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對蝦功能性飼料或成養殖一大福音

因病毒性疾病及早期死亡綜合症而導致的大量死亡是全世界對蝦養殖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近幾年來,在細胞與分子水平上就對蝦與病原的互動,以及對蝦免疫因子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相關研究集中在免疫因子特性、細胞防禦功能、主要免疫方式及機理等方面。同時,根據這些基礎研究,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相應的對蝦疾病預防措施或增強對蝦抗病力的相關技術手段。

從營養與飼料的角度而言,通過營養調控與免疫刺激的方法,能夠極大提高對蝦自身免疫活性,從而減少對蝦疾病的發生或發病後的死亡率。這些研究,是推動對蝦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下面,筆者從技術應用與實踐的角度談談對功能性免疫對蝦飼料的一些粗淺理解,以期為行業發展提供參考,供行業同仁探討斧正。

對蝦功能性飼料或成養殖一大福音

圖1 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1個半月後的對蝦

從應用技術而言,對蝦功能性免疫飼料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降低對蝦疾病的發生:一是通過營養均衡或免疫刺激提高對蝦先天免疫能力;二是通過改善養殖環境減少對蝦應激;三是通過內外環境的調控控制病原滋生或感染幾率。

一、營養及添加劑途徑的對蝦免疫調控

營養素與動物免疫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大多數營養素缺乏都會影響動物的免疫反應,以最基本的營養素蛋白質為例,不能滿足需要的蛋白水平會對水產動物免疫力造成負面影響。就對蝦飼料而言,我們一直提倡飼料的蛋白水平要與對蝦養殖模式相適應。在土塘或低密度養殖條件下,由於水體藻類及浮游生物能夠提供一部分蛋白,因此飼料蛋白水平不需要很高。

但是在高位池、小棚或工廠化養殖條件下的南美白對蝦,環境能夠供給的營養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補充更高的可消化蛋白才能夠滿足其生長需要,也只有更高水平和更平衡的蛋白質才能夠滿足其免疫要求。蛋白與免疫的關係說到底是氨基酸與免疫的關係,對蝦先天免疫與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賴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等氨基酸的合理平衡對對蝦免疫能力均有顯著影響。在所有必需氨基酸中,蘇氨酸和精氨酸對對蝦免疫的作用最為突出。

蛋白質和氨基酸之外,必需脂肪酸(EFA)、維生素A、D、C、B6、B12、葉酸以及微量元素鐵、鋅、硒等的免疫作用已經得到了較多的研究。從營養角度來看,“過猶不及”,這些營養素的添加從來不是越多越好。根據養殖動物的品種及養殖模式合理添加,才能達到提高動物免疫力的作用。

對蝦功能性飼料或成養殖一大福音

圖2 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2個月後對蝦

營養素合理平衡搭配之外,更多研究集中在免疫增強劑對水產動物的免疫調控上。免疫增強劑是一類能刺激白細胞活性從而提高動物抗病毒、細菌或其他病原能力的化學物質。對於甲殼動物,主要是增強酚氧化酶系統及其一系列相關因子的活力。到目前為止,研究較多的免疫刺激物包括細菌的結構物質、甘露寡糖、β-1,3/1,6-葡聚糖、小肽、多糖、核苷酸及其他化學合成產品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免疫增強劑加得越多越好,很多研究均顯示免疫增強劑的免疫效果與所用劑量並不成正相關關係。對免疫增強劑的使用,一是合理的配伍非常重要,另外,合理的使用劑量也非常重要。所有免疫刺激物質要在動物體上進行反覆試驗才能完全說明其對動物的影響,例如脂多糖在體外是有效的免疫刺激物,但在劑量稍微超出“安全”劑量時則會產生某些信號分子降低動物食慾甚至抑制動物生長的現象。再次,在口服免疫增強劑的情況下,普遍存在“免疫疲勞”,即持續投餵含免疫增強劑的處理組在免疫水平上升後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在動物產生免疫疲勞後,如何通過營養或免疫調控的方式再次對其免疫系統進行生理喚醒,值得每一個技術人員關注。

二、綠色環保飼料改善養殖環境

與陸生動物不同,對蝦生活在水環境中,殘餌和糞便很難清理。特別是在養殖環境惡化的條件下,大量進排水往往造成對蝦應激或發病。因此,通過營養飼料手段來降低殘餌和糞便對對蝦養殖水體的汙染,是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從技術上講,對蝦飼料改善養殖環境的首要一點是在利於對蝦攝食的情況下減少飼料溶失。

我們經試驗證明,通過改善對蝦飼料生產工藝中的調質環節(例如增加專業的保質器),提高飼料澱粉糊化度,在提高對蝦消化吸收率的基礎上能夠有效提高對蝦飼料水中穩定性並減少飼料在水體中的溶失,對改善蝦塘水質非常有好處。目前,能夠改善對蝦飼料調質的保質器已在不少專業化的大飼料企業推廣,這是設備工藝進步推動養殖技術和飼料技術進步的重要案例。此外,少數企業嘗試通過膨化設備生產對蝦飼料,經實踐證明在高端蝦料領域似乎不是特別成功。但是在低端蝦料領域(特別是魚蝦混養或蝦蟹混養條件下),膨化設備與傳統蝦料生產設備相比是否能夠具有優勢值得去思考和探討。總之,生產工藝是綠色環保的功能性對蝦飼料能夠達到效果的重要保障。

對蝦功能性飼料或成養殖一大福音

圖3 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養殖的對蝦

與魚類的吞食不同,對蝦等甲殼動物是典型的抱食習性,攝食較慢。因此,提高蝦飼料誘食性是減少攝食時間,從而減少溶失的另一個重要技術手段。與畜禽動物相比,水產誘食劑的研究還很薄弱。目前,大部分企業通過一些海洋源性物質的添加來提高飼料適口性,富含膽固醇、遊離氨基酸的軟體動物及其他海洋動物的水解物被證明具有較好的誘食活性。同時,也有一些專用的水產誘食劑開發,如DMPT、氧化三甲胺、核苷酸等。如何選擇合適的誘食物質以及設計合理的添加量是改善飼料誘食性的重要技術課題。

此外,通過對飼料原料的合理加工或前處理被證明能夠提高對蝦的消化吸收率,從而減少糞便中未消化物質對水體的汙染。而某些植物提取物被證明能夠促進動物對氮的吸收,對水體中氨氮也具有淨化和吸附作用,因此,是綠色環保的功能性對蝦飼料可以選擇的功能性添加物質。

三、無抗時代的抑菌方案

對蝦是無脊椎動物,沒有特異性免疫系統。因此,除了提高對蝦先天免疫系統以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之外,通過技術手段減少病原的繁殖和滋生也是減少對蝦疾病發生的重要課題。目前,副溶血弧菌等病原導致的EMS等疾病是影響對蝦養殖成功的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對於蝦來說,基本上所有病原都是通過口腔攝入並以腸道為靶點而感染的。因此,改善腸道環境或提升腸道健康水平,是減少弧菌等病原滋生並減少弧菌感染的主要技術發展方向。

例如弧菌在pH值7.5-8.5的條件下最為適宜生長和繁殖,而在酸性環境中則不能存活或生長不佳。有證據顯示,酸性環境能夠破壞弧菌細胞外膜,使細胞內容物溢出而殺滅副溶血弧菌。與陸生畜禽動物不同,對蝦消化道pH值在5-7之間,特別是腸道的pH值介於6.7-7.0之間的中性環境,比較適宜弧菌的繁殖和生長。因此,通過技術手段使對蝦腸道環境處於偏酸環境中,能夠有效降低弧菌疾病的發生。

目前,市場上也已經有很多酸化劑產品的推廣。但是如何解決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以及適宜的添加劑量,以及減少酸性成分在飼料制粒和水中環境中的溶失,都是必須面對的技術課題。另外,有研究顯示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有益菌能在對蝦腸道粘膜上定植,在形成優勢菌落的條件下,這些有益菌產生的酸性環境或分泌的肽類物質也具有抑制有害菌繁殖和定製侵害的作用。

根據我們的跟蹤,長期拌喂EM原液(主要成分為乳酸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對蝦弧菌發病率大大降低,此外還能夠改善腸道健康,提高對蝦對飼料的消化吸收率。但是,在全價配合飼料條件下,這些益生菌類物質如何合理添加,以及如何渡過制粒和熟化的高溫而存活,都是需要面對的技術難題。

對蝦功能性飼料或成養殖一大福音

圖4 使用普通蝦料養殖的對蝦

在後抗生素時代,通過具有抑菌活性及其他生物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的添加,達到抑制腸道有害菌的目的,也是改善腸道環境,減少細菌病發生的重要方向。地球上的植物經過上億年的進化,成為一個巨大的基因寶庫。很多植物產生的生物活性成分已經證明具有抑菌殺菌的功效。此外,這些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還具有提升和促進動物免疫的巨大功效。因此,篩選和合理添加植物提取物也是達到對蝦飼料功能化的重要方向。但是,植物提取物之間以及植物提取物與其他添加劑或活菌類物質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以及不同添加物質之間的合理添加量,都是技術人員應著重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四、功能性對蝦飼料的研發與實證案例

綜上所述,通過先天免疫、養殖環境和腸道環境三個方向的技術集成,開發適應目前中國對蝦養殖環境和養殖模式的功能性對蝦飼料條件已經成熟。據較長時間的技術摸索,我司在近幾年開展功能性對蝦飼料的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成績,例如福建漳浦養殖戶陳壽斤在1.2畝的高位池條件下,冬季搭棚養殖145天,全程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畝產達到7083斤,餌料係數僅有0.94。功能性對蝦飼料在珠三角土池養殖模式的推廣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順德均安養殖戶何共和,在雷雨頻發的春季養殖89天,對蝦平均達到36頭,畝產993斤,餌料係數僅有0.81。因此,在我國目前對蝦養殖業發展格局下,推廣功能性對蝦飼料正當其時。

此外,在使用功能性飼料進行對蝦養殖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苗期如果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則應減少乳酸菌或EM原液的使用量;二是在對蝦轉肝期,應適當減少投餵量;三是使用功能性對蝦飼料,投餵量與普通對蝦飼料相比應適當減少,一般來說投餵普通飼料正常投餵量的80-85%比較好。此外,如果只是為了提高養殖成功率,功能性飼料使用到對蝦60頭左右即可;如果要提高對蝦長速,縮短養殖週期,則功能性對蝦飼料在養殖全程使用會達到更好的養殖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