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印度,怎麼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漁樵講史


印度種姓制度,語言是分辨印度種姓的很好的辦法,印度民族眾多,語言複雜,據有關資料統計,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自1964年德里國際東方學家大會以來,對“羅摩的子孫”,即歐洲茨岡人(英語國家所說的吉普賽人一般自稱Romani,也此詞是從Ram,即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羅摩神演變而來就是說茨岡人自稱是羅摩的子孫)和印度武士的高等種姓(拉傑普特人和剎帝利)的比較史所作的20多年的跨學科研究,使我們提出了下述論斷。

一種語言越是在詞彙上同拉賈斯坦印地語相似,在詞法上同焦特普爾語相似,它就越是同茨岡語—羅摩人多的語言相似;一種文化越是同拉傑普特人和剎帝利文化相似,它就越是同羅摩人文化相似,一個人越是同印度武士種姓的人以及一般地說同印度西北部、德里邦及其周圍地區哈里亞納(、北方邦西部、拉賈斯坦和信德的印度教信眾相似),他就越是同羅摩的子孫相似。

在我們看來,早從古代起,在羅摩的子孫外流之前,拉傑普特人和剎帝利的歷史就同羅摩人的歷史混合於一體。


李三萬的三萬裡


因為公司飛機天天飛印度,有一次在金奈和那邊的機場護衛聊了很久,他英語流利,皮膚不算黑,一個月大概1500人民幣,和我說他去過德里,自豪感很強,想要一塊我手上的手錶和蘋果手機,總體來說,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熱情,挺好的。我們這樣的外國人大致區分他們的種性,是通過膚色來看的,但不絕對,一般我見到的幹粗重體力活的大多是膚色較黑,有些簡直像非洲人,一般代理或者領班皮膚都較白,也許這和工作環境也有關係。印度貧富差距很大,從空中看去,貧民窟和富人區有時只差一堵牆。貧民窟和鄉下真的髒亂差,但是新德里,孟買等城

市,已經挺現代化了,但這不是普通人生活的地方。總的來說,種性制度在印度隨著社會發展已經慢慢的有所改善了。



顏憶然


上廁所,順便在享受的時候幫你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無恥(種姓分辨原因之其一)。當年非洲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圖西族被胡圖族活生生的被砍殺了100萬人。原因就是當年法國人殖民的時候按照西方人的模樣將非洲盧旺達人民劃分成高低兩個民族。

總的來說就是法國人認為長得接近他們的人的就是高等民族,反之他們認為長得“難看”的就是低等民族。

如胡圖族(低等民族)矮、胖、皮膚最黑、塌鼻子,寬鼻子,厚嘴唇、下巴大。

圖西族(高等民族)個兒高、苗條、膚色較白、薄嘴唇、尖下巴。另外,有錢人不論長相也劃歸圖西族。

兩個民族都要發“族別”身份證,官方要嚴格登記。


那麼,你就按照這種方式去識別印度人的長相就對了(方法論),總的來說,長得比較“帥”的一般就是高種姓,長得“難看”的就是低種姓姓。

同理,高鼻子,白皮膚,高個子八九不離十種姓偏高,又瘦又黑又矮,嘴唇又烏黑的八九不離十就是低種姓,比如印度總理莫迪就是低種姓。
估計都是低種姓!

左,高種姓(幾乎和西方人無異)!右,低種姓!

再看

中間這個帥哥(高種姓),十拿九穩!幾乎和白人無異!

再看


高種姓!

再看
十拿九穩,高種姓!

當然還有其它因素,主墳冒青煙的,比如世代土豪的富貴人家,官換人家,和教士什麼的也會有細微差別,但是不大

以上……


格律4


在印度想分辨一個是什麼種姓,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看聖線。

這個最簡單直接,也最好用。什麼是聖線呢?印度高種姓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特別,都會在手腕上綁個繩子,跟手環一樣。每個種姓所用的聖線材質都不一樣,婆羅門用棉線,剎帝利用亞麻線,吠舍用毛線,而賤民就毛線都沒有了。

第二,看對方的姓氏。

每個種姓階層都有代表性的姓氏,比如婆羅門常見姓氏有夏爾瑪、提維迪。剎帝利常見的姓氏有:塔卡爾、拉吉普特等等。

看一下對方姓什麼,基本就看判斷出他是什麼種姓了。但也這個方法也不是百分百準確,還要分地區的。

第三,看他從事的工作。

按照種姓制度的規定,每個種姓階層都有自己的工作領域,體面高端的工作只有高種姓的人可以做,而賤民只能從事最低賤的工作,比如掏糞等等。

雖然現在印度表面上廢除了種姓制度,賤民們憑藉自己的努力也有出人頭地,當上了成功人士的,但數量非常非常稀少。而且高種姓的人打死都不會去做低等的工作的,所以從職業也可以大致上有判斷的。

第四,看膚色。

越是高種姓,皮膚較白的概率就越高。而低種姓,尤其賤民們的皮膚基本上都非常非常的黑。這跟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以及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係。

第五,看受教育程度。

高種姓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其中很多都受到過高等教育,不乏很多名校畢業生,還有很多到歐美留學的。

而低種姓們就不一樣了,尤其是賤民,別說受教育了,大部分都不識字的。

基本上結合上面的幾點,就能判斷出一個印度人的種姓了。至於印度為什麼會有種姓制度,是歷史上的統治者們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而制定的。就類似我國的元朝時期,蒙古人為了利於自己的統治,把百姓分為了四等人一樣。


漂浮菌


印度的種姓制度隨著印度教深深植入印度社會之中,雖然1947年印度建國後,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它在人們的潛意識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中仍舊強勢存在,起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從膚色來看,當初入侵印度地區的雅利安人為白種人,所以佔據統治地位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以及吠舍階層,基本上膚色都比較淺,身材都比較高大。而印度原住民基本都是首陀羅和賤民階層,他們的膚色接近黑色,身材瘦小。

在印度,低種姓的人和高種姓的人不能平起平坐,只能坐地上。一個婆羅門吃飯,也不會吃吠舍做的飯菜或者從他手裡拿水喝,這是不潔淨的。在農村地區,印度人按種姓群居,高種姓的人甚至不會和低種姓的人用一條河裡的水。

在教育方面,那些國際學校等高端教育場所,入學的學生都是高種姓的孩子,出入都是專車接送,低種姓的家長即使出再多的錢,學校也不收,你只能去上政府開設的免費學校,上下學也一般走路,那教育質量的差距可想而知,基本上一對比就能看出種姓。

在公司裡上班,職位再高的職員A,即使他的同事B職位比自己低,只要這個同事B種姓比他高,同事B就有權力指揮A做任何事情,職員A也會心甘情願地執行,沒有任何怨言。在印度的航班上,如果一個印度空姐是高種姓的,恐怕大多數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服務,根深蒂固的自卑讓他們不敢。

種姓制度在印度幾乎無法根除,畢竟印度人幾乎全民信仰印度教,而種姓制度是這個宗教的基礎之一,在印度教的薰陶下,印度人相信轉世論,今生的苦難是一種修行,修行的好一些,來世可以投胎進入高種姓人家。所以,印度人就這麼心甘情願地過一輩子。


雲中史記


僅從外觀上,你完全分辨不出一個印度人屬於低種姓還是高種姓,他們看起來並無不同。而且,印度憲法也明確規定,不允許有基於種姓制度的階級歧視。雖然我們都知道,種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長的歷史,至今也是一種社會存在。但是,情況也在發生變化。

種姓制度是一種基於血統論的制度,即你生來是什麼種姓,你和你的後代子子孫孫都是這一種姓。種姓是沒有辦法人為提升或降低的。只有一個例外,一個女孩如果嫁給一個高種姓的男人,那麼她的孩子就自然地成為這一高種姓的人。

在古代,不同種姓之間絕不允許通婚。至今,因為不同種姓的男女相愛而不能結婚導致雙雙殉情的悲劇,仍時有發生。但無論如何社會總還是寬容了許多,不同種姓之間通婚的事例日漸增多。

以前,高種姓的父母們告訴他們的子女,種姓制度是一種榮耀,他們應該誓死捍衛這種榮耀。哪怕是自己的姐妹兄弟,如果玷汙了種姓榮譽,他們也應該親手殺死自己的兄弟姐妹。現在,父母們講這種話的越來越少了,即便講了,孩子們聽的也越來越少了。

印度的部分地區,曾經有以種姓為基礎的特別姓氏。如“德什潘德”,原本是婆羅門姓氏的一種。但是一方面,這對印度以外的人來說,極不容易探查到。另一方面,有些家族在遷出自己的祖居地之時,將姓氏更改為高種姓特有的姓氏。所以,用這種方式鑑別一個人的種姓,往往並不可靠。

所以,要知道一個印度人屬於什麼種姓,最直接的方式是詢問。高種姓的人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有時你不問,他們也會以某種理由主動告訴你。但是,對低種姓的人而言,這樣直接詢問則顯得有幾分不禮貌。

以前了印度人屬於什麼種姓的另外一種方法,是看他們的職業和生活方式,但這一情況同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世界真的很大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在1947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卻是沒有那麼容易被廢除。

所謂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將古印度人分為4個等級:

  1. 第一集是婆羅門,主要是僧侶;

  2. 第二級是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

  3. 第三級是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以商業為主

  4. 第四級是首陀羅,印度大陸的土著居民(棕色人種,達羅毗荼人為主),以傭人和工匠為主;

  5. 另外還有一種賤民,叫做達特利,不屬於四等人之內。


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的方面,那就是看膚色,越是高種姓的人,膚色越白。這種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完全準確。

雅利安人屬於白人,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建立的,不同種姓之間是不能通婚的,特別是前三等級是嚴禁和首陀羅、達特利通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來說,越是高種姓就越不容易和印度的土著婚,自然也就是血統越純,膚色越白。

但是漫長的時間侵蝕,不同人種的基因總歸還是會交流的,再加上印度的氣候條件,印度人的膚色慢慢趨於統一,以棕色為主。現在那些膚色特別白的印度人,往往是後來英國人殖民後留下的產物,並不是當初的雅利安人。

想要比較準確區分印度的高低種姓,除了膚色,還必須輔以姓氏,教育程度,從事職業來區分。


在這裡順便說一句,印度有著人種博物館之稱。那是因為印度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被不斷入侵的歷史,入侵印度的有白種人,黃種人,再加上印度土著棕色人種,導致了印度人中既有白種人的基因,也有黃種人的基因,也有棕色人種的基因,至於有沒有黑色人種,那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入侵的就是來自高加索地區的雅利安人了。雅利安人屬於白人,他們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印度,並建立了種姓制度。

接下來入侵的印度是波斯人和馬其頓人了。波斯人和馬其頓人也都屬於白人,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波斯的大流士一世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先後入侵了印度,並進行了統治。

然後是希臘人,塞種人開始入侵印度。塞種人原來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現在一般認為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也就是百色人種。希臘人和塞種人在印度大陸上建立了很多效果。

再接下來就是大月氏人了,大月氏人在印度大路上建立了貴霜帝國。大月氏是西域的一個比較大的民族,有一種說法是大月氏人屬於歐羅巴人(也就是白人),有一種說法是大月氏人屬於羌族(黃種人)的分支。大月氏人極有可能是歐羅巴人和羌族的混血。

再然後是白匈奴入侵了,他們建立了嚈噠帝國。白匈奴是東漢年間被竇憲驅趕到西域的匈奴人,沿途吸收了一些歐羅巴的遊牧民族,膚色偏白,有白匈奴之稱。

接下來是阿拉伯人了。阿拉伯人是歐羅巴人種,白種人,他們入侵印度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被突厥化的蒙古人也來了,他們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最後就是英國人殖民印度的歷史了,就不多說了。


小鎮月明


印度種姓制度起源於印度教,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公元前1500年左右,許多操印歐語的部落從中亞侵入印度,這些人自稱雅利安人(Aryans),他們為了鞏固自己在南亞次大陸的統治,宣稱人是由梵天大神創造出來,並把人分為四等。


《梨俱吠陀》中有一首梵歌,講述了四大種姓的起源神話: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誕生於梵天大神的口、手臂、大腿和雙腳。

四大種姓之下還有“達利特”,也就是“賤民”,不可接觸者。


1947年8月15日,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獨立後所制定的《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廢除“不可接觸制”。然而,在社會實際運作與生活中,種姓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那麼如果你現在去印度旅遊,怎麼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呢?


(一)英語

聽這個印度人是不是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是我們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人的一個較為方便有效的方法。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印地語,但實際上,印度很多低種姓和賤民是不會說英語的,至少不能講流利的英語。在印度,English是身份的彰顯,會流利英語的印度人之間形成了一個高種姓交流圈,而一個不通英語的人,不可能融入這個圈子。


印度大陸廣闊,方言眾多,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比如在中央邦就說印地語,在安德拉邦就說泰盧固語,在古吉拉特邦就說古吉拉特語,等等。

當然,現代印度的低種姓人也會努力地學習英語,希圖藉此進入上流社會。只不過到現在為止,英語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二)職業

從大的概率上來說,印度的知識界精英基本都出自高種姓,因為他們在所受教育資源上有優勢。


而印度低種姓的人們一般從事服務業等工作。


(三)其他

還有人總結,可以從膚色、居住地、姓氏等來判斷印度人的種姓高低。


比如,高種姓膚色較淺,屬雅利安人種,大概是最早侵佔印度的雅利安民族的後代;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再如,居住在當地高檔社區的多為高種姓人群,住在貧民窟的多為賤民。這和職業區分其實是一個道理。


又如,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都有屬於自己階層的常用姓氏。

但問題是,印度獨立後,尤其是禁止種姓歧視的《憲法》頒佈後,有些低種姓的印度人會改名易姓,而膚色差異則因為代際傳承和通婚等關係,越來越不明顯。所以這些特徵只能說是判斷現代印度人種姓的一個參考點,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近年來,《起跑線》《嗝嗝老師》等印度電影大熱,內中都隱匿著對種姓制度和階層固化的批判。人人生而平等,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講,這篇技術性小文並不“正確”,希望庶幾能夠引起大家轉向對印度種姓和社會平等議題的關注吧。


參考文獻:

傑裡·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Lonely Planet公司編,郭翔等譯,《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印度》,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歷史研習社


姓氏、膚色、職業、籍貫是區分印度種姓的四大顯性方式。

印度有四大在編種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他們之下還有一種“賤民”不在編,也就是“不可接觸者”,被稱為“達利特”。

要是有個老外賊特兮兮的問你:“你家庭是什麼成分?地主還是貧農?”這肯定不是一種禮貌表現。在印度,你要是冒冒失失的問眼前的印度人是什麼種姓,也會被認為是很失禮。

如何快速區分眼前的印度人以滿足你的好(ba)奇(gua)心呢?

一、姓氏:

就像外國人很難搞清“孔”、“姬”、“張”、“嬴”這些中國姓氏的出處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身份一樣,咱們作為老外根本也無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萬亞種姓的區別。

二、膚色:

高種姓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三、職業:

高官顯貴、知識界精英,大多屬於高種姓專利;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屬於低種姓階層。

四、籍貫:

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區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

除了以上顯性指標,還有幾個區分小竅門:

一、衣裝

穿的華貴雍容的,是高種姓;穿的低俗廉價的,是低種姓。

二、手繩

不同種姓的人,手腕上纏的手繩質地、佩戴位置都有講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話,也能有效區分。

三、飲食

飲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種姓;飲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種姓。

四、口音

這個與籍貫、住地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是區分種姓的一種手段。

五、談吐

高種姓多受過高等教育,自信優雅、開朗大方;低種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顧右盼,缺乏自信心。

鑑於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已經是政治上的不正確,很多人會採取化名形式,在咱們外人面前,儘量隱瞞身份,所以,以上九條,當我沒說。

再來簡單說說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首陀羅男性與其他任何種姓通婚產下的嬰兒,就是賤民“達利特”,三千多年下來,他們也產生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連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羅一道,佔據了現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最底端。


歷來現實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大約已經存在了3000年,這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大致分為四種,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是等級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納入種姓制度之內。

第一等級婆羅門,為印度教的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在宗教制國家裡,教派人員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存在。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行政官吏,負責征伐打仗和徵收賦稅,統治他們之下的 其它種姓。

第三等級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掌握著民間的經濟財富,有些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人”。

第四個等級首陀羅,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低種姓”印度人了,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負責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

除此之外,印度還有著大量的“賤民”,他們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在我們外人看來,可以把他們當做第五個種姓。

印度人從小就適應了這種種姓制度,他們會很容易分辨一個人屬於哪個種姓階層。但如果我們外國人去了印度,怎麼分辨他們誰是高種姓,誰是低種姓呢?

答案很簡單:看膚色。小編開篇就說了,種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雅利安人自然就居於這種制度的上層,佔據了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種姓。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種,所以這三個種姓的印度人也幾乎都是白皮膚,而越是高種姓,與下級種姓的通婚就越少,皮膚自然就越白。首陀羅是印度南方的非雅利安土著人種,皮膚幾乎和非洲的黑人差不多,“賤民”這一階層就更是了。

在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中,就很好的展示了北方雅利安人種是如何征服南方印度土著的,雙方無論是國王還是戰士,膚色明顯是一個白一個黑。還有,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美女,皮膚之白,一點也不輸於歐美女性,她們基本都是高種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