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李密百萬大軍失敗一次就土崩瓦解了?

宇文路名


李密是貴族子弟,他是北周邢國公的後代,襲爵蒲山郡公。李密足智多謀,文武俱全,志向遠大,輕財仗義,在左翎衛府作隋煬帝楊廣的侍衛。當時,隋煬帝聽聞“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的讖言後,首先就注意觀察起在朝廷裡任職的貴族高官來。煬帝見左親侍李密器宇軒昂,眼神堅毅,不像凡俗之輩,於是心生疑忌, 他對許國公宇文述說:“那個站在左仗下警衛的黑皮小兒,瞻視異常,勿令宿衛”!宇文述把煬帝之意暗示給李密,李密馬上稱病辭職。

後來,禮部尚書楊玄感邀請李密到其手下為將,楊玄感起兵反隋失敗後,身為兵變主謀之一的李密被迫逃亡,不料被隋軍擒獲。在押往高陽(今河北高陽)的途中,他設法逃脫。

雖然僥倖脫險,但官府四處緝拿,長期東躲西藏總不是辦法,李密見煬帝無道,群雄並起,天下大亂,便決定去東郡(今河南滑縣)投奔一支實力強大的起義軍。

《舊唐書》記載,這支義軍佔據瓦崗寨為根據地,大多數士卒都是擅使長槍的漁民和獵人,還有一些赤貧的農民;他們都很驍勇善戰。瓦崗軍首領叫翟讓,作戰勇猛,而且膽略過人,有氣度,在軍中威望很高。他帶領瓦崗軍扯旗造反,專門打擊官軍和富豪,前來投奔的人越聚越多,隊伍擴至一萬多人。李密投入瓦崗軍後,幫助翟讓整訓隊伍,還積極為他出謀劃策,並聯絡附近的各股義軍,說服他們與瓦崗軍聯合作戰,服從翟讓的指揮。翟讓很高興,視李密為可以信賴的左膀右臂。

李密鼓勵翟讓幹一番大事業,擺脫目前這種小打小鬧的被動局面,他建議瓦崗軍首先攻打滎陽,並一舉攻克之。隋煬帝派悍將張須陀率重兵前來圍剿。李密見隋軍大舉來攻,倒也不慌亂 ,他請翟讓率軍正面迎敵,自己則率偏師埋伏在滎陽大海寺北面的樹林裡,翟讓依計邊戰邊走,把張須陀率領的官軍引進埋伏圈,李密率眾衝殺出來,把猝不及防的隋軍殺了個片甲不留,勇悍善戰的隋朝名將張須陀也死在瓦崗軍的亂刀之下。

從此,瓦崗軍聲震華夏,謀勇兼具的李密在軍中的威信與地位也水漲船高。他治軍非常嚴格,要求部下軍紀嚴明,而且他自己也能以身作則,生活簡樸,從而贏得了瓦崗軍將士的衷心擁戴。

攻取滎陽後,李密建議翟讓趁隋煬帝巡遊江都(今揚州)、東都洛陽防守空虛的良機,迅速進攻洛陽。就在翟讓調兵遣將準備進攻洛陽之時,隋朝官府有所警覺,加強了洛陽的防禦力量。李密因敵而變,立即改變作戰計劃,建議翟讓先攻打洛陽附近的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義境內),並一戰而獲勝。


興洛倉是隋朝最大的糧倉(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儲備糧庫),瓦崗軍攻佔後,大舉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常年食不果腹的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湧向興洛倉......感於翟讓、李密等義軍首領之大仁大義,很多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瓦崗軍,郝孝德、孟讓等農民軍也紛紛趕來歸附瓦崗軍,隊伍很快便發展至數十萬人,聲勢更為浩大。

瓦崗軍兵強馬壯,東征西討,很快就佔領了河南的大部分州縣。隨著軍隊規模越來越龐大,翟讓感到自己的綜合能力確實不如李密,就主動讓賢,把瓦崗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自己去坐第二把交椅。

李密取得了瓦崗軍的領導權後,乾脆改國號魏,自稱魏公, 隨即被眾人推為行軍元帥,並將魏政權的核心領導機構稱作“行軍元帥魏公府”。 李密果然比翟讓有見識、有手段,他整頓內部機構後,發佈檄文聲討隋煬帝的罪狀,號召天下黎庶共同起來推翻隋王朝。為改變隊伍結構,他大量起用投降過來的隋軍將領,引發老瓦崗軍一些將領的強烈不滿,他們經常找老領導翟讓發發牢騷,訴說心中對李密的憤懣與失望。

這時的李密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李密了。隨著地位的改變,他內心已經隱隱有了稱霸天下的帝王思想。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從此瓦崗軍內部軍心渙散,發生了嚴重的分裂,開始無可挽回的走向了下坡路。

此後,李密一邊率部與隋軍大將宇文化及激烈鏖戰,一面又派人趕赴洛陽覲見越王楊侗,向他表示歸順之意 ,並接受了越王封給他的官爵,相當於接受了隋朝的招安。李密率大軍準備進入洛陽,不想城中隋將王世充突然發動兵變,並阻止李密入城。李密的軍事實力遠勝王世充,卻在洛陽城外被王世充擊潰,這是為何? 史書記載,當時李密麾下有近百萬大軍,大約數倍於王世充,為何在佔盡優勢的的情況下被王擊敗了呢?

李密在洛陽城外敗於王世充,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謀害瓦崗軍創始人翟讓、厚待新近歸降的隋軍將領,引發瓦崗舊部的不滿;此前和宇文化及惡戰幾場,元氣大傷;大戰前拒絕採納魏徵、裴仁基等謀士提出的“堅守不出,待敵糧盡再聚而殲之”的制勝之策,而採用單雄信、程之節等武夫提出的正面突擊、與敵硬拼的打法,加上疏忽大意,沒有加強警戒力量在夜間嚴密防守,被王世充集結全部精銳猛攻,以小博大,一舉擊潰之。

史書中說李密“多謀而寡斷,志向不定”,他一會兒舉兵反隋,一會兒又接受東隋小朝廷的招安想做箇中興之臣,這樣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之人怎能讓萬眾歸心?在擊敗宇文化及後他大可以兵進關中,奪取天下,卻莫名其妙的在洛陽和王世充血拼,白白讓李淵撿了大便宜,搶佔了大唐的龍興之地——長安。正是性格的弱點造成了李密的人生悲劇,他本來是最具實力問鼎天下之人,實在可惜,也算時運不濟吧。李密與隋將王世充交戰慘敗後,見大勢已去,只得率殘部入關中投降了李唐,不久又想叛唐自立,在熊耳山被唐將盛彥師誅殺。

【寫作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無數的農民起義軍崛起在歷史的長河裡面,但是最後真正能修成正果的只有劉邦跟朱元璋兒。如果更加嚴格意義上來講,從農民一路打到皇帝位置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作為農民起義軍,其中之一的領袖李密曾經距離天下的寶座可以說是咫尺之遙,但是在被王世充擊敗以後,李密從此一蹶不振,為什麼?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第一條,雖然李密這個人他有百萬大軍,但是我們都知道這100萬實際上是一個概數,李密的大軍不可能達到這個水準,但是無論如何,李密的軍隊肯定是超過王世充的,問題就來了,由此龐大的軍隊,李密是怎麼完成他的建造的,或者說這是軍隊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首先是瓦崗寨原來的那批農民起義軍,接著瓦崗寨陸續吸收了周邊隋朝的軍隊,接著瓦崗寨截斷了隋煬帝征討高麗的路徑,使得隋煬帝征討高麗的軍隊落荒而逃。在這之後李密隨即接收了從高麗逃回來的隋朝正規軍。這一些人可以組成另外一股勢力,當然這股勢力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最後的最後就是從周邊裹挾起來的大量的逃難的災民,李密在奪取新洛倉以後,李密開倉放糧,得到了一大批災民。

瓦崗寨,是翟讓建立起來的,後來瓦崗寨遇到的問題,翟讓把這個位子讓給了李密,看起來很和諧,是不是。但是對於底下那批天生就已經習慣了自己老大的人來說,現在換老大了,自己不受重用了,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平常的時候打勝仗了,大家有功勞一起拿或許就是發兩句牢騷,也不會生出什麼,我要打倒你這樣的口號,至於說其他的三股勢力,大家都是外來客,全都看你們中間那批權力最忠心的人才能鬧太他們是不會任意選邊站的,所以他們的意見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一旦遇到敗仗了,那問題也就來了,就如同一個帝國一樣,當帝國強盛的時候,自然是四方來朝,各種各樣的帝國本身存在的隱患都會被帝國的榮光給壓下去。但是一旦帝國榮光不再,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爆發出來。

與王世充交戰的失敗使得李密麾下最為依靠的精銳部隊遭到了嚴重打擊,這個時候他就很難壓制得了其他那些老的部下,如果說這個時候翟讓還在,李密或許可以考慮將位置讓給她,自己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可以重新把位置再給找回來,但是翟讓死的不明不白,當然上一任的老大死了,對於誰得益最多,所有人都把矛盾都指向李密,所以即便是部隊沒有全軍覆滅,李密仍然還是選擇去投奔了李淵,對於那個時候的他而言,這個時候並不是想著如何去謀得權利或者是血恥,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這條小命兒。

第二,王世充並不會打無準備之仗,早在李密和王世充大戰之前,李密接受了王世充跟他的提議,就是殺了宇文化及,我邀請你一起去洛陽,大家一起平分天下如何?

李密信了!然後自己一個人愣頭愣腦的跑過去去跟宇文化及殺了一個天昏地暗以後回過頭來發現。我跟你平分天下,是不是我吃虧了,然後趕忙帶著部隊去找王世充理論,王世充當然就說,咱倆要不再商量商量,李密說堅決不行,要麼你把整個洛陽全部送給我,可以說,這個時候李密的腦子有一點兒被全力弄昏了頭腦,能夠弄到多少權力,他立刻就屁顛屁顛去弄了結果,最後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以後他覺得惱羞成怒要跟人理論,結果沒有考慮到自己的部隊,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處境,剛剛經歷過艱難的戰爭以後,部隊還沒有進行休整,就立刻將這樣的疲憊之師帶入到戰場裡面,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搞啊。

更何況王世充的部隊,不僅僅是養精蓄銳這麼簡單,洛陽作為曾經大隋王朝政治與權力的中心,這個地方相當於一個軍械庫,相當於一個糧庫,亂世之中,(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什麼東西最重要?當然是手裡傢伙最重要,曾經帝國的軍械庫裡面的東西能夠有壞東西嗎?全是好東西,而且由於王世充軍隊比較少,所以更能夠做到主要大部分的軍隊都可以武裝起來。

但對於李密來說,他真正能夠相信的精銳部隊,或者說能夠跟王世充常規部隊掰腕子的不對,只有那一批一開始跟隨他們在瓦崗寨起義的那一些老弟兄,因為它並沒有完整的軍械生產的能力,就算能夠生產出來,生產出來東西肯定不如王世充倉庫裡東西要好,所以好的裝備當然是給自己最貼心的人用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跟著他們一起逃難的難民,手裡能拿什麼東西,一根木棍就已經算不錯了,你還真的能相信這批人能夠作戰的時候英勇無敵嗎?不可能的事情,兵不在多貴在精當,李密的精銳部隊全部打光以後,這場戰不用打了,反正接著怎麼打就怎麼輸。

最後,李密用人不當,李密雖然憑藉自己能夠掌控瓦崗寨最強大的精銳士兵。然而掌控整個瓦崗鎮的軍隊,但是對於李密來說,他由於是孤身一人逃到瓦崗寨的手裡面根本就沒有親族,我看看那些起家的人,劉邦有一個呂后,有了呂后以後他可以通過呂后這個家族能夠發展像樊噲這樣的姻親,並且呂后能夠幫他分擔一點兒政治上面的壓力,朱元璋也有一個馬皇后,並且還有一幫跟他一起從小到大出生入死的弟兄。

李密沒有,目前他自己老婆沒有著落,或者說歷史上面有老婆,但是他老婆能力不如上面兩位,而且由於是自己被舉薦到這個位置上來的,沒有跟其他的人一起榮辱與共,一起從血水裡面摔跤摔出來,那種生死之交,沒有,所以李密根本就沒有可以相信的人,如果說他能夠有幾個清醒幫他分擔軍事上面壓力比如說幫他多長管一支部隊,這樣的話,李密或許不會,因為自己的精銳部隊被別人給重創了,以後,然後就直接失去了瓦崗寨的全部力量。

因為一個人能夠處理的事務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根據當時的通信條件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許多大勢力真正能夠管轄的軍隊只有10萬人,這是一個將領能夠做到的最大的能夠管轄的勢力範圍,抽出這個勢力範圍,你的軍隊就不受掌控了就很可能出現像草木皆兵這樣的反例,沒有其他人幫你分擔,這樣的統兵壓力的話,你雖然有百萬大軍,真正手裡能拿到的10萬大軍,頂天兒了。

所以李密要把其他軍隊交給其他的人去管理,如果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或許瓦崗寨不會這麼早倒臺,但是偏偏出了一個叛徒,誰單雄信,《隋唐演義》裡面把這個人寫的義薄雲天,但事實上,對於瓦崗寨而言,他真的是罪人,而且是讓瓦崗寨陷入萬劫不復的真正罪人,許在這之後,由於裡面統治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會導致瓦崗寨倒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單雄信直接阻止了這個事情的發展,並且讓他自己承擔了瓦崗寨滅亡的真正的罪魁禍首的兇手。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造成李密為什麼只失敗了一次就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最終,他落在了李淵的手裡,不死你也要脫層皮,李世民對於這一點太有心得了。


漩渦鳴人yy


不是李密失敗一次就土崩瓦解,而是因為土崩瓦解後才失敗的!在李密與王世充的戰爭中,因為單雄信的反水導致的李密兵敗,不得不退兵投靠李淵。

早在單雄信反水以前,李密先後逼走了秦瓊,程咬金,魏徵,徐茂公等人。這是原瓦崗的班子!單雄信之所以沒有走只是因為單雄信的手下兵馬本來就是自己的兄弟,一起出生入死的,他如果走了這些兄弟無人管帶,所以他才會選擇把所有弟兄全部帶走。王世充深知瓦崗內訌,所以才在陣前招募他,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將其招為駙馬。

李密為何會要逼走這些人呢?這要從火併翟讓說起,由於李密殺了翟讓,而翟讓與秦瓊單雄信等人都有結義之情。因此,李密就不信任他們,像秦瓊程咬金等人直接讓李密奪了兵權,將他們的部隊收走交給王伯當掌管,當時王伯當是他唯一的心腹。李密也想奪單雄信的兵權,只是單雄信在瓦崗的根深蒂固,必須得徐徐圖之。這也是讓單雄信出走的原因之一。瓦崗四虎直接去了兩個反水一個,又加上糧草被劫人心惶惶,不戰自潰。


優己


這個問題我很喜歡,不過我糾正一下,不是失敗一次就土崩瓦解,而是因為一次“勝利”所以土崩瓦解。

這次勝利就是李密接受了洛陽城中皇泰主楊侗的“招安”之後,與宇文化及率領的西歸隋朝禁軍所進行的決戰,李密獲勝,挫敗了對方西去長安的戰略意圖,但是由於隋朝禁軍的戰鬥力強大,他的代價就是“勁兵良馬多死”。

而這個代價的意義為什麼那麼大呢?這要從李密集團的構成說起。

李密集團脫胎於翟讓的瓦崗軍,翟讓本人是東郡法曹(曹州人)出身,不是什麼普通老百姓,而是地方的大豪強,他所聚攏的團隊,其實也是同郡的“土豪”,比如徐世績父子(曹州人)、單雄信(曹州人)等人。

這是瓦崗軍的基礎老底子, 在李密建蒲山公營圍殲張須陀部之後,又吸收了裴仁基(河東人)這種隋朝舊將,秦叔寶(齊州人)、程知節(濟州人)等為今天山東省的應募武夫。

所以,在李密和翟讓於大業十三年火併之前,整個團隊以李密為首,以翟讓為次,其餘後來者更次之的權力結構,是相對穩固的。

然而,隨著瓦崗軍在洛陽周圍勢力的擴張,事實上的第二大勢力翟讓家族開始對權力有更大的訴求,而李密則急需凝聚力量迎接四周的挑戰,所以,就採取了斬首行動,殺死了翟讓,並把翟讓的部隊,分給單雄信、徐世績和王伯當三人統帶。

另一方面,又對這些人有所防備,對於單雄信,能力和氣節都很差,放在身邊,而徐世績能力較強,在誅殺翟讓時態度並不傾向於李密,就被趕到黎陽去獨立發展,結果因為佔領黎陽倉,成為河北、山東之間的一大勢力,甚至可以和竇建德、李密分庭抗禮了。

所以戰敗之後,李密部眾想去投靠徐世績,也被勸止,這還是一同起兵的老班底,至於說李密所謂的“百萬之眾”,更多的是佔據州郡的小勢力向他表示服從,這部分人在他戰敗之後,或許不投降王世充,但也不會對他頂禮膜拜。

真正的問題就是李密的核心團隊,在對宇文化及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又在王世充的翻臉後大敗,未必有多少死傷,卻紛紛投降,說明,翟讓之死,對於這些部下的觸動非常之大,想集權,卻造成了分權,才是李密的悲劇的最大原因。

可以說,王世充這一戰對於整個“瓦崗軍系統”的傷害並不大,但是對於李密作為權力基礎的內馬軍,外馬軍的核心團隊傷害卻實在太大,以至於李密喪失了號令群雄的本錢,只能倉皇西逃,進關中投奔李淵。

對了,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缺陷就是,李密幾乎沒有親族的力量,這一點,不要說李淵,就連王世充都比他強。

在亂世之中,親族掌軍可信度,要比外系將領高得多,而李密就完全沒有,土崩瓦解也沒什麼奇怪的。


劉三解


李密其人

李密,隋朝人,出生在陝西西安,祖籍遼寧,官二代。

613年,他31歲時,被好朋友拉著,參加了楊玄感叛亂。很快,隋煬帝平定了叛亂,楊玄感身死,李密被政府軍捉了。在押送京師的途中,跑掉了。

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李密上了隋朝政府的黑名單,全國頭號通緝犯。

李密帶著幾個鐵桿,東躲西藏,朝不保夕。

上山落草

李密黃河以北造反前,黃河以南的東郡,當地的黑社會組織頭領翟讓,早在2年前,就已經自立山頭了。

不過翟讓等人,只是落草為寇的綠林好漢,江湖上的字號叫的很響,卻沒有人能提出明確的政治口號。所以,隊伍對官僚士紳階級的吸引力不夠,平時的業務也多是劫富濟貧,搶奪中央政府的生辰綱之類。

616年,李密落草上山。

有人對翟讓告密:來人是通緝犯,隋朝官二代。

然而,翟讓當時就收留了他,並且言聽計從,很是重用。這一點與梁山的王倫不能容人有天壤之別,翟讓知道他的團隊缺少戰略規劃,上天送來一個,他能不收?

李密剛上山就出了奪取滎陽,擴充實力,待機征討天下的政治方針,給迷茫的瓦崗軍將士指出了造反事業的目標和路線圖。

翟讓擔心自己不是爭天下的料,猶猶豫豫的也是出兵了。結果半路隋朝名將張須陀殺過來了,翟讓打不過,心裡發虛,想躲。

李密卻設伏兵打敗政府軍,陣斬隋朝名將張須陀。這下李密出名了,瓦崗寨眾位英雄,之前若是對李密有所懷疑,現在就是一個字:服。

翟讓順勢就安排李密自統一軍,成了瓦崗寨響噹噹的英雄之一了。

李密馬不停蹄,又要進攻興洛倉。翟讓說:我是個窮苦人出身(假話,其實他縣裡的黑社會,哪來的窮苦人),沒有那麼大的志向。你要奪,我就給你殿後吧。李密沒二話,直接帶著7000多人,順利的佔領了興洛倉。

隋朝富甲天下,收上來的很多糧食,都存放在幾個大倉庫裡,興洛倉、回洛倉,都是其中的大倉,政府挖了很多糧窖,存放了百萬石糧食。有了糧食,就有了兵,瓦崗軍聲勢大振。

李密聲望日隆。翟讓見此情形,就推舉李密當老大,李密也沒推辭。

兄弟隙牆

翟讓這些人造反就是想著富貴,接著再推李密當魏公。李密眾望所歸,也就不推辭,瓦崗寨的各位將領都有封官,還給翟讓封了一個東郡公,瓦崗的事業越做越紅火。但是這距離李密的想法還有不少距離。

為擴大實力,李密在洛陽周圍又招降了很多隋朝的將領和士兵。在這時,領導層內部發生了分歧。

翟讓堅持階級鬥爭的觀念,說:我們當年造反,政府軍不知道殺了我們多少好戰友,他們作惡多端,我們怎麼能跟他們一起成為袍澤?不滿的種子就種下了。

李密用隋朝的投降過來的兵將,從做大革命事業的角度來說,沒有錯;從他個人角度來說,他本身是官二代,更喜歡政府軍的號令齊整,衣甲鮮明。內心裡來說,在這些人面前,李密從一個通緝犯到現在的一呼百應,很是過了一把癮。從內部鬥爭的角度來說,翟讓舊部眾多,如果沒有與自己一個階級的來支持他,他的大位,就如沙雕一般,基本盤不夠穩固。這個時候,離他上山也不過年餘時間,他急切的想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隊。

李密的心思,翟讓焉能不知?即便翟讓不知,翟讓手下也並非沒有能人,難道看不明白?

翟讓的兄弟,翟寬說:“做皇帝的,只能自己當,怎麼能給外人做?你愛做不做,你不做我做。”

李密聽說後,起了殺心,於陣前設宴殺了翟讓,並且帶了幾百人到翟讓的部隊,接管了翟讓的部下。

翟讓部將和士兵,多是翟讓老家帶來的,都是河南人,對李密的這種做法深感不滿,雖然表面服從,但是心裡肯定是有想法的。

這個時候的李密,必須保持連戰連勝的狀態,保持強者的姿態,才能壓服這種逐漸蔓延的不滿情緒。這時,揚州傳來消息,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宇文化及自己成立大許國,做了皇帝,帶了十多萬隋朝禁軍,正往西來。

玉石俱焚

隋煬帝被殺,王世充他們擁戴在洛陽的楊侗做了皇帝。楊侗想借力打力,就對李密下詔說:天下形勢大變,等以前都是被逼叛亂,朕不計較。現在朕給你官做,你去把弒殺君父的宇文化及的人頭提來見我。

李密左思右想,竟然同意了隋朝的冊封,成了隋朝的魏國公,帶兵去打宇文化及。

李密招降官軍已然在部隊內部造成了不和諧,並且引發了嚴重的火拼事件。時隔不久,又公然接受政府的招安,還要幫助政府去鎮壓叛亂。此時距離李密上山不過一年多的時間,發生的轉變太多,太快,很多基層士兵的思想工作並沒有做通,就跟宋江招安後,被眾人鄙視的情形如出一轍,在李密的基本盤不夠穩固的情況下,貿然接受了冊封,讓隊伍的思想更加混亂了。

以李密的謀略,必然知道西邊有洛陽的隋朝正規軍,東邊有宇文化及的十多萬禁軍,左右受敵,如何抵之?宇文化及弒君,名聲非常不好。與他合作,必然會被人不齒。東邊好歹還是個隋朝的中央政府,隋朝畢竟還有一半天下。這麼比較之後,就知道怎麼選了。

李密的地盤要通過宇文化及的十多萬軍隊,即使李密與宇文化及簽訂合約,借道給他,也難保宇文化及不起假途滅虢之心。如果洛陽的皇帝,為一時權宜之計,招降了宇文化及,左右夾擊,李密必敗。

退一萬步說,先滅宇文化及——在李密心裡,宇文化及就是一個匹夫之勇——讓翟讓舊部與宇文化及消耗,讓那些內心不服的士兵和將軍去滔死地,借刀殺人,也不失良策?

所以,綜合權衡之下,李密決定,接受朝廷任命,東出擊滅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來到了河南地界,打了個照面,被李密一頓陣前好罵,可以腦補一下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橋段。

宇文化及說不過李密,心理素質好,來了一句:“TMD,老子今天找你砍架,跟你廢什麼話?”

李密搖搖頭,兩軍開戰。

打了起來之後,李密才明白,隋煬帝的禁軍的戰鬥力,確實不容小覷,幾番大戰之後,雖然僥倖取勝,但是代價非常高,不僅翟讓舊部損失殆盡,就連自己所謂的嫡系,也損失慘重。

王世充在洛陽觀戰的同時,也滅了朝中的政敵,自己大權獨攬。

兵敗身死

李密、王世充反目,雙方開戰。

李密師老兵疲,連續兩年多的大戰、惡戰,讓士兵們身心疲憊。而李密沒有及時的賞賜有功將士,反而對新來的士兵給予厚賞,造成士兵離心離德。

說到底,這還是因為李密是外來戶,雖然極盡努力想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隊,但是時間太短,無法建立起來。也可能是李密心裡的門閥觀念太重,他認為正規軍要強過農民軍。這在門閥觀念很重的唐朝初期,是很正常的。

不管怎樣,李密為了這樣的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王世充擊敗了李密,李密帶著敗退的士兵準備到河北去找徐世績。有人對他說:“你記得去年,你殺翟讓的時候,差點把徐世績給殺了?如今兵微將寡,萬一徐世績心生歹意,何以為之?”李密默然良久,引兵投唐。

說起來,還是李密不信任翟讓舊部。徐世績,就是徐懋功,後來的良將李績,本是忠厚之人。火拼事件之後,本來就不被李密信任,被派往河北,等於是發配邊疆,自生自滅,誰知他佔了一個糧倉,然後招兵買馬,實力大增,隱然能與竇建德、王世充並駕齊驅,後來他舉山東二百州縣降唐,還說,這是魏國公李密的,不是我的功勞,讓李密來寫歸附表。李淵豎起了大拇指:仁義!

李密死了之後,徐世績還請旨,說要厚葬李密。李淵再次豎起了大拇指:義氣!

這樣的人,李密尚且不能信任,如何能以外來戶來統管諸軍?

史家閒筆

李密經營瓦崗軍,只有2年時間,恩不能養士,威不能服眾,戰爭太頻繁,沒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整頓內部。

在鼎盛期,發生了火拼事件,李密粗糙暴力的的處理方法,讓革命隊伍產生了分裂。

在對待敵我矛盾時,首鼠兩端,過高估計自身的實力,為政舉措,多有失算。

投唐後,又不甘居於人下,不能忍辱負重,最終,兵敗而身死。

縱觀李密的革命史,他一直在河南北部、中部一帶狹小的地域作戰,雖然有建立國家的宏圖偉願,卻始終沒有大開大合的戰略思想。

他與三國時的曹操有相似之處,都處於四戰之處,但是他缺少曹操的嫡系人馬,也缺少曹操的政治智慧。

在眾叛親離中,他走完了他雖然短暫,但轟轟烈烈的一生。


而知而行的歷史


縱觀李密的失敗:

1. 策略失誤,在取得興洛倉後沒有及時的撤走,導致陷入隋軍的圍剿,失去了先發制人的機會。對翟讓的不信任也導致他不敢讓翟讓守洛口,自帥精兵入關。從而把大好機會給了李淵。

2. 火併翟讓使得李密失去人心,讓部下覺得李密是個刻薄寡恩之人,一個連自己的老上司都不放過的人,誰會跟他出生入死。李密從頭到尾真正的親信只有兩個,一個是王伯當,另一個是徐世績,但李密卻自己都不信任徐世績。如此將帥失心,焉能不敗。

3. 過於依賴糧倉,李密是以取得興洛倉後,以糧招兵。但同時又沒有將糧食分散存放作為戰略儲備。興洛倉失守後,失去了糧食這個強大號召力,瓦崗軍也就如鳥獸散了。


孤狼嘯月31600808


李密火併翟讓之後,雖然很快整合了瓦崗部眾,也以個人魅力收服了翟讓舊部,但眾多跟隨翟讓出生入死的下級官兵,雖然悄然無聲的接受了現實,但裂痕己經產生,戰鬥中結下的友誼己被暗中提防所替代,接下來又接受了東都洛陽皇泰帝的任命去討伐弒殺煬帝北返的宇文化及的江都兵馬,這其實是李密的政治決策昏招,要知道瓦崗軍主要成員是反抗隋政權暴政的平民和走投無路的農民遼東戰場逃亡士兵,他們對隋朝官僚、貴族是深惡痛絕的,本來他們懷著推翻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熱情投入反政府戰鬥,可忽然發現原來回到了替舊政權賣命的道路上來,被出賣的疑問漸漸浮現,李密又在迎戰宇文化及前的對質中發了一通指責,雖然義正詞嚴並打敗了宇文化及,但瓦崗軍都聽到了李密以隋的守護者自居的言論,軍隊思想開始混亂,為誰而戰也許成了普通瓦崗士兵的思索重點,而洛陽城內的王世充卻也利用空隙整頓軍馬,剷除反對者,架空楊侗,利用巫蠱之術激發部下奮勇拼死一戰的勇氣,而李密勝而驕,麻痺了對局勢的分析應對能力,放棄了裴仁基避其鋒芒的策略,在頭腦發熱之下輕率以未修整的疲憊之師迎戰急欲孤注一擲的困獸猶鬥的王世充軍,連戰連勝的瓦崗軍這次被打了個潰不成軍,以前銳不可當的戰法、戰將全面啞火,秦瓊,程咬金,羅世信,單雄信,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等將或降或俘,精銳盡失,反隋最重要的一支主要力量頃刻灰飛煙滅,李密僅率王伯當等少數人馬,西走長安投奔唐李淵去了,最後又因不甘居人之下反唐而與王伯當被射殺。

李密算是隋未起義軍中足智多謀的優秀領袖,禮賢下士,體恤士兵,深得民心,但政治立場上的權謀運作傷害了大批士卒的感情,特別是與翟讓的火併更是讓鐵板一塊的瓦崗軍產生裂縫,稱臣於楊侗也是壓垮瓦崗軍士氣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是蛋疼哥


個人認為,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李密自己是隋朝的官吏,屬於典型的官僚加知識分子的代表,而瓦崗寨是隋朝的對立面,屬於貧苦大眾反抗,落草為寇。這兩個對立階層合作的本意是由知識分子領導,然後利用李密的舊官僚身份讓隋朝其他階層更加容易接受他們的存在和行動,李密則上升到一國之君的高度。然而這個結合裡,李密氣量太小,從心裡輕視瓦崗的草莽英雄;瓦崗的草莽也看不慣李密的皇帝做派。這樣的組合如果一直打勝仗,可以掩蓋很多問題,一旦失敗,李密自己就全盤否定,毫無擔待,下面人一看到領導都這麼不給力,自然做鳥獸散。


史蒂芬灬周


李密是個悲情英雄,比李世民相比,資本不差,一把好牌玩砸了,還是自身原因而徹底失敗,是戰略失誤造成的。



瓦崗人才一大堆,本身戰略地位優越,在中心位置,還是糧倉,問鼎大位可能超過李淵父子,李密先放糧把優勢散去三成,殺翟讓把人心散去四成,沒及時稱帝登基大封手下文武給權給地位給財富讓大家賣命,並收編分封同樣的略小勢力,一下子就會做大,可惜這時候還和已經毀滅的隋餘勢力媾和,和李淵平起平坐,沒把握機會,機遇溜走剩下的三成,十成的把握弄的全丟了,還是怪自己不會領導團隊。項羽也是戰略選擇保守猶豫而自刎烏江,一樣的遭遇。


唐僧取經成功不是自身本事大,劉邦成功是審時度勢善於用人,而李密的對手李淵水平並不比李密高多少,犯的錯誤少,籠絡人心瞅準機會,成就了帝業。說起來,李密是真錯了,起大早趕集,虧了血本,怨天更怪自己!而跑龍套的一群手下,反倒在之後更精彩。


井觀1970


因為李密殺翟讓,內部就已經離心離德了,這時候經不起任何變故,一旦出事就會土崩瓦解。在瓦崗老人眼裡跟李密沒前途,隨時可能被清理。這種感覺影響到了整個集團,大多數人都不願死心塌地跟他幹了。再加上李密自身的一些問題,就一敗塗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