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泸州有个钟鼓楼,半截栽在天里头”这句俗语。但您晓得钟鼓楼的另外一个名字嘛?不晓得了吧?请看下图中中间一幅图。对,叫做四面钟楼。至于人们何时开始叫做钟鼓楼,已无从知晓,但昔日的造型和今天的还是一模一样的。

钟鼓楼位于四川省泸州市花园路,高20米,4层砖结构,楼顶5个尖塔,底呈正方形,边长6.45米。明嘉靖十六年(1537)(比泸州特产国窖1573还早丢丢。。。)泸州兵备佥事薛甲主持修造大观台,主要作报时、报警之用,毁于清末。1928年,民国地方政府在大观台原址上修建钟鼓楼,邑人税西恒向德国西门子公司采购大型自鸣钟4座,安装在顶楼4面,指针同时转动,自动报点,声及远郊,故名四面钟楼。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图片来自《泸县县政汇刊》 1930年左右

下图对照上图中的“已经建筑完竣之四面钟楼”。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此图对照“正在修造中之市街花园”,目前已经改造成公园和地下商场。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已经通车之三牌坊马路”,中的“三牌坊”即今天的“迎晖路”。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雷康/摄

迎晖路原名“三牌坊”,原有三道跨越明清两代的石筑牌坊。第一道牌坊是为张鸣瑞建立的“黄扇司谏坊”;第二道是为朱氏父子所建的“父子经元坊”;第三道是清代建立的“川南第一州”石牌坊。

在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月) ,因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3师师长唐英(号永晖),用地方经费修改街路、码头、设无线电台等,颇受县人称道,故改三牌坊街改为“迎晖路”以作纪念。

在《民国泸县志》中有相关三牌坊、市街花园等地名的记载,如下图所示。

90年前的泸州钟鼓楼,三个角度,今昔对比!

截自 民国《泸县志》

钟鼓楼,几次覆灭,几次重生,就如泸州人那不屈的精神一样,直指苍穹,默默地为世人敲钟打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