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李志石

一次,有一位年輕的朋友跟我談心,他說,小時候最害怕的是什麼?最害怕的是迷路,走著走著找不到爸爸媽媽了,哭的是那麼的刻骨銘心。

人長大了,不用害怕找不到爸爸媽媽,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幸福的。在父母的心裡,自己總是被愛的,被珍惜和欣賞的。長大了,就會逐漸有了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觀,有了自尊。這時我們會相信自己的感受,情緒,想法和直覺。自己想實現自己最好的樣子,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找不到最好的自我。

有些時候,在漆黑的夜裡獨自一人時,也許知道自己生命中有些很深刻的東西缺失了。甚至感受到了一種啃噬著我們的空虛,一種深深的虛無感。腦子裡滿滿的金錢,榮譽,實物,娛樂,面子,不管自己做什麼,總是被空虛感威脅著,這時候,人似乎麻木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站在什麼位置,自己究竟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兒時,每個人的內心和潛意識都想給自己塑造一個特別愛學習的形象,有時候自己也很刻苦,但遇上惰性,就給自己找一個理由,這次沒有考好,下一次再努力吧,過了一段又忘記了,總是在給自己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答案。這樣的過程也許不少孩子都經歷過,我也有過。那個年代,實際上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長大了,我們才逐步懂得,自己可以大膽去接觸各種現實世界,嘗試不同事情,自己動手去摸索,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步積累豐富經驗。當培養自己做出了一些成功事情以後,也會感動世界,也許會遇到貴人相助,會找到新的機遇,新的途徑。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看看自己的毅力比別人差多少;當自己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不妨從談話當中去找到能啟發自己智慧的言語,即便是一次隨意的交談,也可以培養自己的智慧;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就要觀察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對方的優點,然後向他學習,讓自己走向成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是讓自己養成好的習慣。

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勤奮好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使他們為人類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先生“隨便翻翻”的讀書習慣,使他看書著迷,成為偉大文學家;華羅庚“刻苦自學”的習慣,終使“勤奮”出“天才”,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當然我們普通人,不能每個人都成為這樣的巨匠。但我們可以走向自己的成功。而成功來自於良好的習慣。

演說家康威爾曾說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波斯的印度河附近住著一個名叫哈菲德的農場主。哈菲德家財萬貫,一家人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一天,一個自稱是“東方智者”的僧侶告訴哈菲德,只要你擁有寥寥數顆的鑽石就能讓你的孩子們富可敵國。聽了這些話,哈菲德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於是,他央求僧侶告訴他鑽石的所在地,最後他賣掉了農場,把家人託付給鄰居照顧,自己踏上了尋找鑽石的旅程。

他先是找遍了整個中東地區,接著又跋山涉水地來到歐洲,可是歷經千辛萬苦卻仍然一無所獲。好幾年過去了,心灰意冷的他一頭栽進西班牙海岸的汪洋中。與此同時,哈菲德農場的新主人正在大屋後的河邊給駱駝洗澡,突然他看到溪流底下的白色沙子中閃過一道耀眼的光芒。原來,哈菲德農場後院中佈滿了閃閃發光的鑽石。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我們每個人似乎總喜歡在遠處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它們遠比你想象的要近。事實上,從你目前所處的位置出發,你就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鑽石礦”。能不能找到屬於你的“鑽石”是關鍵,如果找到了,就有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就有不斷學習的動力。

找到真正的自己,還要有自我糾偏的能力。有一個網友說,他是一個自我為中心的人。如何讓自己變得不以自我為中心,這個課題,書本上可能給不了你,只有一定的生活歷練和閱歷才能知道,以自我中心只能把自己逼到牆角。如何讓自己變得不以自我為中心,你就應該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處於什麼位置!

李鎮西老師說,學會自己培養自己,就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那個讓自己驚訝的“我”。人的一生總有許多故事,有時候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角,有時候是配角。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只要生活在自己的故事當中,我們就要學會減少評判,停止指責,學會寬容,而去接納、去愛對方現在的樣子,我們只需要經營好自己的故事即可。我們可以扔掉那些因為年幼無知時自己見過了太多的謊言,而又用這些謊言編織著自己的故事。

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實際意義的生命


真正的認識自己,才能更好的培養自己。找到了驚訝的自己,才能找到有生命實際意義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