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瀘州有個鐘鼓樓,半截栽在天裡頭”這句俗語。但您曉得鐘鼓樓的另外一個名字嘛?不曉得了吧?請看下圖中中間一幅圖。對,叫做四面鐘樓。至於人們何時開始叫做鐘鼓樓,已無從知曉,但昔日的造型和今天的還是一模一樣的。

鐘鼓樓位於四川省瀘州市花園路,高20米,4層磚結構,樓頂5個尖塔,底呈正方形,邊長6.45米。明嘉靖十六年(1537)(比瀘州特產國窖1573還早丟丟。。。)瀘州兵備僉事薛甲主持修造大觀臺,主要作報時、報警之用,毀於清末。1928年,民國地方政府在大觀臺原址上修建鐘鼓樓,邑人稅西恆向德國西門子公司採購大型自鳴鐘4座,安裝在頂樓4面,指針同時轉動,自動報點,聲及遠郊,故名四面鐘樓。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圖片來自《瀘縣縣政彙刊》 1930年左右

下圖對照上圖中的“已經建築完竣之四面鐘樓”。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此圖對照“正在修造中之市街花園”,目前已經改造成公園和地下商場。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已經通車之三牌坊馬路”,中的“三牌坊”即今天的“迎暉路”。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雷康/攝

迎暉路原名“三牌坊”,原有三道跨越明清兩代的石築牌坊。第一道牌坊是為張鳴瑞建立的“黃扇司諫坊”;第二道是為朱氏父子所建的“父子經元坊”;第三道是清代建立的“川南第一州”石牌坊。

在民國18年(公元1929年1月) ,因國民革命軍第24軍第3師師長唐英(號永暉),用地方經費修改街路、碼頭、設無線電臺等,頗受縣人稱道,故改三牌坊街改為“迎暉路”以作紀念。

在《民國瀘縣誌》中有相關三牌坊、市街花園等地名的記載,如下圖所示。

90年前的瀘州鐘鼓樓,三個角度,今昔對比!

截自 民國《瀘縣誌》

鐘鼓樓,幾次覆滅,幾次重生,就如瀘州人那不屈的精神一樣,直指蒼穹,默默地為世人敲鐘打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