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自己」與「他人」,註定要吃人系關係的苦

在你心中,你會怎麼認定「他人」這個詞?又或者是「他人」跟「外人」這兩個詞,你覺得有什麼的不同?

這篇文章,就從「他人」這個概念說起。

我們之所以有時候會覺得與人相處很辛苦,再不然就是會覺得很挫折。原因可能是對於「他人」跟「外人」這個概念,有一點混淆不清。

「他人」這個觀念如果我們進一步來談,其實「他人」大概會有兩種;

第一種叫做「陌生的他人」。

「陌生的他人」很好理解,就是這個人跟你萍水相逢,之後也不會有任何的深刻交集;甚至於他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跟你無關。

那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他人」,幾乎就跟「外人」是一模一樣的。

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本來就習慣把「陌生的他人」,視為所謂的「外人」。

分不清「自己」與「他人」,註定要吃人系關係的苦

還有一種「他人」,叫做「親近的他人」。

「親近的他人」在意義上,就是上面所寫到的,在生活當中跟你有深刻交集的;可能是你的父母、親友,可能是你的同事、領導。

這些「親近的他人」,如果我們完全回到所謂「他人」的這個概念的話;那應該合理的內在詮釋就是:雖然我跟他很親近,常常需要有交集;但是他畢竟還是「他人」。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你在心裡、在潛意識的部分,你是不會期待、也不會要求別人必須懂你的。你更不會期待、更不會要求別人按照你的想法,去說話、去做事。也就是說,我們完全接受自己跟不同的人,有一個所謂的「差異性」。

分不清「自己」與「他人」,註定要吃人系關係的苦

其實你跟一個人再怎麼合得來、再怎麼樣彼此信賴、再怎麼樣心靈契合;你們的價值觀跟感受,必然會有其中的差別。

我們在人際關係上,為什麼會辛苦、為什麼會挫折?是不是在於我們忽略了有一個很本質的,叫做:不管「他」是誰,他之於我的定義,其實就是「他人」!

然而現實的狀況就是:我們因為對方可能是自己的親人,或者是好朋友,我們就會認為對方一定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心情;或者是我們的心,必須永遠站在同一個陣線。

分不清「自己」與「他人」,註定要吃人系關係的苦

說的通透一點,這就是在人際關係裡面的「預設立場」

如果今天一個真正的「陌生他人」、一個路人甲。他的說話、他的做事,跟你想的不一樣,那你只會覺得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如果真的不喜歡,敬而遠之,那是他的生命、那是他的事情。

可是我們經常面對自己親近的人的時候,完全不是這麼想,我們心中會有一個「預設」,叫做他的言行舉止、思維決定,必須按照自己的期待。

然而也因為這樣的出發點,事實上,我們表面上會用愛、會用關心,來包裝我們之間的互動。但是事實上回到本質,很有可能是這樣的出發點: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裡,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對於「他人」的存在視而不見。

如果你真的認同,並接受「他人」的存在,你就會知道,不管這個「他人」跟你有多親近;甚至於是你的孩子,你終究不能控制他,因為他終究跟你是不一樣的個體。

分不清「自己」與「他人」,註定要吃人系關係的苦

所以在人際關係裡面,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越能夠接受別人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越能夠去接受別人跟我們在本質上的差異;反而我們跟這個人,才能夠真正的靠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才能夠真正的相愛。

換個角度來想,每當你會感覺到自己被信任、被靠近、被愛包圍的時候,是不是在那個當下,你覺得你可以就是「你自己」?

然而這個環境是怎麼來的?是不是那個靠近你的人,他容許你的差異性;他並沒有要你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任何的言行舉止,或者是思維決定。

最後做一個總結,那就是「除了自己以外,都是他人」。

人際關係裡面的苦,往往不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期待對方跟自己想的一樣。

希望這篇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