慣了,忽然發現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心裡總會有些失落的,所以,總會拿出些東西證明一下自己的優越性。當然,僅僅失落而已,並非惡意!

大陸學者的反駁顯得太沒文化,怎麼會那麼不自信呢?不代表中國文化你推廣簡體字幹嘛?

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好,只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化在人的心裡。如像臺灣的蔡英文等之流夥同外人挖自家牆角,刨自家祖墳,寫繁體字又有什麼用?!


假裝外行看門道


【下文“有些臺灣、香港、澳門學者”和“有些中國大陸的學者文人”直接省略掉,用SB指代】

一問SB:中華文化的正統是什麼?就是SB眼中的那點繁體字嗎?

二問SB:過去的隸體、草體、篆體、甲骨文等文字算不算正統,答不是,那繁體也不算正統,答是,那正好證明繁體和它們一樣,在時間線上是需要改革的。

中華文化的正統是什麼?想必大家沒有討論過,那就對了,因為我們從小生活的文化環境就是這樣,這屬於正常現象,是大國心態,只有那些越是狹隘的地方才會越去爭奪所謂的“正統”,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自卑心理。(比如江湖上流傳的大寒冥國)

說中華文化必須談論到時間和空間,和小國民族比,中國歷史很悠久,多民族形成的國土很大。從時間線來看,SB時間觀念狹隘,只看中自己手裡的那一段,缺失最新的一段,也不考慮文字進化的整個歷程。從空間層來看,SB的觀念也是固執的,死守自己手裡的東西,像極了改朝換代時的流亡之朝,歷史證明,它們最後都被埋了。正統還是那個大版圖。


繁與簡:

(1)從藝術創作來說:藝術家想用篆書就用篆書,想用草書就用草書,百花齊放麼,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掌握了從最原始的直到最現代的所有字體,從技能來說就是技能多,而不學簡體的就缺少了某個技能,在正統的自然叢林裡是會被淘汰的;

(2)就普通書寫來說:誰方便也是一目瞭然,不然的話,秦篆之後怎麼會出現隸體,再後來出現草體?就是西方字母的祖先看著也比現在的要複雜點,文明就是這樣進化的,簡化屬於正常現象;簡體字很多就是由草體形態而來,例如四點底和絞絲旁,草體點畫連筆,最簡化的直接化為一橫,像現代簡體字的食字旁、言字旁皆來源於草體符號。就現在的情況來看,和草體比起來簡體算是種繁體啦,這樣說來某些字其實是可以進一步簡化的。

(3)現在是電子信息時代,漢字繁體大概是全世界電腦裡面最繁瑣的文字啦!?就閱讀方面來說,也是簡體看著更容易些,簡就是簡,繁就是繁,這是物理現實,太複雜的文字費眼睛,需要近視鏡或者放大鏡,字體再小恐怕得用顯微鏡了···

(4)心理層次方面:這個最主要,某地區人搞出了個“正”體字的叫法,就是刻意在某方面進行分裂,心態和棒子國的某種心態相似,不思宏觀、自卑可憐都表露出來了,又缺乏正確的歷史觀,這個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補充:在大陸書法界,正體就是楷體、又叫真體,他們的叫法顯得有點無知和尷尬。還有先前時候民國政府是想簡體的,後來蔣先生敗走小島,心也小了,就是要和這邊反著來!】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自己要清楚一件事,所謂簡體字只是把部分複雜的簡化了,現在其實是簡繁共用的,例如樣(子)和(蕩)漾,前者簡為樣,後者卻沒有和洋通用(意思不同,也不可能通用),再例如趙孟頫的頫字,現在還是沒有簡化的,再例如焉字,搭眼一瞧還以為是繁體呢!從此方面來看,現代漢字的規範工作其實沒有完成,仍然有很多不完美之處,漢字確實還有一定的改革空間,曾經“二簡字”的出現也是出於此因,不過後來取消了,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以國家相關規定為主。所以正統不正統啥的,還得看最具權力的硬實力。


文字工作者仍需努力

例如豹貓豺狼四個字,這幾個字放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從生物學分類來說,前兩者屬同類,後兩者屬同類,但現在卻是豸和犭交錯使用,拿生物學來論,這幾個字確實有不合理之處了,既然貓可以簡化成貓,那豹和豺是不是也可以使用更簡單的異體字呢?又或者把貓恢復繁體的寫法?

有少量字可以恢復傳統,比如雲和雲、古時是兩個意思不同的字,而現在不寫雲了,把雲和有雨的霧霜書寫在一起,它就顯得另類了,既然霧霜帶雨(也不能再簡化了),為什麼雲就成了雲,這就是比較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說是不符合漢字之美)。

【2018-12-23突然有感--增加以下此段:如果真的恢復了,會出現個現實問題:雲一般出現在古文,現代文很少用到,而帶雨的天上之雲卻更多幾率用到,所以出於現實需要,我看還是現在的情況好,簡單點好,書法創作可以看情況進行選擇】

再比如貝(貝)、財(財)、車(車)、東(東)此類字,我個人更喜歡繁體,方塊字麼,在楷體書法裡毫無疑問傳統體更具穩重的美感,筆勢也更容易書寫,而簡體只適合一種書體使用那就是草書體,像這種不是太複雜的字是不是可以恢復傳統呢?

我們知道有一副對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此聯精華所在大家都應該看出來,很好的體現了漢字之美,這裡推薦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561393699459170830/

至於江湖上流傳的:“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種種,說是合理也可以說是牽強附會,需具體對待。比如“雲無雨”看字形來說,雲確實無雨了,看意思那就是強詞奪理了,因為雲還有“說”的意思,根本和雨沒有關係,所以一味強調“雲無雨”說明他想到的只是他會寫的那個雲,而根本沒有想到另一個雲,正好證明了上面我說的思想上的狹隘。


總之對我們來說:

普通書寫要實用規範,我們說的是普通話,寫的是規範字,是國家規定的,任何時代都不能置身於國家之外。就說草體吧,古代第一個寫草體的可能有自創,但是後來的書法家寫草書也不是胡來的,草體字是有草體符號的,這就是規範,書寫者都默認遵守的。

日常普通書寫講究實用,人會不經意間的追求短、少、快、簡等等,這個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就像餓了想吃東西一樣,是生物的正常反應,我們不必特別強調。我們現在的正體字(楷體又叫真體、正體)即使再簡化也簡不到狂草和日文平假片假那種程度吧!

而書法那是藝術創作,屬於強意識的腦力勞動,追求藝術美感,會對書體進行選擇,而學習書法的人自然也會學習各種書體,所以我們認識很多書體,這是我們的優勢,不過沒有接觸過簡體的人可能僅僅認識那個他們所謂的“正”體了吧!?


丨丶


簡體字能不能代表中華文化正統?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知道某些人掛在嘴邊的“中華文化的正統”到底是什麼,估計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

從美感上來說,繁體字確實遠超簡體字。另外,許多簡體字在簡化之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結構和表意,魅力大打折扣。從閱讀角度來說,繁體字的書籍也會帶給我相對更愉悅的閱讀感受。

但繁體字確實有繁瑣的一面,方塊字原本就比字母更復雜,繁體字尤其複雜。從掃盲的角度來說,簡體字自有其貢獻。所以我只能說:我愛繁體字,但這個十幾億人口的社會也許更需要簡體字。

至於“中華文化的正統”,我更喜歡借用那句“請用文明說服我”,這裡的“文明”特指現代文明。與其爭根本說不清的正統,不如先離現代文明更近一點。何況,文字只是承載知識的一種工具,將工具當作“正統”的代表,要不就是這個“正統”很可疑,要不就是持此觀點的人其實沒文化。

通過文字去獲取知識,實現文明,是人類理應做的事情。糾結於文字的繁簡,去爭一個名號,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葉克飛


那叫胡扯。誰是正統,誰不是大家一日瞭然。難道南韓將端午節申遺中國人就不紀念屈原了,就不過端午節了?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了中日關係正常化來中國訪問,毛澤東主席在其中南海書房會見他所贈禮品就是《楚辭集註》。

一個簡化字,就把中國文化簡成非正統,可笑至極。真是螞蟻洋槐,井底之蛙。


吉祥如意


香港6百萬,澳門50萬,臺灣2千3百萬,海外華人4千萬,全算上7千萬。14億:7千萬=20:1,20不算正統?!難道1算正統嗎?!統,統治,你統治了絕大多數,當然可以稱正統了。不承認的,有能力改變現狀嗎?!


hwd4


當時始皇帝統一文字有沒有人站出來阻撓?毋庸置疑,反對的聲音肯定巨大的,至少六國的貴族們不同意,秦始皇是怎麼做到的?有成語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就是“焚書坑儒”——把反對的人全部殺光,把不同的文字書籍全部燒掉。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社會還能夠採用這種血腥屠殺辦法嗎?為了統一文字,能夠把海外使用繁體字的中國人全部殺光嗎?

當前,海外反對使用簡體字的聲音還不少,其中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是香港演員黃秋生,他在微博中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這番言論,引起了各方對於簡繁字體的爭論。

2015年兩會,政協委員馮小剛導演就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認更是表示,幾千年來,漢字書寫的簡化是一種趨勢,其簡化古已有之,但有小部分字簡化後失去了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含義,“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書法愛好者以及民眾共同努力,把一些字改過來。”

對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別,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網絡段子:“漢字簡化後,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兒無首,鄉里無郎。”每次簡繁字大討論時,這個段子也是挺繁派用來標榜繁體字更能傳承中華文化的論據。難道我們簡化了繁體字就是真的丟了華夏文明?


我們不能否定簡體字是漢字以及華夏文明的巨大進步。1936年,埃加德·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寫下:在當時西北地區“除了少數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文盲幾乎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到了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則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蔣介石也曾表示,“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

新中國建立時,中國人的識字率不足20%。如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顯示,現在中國年輕人(15—24歲)的識字率為99.6%。這種非凡成就應歸功於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積極推廣的中文簡體字。


但近年來,由於傳統文化興起,一些學者認為簡體字閹割了漢字的文化內涵,讓漢字變成了符號,同時導致傳統文化斷裂;還降低了漢字的美學格局,讓構造複雜、佈局雋美的漢字淪為符號,遠離了獨有的藝術內涵。

繁體字也有很多優點:形體優美,書法作品可以成為藝術品;辨識度高,適用於計算機識別;形象具有關聯性,直觀達意;信息量大。

漢字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語言特性。中國各地的八大方言語音差異巨大,溫州人與潮州人溝通簡直是雞跟鴨講。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之間的差別比中國溫州話和閩南話的差別小得多,但是他們絕不願意承認各自的語言是“拉丁語”的不同方言,因為它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同時繁體中文還傳播到了韓國、日本、越南、緬甸等國家,形成範圍巨大的東亞儒家文化圈。如果不是近代殖民者強行推廣拉丁文字,或許中國的版圖還會再大一些。

其實國家教育部也意識到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在新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高中古詩文背誦增加至72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各個部分。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


同樣,《岳陽樓記》、《出師表》、《過秦論》等優秀古文也是臺灣、香港等地高考必學必背的課文,優秀名篇與內地教材高度重合,不同的是內地學的是簡體,港澳臺學的是繁體。全球的華人通過漢字和傳統文化建立起了共同的歷史觀、價值觀,所以中國統一是大趨勢,分裂只是歷史的小波瀾,這就是臺獨、港獨思潮始終被主流民意壓制的原因。


學漢字就要給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中華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里。繁體字迴歸就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只不過,在文字專家看來,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無必要,“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內地不需要全面恢復繁體字,只需要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里,小學階段至少會認100-200個常見繁體字,中學生閱讀繁體字名篇無障礙,大學中文、中國歷史專業的畢業生能熟練使用繁體字。小編建議可以在小學階段每週增加一堂書法課,在練習書法的同時學習繁體字,對於增加孩子的識字感、培養語感和文學審美力、激發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開始學習簡體字,內地的文化教育界應該相向而行,逐漸融合。通過文化的交流,文字的統一,促進國家的統一。

中華文明面臨歷史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即將站立在世界的舞臺前沿,團結兩岸四地,乃至海外華僑華人同胞,我們都需要學好用好繁體字,不能將其一費了之。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歷盡滄桑,仍然也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華文明一樣飽經磨難,仍然青春永駐。這也是中國為何能夠恆久屹立的天然因素,漢字不失,華夏永存。

您是否同意孩子學一點繁體書法?請在下面留言交流。

周掌櫃,深港文化教育達人,跨境旅行美食客,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深港周掌櫃


繁體字的確更能代表傳統文化,因為我們的歷史文獻原文都是繁體字寫的。 但那又怎麼樣?文字不是給人寫,給人用的麼?我們用了幾十年簡體字,雖然不會寫繁體字,但讀起來基本都沒有問題,這可能跟簡體字本來跟簡化前的繁體字很像有關係,完全沒有影響我們體驗祖先留下來的文字之美。

任何文字都應該是在不斷的演變之中,這沒什麼不對,好用就好嘛!爭論誰是正宗真的沒有啥意思!非要說老的才是好的,那乾脆去學甲骨文得了!


tigerslc


對於那些老腐朽的言論可以嗤之以鼻。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漢字發展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開始,中國歷史上有了較為系統的文字體系得以傳承下來,甲骨文是中國現代文字的根本。後發展成金體、大篆、小篆,秦始皇統一全國,書同文,以小篆為官方統一文字。到漢代,小篆演變為隸書。隸書的速寫體就是草書,東漢末年,曹操手下的書法家又創作了楷書,後來又演變為行楷和行書。直到解放前,這些書體還都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繁體字,解放後國家推廣簡體字,只是為了易學易認,文字本身根本意義就是信息的記錄和傳遞。簡體字完全具備這個功能。

要說簡體字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字文化,這一點的確如此。因為漢字是像形文的一種,繁體字更古老,更能體現中國歷史文化。這一點簡體字是欠缺的。不過,我覺得文字文化是否正統,不能僅憑書寫這一方面去說。舉個例子,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原著中,喬峰把降龍十八掌傳授給了虛竹,虛竹和喬峰共同研究將降龍十八掌精簡了一下,只保留了十掌,但是威力卻比以前的十八掌還要厲害。這難道說喬峰身上的降龍十八掌不正統?只能說十掌沒有十八掌正統,不能說喬峰不正統。所以,在大陸官方推廣簡體字並不代表大陸文字文化不正統,因為大陸官方並沒有廢棄和禁止繁體字,更不能說明大陸的人就不懂繁體字,我們可以看書法愛好者們的書法作品,都是繁體字。大陸新華字典上也都有繁體字的標註。

總之,大陸雖然平時用簡體字,但是大陸也懂繁體字,甚至比港澳臺對繁體字研究的更深刻,簡體字本身沒有繁體字正統,可是大陸的漢字文化仍然是正統。


老隱隱於巔


首先,歷史上漢字不斷在簡化,更加易記、易寫,能更好地發揮文字的交流功能。否則,一直“傳承”不簡化,我們現在不是還得寫甲骨文、小篆,交流起來也太困難了。我問過臺灣年輕人如何看簡化字,他們說有些繁體字只會認,不會寫了。

其次,大家討論的焦點是解放後公佈的那批簡化字。我覺得有些的確該簡,如大家調侃的:臺灣烏龜繼續憂鬱。但有些字簡化得沒有道理或邏輯不一。

(一)沒減掉筆畫,卻減掉趣味。

如:門戶的“門”簡化為“門”,雖然無趣了,但畢竟筆畫減掉一半,還有點道理;但把“戶”簡化成“戶”,就沒啥道理了。本來“戶”是單扇門,多麼栩栩如生。非要簡化成“戶”,筆畫沒減,意趣盡失。

(二)不同的繁體字簡化成同一個字,簡出混亂。

看《紅樓夢》,就是讀不懂“雲空未必空”,不明白:天上的雲啊,怎麼明明是空的,妙玉卻認為它未必是空的。後來才頓悟此“雲”非彼“雲”,此“雲”乃你雲我雲大家雲的“雲”,而非天上那朵千載空悠悠的“雲”。我們現在老聽臺灣學者講紅,是不是與他們看《紅樓夢》沒我們大陸人費勁有一點點關係?

最難以忍受的是每次見到“心臟”就想到“骯髒”,本來“心臟”、“骯髒”分得清清楚楚的,藏在肉中的臟腑與被埋葬的骨頭一生一死,一陽一陰,卻非要簡化成同一個字。難道我們這代人的心真的是髒嗎?怪不得毒奶粉過後是假疫苗,後面還有啥?

(三)此簡彼不簡,邏輯不一致。

如把“補”簡化為“補”,但卻讓“輔”、“捕”、“哺”的右邊保持不簡。


尚由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人們知道了教育是提高科技水平一一一一競爭力的根本時,就開始大力重視和發展教育。德日都是小國家,又都是戰敗國,他們能一躍進入到不可思意的世界經濟前五名的強國,完全得益於教育。中國的重文輕理,武文弄墨,詩詞歌賦,自娛自樂,失去了三次工業革命崛起稱霸的良機!遭受了烈強的打壓凌辱侵略掠奪,尚權失地辱國,現在重視了(但仍不如美國。看看中美中學課的課程表和課時數就知道了。應當在高考時英語做參、選考,物理必考)所以就會更加地懂得了漢語只是個交流的工具,越簡單越易學越有市場越易於接受和推廣,越能高效地發展經濟振興中華(中國剛解放不久就多次討論研究過文字的簡化問題!甚至說要用拼音代替,後來徑過兩次簡化為今天的簡體字。其實仍有簡化的空間,如去平翹舌,去一字多音角jiaO v,jVe ↗等都同音,有利於漢字輸入。還有些筆劃太多的可進一步減少…。高考語文100分)放下袍袱輕裝上陣,學好數理化生,遍走天下都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