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朱棣的庙号为什么先是太宗后是成祖?

宋安之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为什么朱棣会从明太宗变为明成祖呢?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如果有子孙给立祖,那么肯定高兴坏了,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均有作为,并且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皇帝,都没能称“祖”。但是,朱棣要是泉下有知的话,肯定得把嘉靖带走。

要知道朱棣是篡位登基当皇帝的,登基之后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而是千方百计的说自己是嫡子身份,连生母都不认了,非说自己的马皇后所生,开口闭口就是我皇考皇妣,以正自己的法统。

到嘉靖的时候,嘉靖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关于嘉靖为朱棣改庙号的原因很多,下面就来分析分析。

因为嘉靖是旁支夺嫡,所以他的父亲没当过皇帝,但是古时候都讲孝道,自己当了皇帝,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啊,在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后,嘉靖还想让父亲进太庙,在明朝只有称“宗”才能进太庙,而嘉靖又是一个十分迷信的皇帝(嘉靖之死就是因为吃丹药中毒造成的)。

但是,当时的大臣都不同意,当时的权臣严嵩还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嘉靖的父亲可以称宗,但是不能进太庙,嘉靖还是不满意。

而且,太庙中的名额已经满了,依次分别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机制如嘉靖,灵机一动,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样自己的父亲也能进太庙,而不用把太庙中的某一位给挪出来了。

按照嘉靖的说法: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于是朱棣就成太宗改为成祖了,还有人说,嘉靖本身就是旁支夺嫡,怕别人非议,于是就把朱棣的太宗改为成祖,表面上是尊称,其实暗示咱大明王朝早就有旁支夺嫡了,我这也算正统了。

不过,祖有功,宗有德,以朱棣的文治武功,都北京,修大典,下西洋,征四夷,兴盛世,说他为“祖”也并不为过。

就如同后来的康熙,已经是清朝的第四任皇帝了,雍正还是称他为“圣祖”。


史论纵横


综合来看是个礼制的问题。

按周礼,天子建七庙,供奉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但王莽还建过“九庙”。至魏晋,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亲尽则祧迁。

嘉靖帝继位后,太庙里已有这些先帝:①太祖洪武帝、②太宗永乐帝、③仁宗洪熙帝、④宣宗宣德帝、⑤英宗天顺帝、⑥宪宗成化帝、⑦孝宗弘治帝、⑧武宗正德帝。

注:建文帝和景泰帝是没有庙号的。太子朱标追认的皇帝称号,也被四弟取消了。

在大礼议之争中,以藩王入嗣大统的嘉靖帝,极力提高生父兴献王的政治地位,但争得庙号是十七年以后的事情了。

「嘉靖三年加称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建庙奉先殿西,曰观德殿,祭如太庙。七月,谕去本生号。九月,诏称孝宗皇伯考,称献皇帝曰皇考。四年,修《献皇帝实录》,建世庙于太庙左。六年,以观德殿狭隘,改建崇先殿。七年,加上尊谥曰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十七年九月,加上尊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祔太庙,位次武宗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罢世庙之祭。」

这时嘉靖帝把生父兴献王的睿宗牌位放入太庙,按九个小室来分析,恰好还有一个位置。但他死后,太子继位则会面临尴尬。因为按照亲疏远近,要把太宗朱棣给请到祧庙中去。但朱棣是造反夺的皇位,没有这位祖宗,也就没有后来他们这些儿孙皇帝了。于是才有了改宗为祖,万世不祧。(推测原因,没有明确书面记录)

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帝下诏:“我国家之兴,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同称祖号。……我皇考献皇帝躬备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荐宗称矧”。 于是为朱棣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图是明末的一张太庙图,可以看出来,把仁宗和宣宗给迁到祧庙了。


几苇渡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大明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鞑靼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近臣秘不发丧,徐徐回军,暗地遣使持遗诏疾驰返回京师,奏报太子朱高炽,立即即皇帝位。

朱高炽即位后,给父亲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上庙号“太宗”;所以朱棣在此后百年时间里,庙号都是“太宗”。

九十七年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太宗朱棣的六世孙、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儿子,也没有同母兄弟。所以辅臣杨廷和等,以武宗遗诏名义,“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理由,迎武宗叔父、孝宗朱佑樘之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时为兴世子的朱厚熜继承大统,奉其入京,为大明新帝。

朱厚熜时年十四,年纪虽幼,但是极为老成,且性格坚韧、心思缜密。对于朝臣所安排的“入承孝宗为嗣子”、“以皇太子名义继承皇位”的礼仪很是不满,坚决反对。还没有正式登基,就与大臣们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文臣们的让步下,及孝宗张皇后的旨意下,朱厚熜自大明门入宫,于奉天殿即位,即明世宗嘉靖帝。

世宗即位后,就与文臣们对于以谁为皇考(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展开激烈交锋。文臣依据祖制、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力主世宗以孝宗皇帝为皇考,武宗生母、孝宗张皇后为母后。而世宗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则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生母蒋氏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从而使大明皇统保持在孝宗一系。

世宗一生,对于妻子儿女诸臣都可以说是凉薄,唯独于父母确实感情深厚,对于文臣们所议定的谥号礼仪之事勃然大怒、明言绝不可以接受,说:“朕父母俱全,怎么可以给别人当儿子!”

为此,年轻的世宗面对绝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毫不示弱,坚决表示不可能改称自己父母为叔父母。在争吵最激烈时,世宗甚至面对诸辅臣嚎啕大哭,放言自己宁愿退位,奉生母返回湖广安陆兴藩封地,也不愿做不孝子,弄得诸文臣尴尬不已。

嘉靖三年(1522年),经过三年半的往来对抗,世宗与诸臣勉强各退一步,世宗奉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而生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尚在世的祖母(兴献王朱佑杬生母、明宪宗邵贵妃)为“寿安太皇太后”。宗法上暂时以孝宗夫妇为父母,而生父生母则加“本生”二字,实际只是承认了为世宗的血缘父母。但是这是世宗和文臣们都不满意的,双方都想彻底推翻对方主张,获得最后胜利。

嘉靖三年七月,世宗再次出击,直接令礼部为亲生父母预备册文,准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而这些,是正统皇帝皇后,才会有的待遇,所以群臣闻讯哗然。

其中新科状元杨慎(致仕首辅杨廷和子)对于世宗过河拆桥、在自己父亲主动迎取其入京继承大统后,却因尊崇父母一事翻脸,并逼迫其致仕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于是趁机煽动诸臣,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聚集大批文臣,前往皇宫,于左顺门下跪闹事,乞求(要挟)世宗收回诏令。

世宗此时已经即位三年,政治手段日臻成熟,对于朝政大权也逐渐掌握在手。臣子们有如儿戏般的逼迫,他也十分恼怒,但也有一举终结数年争论的念头。于是先命內官传谕,让诸臣退朝,但杨慎等人自料世宗年少,不敢过于放肆,于是继续哭闹,左顺门外“声震阙庭”。世宗闻报立即下令,命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下诏狱。其他官员自然不服,更加喧哗,左顺门一时有如市井菜场,混乱不已。

世宗顺水推舟,以“要挟君上、无人臣礼”为由,将在场闹事官员,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职待罪。然后予以重责-“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并在执行中,杖死十六人。

而罪魁杨慎,世宗深恨之,欲杀之后快,但是考虑到还是要给杨廷和面子,所以廷杖后革职充军云南,永不叙用,遇赦不赦。

此后世宗趁热打铁,给生父生母去掉尊号上“本生”两字,直接称“皇考恭穆献皇帝”、“章圣慈仁皇太后”;并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至此,历时三年的君臣争斗,终于在世宗雷霆手段高压下,以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围绕“皇帝尊父”而展开的交锋,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实际则是君权与臣权相争,以夺取朝政控制权,这在后世被称为“大礼议”,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历史事件。

此后,世宗再接再厉,于嘉靖十七年(1548年),进一步追尊父亲“恭穆献皇帝”庙号为“睿宗”,预备将其神主牌位入主太庙。

大明太庙,依据周礼,并稍做修改,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在世宗时期,共有德祖朱百六(太祖之高祖父)、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庙。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等神主,为空出位置给后世嗣皇帝,已迁往“祧庙”单独供奉。

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太庙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庙)单独供奉。大明太庙中,太祖朱元璋以开国之功,“万世不祧”,稳居太庙正中,不管血缘多远。

而德祖,是大明皇室所可以追尊的最先一人,孝宗时有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也一直安奉于太庙。

世宗要做孝顺儿子,将其父“睿宗”朱佑杬的神主放进太庙,享受后世子孙的尊崇,那就必须将现有太庙中距离自己血缘最远的先皇帝神主迁出,以腾出位置。而“太宗”朱棣,就是德祖、太祖之下,距离世宗最远的先皇帝。只有将他的神主迁出,才能给“睿宗”腾位置。

但是,朱棣靖难起兵,夺取皇位,实同于开创基业。其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大明后世皇帝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都是由太宗朱棣始。其功业昭昭,是后世子孙崇敬万分的,世宗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就算世宗要给老爹在祖庙里挤位置,也不敢明目张胆去迁太宗朱棣的牌位。

但是,越过太宗朱棣,去迁他下面其他皇帝的牌位(世宗其实最想把那个不着四六、嘻哈荒唐的堂兄-武宗正德帝的牌位迁走),于宗法礼制上确实没有理由,而且文臣们在“大礼议”中一败涂地,吃了暗亏,总要找回场子,无论有理没理,都要和皇帝在其他地方争一争,更不要说于礼法祖制是有理的事,于是纷纷也上疏反对。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为了拔高太宗朱棣,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继位更加名正言顺,于是正式改太宗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升庙号为“成祖”,并明确其与太祖一样“万世不祧”。

之后,将“成祖”之下的仁宗朱高炽神主迁往“祧庙”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他们去作伴。

这样,太庙里终于腾出位置,世宗父亲“睿宗”朱佑杬的神主,也得以进入太庙,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历代先皇之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并被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接受后世子孙的世代拜祭。

在儿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的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与真正的皇帝一样的待遇。

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庙号,正式升为更高大上的“成祖”。


伯虎42


朱棣的庙号原本是太宗,改成成祖,完全是意外中的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明武宗唯一的亲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祐杬虽已死,但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所以说,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兄弟。

因为嘉靖是“旁支夺嫡”,所以他的父亲没当过皇帝,但是古时候都讲孝道,自己当了皇帝,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啊,在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后,嘉靖还想让父亲进太庙,在明朝只有称“宗”才能进太庙。


但是太庙中的名额已经满了,依次分别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嘉靖心想,又不能把太庙里的哪位祖宗给搬出来,所以就想着把太庙里某位祖宗的位置抬高,升到“祖”,这样再把他爹追认为“宗”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说,嘉靖能成为皇帝,并坐稳45年,不机智是不行的。


那应该把哪位老祖宗抬高位置呢?嘉靖琢磨了半天,就想到了明太宗朱棣,因为他也想让天下人认为他的皇位是正统,是奉天承运。于是嘉靖就说:


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于是嘉靖就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这样自己的父亲也能进太庙,自己的皇位也巩固了。


学会看报实验室


向敬之

1424年8月,永乐帝朱棣于北征班师途中病逝,其子朱高炽即位,尊大行皇帝为太宗。

按“祖功宗德”的上谥法,太宗已是称宗祔庙的皇帝最高追尊。后继之君和永乐重臣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突出永乐登极后的仁德,尽力遮掩朱棣在二十二年的夺立丑剧。

朱棣登极,是通过发动靖难一役,造反篡位,而取得皇位的。两次失去入承大统机会(朱标为皇太子后,朱元璋再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燕王世系,获取大明江山的丰功伟业,形同再造。但是,朱高炽们不敢拔高追尊,他们忘不了朱棣登极前,太祖旧臣方孝孺大骂“燕贼篡位”。

如果将朱棣登极,视为再创之功,那就等于公开承认朱棣是燕贼,是篡位。这会让很多经历过这次内乱的人,重新记起朱棣的夺立。

当时间推移至1538年,嘉靖帝为了将没做过一天皇帝的生父朱祐杬,称宗祔庙,而已有七庙的情势下,他没有接受礼部尚书严嵩的建议,将朱祐杬奉入孝宗庙,而要单独设立一庙,于是,他想起了朱棣靖难成功,可以称祖。

尊朱棣为祖,万世不祧,正好为生父腾出一庙。虽然他在朱棣篡位一事上做文章,反其道而行之,但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里,朱棣的功劳和盛名,已在天下臣民的心中,成为了一座足以与太祖同辉的丰碑。大家即便明白朱棣原系夺立,但仍以为他与同样反元肇明的太祖一样,都是一个功劳煊赫的伟大皇帝。


以礼观书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因为嘉靖要让自己的父亲称宗袱庙,抢朱棣的明堂祭祀,就必须要把朱棣的“明太宗”改成“明成祖”,而他的父亲朱祐杬作为一个没什么功劳,甚至没当过皇帝的人,去与朱棣争夺明堂祭祀,这实在有违宗法。虽也是藩王,但一生爱好诗歌和书法,在功绩和作为上,可以说狗屁不是,文治武功半点都欠奉,偏偏迷信的嘉靖就是要扳倒明太宗再把自己的父亲推上位,这就发生了: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议”,张璁就是籍此脱颖而出,深受嘉靖圣眷的,我可以理解为张璁是拍马上位么(调侃而已),张璁的能力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并且名节要比张居正干净很多。嘉靖为自己的生父兴献王确定尊号与群臣相争,嘉靖给太宗改庙号就发生在“争庙”这一过程中。

这时嘉靖生父已经尊为献皇帝了,但是因为生前没当过皇帝,不能称宗入太庙,只好单独弄了个世庙,单独祭祀。可是嘉靖还是想找机会让他爹称宗袝庙,机会说来就来了: 《明史》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上图:嘉靖。

就这个问题,严嵩就说啦~

万物成型于上帝“老天、天帝”,就好比人成型于父亲(当然,也有母亲),所以呢,在农历九月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取其中的万物成熟季节的意思。

严嵩又说啦~你要是非得配你爹,那也没问题,但是宋代的时候,钱公辅、司马光这帮人可是说啦,得有功德的人配祭(打脸呐,暗指嘉靖的父亲什么东西)而且程颐、朱熹都支持,所以配太宗(暗指,问题是现在除了你自己,有人支持你么)。

所以呢,你豁出去不要脸了我也没办法,但要看朱祐杬配不配,如果你非说你爹也配,那没啥子问题,但即便你爹他配,就非得称“宗”么?这个主意你自己拿,臣要脸,臣不参合。

嘉靖一下子不高兴了,气焰更盛,配谁必须给个说法,我皇考称宗,何为不可,再给我议。说白了就是这个结果已经定下了,我还就真不要脸了,不单如此,理由还得你们给。

上图:严嵩。

而严嵩认为咱们太祖、太宗功德并盛,太祖相当于后稷(周族始祖,天帝之子),太宗相当于文王,怎么轮也轮不到你爹。

严嵩援引一大堆古书说,皇考有至高的德行和昭显的名声,在天上秘密佑护,按其德行宗奉是可以的。而且之后圣子神孙,传授不绝,都是皇考一人繁衍广布,按其世次宗奉也可以。

嘉靖还是不满意,因为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明确表示,称宗还必须祔庙。可是这样一来,嘉靖自己也觉得吃相有点难看,崇私亲,明朝无太宗······大臣是不会满意的,索性太宗改庙号为成祖,二祖郊祀并配天,相当于朱棣死后提干了,这样再让自己亲爹占了位子,大臣们就不会说啥了吧······

算是皆大欢喜吧,嘉靖十七年九月,朱棣升级为成祖,而朱祐杬也升级为睿宗。


古今通史


朱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给他上了庙号太宗,这个庙号一直沿用到了嘉靖初年。那么,为何最后太宗却变成了成祖?这还要从“天子九庙”和“大礼议”说起。



天子九庙

看过上世纪九十年代林正英主演的“鬼片”的人,想必对祠堂都不陌生。所谓太庙,实际上就是皇家的祠堂。但是,太庙与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民间祠堂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电影中的祠堂里,祖先的神主牌被一排排整齐地码放在供桌之上。太庙却不同,太庙正殿并不供奉所有祖先,历朝历代数目略有不同,最主流者便是所谓“天子九庙”,即在太庙正殿只供奉九位祖先的神主牌,剩下的都要被请进偏殿供奉,又叫祧庙。只有一类祖先是不会被请进祧庙的,那就是祖,即所有“万世不祧”。



大礼议

众所周知,明世宗朱厚熜并不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后代,更不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后代。他是明孝宗的侄子,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属于小宗旁支。那么,他又为何能够继承皇位呢?因为明孝宗和明武宗绝嗣了!明孝宗一生生了两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明武宗,而明武宗索性一个儿子也没生出来……明孝宗一脉就这样绝嗣了。根据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皇位传承规则,明宪宗朱见深无嫡子,庶出前三房全部绝嗣,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庶出第四房,即兴献王朱祐杬一支。虽然朱祐杬已经作古,但是这一支并没有绝嗣,时为兴王朱厚熜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明朝的皇位传承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比历朝历代都更为苛刻。通常一房绝嗣才轮到下一房,明王朝数量众多的皇太孙、亲王世孙乃至世曾孙便是明证。如果在儿子之间轮,皇太孙、亲王世孙和世曾孙等等显然是多余了,不是吗?因此,明世宗即位遵循的是明太祖定下的“法”而不是明武宗的“关照”,更不是杨廷和的“施舍”,这就是明世宗初抵北京就敢与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顶牛、拒绝从东华门(皇太子规格)进紫禁城的底气所在!从哪个门进入紫禁城看似是件小事,背后却涉及到一个重大政治命题,即继嗣与继统之争。张太后与杨廷和最初的设想是让明世宗先继嗣后继统,即先过继给三大爷明孝宗为嗣子,再以皇子身份继承皇位。但是,明世宗不干了,他的理据是自己是根据《皇明祖训》合法继承皇位的,是继统而不是继嗣!坚决不同意将自己过继给三大爷明孝宗为嗣子,“我大爷就是我大爷,我亲爹还是我亲爹!”最终,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不得不妥协,同意明世宗以皇帝身份进入紫禁城,明世宗完胜!



接下来,问题接踵而至……既然明世宗是继统而不是继嗣,那么皇帝的父亲就另有其人,如何定位这位皇帝的父亲就成了绕不开的问题。兴献王显然规格太低了,可追尊藩王为皇帝,明王朝没有先例!此前唯一的追尊皇帝是明兴宗,即懿文太子朱标。但朱标生前是皇太子,如果没有英年早逝,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帝,这与兴献王朱祐杬的情况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为了给父亲争得皇帝名分,即位伊始的明世宗与群臣展开了长期拉锯,史称“大礼议”。



凭借着手中的皇权,明世宗在这场拉锯中大获全胜,将自己的父亲朱祐杬由兴献王一步步变成了兴献帝,继而变成了睿宗献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后,朱祐杬自然是要进入太庙的。可问题又来了……



太庙正殿满员

前面提到了所谓“天子九庙”,这是历朝历代的主流选择,明王朝也不例外,太庙正殿只供奉九位祖先的神主牌。从明太祖到明武宗,除了没能进入太庙的建文帝和景泰帝,正好八位皇帝。按理说名额正好,朱祐杬恰好是第九位。可明太祖却给明世宗出了一道难题,他把自己的父亲朱五四也供入了太庙正殿,并且上了庙号仁祖。换言之,不仅是明太祖,朱五四也属于“万世不祧”。如此一来,太庙正殿满员了……



到底请谁进祧庙?

因为太庙正殿满员,朱祐杬想要进入太庙正殿,势必要祧掉一位,将其请入祧庙。那么,祧谁呢?按照规则,祖“万世不祧”,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时为太宗的明成祖朱棣。可问题又来了,朱棣其非正常即位,他的皇位来得并不“光彩”,如果把他祧了,会让明王朝后来的皇帝们多少显得不是那么“正统”。因此,祧谁也不能祧他!怎么办?只有将他变为“万世不祧”的祖!于是,明太宗就这样成了明成祖。可太庙依然满员呀,接下来明世宗对祖先们就没那么客气了,他果断祧掉了自己的另一位祖先——明仁宗朱高炽,将他请进了祧庙,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腾出了地方。



这就是明太宗为什么变成了明成祖的原因所在,既涉及到明王朝的宗庙制度,也涉及到著名的“大礼议”。总之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为了在太庙正殿给自己亲生父亲朱祐杬腾地方,也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正统地位而作出的“政治操作”。表面冠冕堂皇,是在彰显明成祖的文治武功,实际上就是明世宗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已,并没有那么光彩……连祖宗的庙号都随便改,明世宗也是够任性的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开国者朱元璋因“建基立业,功盖天地”的成就,所以被称为“太祖高皇帝”。而后的建文帝因被军事推翻,连帝位都被剥夺了,所以没有庙号。

朱棣虽非开国者,其文治武功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明列前茅的。而且迁都北京这一大创举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南京成为了陪都,而北京开始成为了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位二十二年,庙号“太宗”。在庙号中一般是“祖有功宗有德”,可是朱棣起兵夺了侄子的帝位,何德之有?

朱棣的这个庙号一直到了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九月被其不“肖子孙”嘉靖帝朱厚骢改为了“成祖”。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嘉靖要这么干呢?原来,在打败了杨廷和赢得大礼仪之争后,嘉靖不满足于追认自己父亲为皇帝,还要让他爸爸兴献王朱祐杬得以进入“太庙”。但那并不容易,其难度不亚于“大礼仪之争”。



因为自古太庙也是有严格制度的。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简单说,就是太庙只能供奉七个老大,除了太祖以外,其他宗字头的老大必须遵循“父昭,子穆”的原则,超出这个关系的,就要请出太庙正殿,但是太祖不一样,不论风吹雨打“万世不祧”,一直稳居太庙正位。

明朝的制度,太庙增员到了九个,自太祖朱元璋已降,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正好九位老大,满员了。而嘉靖本人对父亲的名分极为看重,一心想让自己死去的父亲入太庙,为此不惜发动“大礼仪之争”,追认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已故父亲为“睿宗”皇帝。之后更是通过“制度创新”,把大明朝第二大神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直接与太祖归入第一梯队,永居太庙正殿,于是“宗”字就能腾出一个空位,让自己的父亲卡位成功。



费尽心思的嘉靖帝很聪明,即抬高了朱棣,又实现了理想,感觉从此走上了人生的“癫疯”。而明成祖就这么“诞生”了。不过,朱棣本尊应该对此不怎么开心,因为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了火灾,这应该是“原”太宗文皇帝朱棣的怒火吧。


南北镇抚司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定都,是为太祖皇帝。后来皇位传到了太子朱标这一支,因为朱标早病逝,皇位到了朱标儿子的手里。

建文帝因为削藩手段比较狠,打仗手腕不够狠,导致天下被自己的四叔朱棣多了去。

这个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没什么损失,天高皇帝远,碍不着老百姓什么事,反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

朱棣驾崩以后,庙号太宗,供于太庙。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正德年间,正德其实也是一个好皇帝,只是时间多于游山玩水,微服私访,没有来得及生孩子就驾崩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没有孩子也得过继一个过来,这就有了后来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正德的侄子,也是至亲了。




有一天,嘉靖到太庙祭祀,嘉靖皇帝看到太庙之上,享受永世香火的牌位,灵光一现,也想把自己的老爹给供奉上来。

照理来说,嘉靖他老爹不是皇帝,不能享受太庙里的香火。

但是嘉靖是皇帝啊,皇帝说了,谁敢不听?

可是,发现太庙之上,已经没有位置了。

按照规定,明朝的太庙正殿只能摆设9位皇帝牌位,其他皇帝牌位摆在殿后。

嘉靖帝想让父亲的牌位进太庙,就必须移除一位皇帝的牌位。到底该移除谁呢? 中国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亲尽则祧”,就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中单独供奉,那么谁和嘉靖帝的关系最远就移除谁的牌位。

这样看,应该移除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的牌位不能动。接下来就是朱棣最远了。

嘉靖皇帝开动脑筋,认为永乐皇帝功绩比较大,有着定世之功,决定给他改一下庙号,由宗变成祖,和太祖皇帝并列,这样就有了一个位置来供奉自己的老爹了。

就这样,明朝的太宗皇帝,在嘉靖的迂回之下,变成了成祖皇帝。

这样一来,明朝就有了两个称“祖”的皇帝,这还不算过分,因为后来者,清朝居然有三个。


观复一鉴


先来解释庙号和谥号。庙号始于商废于周,汉复立,终于清,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谥号初始周,秦废之,汉复立,亡于清。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庙号和谥号一起构成死去皇帝的全号,如永乐皇帝的全名“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庙号又有祖和宗之分,一般开国有功者称祖,承嗣有德者称宗。所以根据这个规则永乐帝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

但是原本是藩王的嘉靖帝朱厚熜(明武宗无子嗣,传位给他),在嘉靖十七年,通过复兴明堂之制,给他生父兴献王加上庙号想让他进入太庙,享受祭拜。

但是礼部不同意,又不敢直白表达,于是说,明堂配享若以功德论可以是明太宗朱棣,若以亲疏论,也可以是嘉靖他爹。有大臣反对,表认为功德高的明太宗更应该配享太庙,被嘉靖帝严肃处理。

同时嘉靖皇帝为缓和局势,撰文表示,明堂配享必须有他生父,而太宗功德无量,太宗不能显示他的丰功伟绩,应该改庙号为明成祖。由此也可以看出嘉靖帝聪明,通过改明成祖的庙号,不仅达到了让他生父配享太庙的目的,还平息了舆论。不过明成祖确实配的上这个祖字,疆域和政治经济,对外交流达到明朝巅峰。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明成祖,历史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承嗣却称祖的皇帝,那就是清圣祖 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