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印度,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渔樵讲史


印度种姓制度,语言是分辨印度种姓的很好的办法,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自1964年德里国际东方学家大会以来,对“罗摩的子孙”,即欧洲茨冈人(英语国家所说的吉普赛人一般自称Romani,也此词是从Ram,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神演变而来就是说茨冈人自称是罗摩的子孙)和印度武士的高等种姓(拉杰普特人和刹帝利)的比较史所作的20多年的跨学科研究,使我们提出了下述论断。

一种语言越是在词汇上同拉贾斯坦印地语相似,在词法上同焦特普尔语相似,它就越是同茨冈语—罗摩人多的语言相似;一种文化越是同拉杰普特人和刹帝利文化相似,它就越是同罗摩人文化相似,一个人越是同印度武士种姓的人以及一般地说同印度西北部、德里邦及其周围地区哈里亚纳(、北方邦西部、拉贾斯坦和信德的印度教信众相似),他就越是同罗摩的子孙相似。

在我们看来,早从古代起,在罗摩的子孙外流之前,拉杰普特人和刹帝利的历史就同罗摩人的历史混合于一体。


李三万的三万里


因为公司飞机天天飞印度,有一次在金奈和那边的机场护卫聊了很久,他英语流利,皮肤不算黑,一个月大概1500人民币,和我说他去过德里,自豪感很强,想要一块我手上的手表和苹果手机,总体来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挺好的。我们这样的外国人大致区分他们的种性,是通过肤色来看的,但不绝对,一般我见到的干粗重体力活的大多是肤色较黑,有些简直像非洲人,一般代理或者领班皮肤都较白,也许这和工作环境也有关系。印度贫富差距很大,从空中看去,贫民窟和富人区有时只差一堵墙。贫民窟和乡下真的脏乱差,但是新德里,孟买等城

市,已经挺现代化了,但这不是普通人生活的地方。总的来说,种性制度在印度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慢慢的有所改善了。



颜忆然


上厕所,顺便在享受的时候帮你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英国人和法国人一样无耻(种姓分辨原因之其一)。当年非洲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图西族被胡图族活生生的被砍杀了100万人。原因就是当年法国人殖民的时候按照西方人的模样将非洲卢旺达人民划分成高低两个民族。

总的来说就是法国人认为长得接近他们的人的就是高等民族,反之他们认为长得“难看”的就是低等民族。

如胡图族(低等民族)矮、胖、皮肤最黑、塌鼻子,宽鼻子,厚嘴唇、下巴大。

图西族(高等民族)个儿高、苗条、肤色较白、薄嘴唇、尖下巴。另外,有钱人不论长相也划归图西族。

两个民族都要发“族别”身份证,官方要严格登记。


那么,你就按照这种方式去识别印度人的长相就对了(方法论),总的来说,长得比较“帅”的一般就是高种姓,长得“难看”的就是低种姓姓。

同理,高鼻子,白皮肤,高个子八九不离十种姓偏高,又瘦又黑又矮,嘴唇又乌黑的八九不离十就是低种姓,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就是低种姓。
估计都是低种姓!

左,高种姓(几乎和西方人无异)!右,低种姓!

再看

中间这个帅哥(高种姓),十拿九稳!几乎和白人无异!

再看


高种姓!

再看
十拿九稳,高种姓!

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主坟冒青烟的,比如世代土豪的富贵人家,官换人家,和教士什么的也会有细微差别,但是不大

以上……


格律4


在印度想分辨一个是什么种姓,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看圣线。

这个最简单直接,也最好用。什么是圣线呢?印度高种姓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别,都会在手腕上绑个绳子,跟手环一样。每个种姓所用的圣线材质都不一样,婆罗门用棉线,刹帝利用亚麻线,吠舍用毛线,而贱民就毛线都没有了。

第二,看对方的姓氏。

每个种姓阶层都有代表性的姓氏,比如婆罗门常见姓氏有夏尔玛、提维迪。刹帝利常见的姓氏有:塔卡尔、拉吉普特等等。

看一下对方姓什么,基本就看判断出他是什么种姓了。但也这个方法也不是百分百准确,还要分地区的。

第三,看他从事的工作。

按照种姓制度的规定,每个种姓阶层都有自己的工作领域,体面高端的工作只有高种姓的人可以做,而贱民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比如掏粪等等。

虽然现在印度表面上废除了种姓制度,贱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也有出人头地,当上了成功人士的,但数量非常非常稀少。而且高种姓的人打死都不会去做低等的工作的,所以从职业也可以大致上有判断的。

第四,看肤色。

越是高种姓,皮肤较白的概率就越高。而低种姓,尤其贱民们的皮肤基本上都非常非常的黑。这跟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

第五,看受教育程度。

高种姓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很多都受到过高等教育,不乏很多名校毕业生,还有很多到欧美留学的。

而低种姓们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贱民,别说受教育了,大部分都不识字的。

基本上结合上面的几点,就能判断出一个印度人的种姓了。至于印度为什么会有种姓制度,是历史上的统治者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就类似我国的元朝时期,蒙古人为了利于自己的统治,把百姓分为了四等人一样。


漂浮菌


印度的种姓制度随着印度教深深植入印度社会之中,虽然1947年印度建国后,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它在人们的潜意识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仍旧强势存在,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肤色来看,当初入侵印度地区的雅利安人为白种人,所以占据统治地位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以及吠舍阶层,基本上肤色都比较浅,身材都比较高大。而印度原住民基本都是首陀罗和贱民阶层,他们的肤色接近黑色,身材瘦小。

在印度,低种姓的人和高种姓的人不能平起平坐,只能坐地上。一个婆罗门吃饭,也不会吃吠舍做的饭菜或者从他手里拿水喝,这是不洁净的。在农村地区,印度人按种姓群居,高种姓的人甚至不会和低种姓的人用一条河里的水。

在教育方面,那些国际学校等高端教育场所,入学的学生都是高种姓的孩子,出入都是专车接送,低种姓的家长即使出再多的钱,学校也不收,你只能去上政府开设的免费学校,上下学也一般走路,那教育质量的差距可想而知,基本上一对比就能看出种姓。

在公司里上班,职位再高的职员A,即使他的同事B职位比自己低,只要这个同事B种姓比他高,同事B就有权力指挥A做任何事情,职员A也会心甘情愿地执行,没有任何怨言。在印度的航班上,如果一个印度空姐是高种姓的,恐怕大多数印度乘客都不敢让她服务,根深蒂固的自卑让他们不敢。

种姓制度在印度几乎无法根除,毕竟印度人几乎全民信仰印度教,而种姓制度是这个宗教的基础之一,在印度教的熏陶下,印度人相信转世论,今生的苦难是一种修行,修行的好一些,来世可以投胎进入高种姓人家。所以,印度人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过一辈子。


云中史记


仅从外观上,你完全分辨不出一个印度人属于低种姓还是高种姓,他们看起来并无不同。而且,印度宪法也明确规定,不允许有基于种姓制度的阶级歧视。虽然我们都知道,种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长的历史,至今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但是,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种姓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统论的制度,即你生来是什么种姓,你和你的后代子子孙孙都是这一种姓。种姓是没有办法人为提升或降低的。只有一个例外,一个女孩如果嫁给一个高种姓的男人,那么她的孩子就自然地成为这一高种姓的人。

在古代,不同种姓之间绝不允许通婚。至今,因为不同种姓的男女相爱而不能结婚导致双双殉情的悲剧,仍时有发生。但无论如何社会总还是宽容了许多,不同种姓之间通婚的事例日渐增多。

以前,高种姓的父母们告诉他们的子女,种姓制度是一种荣耀,他们应该誓死捍卫这种荣耀。哪怕是自己的姐妹兄弟,如果玷污了种姓荣誉,他们也应该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现在,父母们讲这种话的越来越少了,即便讲了,孩子们听的也越来越少了。

印度的部分地区,曾经有以种姓为基础的特别姓氏。如“德什潘德”,原本是婆罗门姓氏的一种。但是一方面,这对印度以外的人来说,极不容易探查到。另一方面,有些家族在迁出自己的祖居地之时,将姓氏更改为高种姓特有的姓氏。所以,用这种方式鉴别一个人的种姓,往往并不可靠。

所以,要知道一个印度人属于什么种姓,最直接的方式是询问。高种姓的人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有时你不问,他们也会以某种理由主动告诉你。但是,对低种姓的人而言,这样直接询问则显得有几分不礼貌。

以前了印度人属于什么种姓的另外一种方法,是看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但这一情况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世界真的很大


虽然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在1947年就被废止了,但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却是没有那么容易被废除。

所谓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将古印度人分为4个等级:

  1. 第一集是婆罗门,主要是僧侣;

  2. 第二级是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和行政;

  3. 第三级是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以商业为主

  4. 第四级是首陀罗,印度大陆的土著居民(棕色人种,达罗毗荼人为主),以佣人和工匠为主;

  5. 另外还有一种贱民,叫做达特利,不属于四等人之内。


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的方面,那就是看肤色,越是高种姓的人,肤色越白。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完全准确。

雅利安人属于白人,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建立的,不同种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特别是前三等级是严禁和首陀罗、达特利通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来说,越是高种姓就越不容易和印度的土著婚,自然也就是血统越纯,肤色越白。

但是漫长的时间侵蚀,不同人种的基因总归还是会交流的,再加上印度的气候条件,印度人的肤色慢慢趋于统一,以棕色为主。现在那些肤色特别白的印度人,往往是后来英国人殖民后留下的产物,并不是当初的雅利安人。

想要比较准确区分印度的高低种姓,除了肤色,还必须辅以姓氏,教育程度,从事职业来区分。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印度有着人种博物馆之称。那是因为印度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被不断入侵的历史,入侵印度的有白种人,黄种人,再加上印度土著棕色人种,导致了印度人中既有白种人的基因,也有黄种人的基因,也有棕色人种的基因,至于有没有黑色人种,那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入侵的就是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雅利安人了。雅利安人属于白人,他们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印度,并建立了种姓制度。

接下来入侵的印度是波斯人和马其顿人了。波斯人和马其顿人也都属于白人,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波斯的大流士一世和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先后入侵了印度,并进行了统治。

然后是希腊人,塞种人开始入侵印度。塞种人原来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现在一般认为塞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也就是百色人种。希腊人和塞种人在印度大陆上建立了很多效果。

再接下来就是大月氏人了,大月氏人在印度大路上建立了贵霜帝国。大月氏是西域的一个比较大的民族,有一种说法是大月氏人属于欧罗巴人(也就是白人),有一种说法是大月氏人属于羌族(黄种人)的分支。大月氏人极有可能是欧罗巴人和羌族的混血。

再然后是白匈奴入侵了,他们建立了嚈哒帝国。白匈奴是东汉年间被窦宪驱赶到西域的匈奴人,沿途吸收了一些欧罗巴的游牧民族,肤色偏白,有白匈奴之称。

接下来是阿拉伯人了。阿拉伯人是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他们入侵印度后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被突厥化的蒙古人也来了,他们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最后就是英国人殖民印度的历史了,就不多说了。


小镇月明


印度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公元前1500年左右,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中亚侵入印度,这些人自称雅利安人(Aryans),他们为了巩固自己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宣称人是由梵天大神创造出来,并把人分为四等。


《梨俱吠陀》中有一首梵歌,讲述了四大种姓的起源神话: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诞生于梵天大神的口、手臂、大腿和双脚。

四大种姓之下还有“达利特”,也就是“贱民”,不可接触者。


1947年8月15日,印度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独立后所制定的《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废除“不可接触制”。然而,在社会实际运作与生活中,种姓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那么如果你现在去印度旅游,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呢?


(一)英语

听这个印度人是不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我们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人的一个较为方便有效的方法。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印地语,但实际上,印度很多低种姓和贱民是不会说英语的,至少不能讲流利的英语。在印度,English是身份的彰显,会流利英语的印度人之间形成了一个高种姓交流圈,而一个不通英语的人,不可能融入这个圈子。


印度大陆广阔,方言众多,每个邦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在中央邦就说印地语,在安德拉邦就说泰卢固语,在古吉拉特邦就说古吉拉特语,等等。

当然,现代印度的低种姓人也会努力地学习英语,希图藉此进入上流社会。只不过到现在为止,英语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二)职业

从大的概率上来说,印度的知识界精英基本都出自高种姓,因为他们在所受教育资源上有优势。


而印度低种姓的人们一般从事服务业等工作。


(三)其他

还有人总结,可以从肤色、居住地、姓氏等来判断印度人的种姓高低。


比如,高种姓肤色较浅,属雅利安人种,大概是最早侵占印度的雅利安民族的后代;低种姓肤色较深,属于原住民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


再如,居住在当地高档社区的多为高种姓人群,住在贫民窟的多为贱民。这和职业区分其实是一个道理。


又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有属于自己阶层的常用姓氏。

但问题是,印度独立后,尤其是禁止种姓歧视的《宪法》颁布后,有些低种姓的印度人会改名易姓,而肤色差异则因为代际传承和通婚等关系,越来越不明显。所以这些特征只能说是判断现代印度人种姓的一个参考点,不能视为理所当然。


近年来,《起跑线》《嗝嗝老师》等印度电影大热,内中都隐匿着对种姓制度和阶层固化的批判。人人生而平等,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讲,这篇技术性小文并不“正确”,希望庶几能够引起大家转向对印度种姓和社会平等议题的关注吧。


参考文献: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Lonely Planet公司编,郭翔等译,《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印度》,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历史研习社


姓氏、肤色、职业、籍贯是区分印度种姓的四大显性方式。

印度有四大在编种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他们之下还有一种“贱民”不在编,也就是“不可接触者”,被称为“达利特”。

要是有个老外贼特兮兮的问你:“你家庭是什么成分?地主还是贫农?”这肯定不是一种礼貌表现。在印度,你要是冒冒失失的问眼前的印度人是什么种姓,也会被认为是很失礼。

如何快速区分眼前的印度人以满足你的好(ba)奇(gua)心呢?

一、姓氏:

就像外国人很难搞清“孔”、“姬”、“张”、“嬴”这些中国姓氏的出处和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身份一样,咱们作为老外根本也无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万亚种姓的区别。

二、肤色:

高种姓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低种姓肤色较深,属于原住民达罗彼荼或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

三、职业:

高官显贵、知识界精英,大多属于高种姓专利;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属于低种姓阶层。

四、籍贯:

各种姓在历史上都有约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现代印度,高尚社区和贫民窟虽说并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除了以上显性指标,还有几个区分小窍门:

一、衣装

穿的华贵雍容的,是高种姓;穿的低俗廉价的,是低种姓。

二、手绳

不同种姓的人,手腕上缠的手绳质地、佩戴位置都有讲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话,也能有效区分。

三、饮食

饮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种姓;饮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种姓。

四、口音

这个与籍贯、住地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也是区分种姓的一种手段。

五、谈吐

高种姓多受过高等教育,自信优雅、开朗大方;低种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顾右盼,缺乏自信心。

鉴于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已经是政治上的不正确,很多人会采取化名形式,在咱们外人面前,尽量隐瞒身份,所以,以上九条,当我没说。

再来简单说说种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岛,为了维护本民族的长期统治,肤色较浅的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他们编造了一个传奇故事,说创世者梵天的脑袋变成了婆罗门,上肢和身躯变成了刹帝利,腿变成了吠舍,脚变成了首陀罗。

祭司集团属于婆罗门,武士集团属于刹帝利,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群体属于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罗。

首陀罗男性与其他任何种姓通婚产下的婴儿,就是贱民“达利特”,三千多年下来,他们也产生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连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罗一道,占据了现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为金字塔架构的最底端。


历来现实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大约已经存在了3000年,这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大致分为四种,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此之外还有一种贱民,是等级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纳入种姓制度之内。

第一等级婆罗门,为印度教的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在宗教制国家里,教派人员往往都是最高等级的存在。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俗世的统治者,即国王和贵族们,他们拥有军队和行政官吏,负责征伐打仗和征收赋税,统治他们之下的 其它种姓。

第三等级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的平民,掌握着民间的经济财富,有些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人”。

第四个等级首陀罗,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低种姓”印度人了,他们属于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属于非雅利安人种,大多是仆人和雇工、工匠等,负责侍奉以上三个种姓,是四大种姓中人口最多的。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着大量的“贱民”,他们被种姓制度排除在外,是所谓不洁净的存在,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我们外人看来,可以把他们当做第五个种姓。

印度人从小就适应了这种种姓制度,他们会很容易分辨一个人属于哪个种姓阶层。但如果我们外国人去了印度,怎么分辨他们谁是高种姓,谁是低种姓呢?

答案很简单:看肤色。小编开篇就说了,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雅利安人自然就居于这种制度的上层,占据了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所以这三个种姓的印度人也几乎都是白皮肤,而越是高种姓,与下级种姓的通婚就越少,皮肤自然就越白。首陀罗是印度南方的非雅利安土著人种,皮肤几乎和非洲的黑人差不多,“贱民”这一阶层就更是了。

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中,就很好的展示了北方雅利安人种是如何征服南方印度土著的,双方无论是国王还是战士,肤色明显是一个白一个黑。还有,在印度电影中看到的美女,皮肤之白,一点也不输于欧美女性,她们基本都是高种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