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兵家必争之地:英吉利海峡

大不列颠岛孤悬于大西洋之上,其命运注定与海洋紧密相联,某种意义上讲,英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英吉利海峡史。

这是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唯一幸存下来的英格兰版世界地图,大约在1030年左右制作于英格兰。虽然此图是以地中海为中心描绘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块大陆构成的世界,但由于作者立足于英格兰来制作这幅地图,因而大不列颠群岛的轮廓和细节相对比较精确,连伦敦和温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的建筑物,也都给以了很好的表现。同时,它还标注了泰晤士河和其它河流。在爱尔兰方向,首次出现了阿马和马恩岛,并可以找到奥克尼群岛。但它毕竟不是英格兰地图,中世纪最精质的英格兰地图有两幅,一是前边讲过的马修.帕里斯的英格兰地图,二是高夫英格兰地图。

高夫英格兰地图,因理查德.高夫(Richard Gough)在177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购得此图而得名。此图的来历不详,作者不详,但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爱德华三世的宫廷书记员编写或使用过的地图,大约制作于1360年。此图的方位为上东下西,图中的海陆交通描绘上比马修·帕里斯的英格兰地图更加精细和实用。泰晤士河,塞文河和亨伯河等河流、河口标示醒目。图的下半部分,也就是西边,虽然,描绘的是英格兰东海岸,实际上也是对英吉利海峡的一种描绘。

现在来说说这个海峡,海峡两岸是英国和法国,两个都是很了不起的古国,自然对这个海峡有着各自己的命名。在海峡北部,英国一侧有多佛尔港,英国人习惯称这的海峡为“多佛尔海峡”;而对岸法国一侧有加来港,法国人习惯称这的海峡为“加来海峡”。这一段的海峡是连接北海与大西洋的通道,长30—40公里,最窄处仅28.8公里,后世多称这里为英吉利海峡。

在航运不那么发达的时代,这个海峡更多地表现为两岸国家的海上战场。隔着海峡的英法两国为何能打千年战争,根本原因还是利益之争。

1066年,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公爵跨海攻打英格兰,为的是争夺英格兰王位。威廉公爵率领大队人跨海征战,打败英格兰王哈罗德的军队,成为新国王。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创作了长70米(现存62米)宽半米的《贝叶挂毯》,详细绣制了这段历史。

“百年战争”导火线也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利六世将继位;由于王位事关领土等重要利益,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利六世争夺王位。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拉开战争的大幕。

1340年,英法两国发生海战,法军战败。几年后,双方在克雷西会战。此战,欧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结果英军大捷,乘胜进入诺曼底。随后又攻占法国的加来。英国完全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后,改编军队。于1369年发起反攻,几乎收复全部法国失地。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趁查理六世即位后,法国统治阶级发生内讧之机,进攻法国,10月占领法国北部。1429年,法国女民族英雄贞德率军击退英军,解奥尔良城之围。此后,法国人民抗英运动继续高涨,英军节节败退。1453年10月,驻波尔多英军投降,除加来外,法国领土全部收复。至此,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

英国在百年战争中不仅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迫使其放弃大陆称霸的企图,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而走上了海上帝国的道路……

兵家必争之地:英吉利海峡

《贝叶挂毯》详细绣制了有威廉跨海去打英格兰的壮观场面。

兵家必争之地:英吉利海峡

高夫英格兰地图1360年

兵家必争之地:英吉利海峡

古今兵家的必争之地—英吉利海峡(10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