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付費成潮流

下載文檔需要付費下載,職業規劃需要付費指導,企業管理需要付費諮詢。從2016年開始,一系列標誌性的事件讓知識付費漸漸成為時尚。2016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馬拉雅FM創辦知識付費節“123知識狂歡節”;知乎上線知乎live等等。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付費成潮流

知識付費產業圖譜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自媒體進入百家爭鳴時代,而知識付費成為了自媒體的一主要變現方式。2016年12月,喜馬拉雅舉辦的“123知識狂歡節”銷量超5000萬元;上線一年,知乎 Live舉辦了2900場Live,每位主講人平均收入超過1萬元。2017年12月5日,全球領先的新經濟行業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權威發佈《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內容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2017年內容付費用戶規模預計將達1.88億人。根據百度指數統計,各類知識付費產品的用戶年齡分佈大致相同,用戶年齡在20-49歲,其中主流用戶集中在30-39歲年齡段,該年齡段用戶人數佔總人數的55%左右。男女用戶比例為7:3。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付費成潮流

知識付費人群畫像

30歲到39歲這個群體,他們大多是在職場數年的工作者,處在社會層級新舊交替的階段,因此,他們急需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補充新的知識,以提升自身技能,更好得適應社會。還有20~29歲這個群體,正是在社會壓力下渴望快速成長、對知識高度需求的階段。知識付費怎麼就成為了潮流,總結如下: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付費成潮流

書到用時方恨少

1、“時代造英雄”

在注意力和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的時代,在移動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使得“知識”越來越成為一種社交貨幣。最簡單道理就是為什麼成功人士的人脈圈都是成功人士,因為知識是一種“社交貨幣”。懂音樂的人和懂音樂的人在一起,懂創業的人和懂創業的人在一起,懂藝術的人和懂藝術的人在一起,所以為了成功你需要知識。

2、懶

“懶”是人性的弱點,互聯網正是利用了用戶的“懶”才發展得如此迅速。知識付費自媒體就是通過長期的學習而總結出所謂的“乾貨”,吸引用戶為其買單。當然也有一部分確實是時間成本的原因而考慮知識付費。

3、金錢成本

通過網絡平臺學習一是時間自由,二是成本較低。

4、個人崇拜主義

很多人願意為知識買單有很大的個人崇拜主義,對於某些大咖的言論深表贊同。說得好聽點是向成功人士學習。

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付費成潮流

移動支付發展為知識付費提供基礎

但是知識付費真的能解決你的“先天不足”嗎?

社會需要的不是愛學習的人,而是會學習的人。要論勤奮,學校裡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要論學習能力,不是學校能培養出來的,也不是知識付費能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只是簡單購買“知識”,因為那是別人的見解,我們更需要主動分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能為我們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