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为什么从乾隆后期开始走向衰落?

tuoshan


清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我无法一一叙述,仅仅就乾隆朝,所谓清盛世期一些不太和谐的图景,简单谈谈清中期可能存在的衰败隐患。

首先是用兵过滥。当然,并不是说战争就一定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用武力抵抗侵略,敉平一些地方割据与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手段,那么为什么说清中期用兵过滥?这主要是从两个来看:其一,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有一个对外扩张期,这本属正常,但同样的一个王朝之地理边界亦有一定限度,也即对外扩张须有一定限度。这一限度主要是由国家官僚机制的运行效力所影响,也受传统、认同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超出这个限度的对外扩张就是穷兵黩武。始于1762年的清缅战争最初本起因于缅甸侵入云南普洱,但随战事发展,乾隆帝企图压服“南荒小夷”却使整个帝国陷入了战争泥淖,最终也仅取得缅甸名义上的臣服。其二,对内部叛乱的敉平本也属常事,但使用的方法未必仅有武力制裁一种,且打且抚才是正途。金川之役即是显例,单一的平叛手段使清王朝耗银逾亿,而其功不显,给清的盛世蒙下阴影。并且,每次用兵失败都有高级将领负责,如张广泗被诛,这种频繁的用兵不利造成了皇帝与军政要员的紧张和民间的恐慌。

张广泗

其二是人口的迅速增长,而生产效率未见大的飞跃。依靠开垦边荒和引进高产农作物带来了人口的巨大增长,但普通百姓的生活亦愈发贫困。清中期大量的乞丐和游方的僧道遍布帝国的各个角落,他们与国家编民争夺着生存的资源。普通民众(不管在乡村亦或城镇)表现出的对乞丐的嫌恶(因贫困和生存资源的被争夺)和对游方僧道的恐惧、怀疑(对其掌握不为人知的超自然力量,且据此为恶);由于大量乞丐、游方僧道带给社区太多的陌生人员(流动人口),都给传统社会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

乾隆

其三,康雍乾三朝吏治改革未见明显实效,不论雍正的养廉银亦或乾隆朝议罪银制度,都未能有效遏制官员的贪腐之风,嘉庆朝和珅案的清算轰动朝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朝贪腐之烈(和珅或许是一个重大典型,但不会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同时,雍正朝开始的奏折制度虽然企图加强高级官员(地方督抚及中枢要员)对属下的监督及互相的监督,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官员并不信任这一秘密渠道,奏折多为敷衍(乾隆曾多次申斥此事),反而适得其反,这一举措大大加深了皇帝对高级官僚的不信任。

和珅

以上种种:穷兵黩武造成的府库空虚和皇帝与军政要员间的紧张感;人口增长形成的贫困和地方社会的矛盾重重;吏治改革的低效所造成的官员贪腐成风,且官僚和知识分子道德沦丧,皇帝对高级官僚的不信任对给这个王朝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乾隆朝的伪稿案和关于妖术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均与这些情状密切相关,且这两次大风波所造成的朝野上下的恐慌深深动摇了清的统治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孔飞力:《叫魂》

3.萧一山:《清代通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乾隆盛世过后中国为什么开始没落,纪晓岚一语道破玄机.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4e7e\\u9686\\u76db\\u4e16\\u8fc7\\u540e\\u4e2d\\u56fd\\u4e3a\\u4ec0\\u4e48\\u5f00\\u59cb\\u6ca1\\u843d\\uff0c\\u7eaa\\u6653\\u5c9a\\u4e00\\u8bed\\u9053\\u7834\\u7384\\u673a..mp4\

饭哆


清朝在乾隆执政中期达到了巅峰,但没维持多久就盛极而衰,乾隆去世后仅过了40多年,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就敲开了大清的国门,使大清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何滑落如此之快,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乾隆在其执政后期好大喜功、贪图奢华、他六下江南、扩建圆明园可谓劳民伤财,而穷兵黩武发动的几场不必要的战争更是耗尽国库存银。任用贪官和珅造成吏治腐败、无官不贪。闭关锁国使大清与外界隔绝,最终被欧洲赶超,而自己还浑然不知。二. 人口增长过快加剧清朝衰败,康熙中期清朝进入稳定时期国内无战乱发生,以及番薯、玉米的传入使人口增长迅速,康熙中后期人口突破一亿,到了乾隆后期人口增长至三亿。而耕地面积、劳动效率没有改观。大量人口无地可种,流民乞丐比比皆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叛乱起义频发。 三. 欧洲列强发展迅速,与清朝差距越拉越大。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迅速进入到了工业时期,两次工业革命又使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大清闭关锁国,仍然还停留在农业、手工业时期,这种差距在乾隆嘉庆时期还不是很明显,毕竟廋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到了道光时期爆发的鸦片战争,使这种差距彻底暴露,也使大清进入到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时期。


ZYY720605


因为当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呈现出一番新气象时,清朝依然沿着封建社会原有得发展路径往前走,因循守旧,不知也不愿改变。当时的世界形势是近代化,而清朝依然和中国先前的朝代并无两样,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技术是农业社会的传统经验,观念仍不离四书五经,试问,这样的传统守旧落后、与世界大势背道而驰的国家,岂有不衰落之理?


春秋拾遗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闭关锁国的影响和危害路人皆知 。可以说,闭关锁国政策的执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一向强大的中华固步自封,走向落后。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制定这一政策的时期是康乾盛世 。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 ?是乾隆 颁布并严格执行了闭关锁国政策。而其实早在康熙 年间,就执行了后来才明文规定为闭关锁国的部分政策。

  少年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时间为61年。少年康熙当时面临的是朝廷有鳌拜 专权,朝廷外有台湾割据三番叛乱、准噶尔叛乱,国外有沙俄入侵。康熙击杀鳌拜,收复台湾,平定三番叛乱、准噶尔叛乱,阻止沙俄入侵,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版图,是多民族统一的捍卫者。然而那时候,为防止海盗流窜,外来势力的入侵,反清起义的发生,一些限制通商的措施被颁布。到了乾隆帝时期,贸易日渐频繁,反清起义不断,为保护清政府的统一,防止反清成功,再加上乾隆帝认为天朝地大物博、物资丰饶,足以自给自足,便于1757,年正式颁布了闭关锁国政策。直至1840年,闭关锁国政策才被英国人的长枪大炮粉碎。

  要弄清楚闭关锁国是哪个皇帝,就要分清楚问题的实质。正式颁布并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是乾隆皇帝 ,推动闭关锁国政策颁布的则包括康熙帝、雍正 帝。清朝 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与世界脱轨,最后完全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时也是经过考虑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赞同这项议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有目的。

 闭关锁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范国内的反清势力同南洋的反清势力结合。清朝统治者是外来民族,加上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在清朝的低层,很多走投无路的农民选择了起义。而南洋各地的中华移民都是明朝 时期过去的,因此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之二是为了防范倭寇和欧洲殖民者的侵扰。倭寇在明朝的时候就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闭关锁国政策可以防止国内的一些钻营分子同倭寇勾结在一起。清朝时期,西方殖民者已经逐渐侵略到了东南亚,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也是考虑到防范这些西方殖民者。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蚁族式封建统治。清朝是关外的女真人入关建立的王朝,统治阶级主要是满人。低层的汉人平民长期受到政府的压迫,对清朝产生了反抗情绪。南洋的移民都是明末时期过去的,对清朝并无好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止了这些人同国内联系。清廷也担心西方殖民者支持汉人反清,因此阻绝西方人进入国内。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虽然对中国有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闭关锁国是一种封闭的国家政策,该政策严格限制了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闭关锁国的表现主要有国家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下令将沿海的居民向内地迁了数十里,并规定民众不得擅自出海。这一政策影响了众多在沿海地区生活的人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条件。同时国家还禁止商船出海通商,规定不得与外国建立通商关系,这使国家间的交流受到严重迫害。其实国家想以此来限制民众与外界的交流,减少国家因动乱造成的问题的出现。另外,国家由最初开放的4个对外通商口岸减少到只有一个,这也导致国家的经济贸易受到限制。而且通商口岸的减少大大的封闭了人们的生活,对国家后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不利的影响。还有就是国家严格限制了进口货物的种类。这种限制压制了国家商业贸易的发展,也对国家对外的交流、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因为进口物品种类的限制,不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也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从这些表现来看,闭关锁国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往来和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透露出统治阶级自负的心理,以及盲目自大、坚持排外,没有上进心的做事风格。而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中国与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使外界的技术、文化等无法及时地传入中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使得整个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最后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至今依然留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人们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努力。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虽然隔绝了国内反清势力同国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中国,中国屡屡打败仗,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历史教训就是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清朝相继同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同英国签订的条约使得香港被割让,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使得台湾被割让,同俄国签订的条约使得北方三大块地区被割让。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有很多,比如不与世界交往就会被世界所抛弃。在明朝以前,唐宋元与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到了清朝的时候,清廷将整个国家封闭了起来。到了清末的时候,中国的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时西方国家的武器都是火枪火炮,而中国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对战火枪火炮,自然是要失败的。西方国家实施了工业革命,一些生产都是使用机器进行。而中国的生产都是作坊式生产,都是纯手工的。在各个方面,中国都被西方国家超过,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最落后最愚昧的国家。


沙克C


清朝采取屠杀高压政策趁虚夺取天下后,到康熙开始从灭身为主转为攻心消灭精神为主,在军事上不敢支持和制造火器,只注重冷兵器,当人的精神斗志和道德进取心麻木后,冷兵器更难操作。因此清朝从康熙后期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了。而华夏民族从明末清初就开始走向大衰落和倒退了。清朝的功绩在于中止了大屠杀政策,使人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清朝不推行女人裹小脚也是文明的表现。至于文字狱等手段是维护统治的手段,特别是少数民族统治大华夏,蛮夷统治文明本身就是天下的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