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什么都不舍得扔是不是一种病?

优农优品


小王这段时间很烦恼。去年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同住,可是一年多来,他本来不大的家堪比“垃圾场”,旧衣服、旧报纸都被母亲拿到自己房间,原本干净温馨的家总散发着怪味。妻子、儿子都不耐烦,小王也很纳闷:母亲不缺钱花啊!这段时间,母亲变本加厉,竟然把外面的垃圾也捡回来收藏。

带着这个问题,小王进行了心理咨询,询问母亲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家庭贫困养成的习惯。另外他还发现,母亲进城以后,沉默寡言,极少与人交往,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还比较健忘。笔者给他母亲初步评估为“收藏癖”,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病”。   

人为什么要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收藏一度掀起高潮。大家多从经济、文化层次去探讨,却较少从健康、哲学层次去思考:人为什么要收藏?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原因有三。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收藏是为了有备无患。举个例子,每年秋冬之际,很多动物都会收藏食物以备过冬。人类也是如此,但人类的收藏不只是为过冬,而意在有备无患。   

其次,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儿童很少有收藏癖,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因为收藏是一种占有,是对自我意识的强化:这些东西是属于我的。收藏的越多,“我”就越有存在感。   

再次,所收藏的物品具备价值。收藏的东西,对当事人一定是有价值的。说起价值,每个人的衡量标准各有不同——感情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等。   

如此看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收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收藏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演变成问题。过分的收藏是病,得治。 

现代人不乏“变态”的收藏行为。菲律宾前总统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收藏了几千双鞋,而且非常高档。大S曾透漏其家中收藏了近400双鞋子,价值超过千万,虽然很少穿,但如果不买就会感觉痛不欲生。笔者的一位来访者,网购了儿子4-10岁的全部衣服、鞋子、帽子,堆满一个房间,后来被诊断为抑郁症,用收藏来缓解消极情绪……物质匮乏的时代,收藏情有可原,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很大。   

第一,心理补偿。

有些人在成长的某一阶段,曾对某一物品强烈渴望却没有得到满足,有了一定能力以后,便疯狂购买或占有。 第二,灵魂空虚。

仿佛这些有触感、有气味、有回忆的物品,只有像泡沫般堆积起来,才能填充拥有者的人生。似乎收集得越多,越能验证其主人是真实、快乐地活着的。   

第三,强迫心理。

前文提到的小王的母亲即是如此,有一种“不得不”的心态,其意志是不自由的,扔东西意味着丧失和匮乏。他们的青春不再,身体和经济每况愈下,自我控制感在逐步减少,舍不得扔东西就是一种控制感,以减少对失去的焦虑。   

断舍离,让整理成为一种文化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欲望随时生起,轻易满足,人就极容易为物所役。我们不妨从整理归纳开始,给自己营造轻松的环境,这也是环境心理健康的要求。   

近年来,日本非常流行一本名为《断舍离》的书,意思是人生从学习扔东西开始。所谓“断舍离”,就是断绝不要的东西进家,舍弃家中旧物,摆脱对物品的执念。简言之,即减少、分类和收纳,给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第一,以我为主,关注现在。明确物品在当下是否真有用,有用的才留下。长此以往,会逐渐发现:原来我的生活中充斥着没有用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判断生活中的非必需品,关注必需品。

第二,从扔东西开始。先从感觉是垃圾的东西下手,那些使自己犹豫不决的东西也是不需要的,如此慢慢学会舍弃。扔东西的时候,对没有物尽其用的物品说“对不起”,对常年爱惜使用的物品说“谢谢”,是对物的告别,也是对心情的整理。而那些自己不需要、别人可能用得上的东西,可以送朋友或捐献。   

要知道,断舍离的目标并非是让人们无欲无求、生活简朴,而恰恰是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只收入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只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一起,摆脱对物质的执念。   

第三,家庭或者个人设立清理日。对于库存物品,年轻人一年一清;中年人三年一清,对那些三年未碰的东西,就要考虑其价值,送人、卖掉或扔掉,让价值循环起来;老年人则五年一清,处理旧物品,让新品进家。   

第四,理性应对不能丢弃的理由。“东西还有用,丢弃很可惜啊”,其实有用而不再用的物品,只会占据空间,造成凌乱,影响心情。“说不定有一天用得着”,而用得着的几率有多少呢?最后发现大多还是搁置。“那些东西很贵的”,请换个思路,计算这些用不着的物品的管理成本、空间成本,还包括每次看到它们时的负罪感、败家感。“那是别人送的,代表情谊”,其实礼物是情感传递的媒介,赠与收本身就完成了心意传达,如果礼物成为累赘,一定也是对方不愿看到的。这样筛选下来,收藏就会成为健康习惯,也减少了发展为收藏癖的可能。   

太爱收藏也许源自“文化休克” 老人舍不得扔东西,这是文章开篇小王关心的问题,也是令千千万万个家庭“头疼”的话题。这些老人可能不是舍不得扔,而是忘记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先从遗忘的部分开始处理,在获得收纳经验和内心愉悦后,再处理那些有情感记忆的东西,以此为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小王的母亲在形成收藏癖的同时,还伴有严重的健忘症,这有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表现,需要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农村、熟悉的土地、熟悉的乡情,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会产生所谓“文化休克”,出现包括收藏癖在内的心理症状。这就需要家人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增加陪伴时间,引导户外活动,结交新的朋友。小王母亲的案例,也许能给很多人启发。   

家中的垃圾需要扔,办公桌需要清理,工作思路需要整理,最终实现心理垃圾的清除。定期反思,把次要目标和过多欲望舍弃,将最重要的需求满足了,人生的幸福便已达到70%。因此,试着学会“扔”吧,让生活更优质,让身心更清净。

生活除了有“买买买”,还要有“扔仍扔”。


优农优品


可能是,而且这种病还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囤积症。


囤积症是最新归类的强迫性精神障碍。囤积症不仅会导致房内垃圾成堆,有的患者甚至还将死去的动物也囤积在房间里,意识不到浓烈的尸体腐臭味。


有的老人会收集各种垃圾杂物囤在家里,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扔。这些老人患上囤积症未必是因为生活节俭;或是被子女抛弃,而把杂物看作亲人所以无法抛弃。


这类患者由于大脑前额叶和扣带回等异常,他们总担心做错而难以做决定,并且有强烈危机感,且无法感知周围脏乱差。




酷炫脑科学


应该是害怕失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9e6a000c3f8d38cc9ded\

xxx7秒记忆xxx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张晓菲:

囤积症。

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盖尔·斯泰吉蒂在新书《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中剖析了囤积症这一普遍现象,并认为囤积症患者有四个动机:

最常见的囤积动机是避免浪费可能还会用到的东西。

其次是担心失去重要的信息,比如有些人即使知道在图书馆或网上能找到相关信息,也无法丢掉过期的报纸。

第三种动机是因为物品有感情意义,跟重要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有关。

最后,有些人囤积物品是因为欣赏那些物品的审美吸引力,它们的外形、颜色和质地。

囤积症患者常常伴有下面表现:

1、具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这些状态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另外,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类的。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

2、特别聪明、外向和友好。

过去专家们认为囤积者自闭、偏执,童年时物质匮乏,所以成年后无法丢弃无用的东西。但一些人的家庭很有钱,他们自己朋友也很多,依然会珍视自己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希望留着备用。

值得说明的是:

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性囤积与一般囤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心有没有冲突。有人在囤货后会陷入懊恼中,但仍控制不住地“囤”,这才算强迫倾向。与强迫症患者会感到很痛苦不同,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的那种快感。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

囤积症和收藏不同。囤积症是过度收集不值钱或没用的物品,并对这些物品“感情深厚”。而典型的收藏爱好者藏品摆放得很整齐,每一件藏品跟别的藏品都不同,总体上形成一套有趣、有价值的收藏。进而,收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展示特别的藏品,让别人欣赏。囤积者很少能够做到。

《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的两位作者认为,对于囤积症,强迫收拾不管用,他们很快就会重新堆满一屋子东西,突然失去一些物品会引起狂怒和焦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


相信,你我身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舍不得扔东西,旧报纸、纸盒箱、塑料瓶、易拉罐……啥啥都留着。明明用不上的东西,却坚信“早晚都有用……”一边收起来不用,一边买买买!

和老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同《断舍离》书中所表达的理念。就是只买眼下需要的东西,不卖便宜的东西,不买以后能用的东西,不囤东西。超过半年或一年未使用过的东西,就及时清理,要么送人,要么扔掉。这么狠心的做法,让老人们知道了,肯定会急的抓狂。但是,当室内空间清理干净后,确实能给心理“减负”。

什么都舍不得扔说是“病”有些严重。但是,热衷买买买的小伙伴,确实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观。是不是为了便宜囤了半年的纸抽,去年的姨妈巾没用完今年还要买?为了凑单、满减囤了好多快递箱,却忘记了房价这么贵,家里的储物成本也是很高的!

适当的清理多余物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通透,也会让心情变得透明。舍弃物品的过程,也是扔掉欲望的过程。快换季了,收拾收拾许家中久不用的物品,为心理做个减法,你的幸福感一定会提升!



辽沈名医



我觉得是性格的原因。

我妈也是这样,什么都不让扔。扔了就跟你急眼。所以家里快成储物仓库了。很多老年人都这样,他们过去经历了苦难的日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不容易一下就改过来。如果不过分,也就随着一点吧。

那次家里换了布艺沙发,以前的皮沙发还挺好的,特别是一对小的,非常好呢,我弟弟说扔就扔,我也有点不舍得。可是客厅显得地方狭小,拗不过他,扔就扔吧。扔了也就没啥心理不适了,只是当时有点不舍得。

我看出我跟我妈有些相似特征。所以积极改正。先是开始收纳,把相同的东西分类处理,放在一起,下次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又去买,那可都得占地方,放久了就忘了。

生活用品不囤积,现在超市购物,网上购物都很方便,需要的时候在买也不晚。

相同的东西买更好看的,品质更好的。比如茶壶,茶杯,水壶,餐具,餐桌布,特别是餐具,陶瓷的东西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如果没有小小孩,使用寿命很长的,所以买自己更喜欢的,哪怕贵点也值得。不喜欢的,下次还要买,占地方,还更费钱。

我因为喜欢餐具,发现很多女性朋友喜欢,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有个明星也喜欢。买了很多,有的看起来很奢华,可惜她不爱做饭,就那样摆着,我觉得餐具就像房子,使用才是它最好的绽放,不使用当做摆设,过了不久就没有光彩了,还是少买为好。

改掉买衣服的不好习惯,少一些买买买,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添置,买衣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有品质,更适合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盲目购物,回家又不喜欢了。买衣服时想好怎么搭配,单品还是放弃吧。

断舍离的方法我觉得挺好的,可惜跟那个电视剧的女主不是相同性格,很早就喜欢怀旧,老的,旧的,带着故事的光环,扔了就没了,很快忘记了。

至于不好的感情,还是丢掉吧。轻装上阵,忘记该忘记的,少一些计较,让自己活得开心一些,开始新的生活。我很讨厌那些喜欢暧昧的人。

这样一来,内心平静,珍惜应该珍惜的,放弃该放弃的。

当然如果过份不舍得,什么都留着,那就是病了。得治!


秀春说健康


我觉得不是病,是一种心里没有安全感造成的。不光是老年人不舍得扔掉没用的衣服和家中旧物。年轻人也有这样的,这跟他们出生的环境有关系。曾经缺过,喜欢屯里物品,新的旧的都要存一大堆。是留着怕没钱的时候能用的上,有备无患嘛。60年挨饿的人都不敢随便浪费粮食。他们饿过。常说的留点过河钱就是这个意思。以前我也有这个毛病,爱买粮油,2007年夏天豆油突然涨价从三十几元几天就涨到67一桶,超市还得排队一个人只能买一桶。从那时我就开始家里满地都是都是豆油。就怕涨价买不着了,十年过去了豆油有的是再也没有断货过。我还是还不了买盐,粮油,酱油。床单。这些生活必需品。其实超市不远就在家门口啊,旧衣服啥的我不留着,谁能穿就给谁了以前我还穿过别人的衣服。不合身也得穿着没办法。现在我的衣服都穿不过来呢。送给需要的人吧。我看见许多老年人爱翻垃圾桶,我不理解我看他们的穿戴也不是穷人啊,可能认为是白捡的能换钱贴补家用吧,可是儿女不愿意啊。闲丢人。若不是太穷的人就不要去捡垃圾,让更需要的人去捡吧😄。


九月看风景


“什么都舍不得扔”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不是什么病,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喊得最响亮的口号。那个年代靠的就是勤俭节约,建国兴家。也难怪当时我国还不富强,经济相对落后,家庭生活也不富裕,所以人们都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修旧利废”是厉行节约的表现,一个东西用旧了、用坏了,也舍不得扔掉,修一修、整一整照样使用。记得我们小时候,奶奶经常给我们破烂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我们兄弟几个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也许是我们这一辈人过惯了“穷”日子的缘故,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什么东西也舍不得丢掉。有时候儿女们扔出门的东西,我们又捡了回来,尤其是老婆婆表现的更严重。有时候我就经常骂自己的老伴:“狗屎都舍不得扔”。为此,儿媳妇颇有微词。有一次我老伴开门,见门口有几双很新的皮鞋,不加考虑就收了回来,媳妇下班后吵了半天,老伴还是从中挑了两双自己能穿的鞋子留下,其它的扔进了楼下的垃圾箱里。

不过,我们老年人跟着儿女们过日子,还是应该改掉一些应当改掉的陋习,如过夜剩饭不要吃,便后一定要放水冲马桶,做饭时要洗手,该扔掉的东西不要舍不得……

年轻人们对老人节俭的习惯看不顺眼,也是很正常的。他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确是这样。在当今经济发达,生活非常富裕,人们的生活自然追求质量、时髦、潮流,再说了,多消费也可以拉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中华上千年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世代相传。节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分钱,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粮食……


言劝


说多了都是眼泪。我女儿不到三周,因为是整个大家族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大家都买很多的衣服,然后我婆婆又喜欢拿亲戚家小盆友的衣服回来,所以衣服特别多整面墙的壁柜,她占了一半,还又买个简易柜子。我说把那些穿不到的收拾收拾能送人就送人脏了坏了的就旧衣回收。结果被我婆婆说了一顿,哪有人把小孩子衣服丟了的送人的,我说你不也拿别人孩子的衣服嘛。她说人家知道我不会乱丢才给的。我说家里都堆不下了,她让我搞个大箱子把衣服送老家库房去。反正不许丟,不许送人。


雨下入泥


我婆婆也是,什么都舍不得扔,就连买回来的东西的硬纸盒子也放在那,家里能各种的堆,什么旧衣服、旧纸箱、坏掉的家电板凳之类的,大大小小的不能用的都放在那,唉 说了就嗯一声说扔扔,过段时间回去看,还是在那里不动,说不动,唉不管了随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