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首届“复杂病例高端人工晶状体探索应用研讨会”于2018年3月3日在京落下帷幕。会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鲍永珍教授,聆听她心中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


驻足先天性白内障,为了患儿的“远方”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身为先天性白内障领域的大家,鲍教授多年以来建树颇多,感触颇深: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已存在的晶状体混浊。孩子出生后,在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线刺激的条件下,视力才能发育。先天性白内障恰好挡住了光线,使得感光细胞得不到刺激,进而产生了弱视,是影响儿童“一辈子”的疾病,是非常值得探索和攻克的领域。从眼球发育角度来看,晶状体在出生后1年内、眼轴在出生后2年内发育最快。因此,婴儿期的先天性白内障治疗更是难上加难。目前我国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现状为早期诊断和手术率低,导致合并症多。要做到更好发展该领域,使得患者更多获益,鲍教授表示:

首先,医生方面要做好规范:先天性白内障需要系统治疗,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强强联合,“任何时候强调先天性白内障的系统诊疗都不为过”;另外,要做好术前适应症的控制;手术质量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术后随访和治疗比手术本身更重要,即要做好术后屈光的矫正,弱视的训练。

其次,患者方面要做到尽早筛查,错过了治疗时间窗,日后即使再做白内障治疗,视力预后也不会很理想;另外,应提高患者及家长的随访依从性,一定要关注视觉之外的功能改善和训练。


可以看近又看“远”,多焦点中的焦点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鲍教授详谈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s)的四个焦点问题,即:

1. 不同MIOLs的选择:首先要根据患者的愿望和医生的经验选择不同的光学设计,其次要根据患者用眼需求,选择不同的附加度数。

2. MIOLs的适应症:首先要做好对患者的选择,即患者的社会属性(工作,生活,经济条件),自然属性(生理,心理);另外,要考虑植入适应症的选择,即无眼部合并症,预期术后视力佳,有脱镜的需求,心理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等;最佳的适应症是远视的白内障患者。

3. 复杂病例植入MIOLs的前提条件:黄斑功能良好,良好的预期远视力;瞳孔正常,位置、活动度良好;眼球结构稳定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囊袋的位置等。

4. 技术层面术者需要关注的方面:术前要做到人工晶状体屈光测量精确度高;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尤以干眼患者的管理为重;术中保证手术的切口要小;另外要尽量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居中位置;最重要的还是术者的规范操作和娴熟技能。


Toric IOL,为了更好的“远方”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日益提高,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手术也已经从防盲性手术时代进入到屈光性手术时代。普通人工晶状体已经满足不了患者全方位提高视觉质量的需要,Toric IOL(散光人工晶状体)的出现大大加速了人们奔向完美视觉质量的“远方”的进程。

面向“远方”,更需精尖技术:鲍教授谈到了自己的术中经验即妥善固定,务必保持IOL轴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做好:1.标记准确,IOL旋转到位 2.良好的前囊膜撕除操作,撕除范围控制在光学区范围内等手术操作。


“远”赴非洲,仁心成“诗”,一切为了光明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鲍教授讲述了自己投身白内障公益行动,“远”赴非洲大陆,为黑暗中的患者带去光明的经历:提到非洲,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贫瘠荒凉的地貌,炎热恶劣的气候,贫困动荡的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艰苦落后的医疗条件,鲍永珍始终认为:无论肤色、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对光明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援非光明行”是一项针对非洲的白内障复明专项医疗外交活动,是我国为了天下大同的国家策略,更是非洲人民收获光明的火种。身为我国白内障学组的委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医者,鲍教授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六次赴非,更鉴英勇果敢;千例手术,诠释大医仁德。鲍教授用实际行动予当下青年医生以警示:良好的环境更鉴医者仁心;眼科医生的初心就是一切为了光明!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吉布提总理卡米勒和卫生部部长卡西姆与鲍永珍教授(左一)等在总理府合影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鲍永珍教授在术中


本文转载自“惟视眼科”【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内容略作改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期待下期资讯,关注“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为您解决心里的烦恼,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白内障手术的“诗”和“远方”--鲍永珍教授专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