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每個輸不起的孩子,都有一顆極度渴望贏的玻璃心。為了避免玻璃心“啪嘰”一聲摔得粉碎,最好把自己縮在殼裡。

別說孩子,老母親如我,同樣有顆玻璃心。為了避免心碎,我通常拒絕參賽——不跟你玩就絕不會輸!或者挑戰最難任務——反正完不成肯定是因為太難了,你懂的。

心理學家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讚美。”

我們都渴望成功,證明我們自己是優秀的、有價值的。

輸不起的其實不是比賽,而是自尊。輸不起不可恥,可孩子玻璃心、輸不起,因此裹足不前、怯於嘗試,那就要了親命了。

為了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咱得先明確一件事:玻璃心不是先天自帶,純屬後天養成。讓我們先來捋一捋孩子的玻璃心是怎麼被造出來的。

過度讚美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宮鬥、宅鬥片裡對待死敵的兒子慣用一招——捧殺。具體操作是無上限地吹捧他、滿足他,吹到他找不著北,自覺天上有、地上無,直到某一天他踢到鐵板,被人坑死。

這麼坑的招數誰也不想用到自家娃身上。可真相是,當我們用錯方法、對孩子過度讚美的時候,其效果也類似捧殺。

比如和孩子玩遊戲,故意輸給他,並賣力誇他:寶貝,你真棒!或者孩子隨便做點小事,就不停給予表揚……

這些讚美100%出自真心,卻一不小心給孩子建立了一個虛假幻象:他很棒。久而久之,孩子就對自己有了超乎現實的期待,終於有一天,幻想被現實戳破,所以呢?要麼他逃避現實,拒絕接受失敗;要麼他重塑對自我的認知。前者更常見。

那些輸不起的孩子,有一大波就是這麼造出來的。

讚美就像糖果,吃多了會蛀牙。偶爾給一顆,甜甜嘴巴才是上策。有效的讚美要誇事實而不是人格,誇具體的細節而不是全部。用人話來說,就是不要籠統地誇他聰明、誇他棒,而要更多地讚美他的努力,具體到有了什麼樣的進步。

不讓孩子體驗失敗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當孩子在遊戲或比賽中輸了,有一件事絕對不能做:讓孩子逃避失敗的挫折感。

昨兒傍晚在小區廣場溜娃,邊上一波大孩子在玩飛車遊戲,兒子迫不及待要加入,結果第一次玩,怎麼都搞不定,氣的要哭,噘著嘴撲我懷裡,說不玩了,一點都不好玩。

小樣兒,明明自己輸不起,倒怪上游戲了。

這樣的場景熟悉吧?一般大人這會兒會特別照顧孩子情緒,安撫他:不想玩就不玩了,咱玩別的去。好的,孩子高高興興跟你玩別的去了,剛才的挫敗感被一掃而空,然後呢?他未來很可能就習慣性地遇到難題就躲避。

人人都想贏,但贏的永遠是少數,輸才是常態。

不要阻攔孩子體驗挫敗感,經驗過挫敗,才能產生抗體,至少不會脆弱到一點挫折就離家出走或者跳樓自殺,對吧!

當孩子遭遇失敗而倍感失落的時候,別急著去安撫他,給他時間去整理自己的情緒,等他平靜下來之後,再來解決問題。

輸不起的孩子背後,都是輸不起的爹媽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美劇《千謊百計》裡有一集,講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參加美少女選美比賽,媽媽對女兒抱著極大的期望,確實女兒折桂的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只得了個銀獎,女兒在臺上維持著完美但虛假的微笑,臺下的媽媽卻直接甩臉離場。女兒整個就崩潰了,絕望到要跳樓,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太過重要。輸不起的特質,100%是從爹媽那複製來的。

可從來沒對孩子說過一定要贏,孩子也輸不起、特玻璃心是搞哪樣?那就得看你是不是心口如一了,嘴上大道理一串,告訴孩子輸贏無所謂,開心最重要,但當孩子贏的時候,你的反應,和孩子輸的時候,你的行為表現,都是一樣的嗎?

再放寬點,你在看到別人比賽輸了和贏了時,都是什麼反應?

別小看了孩子,他們賊著呢,你滿嘴大話瞞不過他的火眼金睛。所以說,爸媽是個技術活。不論孩子輸贏,或者我們在和孩子游戲的過程中誰輸誰贏,我們得端得住,對孩子的態度始終如一,這樣孩子才能切實感受到,爸媽不會因為輸贏改變對我的評價!

別妄想孩子四大皆空、看穿輸贏好嗎?在乎輸贏沒什麼大不了。輸不起至少說明孩子是真的想贏!他只是欠缺方法、需要幫助而已。

體會贏的激動、敗的失落、奮起的熱血,讓孩子無懼失敗,痛快享受過程、勇敢挑戰自我,這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寶貴的體驗。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失敗,都會有做不到、做不好的時刻,他會沮喪、會傷心,一大堆負面情緒堆積在身上,這個時候,我們父母對於孩子負面情緒的回應,就尤其重要,影響著孩子對輸贏的態度和看法。

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父母得先放平心態

想孩子對輸贏看得開,父母首先要擺平心態,不要事事都用輸贏來評定孩子。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對他的進步或者努力的行為進行誇獎;

當孩子輸了時候,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讓他相信,無論怎樣父母都愛他,贏了我們為你開心,輸了我們還會給你加油。

這樣孩子就不會事事都想爭第一了,自然也不會輸不起了。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2.真實的告訴孩子競爭的規則很重要

規則一:

有比賽就有輸贏,而你不會一直贏。

比如,和孩子跑步的時候,沒必要每次都讓孩子贏。偶爾媽媽贏一次,贏了之後告訴孩子說: “每次你都贏了媽媽,但是媽媽沒有放棄,不斷努力終於跑在前面了。”

然後下一次就讓孩子贏,一次次的輸和贏,

就能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會永遠第一,想要得第一必須靠自己不斷的努力。

規則二:

全力以赴為的是自我進步而不是超越別人。

父母可以對孩子經常說: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並且你已經取得了很好的進步。

讓孩子不要跟別人比較, 而是和自己以前的成績比較,這樣孩子就不會一直想超越別人,好勝心也自然沒那麼重了。

規則三:

第一雖然很重要,但是也要懂得尊重他人。

父母要告訴孩子:當你得第一名時,不要覺得別人很差,說不定別人一努力就可以超過你。當你沒得第一名時,不要嫉妒別人的好,說不定你一努力也能做到那個位置,到時候你肯定是不希望別人嫉妒你的。

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很好,你也一樣,媽媽相信只要你努力,下一次展示的就是你。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3.幫畏難的孩子逐步建立自信

面對挑戰不太自信的孩子,我們可以試著把大挑戰拆解成一個個易於實現的小挑戰。難度降低了,孩子就不那麼畏懼了。最好能直接把挑戰變成一項“打怪升級”的遊戲,讓孩子樂此不疲。

等孩子完成一項挑戰,一定要及時給他反饋,肯定他的努力和進步,讓他感覺他:“我是可以的,爸爸媽媽都很重視我。”品嚐到成功的甜頭,你就再也止不住他前進的腳步。

還可以跟老師多溝通,結成同盟,一步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失敗後退縮了,不敢再嘗試了,我們就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去參加競爭性質的遊戲、比賽,讓他真切地明白,失敗如此平常,人人都會經歷。尤其是看問題相對消極的孩子。

籃球飛人邁克爾﹒喬丹說:“我起碼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輸過不下300場比賽,有26次人們期待我投入制勝一球而我卻失誤了。我的一生中失敗一個接著一個,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夠成功。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沒有嘗試。”

“輸不起”和“輸得起”的孩子,差距竟然這麼大

魯迅說過: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輸了成績、輸了比賽,並不代表輸了人生。

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捧著玻璃心、縮在烏龜殼、不敢越出舒適區一步的你我以及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