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朱棣的廟號為什麼先是太宗後是成祖?

宋安之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為什麼朱棣會從明太宗變為明成祖呢?

如果是一般的皇帝,如果有子孫給立祖,那麼肯定高興壞了,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均有作為,並且開創了大唐盛世的皇帝,都沒能稱“祖”。但是,朱棣要是泉下有知的話,肯定得把嘉靖帶走。

要知道朱棣是篡位登基當皇帝的,登基之後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身份,而是千方百計的說自己是嫡子身份,連生母都不認了,非說自己的馬皇后所生,開口閉口就是我皇考皇妣,以正自己的法統。

到嘉靖的時候,嘉靖把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關於嘉靖為朱棣改廟號的原因很多,下面就來分析分析。

因為嘉靖是旁支奪嫡,所以他的父親沒當過皇帝,但是古時候都講孝道,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親啊,在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后,嘉靖還想讓父親進太廟,在明朝只有稱“宗”才能進太廟,而嘉靖又是一個十分迷信的皇帝(嘉靖之死就是因為吃丹藥中毒造成的)。

但是,當時的大臣都不同意,當時的權臣嚴嵩還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嘉靖的父親可以稱宗,但是不能進太廟,嘉靖還是不滿意。

而且,太廟中的名額已經滿了,依次分別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機制如嘉靖,靈機一動,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這樣自己的父親也能進太廟,而不用把太廟中的某一位給挪出來了。

按照嘉靖的說法: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列之,庶見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謂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謂有功者焉可同宗稱之,此當別之者也雲。

於是朱棣就成太宗改為成祖了,還有人說,嘉靖本身就是旁支奪嫡,怕別人非議,於是就把朱棣的太宗改為成祖,表面上是尊稱,其實暗示咱大明王朝早就有旁支奪嫡了,我這也算正統了。

不過,祖有功,宗有德,以朱棣的文治武功,都北京,修大典,下西洋,徵四夷,興盛世,說他為“祖”也並不為過。

就如同後來的康熙,已經是清朝的第四任皇帝了,雍正還是稱他為“聖祖”。


史論縱橫


綜合來看是個禮制的問題。

按周禮,天子建七廟,供奉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但王莽還建過“九廟”。至魏晉,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制。親盡則祧遷。

嘉靖帝繼位後,太廟裡已有這些先帝:①太祖洪武帝、②太宗永樂帝、③仁宗洪熙帝、④宣宗宣德帝、⑤英宗天順帝、⑥憲宗成化帝、⑦孝宗弘治帝、⑧武宗正德帝。

注:建文帝和景泰帝是沒有廟號的。太子朱標追認的皇帝稱號,也被四弟取消了。

在大禮議之爭中,以藩王入嗣大統的嘉靖帝,極力提高生父興獻王的政治地位,但爭得廟號是十七年以後的事情了。

「嘉靖三年加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建廟奉先殿西,曰觀德殿,祭如太廟。七月,諭去本生號。九月,詔稱孝宗皇伯考,稱獻皇帝曰皇考。四年,修《獻皇帝實錄》,建世廟於太廟左。六年,以觀德殿狹隘,改建崇先殿。七年,加上尊諡曰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十七年九月,加上尊諡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祔太廟,位次武宗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罷世廟之祭。」

這時嘉靖帝把生父興獻王的睿宗牌位放入太廟,按九個小室來分析,恰好還有一個位置。但他死後,太子繼位則會面臨尷尬。因為按照親疏遠近,要把太宗朱棣給請到祧廟中去。但朱棣是造反奪的皇位,沒有這位祖宗,也就沒有後來他們這些兒孫皇帝了。於是才有了改宗為祖,萬世不祧。(推測原因,沒有明確書面記錄)

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帝下詔:“我國家之興,始皇祖高皇帝也,中定艱難,則我皇祖文皇帝也,二聖同創大業,功德並焉,宜同稱祖號。……我皇考獻皇帝躬備大德,是以延及朕身,入嗣祖位,宜薦宗稱矧”。 於是為朱棣改上尊諡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圖是明末的一張太廟圖,可以看出來,把仁宗和宣宗給遷到祧廟了。


幾葦渡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大明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韃靼途中,病逝於榆木川。近臣秘不發喪,徐徐回軍,暗地遣使持遺詔疾馳返回京師,奏報太子朱高熾,立即即皇帝位。

朱高熾即位後,給父親上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上廟號“太宗”;所以朱棣在此後百年時間裡,廟號都是“太宗”。

九十七年後,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太宗朱棣的六世孫、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沒有兒子,也沒有同母兄弟。所以輔臣楊廷和等,以武宗遺詔名義,“兄終弟及”、“倫序當立”的理由,迎武宗叔父、孝宗朱佑樘之弟---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時為興世子的朱厚熜繼承大統,奉其入京,為大明新帝。

朱厚熜時年十四,年紀雖幼,但是極為老成,且性格堅韌、心思縝密。對於朝臣所安排的“入承孝宗為嗣子”、“以皇太子名義繼承皇位”的禮儀很是不滿,堅決反對。還沒有正式登基,就與大臣們鬧得不可開交。最終在文臣們的讓步下,及孝宗張皇后的旨意下,朱厚熜自大明門入宮,於奉天殿即位,即明世宗嘉靖帝。

世宗即位後,就與文臣們對於以誰為皇考(宗法制度上的父親)展開激烈交鋒。文臣依據祖制、儒家道德倫理思想,力主世宗以孝宗皇帝為皇考,武宗生母、孝宗張皇后為母后。而世宗生父興獻王朱佑杬則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生母蔣氏改稱““皇叔母興國大妃”。從而使大明皇統保持在孝宗一系。

世宗一生,對於妻子兒女諸臣都可以說是涼薄,唯獨於父母確實感情深厚,對於文臣們所議定的諡號禮儀之事勃然大怒、明言絕不可以接受,說:“朕父母俱全,怎麼可以給別人當兒子!”

為此,年輕的世宗面對絕大多數朝臣的反對,毫不示弱,堅決表示不可能改稱自己父母為叔父母。在爭吵最激烈時,世宗甚至面對諸輔臣嚎啕大哭,放言自己寧願退位,奉生母返回湖廣安陸興藩封地,也不願做不孝子,弄得諸文臣尷尬不已。

嘉靖三年(1522年),經過三年半的往來對抗,世宗與諸臣勉強各退一步,世宗奉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而生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生母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尚在世的祖母(興獻王朱佑杬生母、明憲宗邵貴妃)為“壽安太皇太后”。宗法上暫時以孝宗夫婦為父母,而生父生母則加“本生”二字,實際只是承認了為世宗的血緣父母。但是這是世宗和文臣們都不滿意的,雙方都想徹底推翻對方主張,獲得最後勝利。

嘉靖三年七月,世宗再次出擊,直接令禮部為親生父母預備冊文,準備祭告天地、宗廟、社稷;而這些,是正統皇帝皇后,才會有的待遇,所以群臣聞訊譁然。

其中新科狀元楊慎(致仕首輔楊廷和子)對於世宗過河拆橋、在自己父親主動迎取其入京繼承大統後,卻因尊崇父母一事翻臉,並逼迫其致仕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於是趁機煽動諸臣,聲稱:“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聚集大批文臣,前往皇宮,於左順門下跪鬧事,乞求(要挾)世宗收回詔令。

世宗此時已經即位三年,政治手段日臻成熟,對於朝政大權也逐漸掌握在手。臣子們有如兒戲般的逼迫,他也十分惱怒,但也有一舉終結數年爭論的念頭。於是先命內官傳諭,讓諸臣退朝,但楊慎等人自料世宗年少,不敢過於放肆,於是繼續哭鬧,左順門外“聲震闕庭”。世宗聞報立即下令,命錦衣衛逮捕為首者下詔獄。其他官員自然不服,更加喧譁,左順門一時有如市井菜場,混亂不已。

世宗順水推舟,以“要挾君上、無人臣禮”為由,將在場鬧事官員,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獄,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職待罪。然後予以重責-“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並在執行中,杖死十六人。

而罪魁楊慎,世宗深恨之,欲殺之後快,但是考慮到還是要給楊廷和麵子,所以廷杖後革職充軍雲南,永不敘用,遇赦不赦。

此後世宗趁熱打鐵,給生父生母去掉尊號上“本生”兩字,直接稱“皇考恭穆獻皇帝”、“章聖慈仁皇太后”;並改稱孝宗為“皇伯考”,張太后為“皇伯母昭聖慈壽皇太后”。至此,歷時三年的君臣爭鬥,終於在世宗雷霆手段高壓下,以皇帝大獲全勝而告終。

圍繞“皇帝尊父”而展開的交鋒,看似有些小題大做,實際則是君權與臣權相爭,以奪取朝政控制權,這在後世被稱為“大禮議”,這也是明朝歷史上,極為有名的歷史事件。

此後,世宗再接再厲,於嘉靖十七年(1548年),進一步追尊父親“恭穆獻皇帝”廟號為“睿宗”,預備將其神主牌位入主太廟。

大明太廟,依據周禮,並稍做修改,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在世宗時期,共有德祖朱百六(太祖之高祖父)、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廟。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等神主,為空出位置給後世嗣皇帝,已遷往“祧廟”單獨供奉。

所謂“祧”就是把牌位從太廟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廟)單獨供奉。大明太廟中,太祖朱元璋以開國之功,“萬世不祧”,穩居太廟正中,不管血緣多遠。

而德祖,是大明皇室所可以追尊的最先一人,孝宗時有詔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也一直安奉於太廟。

世宗要做孝順兒子,將其父“睿宗”朱佑杬的神主放進太廟,享受後世子孫的尊崇,那就必須將現有太廟中距離自己血緣最遠的先皇帝神主遷出,以騰出位置。而“太宗”朱棣,就是德祖、太祖之下,距離世宗最遠的先皇帝。只有將他的神主遷出,才能給“睿宗”騰位置。

但是,朱棣靖難起兵,奪取皇位,實同於開創基業。其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大明後世皇帝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都是由太宗朱棣始。其功業昭昭,是後世子孫崇敬萬分的,世宗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就算世宗要給老爹在祖廟裡擠位置,也不敢明目張膽去遷太宗朱棣的牌位。

但是,越過太宗朱棣,去遷他下面其他皇帝的牌位(世宗其實最想把那個不著四六、嘻哈荒唐的堂兄-武宗正德帝的牌位遷走),於宗法禮制上確實沒有理由,而且文臣們在“大禮議”中一敗塗地,吃了暗虧,總要找回場子,無論有理沒理,都要和皇帝在其他地方爭一爭,更不要說於禮法祖制是有理的事,於是紛紛也上疏反對。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為了拔高太宗朱棣,同時也是為了使自己的繼位更加名正言順,於是正式改太宗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升廟號為“成祖”,並明確其與太祖一樣“萬世不祧”。

之後,將“成祖”之下的仁宗朱高熾神主遷往“祧廟”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他們去作伴。

這樣,太廟裡終於騰出位置,世宗父親“睿宗”朱佑杬的神主,也得以進入太廟,堂而皇之地躋身於歷代先皇之間,“既無昭穆,亦無世次,只序倫理”、“奉於太廟之左第四,序躋武宗上”。並被追諡“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接受後世子孫的世代拜祭。

在兒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沒有當過的興獻王朱佑杬,終於在身後享受到了與真正的皇帝一樣的待遇。

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廟號,正式升為更高大上的“成祖”。


伯虎42


朱棣的廟號原本是太宗,改成成祖,完全是意外中的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皇位繼承人,明武宗唯一的親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輩,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四弟興王朱祐杬雖已死,但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所以說,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兄弟。

因為嘉靖是“旁支奪嫡”,所以他的父親沒當過皇帝,但是古時候都講孝道,自己當了皇帝,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親啊,在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后,嘉靖還想讓父親進太廟,在明朝只有稱“宗”才能進太廟。


但是太廟中的名額已經滿了,依次分別是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嘉靖心想,又不能把太廟裡的哪位祖宗給搬出來,所以就想著把太廟裡某位祖宗的位置抬高,升到“祖”,這樣再把他爹追認為“宗”不就可以了嗎!


所以說,嘉靖能成為皇帝,並坐穩45年,不機智是不行的。


那應該把哪位老祖宗抬高位置呢?嘉靖琢磨了半天,就想到了明太宗朱棣,因為他也想讓天下人認為他的皇位是正統,是奉天承運。於是嘉靖就說:


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復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列之,庶見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謂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謂有功者焉可同宗稱之,此當別之者也雲。


於是嘉靖就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為成祖,這樣自己的父親也能進太廟,自己的皇位也鞏固了。


學會看報實驗室


向敬之

1424年8月,永樂帝朱棣於北征班師途中病逝,其子朱高熾即位,尊大行皇帝為太宗。

按“祖功宗德”的上諡法,太宗已是稱宗祔廟的皇帝最高追尊。後繼之君和永樂重臣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突出永樂登極後的仁德,盡力遮掩朱棣在二十二年的奪立醜劇。

朱棣登極,是通過發動靖難一役,造反篡位,而取得皇位的。兩次失去入承大統機會(朱標為皇太子後,朱元璋再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燕王世系,獲取大明江山的豐功偉業,形同再造。但是,朱高熾們不敢拔高追尊,他們忘不了朱棣登極前,太祖舊臣方孝孺大罵“燕賊篡位”。

如果將朱棣登極,視為再創之功,那就等於公開承認朱棣是燕賊,是篡位。這會讓很多經歷過這次內亂的人,重新記起朱棣的奪立。

當時間推移至1538年,嘉靖帝為了將沒做過一天皇帝的生父朱祐杬,稱宗祔廟,而已有七廟的情勢下,他沒有接受禮部尚書嚴嵩的建議,將朱祐杬奉入孝宗廟,而要單獨設立一廟,於是,他想起了朱棣靖難成功,可以稱祖。

尊朱棣為祖,萬世不祧,正好為生父騰出一廟。雖然他在朱棣篡位一事上做文章,反其道而行之,但在一百多年的歲月裡,朱棣的功勞和盛名,已在天下臣民的心中,成為了一座足以與太祖同輝的豐碑。大家即便明白朱棣原系奪立,但仍以為他與同樣反元肇明的太祖一樣,都是一個功勞煊赫的偉大皇帝。


以禮觀書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因為嘉靖要讓自己的父親稱宗袱廟,搶朱棣的明堂祭祀,就必須要把朱棣的“明太宗”改成“明成祖”,而他的父親朱祐杬作為一個沒什麼功勞,甚至沒當過皇帝的人,去與朱棣爭奪明堂祭祀,這實在有違宗法。雖也是藩王,但一生愛好詩歌和書法,在功績和作為上,可以說狗屁不是,文治武功半點都欠奉,偏偏迷信的嘉靖就是要扳倒明太宗再把自己的父親推上位,這就發生了:

明代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禮議”,張璁就是籍此脫穎而出,深受嘉靖聖眷的,我可以理解為張璁是拍馬上位麼(調侃而已),張璁的能力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並且名節要比張居正乾淨很多。嘉靖為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確定尊號與群臣相爭,嘉靖給太宗改廟號就發生在“爭廟”這一過程中。

這時嘉靖生父已經尊為獻皇帝了,但是因為生前沒當過皇帝,不能稱宗入太廟,只好單獨弄了個世廟,單獨祭祀。可是嘉靖還是想找機會讓他爹稱宗袝廟,機會說來就來了: 《明史》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揚州府同知豐坊上疏言:“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請復古禮,建明堂。加尊皇考獻皇帝廟號稱宗,以配上帝。”

上圖:嘉靖。

就這個問題,嚴嵩就說啦~

萬物成型於上帝“老天、天帝”,就好比人成型於父親(當然,也有母親),所以呢,在農曆九月秋季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取其中的萬物成熟季節的意思。

嚴嵩又說啦~你要是非得配你爹,那也沒問題,但是宋代的時候,錢公輔、司馬光這幫人可是說啦,得有功德的人配祭(打臉吶,暗指嘉靖的父親什麼東西)而且程頤、朱熹都支持,所以配太宗(暗指,問題是現在除了你自己,有人支持你麼)。

所以呢,你豁出去不要臉了我也沒辦法,但要看朱祐杬配不配,如果你非說你爹也配,那沒啥子問題,但即便你爹他配,就非得稱“宗”麼?這個主意你自己拿,臣要臉,臣不參合。

嘉靖一下子不高興了,氣焰更盛,配誰必須給個說法,我皇考稱宗,何為不可,再給我議。說白了就是這個結果已經定下了,我還就真不要臉了,不單如此,理由還得你們給。

上圖:嚴嵩。

而嚴嵩認為咱們太祖、太宗功德並盛,太祖相當於后稷(周族始祖,天帝之子),太宗相當於文王,怎麼輪也輪不到你爹。

嚴嵩援引一大堆古書說,皇考有至高的德行和昭顯的名聲,在天上秘密佑護,按其德行宗奉是可以的。而且之後聖子神孫,傳授不絕,都是皇考一人繁衍廣佈,按其世次宗奉也可以。

嘉靖還是不滿意,因為根本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明確表示,稱宗還必須祔廟。可是這樣一來,嘉靖自己也覺得吃相有點難看,崇私親,明朝無太宗······大臣是不會滿意的,索性太宗改廟號為成祖,二祖郊祀並配天,相當於朱棣死後提幹了,這樣再讓自己親爹佔了位子,大臣們就不會說啥了吧······

算是皆大歡喜吧,嘉靖十七年九月,朱棣升級為成祖,而朱祐杬也升級為睿宗。


古今通史


朱棣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給他上了廟號太宗,這個廟號一直沿用到了嘉靖初年。那麼,為何最後太宗卻變成了成祖?這還要從“天子九廟”和“大禮議”說起。



天子九廟

看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林正英主演的“鬼片”的人,想必對祠堂都不陌生。所謂太廟,實際上就是皇家的祠堂。但是,太廟與香港電影中出現的民間祠堂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電影中的祠堂裡,祖先的神主牌被一排排整齊地碼放在供桌之上。太廟卻不同,太廟正殿並不供奉所有祖先,歷朝歷代數目略有不同,最主流者便是所謂“天子九廟”,即在太廟正殿只供奉九位祖先的神主牌,剩下的都要被請進偏殿供奉,又叫祧廟。只有一類祖先是不會被請進祧廟的,那就是祖,即所有“萬世不祧”。



大禮議

眾所周知,明世宗朱厚熜並不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後代,更不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後代。他是明孝宗的侄子,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屬於小宗旁支。那麼,他又為何能夠繼承皇位呢?因為明孝宗和明武宗絕嗣了!明孝宗一生生了兩個兒子,活下來的只有明武宗,而明武宗索性一個兒子也沒生出來……明孝宗一脈就這樣絕嗣了。根據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皇位傳承規則,明憲宗朱見深無嫡子,庶出前三房全部絕嗣,繼承皇位的只能是庶出第四房,即興獻王朱祐杬一支。雖然朱祐杬已經作古,但是這一支並沒有絕嗣,時為興王朱厚熜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明朝的皇位傳承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比歷朝歷代都更為苛刻。通常一房絕嗣才輪到下一房,明王朝數量眾多的皇太孫、親王世孫乃至世曾孫便是明證。如果在兒子之間輪,皇太孫、親王世孫和世曾孫等等顯然是多餘了,不是嗎?因此,明世宗即位遵循的是明太祖定下的“法”而不是明武宗的“關照”,更不是楊廷和的“施捨”,這就是明世宗初抵北京就敢與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頂牛、拒絕從東華門(皇太子規格)進紫禁城的底氣所在!從哪個門進入紫禁城看似是件小事,背後卻涉及到一個重大政治命題,即繼嗣與繼統之爭。張太后與楊廷和最初的設想是讓明世宗先繼嗣後繼統,即先過繼給三大爺明孝宗為嗣子,再以皇子身份繼承皇位。但是,明世宗不幹了,他的理據是自己是根據《皇明祖訓》合法繼承皇位的,是繼統而不是繼嗣!堅決不同意將自己過繼給三大爺明孝宗為嗣子,“我大爺就是我大爺,我親爹還是我親爹!”最終,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不得不妥協,同意明世宗以皇帝身份進入紫禁城,明世宗完勝!



接下來,問題接踵而至……既然明世宗是繼統而不是繼嗣,那麼皇帝的父親就另有其人,如何定位這位皇帝的父親就成了繞不開的問題。興獻王顯然規格太低了,可追尊藩王為皇帝,明王朝沒有先例!此前唯一的追尊皇帝是明興宗,即懿文太子朱標。但朱標生前是皇太子,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就是理所當然的皇帝,這與興獻王朱祐杬的情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為了給父親爭得皇帝名分,即位伊始的明世宗與群臣展開了長期拉鋸,史稱“大禮議”。



憑藉著手中的皇權,明世宗在這場拉鋸中大獲全勝,將自己的父親朱祐杬由興獻王一步步變成了興獻帝,繼而變成了睿宗獻皇帝!在成為皇帝之後,朱祐杬自然是要進入太廟的。可問題又來了……



太廟正殿滿員

前面提到了所謂“天子九廟”,這是歷朝歷代的主流選擇,明王朝也不例外,太廟正殿只供奉九位祖先的神主牌。從明太祖到明武宗,除了沒能進入太廟的建文帝和景泰帝,正好八位皇帝。按理說名額正好,朱祐杬恰好是第九位。可明太祖卻給明世宗出了一道難題,他把自己的父親朱五四也供入了太廟正殿,並且上了廟號仁祖。換言之,不僅是明太祖,朱五四也屬於“萬世不祧”。如此一來,太廟正殿滿員了……



到底請誰進祧廟?

因為太廟正殿滿員,朱祐杬想要進入太廟正殿,勢必要祧掉一位,將其請入祧廟。那麼,祧誰呢?按照規則,祖“萬世不祧”,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時為太宗的明成祖朱棣。可問題又來了,朱棣其非正常即位,他的皇位來得並不“光彩”,如果把他祧了,會讓明王朝後來的皇帝們多少顯得不是那麼“正統”。因此,祧誰也不能祧他!怎麼辦?只有將他變為“萬世不祧”的祖!於是,明太宗就這樣成了明成祖。可太廟依然滿員呀,接下來明世宗對祖先們就沒那麼客氣了,他果斷祧掉了自己的另一位祖先——明仁宗朱高熾,將他請進了祧廟,給自己的親生父親朱祐杬騰出了地方。



這就是明太宗為什麼變成了明成祖的原因所在,既涉及到明王朝的宗廟制度,也涉及到著名的“大禮議”。總之就是,明世宗朱厚熜為了在太廟正殿給自己親生父親朱祐杬騰地方,也是為了加強自身的正統地位而作出的“政治操作”。表面冠冕堂皇,是在彰顯明成祖的文治武功,實際上就是明世宗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而已,並沒有那麼光彩……連祖宗的廟號都隨便改,明世宗也是夠任性的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大明朝自立國以來,開國者朱元璋因“建基立業,功蓋天地”的成就,所以被稱為“太祖高皇帝”。而後的建文帝因被軍事推翻,連帝位都被剝奪了,所以沒有廟號。

朱棣雖非開國者,其文治武功在明朝歷史上也是明列前茅的。而且遷都北京這一大創舉改變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南京成為了陪都,而北京開始成為了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位二十二年,廟號“太宗”。在廟號中一般是“祖有功宗有德”,可是朱棣起兵奪了侄子的帝位,何德之有?

朱棣的這個廟號一直到了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九月被其不“肖子孫”嘉靖帝朱厚驄改為了“成祖”。隔了那麼多年,為什麼嘉靖要這麼幹呢?原來,在打敗了楊廷和贏得大禮儀之爭後,嘉靖不滿足於追認自己父親為皇帝,還要讓他爸爸興獻王朱祐杬得以進入“太廟”。但那並不容易,其難度不亞於“大禮儀之爭”。



因為自古太廟也是有嚴格制度的。

《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太)祖之廟而七。

《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

簡單說,就是太廟只能供奉七個老大,除了太祖以外,其他宗字頭的老大必須遵循“父昭,子穆”的原則,超出這個關係的,就要請出太廟正殿,但是太祖不一樣,不論風吹雨打“萬世不祧”,一直穩居太廟正位。

明朝的制度,太廟增員到了九個,自太祖朱元璋已降,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正好九位老大,滿員了。而嘉靖本人對父親的名分極為看重,一心想讓自己死去的父親入太廟,為此不惜發動“大禮儀之爭”,追認一天皇帝也沒有做過的已故父親為“睿宗”皇帝。之後更是通過“制度創新”,把大明朝第二大神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直接與太祖歸入第一梯隊,永居太廟正殿,於是“宗”字就能騰出一個空位,讓自己的父親卡位成功。



費盡心思的嘉靖帝很聰明,即抬高了朱棣,又實現了理想,感覺從此走上了人生的“癲瘋”。而明成祖就這麼“誕生”了。不過,朱棣本尊應該對此不怎麼開心,因為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廟發生了火災,這應該是“原”太宗文皇帝朱棣的怒火吧。


南北鎮撫司


明朝自朱元璋開國定都,是為太祖皇帝。後來皇位傳到了太子朱標這一支,因為朱標早病逝,皇位到了朱標兒子的手裡。

建文帝因為削藩手段比較狠,打仗手腕不夠狠,導致天下被自己的四叔朱棣多了去。

這個對於天下百姓來說,沒什麼損失,天高皇帝遠,礙不著老百姓什麼事,反正也是老朱家的天下。

朱棣駕崩以後,廟號太宗,供於太廟。

轉眼之間,時間來到了正德年間,正德其實也是一個好皇帝,只是時間多於遊山玩水,微服私訪,沒有來得及生孩子就駕崩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孩子也得過繼一個過來,這就有了後來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正德的侄子,也是至親了。




有一天,嘉靖到太廟祭祀,嘉靖皇帝看到太廟之上,享受永世香火的牌位,靈光一現,也想把自己的老爹給供奉上來。

照理來說,嘉靖他老爹不是皇帝,不能享受太廟裡的香火。

但是嘉靖是皇帝啊,皇帝說了,誰敢不聽?

可是,發現太廟之上,已經沒有位置了。

按照規定,明朝的太廟正殿只能擺設9位皇帝牌位,其他皇帝牌位擺在殿後。

嘉靖帝想讓父親的牌位進太廟,就必須移除一位皇帝的牌位。到底該移除誰呢? 中國曆代王朝的宗法制度是“親盡則祧”,就是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廟後面的偏殿中單獨供奉,那麼誰和嘉靖帝的關係最遠就移除誰的牌位。

這樣看,應該移除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了,但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的牌位不能動。接下來就是朱棣最遠了。

嘉靖皇帝開動腦筋,認為永樂皇帝功績比較大,有著定世之功,決定給他改一下廟號,由宗變成祖,和太祖皇帝並列,這樣就有了一個位置來供奉自己的老爹了。

就這樣,明朝的太宗皇帝,在嘉靖的迂迴之下,變成了成祖皇帝。

這樣一來,明朝就有了兩個稱“祖”的皇帝,這還不算過分,因為後來者,清朝居然有三個。


觀復一鑑


先來解釋廟號和諡號。廟號始於商廢於周,漢復立,終於清,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諡號初始周,秦廢之,漢復立,亡於清。是指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據其生前事蹟評定的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廟號和諡號一起構成死去皇帝的全號,如永樂皇帝的全名“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廟號又有祖和宗之分,一般開國有功者稱祖,承嗣有德者稱宗。所以根據這個規則永樂帝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

但是原本是藩王的嘉靖帝朱厚熜(明武宗無子嗣,傳位給他),在嘉靖十七年,通過復興明堂之制,給他生父興獻王加上廟號想讓他進入太廟,享受祭拜。

但是禮部不同意,又不敢直白表達,於是說,明堂配享若以功德論可以是明太宗朱棣,若以親疏論,也可以是嘉靖他爹。有大臣反對,表認為功德高的明太宗更應該配享太廟,被嘉靖帝嚴肅處理。

同時嘉靖皇帝為緩和局勢,撰文表示,明堂配享必須有他生父,而太宗功德無量,太宗不能顯示他的豐功偉績,應該改廟號為明成祖。由此也可以看出嘉靖帝聰明,通過改明成祖的廟號,不僅達到了讓他生父配享太廟的目的,還平息了輿論。不過明成祖確實配的上這個祖字,疆域和政治經濟,對外交流達到明朝巔峰。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明成祖,歷史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承嗣卻稱祖的皇帝,那就是清聖祖 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