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李密百万大军失败一次就土崩瓦解了?

宇文路名


李密是贵族子弟,他是北周邢国公的后代,袭爵蒲山郡公。李密足智多谋,文武俱全,志向远大,轻财仗义,在左翎卫府作隋炀帝杨广的侍卫。当时,隋炀帝听闻“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言后,首先就注意观察起在朝廷里任职的贵族高官来。炀帝见左亲侍李密器宇轩昂,眼神坚毅,不像凡俗之辈,于是心生疑忌, 他对许国公宇文述说:“那个站在左仗下警卫的黑皮小儿,瞻视异常,勿令宿卫”!宇文述把炀帝之意暗示給李密,李密马上称病辞职。

后来,礼部尚书杨玄感邀请李密到其手下为将,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身为兵变主谋之一的李密被迫逃亡,不料被隋军擒获。在押往高阳(今河北高阳)的途中,他设法逃脱。

虽然侥幸脱险,但官府四处缉拿,长期东躲西藏总不是办法,李密见炀帝无道,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便决定去东郡(今河南滑县)投奔一支实力强大的起义军。

《旧唐书》记载,这支义军占据瓦岗寨为根据地,大多数士卒都是擅使长枪的渔民和猎人,还有一些赤贫的农民;他们都很骁勇善战。瓦岗军首领叫翟让,作战勇猛,而且胆略过人,有气度,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带领瓦岗军扯旗造反,专门打击官军和富豪,前来投奔的人越聚越多,队伍扩至一万多人。李密投入瓦岗军后,帮助翟让整训队伍,还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并联络附近的各股义军,说服他们与瓦岗军联合作战,服从翟让的指挥。翟让很高兴,视李密为可以信赖的左膀右臂。

李密鼓励翟让干一番大事业,摆脱目前这种小打小闹的被动局面,他建议瓦岗军首先攻打荥阳,并一举攻克之。隋炀帝派悍将张须陀率重兵前来围剿。李密见隋军大举来攻,倒也不慌乱 ,他请翟让率军正面迎敌,自己则率偏师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树林里,翟让依计边战边走,把张须陀率领的官军引进埋伏圈,李密率众冲杀出来,把猝不及防的隋军杀了个片甲不留,勇悍善战的隋朝名将张须陀也死在瓦岗军的乱刀之下。

从此,瓦岗军声震华夏,谋勇兼具的李密在军中的威信与地位也水涨船高。他治军非常严格,要求部下军纪严明,而且他自己也能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从而赢得了瓦岗军将士的衷心拥戴。

攻取荥阳后,李密建议翟让趁隋炀帝巡游江都(今扬州)、东都洛阳防守空虚的良机,迅速进攻洛阳。就在翟让调兵遣将准备进攻洛阳之时,隋朝官府有所警觉,加强了洛阳的防御力量。李密因敌而变,立即改变作战计划,建议翟让先攻打洛阳附近的兴洛仓(在今河南巩义境内),并一战而获胜。


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储备粮库),瓦岗军攻占后,大举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常年食不果腹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涌向兴洛仓......感于翟让、李密等义军首领之大仁大义,很多贫苦农民纷纷加入瓦岗军,郝孝德、孟让等农民军也纷纷赶来归附瓦岗军,队伍很快便发展至数十万人,声势更为浩大。

瓦岗军兵强马壮,东征西讨,很快就占领了河南的大部分州县。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庞大,翟让感到自己的综合能力确实不如李密,就主动让贤,把瓦岗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自己去坐第二把交椅。

李密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权后,干脆改国号魏,自称魏公, 随即被众人推为行军元帅,并将魏政权的核心领导机构称作“行军元帅魏公府”。 李密果然比翟让有见识、有手段,他整顿内部机构后,发布檄文声讨隋炀帝的罪状,号召天下黎庶共同起来推翻隋王朝。为改变队伍结构,他大量起用投降过来的隋军将领,引发老瓦岗军一些将领的强烈不满,他们经常找老领导翟让发发牢骚,诉说心中对李密的愤懑与失望。

这时的李密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李密了。随着地位的改变,他内心已经隐隐有了称霸天下的帝王思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密设计杀害了翟让。从此瓦岗军内部军心涣散,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开始无可挽回的走向了下坡路。

此后,李密一边率部与隋军大将宇文化及激烈鏖战,一面又派人赶赴洛阳觐见越王杨侗,向他表示归顺之意 ,并接受了越王封给他的官爵,相当于接受了隋朝的招安。李密率大军准备进入洛阳,不想城中隋将王世充突然发动兵变,并阻止李密入城。李密的军事实力远胜王世充,却在洛阳城外被王世充击溃,这是为何? 史书记载,当时李密麾下有近百万大军,大约数倍于王世充,为何在占尽优势的的情况下被王击败了呢?

李密在洛阳城外败于王世充,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谋害瓦岗军创始人翟让、厚待新近归降的隋军将领,引发瓦岗旧部的不满;此前和宇文化及恶战几场,元气大伤;大战前拒绝采纳魏征、裴仁基等谋士提出的“坚守不出,待敌粮尽再聚而歼之”的制胜之策,而采用单雄信、程之节等武夫提出的正面突击、与敌硬拼的打法,加上疏忽大意,没有加强警戒力量在夜间严密防守,被王世充集结全部精锐猛攻,以小博大,一举击溃之。

史书中说李密“多谋而寡断,志向不定”,他一会儿举兵反隋,一会儿又接受东隋小朝廷的招安想做个中兴之臣,这样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之人怎能让万众归心?在击败宇文化及后他大可以兵进关中,夺取天下,却莫名其妙的在洛阳和王世充血拼,白白让李渊捡了大便宜,抢占了大唐的龙兴之地——长安。正是性格的弱点造成了李密的人生悲剧,他本来是最具实力问鼎天下之人,实在可惜,也算时运不济吧。李密与隋将王世充交战惨败后,见大势已去,只得率残部入关中投降了李唐,不久又想叛唐自立,在熊耳山被唐将盛彦师诛杀。

【写作码字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无数的农民起义军崛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面,但是最后真正能修成正果的只有刘邦跟朱元璋儿。如果更加严格意义上来讲,从农民一路打到皇帝位置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作为农民起义军,其中之一的领袖李密曾经距离天下的宝座可以说是咫尺之遥,但是在被王世充击败以后,李密从此一蹶不振,为什么?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第一条,虽然李密这个人他有百万大军,但是我们都知道这100万实际上是一个概数,李密的大军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准,但是无论如何,李密的军队肯定是超过王世充的,问题就来了,由此庞大的军队,李密是怎么完成他的建造的,或者说这是军队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首先是瓦岗寨原来的那批农民起义军,接着瓦岗寨陆续吸收了周边隋朝的军队,接着瓦岗寨截断了隋炀帝征讨高丽的路径,使得隋炀帝征讨高丽的军队落荒而逃。在这之后李密随即接收了从高丽逃回来的隋朝正规军。这一些人可以组成另外一股势力,当然这股势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最后的最后就是从周边裹挟起来的大量的逃难的灾民,李密在夺取新洛仓以后,李密开仓放粮,得到了一大批灾民。

瓦岗寨,是翟让建立起来的,后来瓦岗寨遇到的问题,翟让把这个位子让给了李密,看起来很和谐,是不是。但是对于底下那批天生就已经习惯了自己老大的人来说,现在换老大了,自己不受重用了,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平常的时候打胜仗了,大家有功劳一起拿或许就是发两句牢骚,也不会生出什么,我要打倒你这样的口号,至于说其他的三股势力,大家都是外来客,全都看你们中间那批权力最忠心的人才能闹太他们是不会任意选边站的,所以他们的意见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遇到败仗了,那问题也就来了,就如同一个帝国一样,当帝国强盛的时候,自然是四方来朝,各种各样的帝国本身存在的隐患都会被帝国的荣光给压下去。但是一旦帝国荣光不再,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爆发出来。

与王世充交战的失败使得李密麾下最为依靠的精锐部队遭到了严重打击,这个时候他就很难压制得了其他那些老的部下,如果说这个时候翟让还在,李密或许可以考虑将位置让给她,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可以重新把位置再给找回来,但是翟让死的不明不白,当然上一任的老大死了,对于谁得益最多,所有人都把矛盾都指向李密,所以即便是部队没有全军覆灭,李密仍然还是选择去投奔了李渊,对于那个时候的他而言,这个时候并不是想着如何去谋得权利或者是血耻,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这条小命儿。

第二,王世充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早在李密和王世充大战之前,李密接受了王世充跟他的提议,就是杀了宇文化及,我邀请你一起去洛阳,大家一起平分天下如何?

李密信了!然后自己一个人愣头愣脑的跑过去去跟宇文化及杀了一个天昏地暗以后回过头来发现。我跟你平分天下,是不是我吃亏了,然后赶忙带着部队去找王世充理论,王世充当然就说,咱俩要不再商量商量,李密说坚决不行,要么你把整个洛阳全部送给我,可以说,这个时候李密的脑子有一点儿被全力弄昏了头脑,能够弄到多少权力,他立刻就屁颠屁颠去弄了结果,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以后他觉得恼羞成怒要跟人理论,结果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部队,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刚刚经历过艰难的战争以后,部队还没有进行休整,就立刻将这样的疲惫之师带入到战场里面,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搞啊。

更何况王世充的部队,不仅仅是养精蓄锐这么简单,洛阳作为曾经大隋王朝政治与权力的中心,这个地方相当于一个军械库,相当于一个粮库,乱世之中,(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什么东西最重要?当然是手里家伙最重要,曾经帝国的军械库里面的东西能够有坏东西吗?全是好东西,而且由于王世充军队比较少,所以更能够做到主要大部分的军队都可以武装起来。

但对于李密来说,他真正能够相信的精锐部队,或者说能够跟王世充常规部队掰腕子的不对,只有那一批一开始跟随他们在瓦岗寨起义的那一些老弟兄,因为它并没有完整的军械生产的能力,就算能够生产出来,生产出来东西肯定不如王世充仓库里东西要好,所以好的装备当然是给自己最贴心的人用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跟着他们一起逃难的难民,手里能拿什么东西,一根木棍就已经算不错了,你还真的能相信这批人能够作战的时候英勇无敌吗?不可能的事情,兵不在多贵在精当,李密的精锐部队全部打光以后,这场战不用打了,反正接着怎么打就怎么输。

最后,李密用人不当,李密虽然凭借自己能够掌控瓦岗寨最强大的精锐士兵。然而掌控整个瓦岗镇的军队,但是对于李密来说,他由于是孤身一人逃到瓦岗寨的手里面根本就没有亲族,我看看那些起家的人,刘邦有一个吕后,有了吕后以后他可以通过吕后这个家族能够发展像樊哙这样的姻亲,并且吕后能够帮他分担一点儿政治上面的压力,朱元璋也有一个马皇后,并且还有一帮跟他一起从小到大出生入死的弟兄。

李密没有,目前他自己老婆没有着落,或者说历史上面有老婆,但是他老婆能力不如上面两位,而且由于是自己被举荐到这个位置上来的,没有跟其他的人一起荣辱与共,一起从血水里面摔跤摔出来,那种生死之交,没有,所以李密根本就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如果说他能够有几个清醒帮他分担军事上面压力比如说帮他多长管一支部队,这样的话,李密或许不会,因为自己的精锐部队被别人给重创了,以后,然后就直接失去了瓦岗寨的全部力量。

因为一个人能够处理的事务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根据当时的通信条件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许多大势力真正能够管辖的军队只有10万人,这是一个将领能够做到的最大的能够管辖的势力范围,抽出这个势力范围,你的军队就不受掌控了就很可能出现像草木皆兵这样的反例,没有其他人帮你分担,这样的统兵压力的话,你虽然有百万大军,真正手里能拿到的10万大军,顶天儿了。

所以李密要把其他军队交给其他的人去管理,如果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或许瓦岗寨不会这么早倒台,但是偏偏出了一个叛徒,谁单雄信,《隋唐演义》里面把这个人写的义薄云天,但事实上,对于瓦岗寨而言,他真的是罪人,而且是让瓦岗寨陷入万劫不复的真正罪人,许在这之后,由于里面统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导致瓦岗寨倒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单雄信直接阻止了这个事情的发展,并且让他自己承担了瓦岗寨灭亡的真正的罪魁祸首的凶手。

以上三个原因就是造成李密为什么只失败了一次就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最终,他落在了李渊的手里,不死你也要脱层皮,李世民对于这一点太有心得了。


漩涡鸣人yy


不是李密失败一次就土崩瓦解,而是因为土崩瓦解后才失败的!在李密与王世充的战争中,因为单雄信的反水导致的李密兵败,不得不退兵投靠李渊。

早在单雄信反水以前,李密先后逼走了秦琼,程咬金,魏征,徐茂公等人。这是原瓦岗的班子!单雄信之所以没有走只是因为单雄信的手下兵马本来就是自己的兄弟,一起出生入死的,他如果走了这些兄弟无人管带,所以他才会选择把所有弟兄全部带走。王世充深知瓦岗内讧,所以才在阵前招募他,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将其招为驸马。

李密为何会要逼走这些人呢?这要从火并翟让说起,由于李密杀了翟让,而翟让与秦琼单雄信等人都有结义之情。因此,李密就不信任他们,像秦琼程咬金等人直接让李密夺了兵权,将他们的部队收走交给王伯当掌管,当时王伯当是他唯一的心腹。李密也想夺单雄信的兵权,只是单雄信在瓦岗的根深蒂固,必须得徐徐图之。这也是让单雄信出走的原因之一。瓦岗四虎直接去了两个反水一个,又加上粮草被劫人心惶惶,不战自溃。


优己


这个问题我很喜欢,不过我纠正一下,不是失败一次就土崩瓦解,而是因为一次“胜利”所以土崩瓦解。

这次胜利就是李密接受了洛阳城中皇泰主杨侗的“招安”之后,与宇文化及率领的西归隋朝禁军所进行的决战,李密获胜,挫败了对方西去长安的战略意图,但是由于隋朝禁军的战斗力强大,他的代价就是“劲兵良马多死”。

而这个代价的意义为什么那么大呢?这要从李密集团的构成说起。

李密集团脱胎于翟让的瓦岗军,翟让本人是东郡法曹(曹州人)出身,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而是地方的大豪强,他所聚拢的团队,其实也是同郡的“土豪”,比如徐世绩父子(曹州人)、单雄信(曹州人)等人。

这是瓦岗军的基础老底子, 在李密建蒲山公营围歼张须陀部之后,又吸收了裴仁基(河东人)这种隋朝旧将,秦叔宝(齐州人)、程知节(济州人)等为今天山东省的应募武夫。

所以,在李密和翟让于大业十三年火并之前,整个团队以李密为首,以翟让为次,其余后来者更次之的权力结构,是相对稳固的。

然而,随着瓦岗军在洛阳周围势力的扩张,事实上的第二大势力翟让家族开始对权力有更大的诉求,而李密则急需凝聚力量迎接四周的挑战,所以,就采取了斩首行动,杀死了翟让,并把翟让的部队,分给单雄信、徐世绩和王伯当三人统带。

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人有所防备,对于单雄信,能力和气节都很差,放在身边,而徐世绩能力较强,在诛杀翟让时态度并不倾向于李密,就被赶到黎阳去独立发展,结果因为占领黎阳仓,成为河北、山东之间的一大势力,甚至可以和窦建德、李密分庭抗礼了。

所以战败之后,李密部众想去投靠徐世绩,也被劝止,这还是一同起兵的老班底,至于说李密所谓的“百万之众”,更多的是占据州郡的小势力向他表示服从,这部分人在他战败之后,或许不投降王世充,但也不会对他顶礼膜拜。

真正的问题就是李密的核心团队,在对宇文化及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又在王世充的翻脸后大败,未必有多少死伤,却纷纷投降,说明,翟让之死,对于这些部下的触动非常之大,想集权,却造成了分权,才是李密的悲剧的最大原因。

可以说,王世充这一战对于整个“瓦岗军系统”的伤害并不大,但是对于李密作为权力基础的内马军,外马军的核心团队伤害却实在太大,以至于李密丧失了号令群雄的本钱,只能仓皇西逃,进关中投奔李渊。

对了,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缺陷就是,李密几乎没有亲族的力量,这一点,不要说李渊,就连王世充都比他强。

在乱世之中,亲族掌军可信度,要比外系将领高得多,而李密就完全没有,土崩瓦解也没什么奇怪的。


刘三解


李密其人

李密,隋朝人,出生在陕西西安,祖籍辽宁,官二代。

613年,他31岁时,被好朋友拉着,参加了杨玄感叛乱。很快,隋炀帝平定了叛乱,杨玄感身死,李密被政府军捉了。在押送京师的途中,跑掉了。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李密上了隋朝政府的黑名单,全国头号通缉犯。

李密带着几个铁杆,东躲西藏,朝不保夕。

上山落草

李密黄河以北造反前,黄河以南的东郡,当地的黑社会组织头领翟让,早在2年前,就已经自立山头了。

不过翟让等人,只是落草为寇的绿林好汉,江湖上的字号叫的很响,却没有人能提出明确的政治口号。所以,队伍对官僚士绅阶级的吸引力不够,平时的业务也多是劫富济贫,抢夺中央政府的生辰纲之类。

616年,李密落草上山。

有人对翟让告密:来人是通缉犯,隋朝官二代。

然而,翟让当时就收留了他,并且言听计从,很是重用。这一点与梁山的王伦不能容人有天壤之别,翟让知道他的团队缺少战略规划,上天送来一个,他能不收?

李密刚上山就出了夺取荥阳,扩充实力,待机征讨天下的政治方针,给迷茫的瓦岗军将士指出了造反事业的目标和路线图。

翟让担心自己不是争天下的料,犹犹豫豫的也是出兵了。结果半路隋朝名将张须陀杀过来了,翟让打不过,心里发虚,想躲。

李密却设伏兵打败政府军,阵斩隋朝名将张须陀。这下李密出名了,瓦岗寨众位英雄,之前若是对李密有所怀疑,现在就是一个字:服。

翟让顺势就安排李密自统一军,成了瓦岗寨响当当的英雄之一了。

李密马不停蹄,又要进攻兴洛仓。翟让说:我是个穷苦人出身(假话,其实他县里的黑社会,哪来的穷苦人),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你要夺,我就给你殿后吧。李密没二话,直接带着7000多人,顺利的占领了兴洛仓。

隋朝富甲天下,收上来的很多粮食,都存放在几个大仓库里,兴洛仓、回洛仓,都是其中的大仓,政府挖了很多粮窖,存放了百万石粮食。有了粮食,就有了兵,瓦岗军声势大振。

李密声望日隆。翟让见此情形,就推举李密当老大,李密也没推辞。

兄弟隙墙

翟让这些人造反就是想着富贵,接着再推李密当魏公。李密众望所归,也就不推辞,瓦岗寨的各位将领都有封官,还给翟让封了一个东郡公,瓦岗的事业越做越红火。但是这距离李密的想法还有不少距离。

为扩大实力,李密在洛阳周围又招降了很多隋朝的将领和士兵。在这时,领导层内部发生了分歧。

翟让坚持阶级斗争的观念,说:我们当年造反,政府军不知道杀了我们多少好战友,他们作恶多端,我们怎么能跟他们一起成为袍泽?不满的种子就种下了。

李密用隋朝的投降过来的兵将,从做大革命事业的角度来说,没有错;从他个人角度来说,他本身是官二代,更喜欢政府军的号令齐整,衣甲鲜明。内心里来说,在这些人面前,李密从一个通缉犯到现在的一呼百应,很是过了一把瘾。从内部斗争的角度来说,翟让旧部众多,如果没有与自己一个阶级的来支持他,他的大位,就如沙雕一般,基本盘不够稳固。这个时候,离他上山也不过年余时间,他急切的想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

李密的心思,翟让焉能不知?即便翟让不知,翟让手下也并非没有能人,难道看不明白?

翟让的兄弟,翟宽说:“做皇帝的,只能自己当,怎么能给外人做?你爱做不做,你不做我做。”

李密听说后,起了杀心,于阵前设宴杀了翟让,并且带了几百人到翟让的部队,接管了翟让的部下。

翟让部将和士兵,多是翟让老家带来的,都是河南人,对李密的这种做法深感不满,虽然表面服从,但是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

这个时候的李密,必须保持连战连胜的状态,保持强者的姿态,才能压服这种逐渐蔓延的不满情绪。这时,扬州传来消息,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宇文化及自己成立大许国,做了皇帝,带了十多万隋朝禁军,正往西来。

玉石俱焚

隋炀帝被杀,王世充他们拥戴在洛阳的杨侗做了皇帝。杨侗想借力打力,就对李密下诏说:天下形势大变,等以前都是被逼叛乱,朕不计较。现在朕给你官做,你去把弑杀君父的宇文化及的人头提来见我。

李密左思右想,竟然同意了隋朝的册封,成了隋朝的魏国公,带兵去打宇文化及。

李密招降官军已然在部队内部造成了不和谐,并且引发了严重的火拼事件。时隔不久,又公然接受政府的招安,还要帮助政府去镇压叛乱。此时距离李密上山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发生的转变太多,太快,很多基层士兵的思想工作并没有做通,就跟宋江招安后,被众人鄙视的情形如出一辙,在李密的基本盘不够稳固的情况下,贸然接受了册封,让队伍的思想更加混乱了。

以李密的谋略,必然知道西边有洛阳的隋朝正规军,东边有宇文化及的十多万禁军,左右受敌,如何抵之?宇文化及弑君,名声非常不好。与他合作,必然会被人不齿。东边好歹还是个隋朝的中央政府,隋朝毕竟还有一半天下。这么比较之后,就知道怎么选了。

李密的地盘要通过宇文化及的十多万军队,即使李密与宇文化及签订合约,借道给他,也难保宇文化及不起假途灭虢之心。如果洛阳的皇帝,为一时权宜之计,招降了宇文化及,左右夹击,李密必败。

退一万步说,先灭宇文化及——在李密心里,宇文化及就是一个匹夫之勇——让翟让旧部与宇文化及消耗,让那些内心不服的士兵和将军去滔死地,借刀杀人,也不失良策?

所以,综合权衡之下,李密决定,接受朝廷任命,东出击灭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来到了河南地界,打了个照面,被李密一顿阵前好骂,可以脑补一下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

宇文化及说不过李密,心理素质好,来了一句:“TMD,老子今天找你砍架,跟你废什么话?”

李密摇摇头,两军开战。

打了起来之后,李密才明白,隋炀帝的禁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容小觑,几番大战之后,虽然侥幸取胜,但是代价非常高,不仅翟让旧部损失殆尽,就连自己所谓的嫡系,也损失惨重。

王世充在洛阳观战的同时,也灭了朝中的政敌,自己大权独揽。

兵败身死

李密、王世充反目,双方开战。

李密师老兵疲,连续两年多的大战、恶战,让士兵们身心疲惫。而李密没有及时的赏赐有功将士,反而对新来的士兵给予厚赏,造成士兵离心离德。

说到底,这还是因为李密是外来户,虽然极尽努力想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但是时间太短,无法建立起来。也可能是李密心里的门阀观念太重,他认为正规军要强过农民军。这在门阀观念很重的唐朝初期,是很正常的。

不管怎样,李密为了这样的失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王世充击败了李密,李密带着败退的士兵准备到河北去找徐世绩。有人对他说:“你记得去年,你杀翟让的时候,差点把徐世绩给杀了?如今兵微将寡,万一徐世绩心生歹意,何以为之?”李密默然良久,引兵投唐。

说起来,还是李密不信任翟让旧部。徐世绩,就是徐懋功,后来的良将李绩,本是忠厚之人。火拼事件之后,本来就不被李密信任,被派往河北,等于是发配边疆,自生自灭,谁知他占了一个粮仓,然后招兵买马,实力大增,隐然能与窦建德、王世充并驾齐驱,后来他举山东二百州县降唐,还说,这是魏国公李密的,不是我的功劳,让李密来写归附表。李渊竖起了大拇指:仁义!

李密死了之后,徐世绩还请旨,说要厚葬李密。李渊再次竖起了大拇指:义气!

这样的人,李密尚且不能信任,如何能以外来户来统管诸军?

史家闲笔

李密经营瓦岗军,只有2年时间,恩不能养士,威不能服众,战争太频繁,没有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整顿内部。

在鼎盛期,发生了火拼事件,李密粗糙暴力的的处理方法,让革命队伍产生了分裂。

在对待敌我矛盾时,首鼠两端,过高估计自身的实力,为政举措,多有失算。

投唐后,又不甘居于人下,不能忍辱负重,最终,兵败而身死。

纵观李密的革命史,他一直在河南北部、中部一带狭小的地域作战,虽然有建立国家的宏图伟愿,却始终没有大开大合的战略思想。

他与三国时的曹操有相似之处,都处于四战之处,但是他缺少曹操的嫡系人马,也缺少曹操的政治智慧。

在众叛亲离中,他走完了他虽然短暂,但轰轰烈烈的一生。


而知而行的历史


纵观李密的失败:

1. 策略失误,在取得兴洛仓后没有及时的撤走,导致陷入隋军的围剿,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对翟让的不信任也导致他不敢让翟让守洛口,自帅精兵入关。从而把大好机会给了李渊。

2. 火并翟让使得李密失去人心,让部下觉得李密是个刻薄寡恩之人,一个连自己的老上司都不放过的人,谁会跟他出生入死。李密从头到尾真正的亲信只有两个,一个是王伯当,另一个是徐世绩,但李密却自己都不信任徐世绩。如此将帅失心,焉能不败。

3. 过于依赖粮仓,李密是以取得兴洛仓后,以粮招兵。但同时又没有将粮食分散存放作为战略储备。兴洛仓失守后,失去了粮食这个强大号召力,瓦岗军也就如鸟兽散了。


孤狼啸月31600808


李密火并翟让之后,虽然很快整合了瓦岗部众,也以个人魅力收服了翟让旧部,但众多跟随翟让出生入死的下级官兵,虽然悄然无声的接受了现实,但裂痕己经产生,战斗中结下的友谊己被暗中提防所替代,接下来又接受了东都洛阳皇泰帝的任命去讨伐弑杀炀帝北返的宇文化及的江都兵马,这其实是李密的政治决策昏招,要知道瓦岗军主要成员是反抗隋政权暴政的平民和走投无路的农民辽东战场逃亡士兵,他们对隋朝官僚、贵族是深恶痛绝的,本来他们怀着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投入反政府战斗,可忽然发现原来回到了替旧政权卖命的道路上来,被出卖的疑问渐渐浮现,李密又在迎战宇文化及前的对质中发了一通指责,虽然义正词严并打败了宇文化及,但瓦岗军都听到了李密以隋的守护者自居的言论,军队思想开始混乱,为谁而战也许成了普通瓦岗士兵的思索重点,而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却也利用空隙整顿军马,铲除反对者,架空杨侗,利用巫蛊之术激发部下奋勇拼死一战的勇气,而李密胜而骄,麻痹了对局势的分析应对能力,放弃了裴仁基避其锋芒的策略,在头脑发热之下轻率以未修整的疲惫之师迎战急欲孤注一掷的困兽犹斗的王世充军,连战连胜的瓦岗军这次被打了个溃不成军,以前锐不可当的战法、战将全面哑火,秦琼,程咬金,罗世信,单雄信,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等将或降或俘,精锐尽失,反隋最重要的一支主要力量顷刻灰飞烟灭,李密仅率王伯当等少数人马,西走长安投奔唐李渊去了,最后又因不甘居人之下反唐而与王伯当被射杀。

李密算是隋未起义军中足智多谋的优秀领袖,礼贤下士,体恤士兵,深得民心,但政治立场上的权谋运作伤害了大批士卒的感情,特别是与翟让的火并更是让铁板一块的瓦岗军产生裂缝,称臣于杨侗也是压垮瓦岗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是蛋疼哥


个人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李密自己是隋朝的官吏,属于典型的官僚加知识分子的代表,而瓦岗寨是隋朝的对立面,属于贫苦大众反抗,落草为寇。这两个对立阶层合作的本意是由知识分子领导,然后利用李密的旧官僚身份让隋朝其他阶层更加容易接受他们的存在和行动,李密则上升到一国之君的高度。然而这个结合里,李密气量太小,从心里轻视瓦岗的草莽英雄;瓦岗的草莽也看不惯李密的皇帝做派。这样的组合如果一直打胜仗,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一旦失败,李密自己就全盘否定,毫无担待,下面人一看到领导都这么不给力,自然做鸟兽散。


史蒂芬灬周


李密是个悲情英雄,比李世民相比,资本不差,一把好牌玩砸了,还是自身原因而彻底失败,是战略失误造成的。



瓦岗人才一大堆,本身战略地位优越,在中心位置,还是粮仓,问鼎大位可能超过李渊父子,李密先放粮把优势散去三成,杀翟让把人心散去四成,没及时称帝登基大封手下文武给权给地位给财富让大家卖命,并收编分封同样的略小势力,一下子就会做大,可惜这时候还和已经毁灭的隋余势力媾和,和李渊平起平坐,没把握机会,机遇溜走剩下的三成,十成的把握弄的全丢了,还是怪自己不会领导团队。项羽也是战略选择保守犹豫而自刎乌江,一样的遭遇。


唐僧取经成功不是自身本事大,刘邦成功是审时度势善于用人,而李密的对手李渊水平并不比李密高多少,犯的错误少,笼络人心瞅准机会,成就了帝业。说起来,李密是真错了,起大早赶集,亏了血本,怨天更怪自己!而跑龙套的一群手下,反倒在之后更精彩。


井观1970


因为李密杀翟让,内部就已经离心离德了,这时候经不起任何变故,一旦出事就会土崩瓦解。在瓦岗老人眼里跟李密没前途,随时可能被清理。这种感觉影响到了整个集团,大多数人都不愿死心塌地跟他干了。再加上李密自身的一些问题,就一败涂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