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兵家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

大不列顛島孤懸於大西洋之上,其命運註定與海洋緊密相聯,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英吉利海峽史。

這是盎格魯—薩克遜時代唯一倖存下來的英格蘭版世界地圖,大約在1030年左右製作於英格蘭。雖然此圖是以地中海為中心描繪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塊大陸構成的世界,但由於作者立足於英格蘭來製作這幅地圖,因而大不列顛群島的輪廓和細節相對比較精確,連倫敦和溫徹斯特這樣的“大城市”的建築物,也都給以了很好的表現。同時,它還標註了泰晤士河和其它河流。在愛爾蘭方向,首次出現了阿馬和馬恩島,並可以找到奧克尼群島。但它畢竟不是英格蘭地圖,中世紀最精質的英格蘭地圖有兩幅,一是前邊講過的馬修.帕里斯的英格蘭地圖,二是高夫英格蘭地圖。

高夫英格蘭地圖,因理查德.高夫(Richard Gough)在1774年的一次拍賣會上購得此圖而得名。此圖的來歷不詳,作者不詳,但專家認為它很可能是愛德華三世的宮廷書記員編寫或使用過的地圖,大約製作於1360年。此圖的方位為上東下西,圖中的海陸交通描繪上比馬修·帕里斯的英格蘭地圖更加精細和實用。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等河流、河口標示醒目。圖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西邊,雖然,描繪的是英格蘭東海岸,實際上也是對英吉利海峽的一種描繪。

現在來說說這個海峽,海峽兩岸是英國和法國,兩個都是很了不起的古國,自然對這個海峽有著各自己的命名。在海峽北部,英國一側有多佛爾港,英國人習慣稱這的海峽為“多佛爾海峽”;而對岸法國一側有加來港,法國人習慣稱這的海峽為“加來海峽”。這一段的海峽是連接北海與大西洋的通道,長30—40公里,最窄處僅28.8公里,後世多稱這裡為英吉利海峽。

在航運不那麼發達的時代,這個海峽更多地表現為兩岸國家的海上戰場。隔著海峽的英法兩國為何能打千年戰爭,根本原因還是利益之爭。

1066年,法國諾曼底的威廉公爵跨海攻打英格蘭,為的是爭奪英格蘭王位。威廉公爵率領大隊人跨海征戰,打敗英格蘭王哈羅德的軍隊,成為新國王。為了紀念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創作了長70米(現存62米)寬半米的《貝葉掛毯》,詳細繡制了這段歷史。

“百年戰爭”導火線也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利六世將繼位;由於王位事關領土等重要利益,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利六世爭奪王位。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拉開戰爭的大幕。

1340年,英法兩國發生海戰,法軍戰敗。幾年後,雙方在克雷西會戰。此戰,歐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結果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隨後又攻佔法國的加來。英國完全控制了英吉利海峽。1364年,法國王子查理繼位後,改編軍隊。於1369年發起反攻,幾乎收復全部法國失地。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查理六世即位後,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進攻法國,10月佔領法國北部。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不僅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迫使其放棄大陸稱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

兵家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

《貝葉掛毯》詳細繡制了有威廉跨海去打英格蘭的壯觀場面。

兵家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

高夫英格蘭地圖1360年

兵家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

古今兵家的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10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