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触觉语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怎么样的?

未来云智能科技 明月

触觉语言的启蒙

《聆听寂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女主人公因为小时候注射庆大霉素过量而丧失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习惯了无声的主人公为了能让别人明白她的意思,渐渐学会了用画画和别人沟通,也因此体会到了爱和快乐。

触觉语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怎么样的?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或许可以思考,除了绘画,我们还需要找到一种方法,让聋哑人能够与正常人进行交流。而这个方法,可以基于这个人造神经系统,开发触摸的通信功能。

正常人的耳蜗能把声音转化为频率发送到大脑由其解码,但聋哑人或有相关身体障碍的人做不到。通过人造皮肤,我们可以用皮肤上的人造神经系统来代替耳朵,将信息传输给大脑。

Facebook曾展示过与此相似的概念,在其公开的视频中,两名Facebook员工已可以通过触摸来交谈。A员工的胳膊上佩戴着电子设备,而B员工使用计算机程序,将压力信号传送至A的手臂,供其读取信息。

如此,开发出全新的“触觉词汇”,不仅有利于实现正常人与聋哑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打破语言障碍。只要通过人造皮肤的电传感信号,所有人都能直接交流。

斯坦福大学(对,又是它)还有一项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人工神经能够区分盲文字母,这也为我们上述的功能提供了技术基础。而除此之外,他们在传感器上以不同的方向滚动一个圆柱体,人工神经能够精确地检测到运动方向。而这个技术突破,或许能为智能诊脉带来一些便利。

人造神经的bug,你能接受吗

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阿甘一生都在奔跑,他曾经奔跑着横穿了整个美国。在电影里,阿甘的奔跑依靠的是他坚强的意志。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即便你的意志不够坚强,也能实现这样的长途奔跑,而你依靠的,是被人工制造的“感觉”。

触觉语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怎么样的?

在上文提到的人造神经系统的研究中,研究小组测试了系统产生反射和触觉的能力。他们将人工神经连接到蟑螂的腿上,并对他们的触觉传感器施加微小的压力增量。电子神经元将传感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突触晶体管将其传递出去,当触觉传感器上的压力增加或减少时,蟑螂的腿就随着压力或多或少地剧烈地抽搐。

触觉语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怎么样的?

也就是说,人工神经系统可以让载体产生反射性运动。拿惊跳反射(Startle reflex)亦称莫罗氏反射(moro reflex)来举例,这是动物被突发性的强感觉刺激诱发的一种防御性反射,表现为面部及躯体肌肉的快速收缩,之后往往还伴随着当下行为的中止以及心率的增加。

参照这个反射,如果肌肉内植入这个系统,就有可能使得肌肉变得更加敏感,想一想,如果有人给你在体外的触觉传感器不断地施加了压力,你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某块肌肉,而如果这块肌肉位于你的脸上,你的表情大概不会很好看……

当然了,应该不会有人这么恶趣味想要“欣赏”你抽搐的表情,但人们能够远程控制载体(也就是皮肤或者假肢)的触觉,这感觉恐怕不太美妙。

面对这样的问题,将体外的触觉传感器移植到体内,连接人造神经系统与大脑恐怕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还面临着很大的技术难度。而一旦这个技术实现了突破,相信柔性电路将有无穷的潜力。

结论:

数年后,也许你的生活将是这样的:你脸上的皮肤自然细腻,能够感受春风的吹拂;你手臂上的人造皮肤能与聋哑人进行交流;手腕上的人造皮肤能随时监测心率、血糖,实现智能把脉;你的整个身体可能成为一个“网络中心”,体内的信息跟外界产生连接……

想一想,你愿意接受这样的生活吗?

【完】

想要跟智能电话机器人来一场语音沟通吗,请关注公众号“未来云智能科技”、未来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进行详细了解,期待你的到来哦!

触觉语言和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怎么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